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读.5
8524100000018

第18章 一个时代的斯文(5)

周汝昌重返燕园时,耳朵坏掉了,英文系美籍女教师包贵思安排他坐在第一排听课,并且说:“我为了你能听清,会提高声调。”有一次,包老师留作业,他做得非常好,包老师就把他叫到家里吃晚饭。那时候燕大师生的气氛非常融洽。后来这种融洽氛围渐渐变了。1949年后,针对燕大“崇美、亲美、恐美”的思想,搞了一些“抗美、反美、蔑视美国”的活动。起初周恩来想过燕大是可以保留的,但抗美援朝一爆发,事情完全不一样了。当时老校长陆志韦[29]跟美国人的一封通信被公开,他在信里说,财产还是你们美国人的,你们走了我们要负责为你们把财产保护好。这种话在当时的政治气氛下当然有严重问题,燕大党支部书记张大中[30]就动员陆志韦的女儿批判父亲。消息传到美国,在美国华人中引起很坏的反响。

张大中回顾说:“这样的做法,现在看起来是粗暴的……这些人过去都做过我的老师,老师们的为人我都是知道的,但是在政治上怎么样,我心里也没有底。当时很多燕京人说我:’大中,燕京也是你上学的地方,你怎么不理解这些人?‘”在1952年院系调整中,谢道渊[31]先生做过很重要的工作。在访谈中,他说:“我不过是个驯服工具。工具嘛,自然是领导怎么说我就怎么做,但是到头来我却做错了。”看着老人有些伤心,陈远没有再问下去。

燕京大学的命运是一大批从民国转向共和国的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这所西化的大学在那个年代经历的震荡可想而知。

(主讲梁文道)

[1]高本汉(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1889-1978),瑞典最具影响力的汉学家。1910年到中国留学两年,学术研究涉及汉语言学、考古学等领域,著有《中国音韵学研究》《古汉语字典》等。

[2]《晨报》前身为《晨钟报》,1916年创刊,最初是梁启超、汤化龙为首的进步党之机关报,后逐步成为超越各党派的公共媒体。1925年11月29日,在国民党左派人士和中共北方区委发动的”首都革命“中被群众纵火焚烧。

[3]江勇振对“狐狸才、刺猬心”做如下解释:狐狸知晓许多事情,刺猬就知道一件大事。思想家、文学艺术家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有一个中心的思想或系统,其完整性与一致性不一定必须完备,但这中心思想或系统是他们用来理解、思考、感觉事物的根据;第二种类型则没有定见,他们所追求、探索的事物可以完全是不相干,甚至是互相矛盾的。前者是刺猬,后者是狐狸。

[4]1932年10月15日,陈独秀被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以“创办非法政党”的罪名逮捕。1933年4月以“以文字为叛国之宣传”的罪名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后改判有期徒刑8年。1937年8月23日提前获释。

[5]罗家伦(1897-1969),浙江绍兴人。1928年出任清华首任校长。他促成外交部将庚子赔款使用权归还清华;奠定清华民主治校、学术独立的基础;以学术标准广罗人才,延聘蒋廷黻、张奚若等专家学者任教。1930年4月反蒋的中原大战爆发后,校内党派、人事矛盾重重,罗家伦因南京国民政府的背景而处境艰难,加之一些做法得不到师生认可,被迫于5月辞职离校。

[6]乔万选(1896-1938),山西清徐人,1919年毕业于清华。中原大战后阎锡山势力侵入平津地区,1930年6月任命乔万选为清华校长。1930年6月25日,乔万选带领卫兵和属员准备武力开入清华,被打着“拒绝乔万选”大旗的清华师生堵截在校门口,被迫当场签字画押以示“永远不再存清华校长的野心”。

[7]潘光旦(1899-1967),江苏宝山人,社会学家。1922年从清华毕业后赴美留学,1934年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38年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务长。

[8]潘公展(1895-1975),浙江吴兴人,1932年曾任CC派机关报《晨报》社长,抗战时期曾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中央日报》总主笔。

[9]汤佩松(1903-2001),湖北浠水人,植物生理学家,中国植物生理学奠基人之一。1938年至1946年在西南联大农业研究所工作,创办了植物生理研究室。实验室三次被炸毁,四次搬迁重建,条件非常简陋,却聚集了许多有才华的青年科学家。

[10]沈同(1911-1992),江苏吴江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康奈尔大学博士。1940年到西南联大任教。当时实验室是泥地、土墙、铁皮屋顶,各种实验设备和试剂匮乏,他因陋就简指导研究生搞实验研究。

