书城文学我读.5
8524100000002

第2章 爱书人的伦敦(2)

特纳奖是泰特美术馆的巨大秀场,带来了人气,而且这帮人一起推动了英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繁荣。它非常商业化,也就是说,英国当代艺术的崛起某种程度上是商业跟艺术机构合作的结果。艺术史上尚无哪个时代像今天一样,有钱人和艺术家联系如此紧密,有钱人斥巨资购买入流或不入流的作品,将艺术家造就得像他们的赞助人一样富有。

特纳奖的奖金是2.5万英镑,钱是小事一桩,可一旦得了这个奖,艺术家立即鱼跃龙门,身价百倍。比如当年喜欢将动物身体切成两半来创作艺术品的达明安·赫斯特[17],现在用钻石镶嵌骷髅头。他后来有钱开餐馆,开厌了,委托苏富比拍卖行卖掉餐馆,居然卖了1100万英镑。

英国有商业上如此成功的艺术家,也有隐姓埋名却大红特红的艺术家,比如涂鸦艺术家班克斯[18]。我们原以为涂鸦艺术属美国最厉害,没想到世界最有名的涂鸦艺术家竟出自英国。

(主讲梁文道)

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

幽默式的自我贬低

凯特·福克斯(Kate Fox),英国社会人类学家。曾在剑桥大学攻读人类学和哲学。著有多部通俗社会学著作。

手放在心口按着《圣经》发誓的场面,大多数美国人会接受,但这招千万别在英国用。

有人到伦敦看奥运,有人借奥运看英国。2012年伦敦奥运会英国味十足,让人强烈感受到英国人的民族性。大英帝国曾是日不落帝国,今天虽然成为“日正落帝国”,但它创立的一些规则仍对这个世界起着关键作用。比如在公共汽车站、商店柜台、流动小亭、入口处、电梯前,英国人都会自动排队。有人开玩笑说,即使街上只剩下一个英国人,他也会乖乖排队。

凯特·福克斯是位社会人类学家,她花三年时间写作《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所谓言行,既有言又有行。她经常坐在英国的小酒馆、咖啡馆里,混在人群中观察英国人的特性。这本书的第一部分介绍聊天规则,第二部分介绍行为规则,里面充满了细致入微的精彩描写。比如英国人特别喜欢聊天气,很多人认为是英伦三岛气候反复无常的缘故。凯特·福克斯却说,英国人并不是为了谈天气而谈天气,而是一种想跟你认识或对谈的开场白。英国人的核心特征是“社交拘泥症”,不知道怎么跟人聊天,跟你谈天气的意思是说我们聊聊天吧。

凯特·福克斯提醒,如果你跟着英国人一起抱怨天气,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英国人不喜欢别人说他们的天气不好。英国人对待天气就像对待家人一样,自己可以大肆抱怨,但是外来者批评英国的天气不好,会被视为不礼貌。

跟美国人不一样,英国人很注意谈话当中的隐私规则。美国人一见面总是先说“Hello”,然后说他叫什么,来自哪个州。但英国人喜欢拐弯抹角,除非是很正式的场合,否则不太愿意立即告诉你姓名,也不好意思问你姓名。英国人认为,人际交往要遵守猜测规则,如果一个人不说他的职业,不说他是否已婚,你不能直接问他。怎么猜呢?如果他问你,你来参加晚会要走很远吗?其实是问你住哪里。问你有孩子吗?是想知道你婚否。英国人对这套文明礼仪引以为傲,对直白的美国式文法嗤之以鼻。英国人嘲笑说,美国人会把离婚、子宫切除等个人信息在五分钟之内全告诉你。

英国人可以跟你交流一些亲密话语,但双方必须互惠往来,他把隐私告诉你,你也应该把隐私告诉他。如果他跟你说他身体不太好,你不用安慰他,只需说你身体也不好。最能反映民族性格的是英式幽默。凯特·福克斯说,幽默是统治英国人谈话的灵魂。在其他国家,幽默需要特定的时机或场合,被视为一种与众不同的谈吐,或者一种才华的表达。在英式对话中,幽默无处不在,而且幽默门槛很高,喜剧作家、演员必须搞出很多超越日常生活的名堂才能让国人发笑。

对幽默当然不必太认真,因为一认真就不幽默了。英国人很在意严肃与肃穆、真诚与过分认真之间的区别。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那种把手放在心口按着《圣经》发誓的场面,大多数美国人会接受,但这招千万别在英国用,否则可能连一张选票都拉不到。英国人看到美国政客动不动就赌咒发誓,不由得抿嘴偷笑,心想怎么可以用这么肃穆的语气说出这么陈词滥调的东西?老百姓还那么容易受骗,竟会相信这些虚伪的胡言乱语!

英国人通常不喜欢爱国式的吹嘘,爱国主义与自我吹嘘二者的结合犹如双重罪恶,让人鄙弃。英国人的爱国主义会以一种不太认真甚至自我贬低的方式表达出来,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当属丘吉尔。就像英国式的轻描淡写一样,自贬规则可以看作讽刺的一种形式,通常不是以纯粹的谦虚开始,而是从本意的反面着手。所以,外国人有时搞不懂英国人到底是在自我贬低还是在自我表扬。凯特·福克斯有个朋友是脑科医生,初次见面时她问他为什么选择这个职业。他说他在牛津读过哲学、政治学、经济学,觉得都太高深了,想让自己做点不那么难的事,脑科医生不过是个拿着显微镜的水管工,只是精确度的问题——这种自贬,你真的相信他很谦虚吗?凯特·福克斯认为,这种幽默式的自我贬低并非精心设计,而是想化解因成功带来的尴尬。在英国人眼里,拥有很多的财富、很高的地位或者很好的工作,不是自我炫耀或夸夸其谈的资本,反而让人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于是用自贬来解脱。自谦是英国人的传统,那些没有浸染过此类文化的外国人无法入戏,通常会接受这些自贬之词,认为英国人确实没什么了不起。

现在中国人习惯在乔迁新居之后,一边带朋友参观一边告诉大家花了多少钱。凯特·福克斯说,关于房屋价格的讨论,尽管已成为英国中产阶级晚宴的主要内容,但这种讨论要在精致礼仪的主导下进行,绝不允许直接问人家花了多少钱。英国人有一种观念,要是介绍自己的房子如何好,稍不留意就可能成为被人嫉妒或耻笑的对象。

中国人还有个习惯,很喜欢在客厅里摆放自己跟领导人或名人的合影,以显示自己的人缘和地位。英国人通常会把这种照片放到楼下洗手间——这也是别太认真的规则在起作用,觉得没什么了不起,这些东西随时可以扔进下水道。不过,这种不屑背后潜藏着“阴谋”,因为客人通常会用洗手间,把照片挂在那里能巧妙地炫耀自己的社会关系。

跟天下父母一样,英国的父母也会为孩子的成就感到骄傲,但从他们的谈话中很难看出来。即使是最溺爱孩子的父母也必须转动眼珠不断叹气说:“哎呀,你的孩子多好啊,我的孩子多么不可救药。”实际上他们的言外之意是,我的孩子从来不读书,经常逃课,最后轻松成为脑科医生。这种谦虚里暗藏着扬扬得意的成分,这是英国人性格中的另一大特点:虚伪。

(主讲吕宁思)