[11]吴大猷(1907-2000),广东高要人,物理学家,密歇根大学博士。1934年任北京大学物理学教授,1938年任教于西南联大,李政道和杨振宁都是他的学生。

[12]峇峇娘惹(或称土生华人/侨生),指15世纪初期定居在马六甲、印尼和新加坡一带的明朝移民后裔,男性称为峇峇,女性称为娘惹。大部分人原籍是福建或广东潮汕地区,一般与当地马来人混血。他们既继承中国文化传统,又受到马来人风俗习惯的影响。

[13]1924年5月,厦大注册主任、商科主任等4位主任接到于8月解职的通知书,其中3人合约尚未到期,而到期的那位,学生已向校方要求续聘。学生要求校方收回成命,遭林文庆拒绝,遂罢课以示抗议。6月1日校方召开全体职员大会,林文庆没有出席,学生代表很不满。会后建筑部主任陈延廷召集厦大建筑工地几百名工人包围礼堂,殴打并拘禁3名学生代表。此次风潮导致厦大教员流失,学生离校,对厦大名声打击很大。

[14]林文庆重用大学秘书兼理科主任刘树杞,遭到很多教职员工的抗议。

1927年1月6日,厦大校园出现题为“刘树杞不去,厦大无望”的传单,次日召开全体学生大会,一致通过驱逐刘树杞的方案,1月10日学生全体罢课。鲁迅早在学潮前就已不满厦大,1月15日便离开厦门前往广州。

[15]洪业(1893-1980),福建福州人,史学家。1923年任燕京大学文理科学院教务长,后任历史系主任、哈佛燕京学社执行干事等。1946年赴美讲学,因中国内战爆发而定居美国。

[16]刘廷芳(1891-1947),浙江温州人,心理学家、传教士。1921年至1926年担任燕京大学宗教学院院长,兼任司徒雷登助理。

[17]顾随(1897-1960),河北清河县人,作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1929年任燕京大学国文系讲师。

[18]容庚(1894-1983),广东东莞人,古文字学家。1922年经罗振玉介绍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读研究生,1926年毕业后任教于燕京大学。

[19]郭绍虞(1893-1984),江苏苏州人,语言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

1927年至1941年担任燕京大学国文系教授。

[20]俞平伯(1900-1990),浙江德清人,现代文学家、红学家。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5年至1928年任教于燕京大学国文系。

[21]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作家。1922年至1931年兼任燕京大学国文系副教授。1938年任燕京大学客座教授,1939年元旦遇刺后辞职。

[22]郑振铎(1898-1958),原籍福建长乐,作家、翻译家。1931年至1935年同时担任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23]陈垣(1880-1971),广东新会人,历史学家。1923年起在燕京大学神学科(后改为宗教学院)任教。

[24]邓之诚(1887-1960),字文如,历史学家。1930年至1941年任燕京大学历史系教授。1946年燕大复校再次回校任教。

[25]顾颉刚(1893-1980),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1929年任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历史系教授,1936年任燕京大学历史系主任。

[26]张东荪(1886-1973),浙江杭州人,哲学家、政论家、报人。1904年就读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系,1930年至1941年任教于燕京大学哲学系。

[27]王世襄(1914-2009),生于北京,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学者。1938年燕京大学国文系毕业,1941年获燕京大学文学院硕士学位。先后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博物馆、文物局等单位任职。

[28]周汝昌(1918-2012),天津人,红学家。他的燕京大学生涯可谓“两进两出”:1939年考入燕大西语系,因天津老家遭水灾,次年才入学,这是一进燕园。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日本人封锁燕园,他回天津,这是一出燕园。抗战胜利后,他要求重返燕园,但校方说复学期限已满,便于1947年重新考入燕大,这是二进燕园。1951年,他离开燕大到华西大学任教,这是二出燕园。

[29]陆志韦(1894-1970),浙江吴兴人,心理学家、语言学家。1927年任燕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1934年任校长。1941年8月因支持学生抗日活动,与多名燕大教职员遭日本士兵扣押,1942年5月出狱。抗战胜利后主持燕大复校工作,1952年燕大被并入北京大学后,被调到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30]张大中(1920-2007),河北景县人。1941考入燕京大学新闻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进入晋察冀地区进行地下党活动,1946年任燕大党支部书记,1951年负责在燕大开展思想教育运动。

[31]谢道渊(1924-),安徽六安人。1946年考入燕京大学新闻系,1949年至1952年5月任燕大学生自治会主席、团总支书记、党总支书记等,后在北京大学、中国国家图书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