The Man's Book

英国绅士风范

Thomas Fink,理论物理学家,现在法国居里研究所和伦敦学院工作。著有《系领带的85种方式》等。

一个有经验的妇女才是一个好的调情对象。

很多人一提到英国,必然想到英国绅士。绅士的确是英国的特产。The Man‘s Book书名非常坦率,就是教大家怎样做一个绅士。大家想象不到,作者Thomas Fink竟是位理论物理学家。除了搞科研,他的业余爱好就是编写TheMan’sBook,于2006年、2007年、2009年各推出一个版本,像出年鉴一样告诉大家怎么当男人。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你千万不要以为它会一本正经地教你怎么着装,怎么谈吐得体,怎么表现绅士风范,都不是,它其实是一本非常无聊的书——虽然有人认为这是英式幽默。我为什么要买来看呢?理由很简单,因为它够无聊!例如2007年版首先讨论男人的健康问题,罗列了一般英国男人的数据:身高、体重、胸围、腰围、臀围、鞋的尺寸、穿几号内裤……一大堆这样的数据简直莫名其妙!

这本书认为男人做任何事都能找出公式来归纳和总结。比如上厕所,它会教男人怎么样选择合适的尿兜。Thomas Fink说,男人进厕所时要注重一个基本概念,要让自己与其他尿兜使用者之间的距离极大化。这其实是个常识,不是吗?但他居然画图演示。书里列出7个尿兜,如果一个人站在第1个尿兜尿尿,你进去时应该选第7个尿兜,离得最远以免尴尬。如果你跑去第2个尿兜,明明后面还有5个空位,你偏偏贴在人家旁边,就会显得很不绅士。人家会觉得你很奇怪,不知道你想干什么。可是你去第7个尿兜尿尿,虽然符合距离极大化这个公式,但又好像有点过度恐慌。怎么办呢?不妨选择第6个尿兜。这样既保持距离,又有点优雅,有点文明,没那么恐慌。

大家不要以为这本书尽是这种无聊的事情。它也有实用的一面,比如教你怎么打领带、怎么点鸡尾酒、怎么系鞋带——连系鞋带都分四五种方法;此外,还有怎么折西装口袋巾、服装颜色怎么搭配。可是任何正常的东西到了这位作者笔下,都变得离奇古怪。比方说他画了一张图教你怎么拿伞,不是教你下雨时怎么打伞,而是指导你未雨绸缪时怎么拿伞。一把代表绅士身份的伞,必须是长伞,必须是黑色。既然是长伞,绅士走路时会在地上点一点,怎么点才好看,怎么让它配合脚步走出韵律,这是门学问。

Thomas Fink不仅图解拿伞礼仪,还附有数学公式。他传达的基本概念是,手拿雨伞的绅士,走路方式应该保持一个四步韵律。所谓四步韵律,是用右手拿伞点一点地,同时踏出左脚,然后把伞举高一点,当左脚即将第二次踏地时,再跟随第二个右脚步同时着地——这样走才能走出绅士风范。

既然叫男人之书,当然不能不说怎么对付女人。书里提到,绅士们很关心怎么选择情妇的问题。富兰克林居然写过一封信给他儿子,说要找情妇的话,老的比年轻的好。因为年纪大的女人更懂事,当外表开始衰老时,她们的内在会越变越好。更重要的是,你把一个少女当情妇,而她往往是处女,岂不是让她一生很难过吗?一个有经验的妇女才是一个好的调情对象。

(主讲梁文道)

Dinner Is Served

老派贵族餐桌礼仪

Arthur Inch,1915年生,父亲是管家,母亲是用人,他自己从15岁开始接受私人服务技能训练,做管家工作50多年。

Arlene Hirst,精通餐桌布置与礼仪。曾在Metropolitan Home杂志担任资深编辑、设计副总监,后在多家媒体任职。

贵族的用餐习惯,跟我们今天熟悉的西餐规则不一样。

《唐顿庄园》[19]这部英国电视剧好像在内地很火,好多人爱看。剧情安排的确很细致,导演的功力很到家,演员的表演也很出色。除此之外,对很多内地观众来说,他们总算看到了传说中的英国贵族和绅士是怎么生活的,还看到了伺候这些人的人是怎么工作的。

唐顿庄园的财产继承人是一个年轻的中产阶级,刚来庄园的时候,有个管家伺候他穿衣服、系袖扣,他感到很不习惯,说穿衣服这种事,我是大人,难道还不会吗?这么说是很伤人的,因为人家就专门干这个工作。管家跟他解释,我这辈子的工作就是服务他人。年轻人说,服务他人,这算哪门子工作?

这个年轻中产阶级说的话,是今天很多人对早已消亡的贵族庄园里男仆女佣的印象。比如管家,这是一种多么古怪的工作啊,每天早上帮贵族老爷拿报纸,先用熨斗烫一烫,免得油墨粘黑了老爷的手……这算是一种体面职业吗?

不过,这几年对老派贵族生活的向往和对用人职业的好奇似乎又回来了。透过Dinner Is Served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贵族生活的一些基本规则,尤其是用餐规则。书的作者之一Arthur Inch是个干了几十年管家工作的老人。当年他从最底层的用人做起,一直做到庄园的大管家,曾经在很有名的电影Gosford Park(《高斯福德大宅谋杀案》)里当顾问,指导演员怎么样在传统大庄园里吃饭、穿衣和打猎。

我们今天很难想象,英国在1891年的时候共有150万人在皇宫、庄园里做仆役工作,是当时的第二大职业群体。同样难以想象,过去贵族的用餐习惯跟我们今天熟悉的西餐规则不一样。从老派观点看,今天我们哪怕吃很正式的西餐,方法恐怕都有问题。在我们的印象中,西餐跟中餐的最大区别是中餐一盘菜上来大伙伸筷子夹,西餐是一人一份都给分好了。Arthur Inch说,厨房直接分好菜,摆放得漂漂亮亮,然后送到客人桌上,这是酒店的风格。真正的贵族在家吃饭时,客人都坐好了,仆役端着一个大盘上来,比如一条鱼或一盘沙拉,然后让客人自己夹,一个一个依序传下去。这听起来不太像贵族,贵族怎么还要自己动手分菜?但Arthur Inch说,贵族传统就是这样。贵族不一定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奢华,那么极尽工巧之能事。比如吃生菜沙拉,有人说贵族有八种专用的叉子,Arthur Inch说不对,这是中产阶级想强调自己有品位而瞎搞出来的,真正的贵族不管这些。

Arthur Inch说,真正的贵族管的是吃饭时聊天愉不愉快。聊天怎么才算愉快呢?少说话,多听人家说,让大家都愉快。就算人家说的话不合你意,你没什么兴趣,也要装作很有兴趣,夸他说得太有意思了,又教了你宝贵一课。这才是一个贵族就餐时应有的态度。

(主讲梁文道)

原生态的奥林匹克运动

为美德而战

塞莫斯·古里奥尼斯(Themos Goulionis,1943-),雅典大学医学博士。著有畅销书《体育文明,一种奇怪的爱》等。

田径场上高尚的竞争能够给灵魂带来安宁。

我们说中文的人常常将“体育”和“运动”混着用。《原生态的奥林匹克运动》的作者告诉我们,“体育”(athletics)和“运动”(sport)是不一样的两个词,前者才是本原性的概念,才是奥运会原有的精神。

这本书讲古希腊奥运会的历史,作者想透过这段历史重新提倡一种体育精神。很多我们今天认为理所当然的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都被作者剔除了出去,他不喜欢大型的、观赏性的、竞技性的运动项目,他喜欢的是游泳、田径、举重这些传统的古希腊奥运项目。这是为什么呢?

公元前800年,伯罗奔尼撒半岛[20]某个地方,三位国王坐在大厅聚会,讨论来自德尔菲阿波罗神庙的神谕。当时他们觉得希腊和整个世界存在很多问题,于是问太阳神阿波罗该怎么办。三番五次问来问去,得到的神谕都一样,就是要办运动会,要搞体育。最后他们听从神谕,办起了奥林匹克运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