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读.4
8523700000020

第20章 真爱的功课(3)

听起来还真是很奔放、很好玩,这就是森林小学的教育特点,他们希望学生能够在舒畅民主的课堂上接受独特的、有品质的教育。当然,这对老师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朱校长提到了一个叫林雄的孩子,是学校里唯一听力有障碍的学生,要戴助听器才能勉强交流。有好几次,这个孩子被人反映说偷了同学的东西,她决定找林雄来谈一谈。

他们只能用笔谈,她写一句,林雄回答一句。然后校长就傻了,这个孩子究竟在说什么呢?她没有想到,长期的听力障碍使林雄根本无法抓住每一个信息,这不但简化了他的世界,更影响了他与别人的沟通能力。两个人就这样开始了夹缠不清的漫长笔谈。

比如她问林雄:“另一个小孩的忍者龟不见了,怎么在你的柜子里找到了?”林雄写:“我不要忍者龟。”她再问:“你的意思是说,这些忍者龟是你的?”林雄却写:“我是忍者龟。”这是什么意思啊?

然后她再写:“你有没有说实话?”林雄写:“我掉了。”我的天哪!简直让人头晕。但校长还是坚持跟他慢慢写下去,试图读懂他的意思。后来她发现,林雄开始逃避现实了,不肯再正面回答问题,只是一直说我好累,我要回去睡觉了,等等。

校长只好把那些指控他偷东西的同学都叫进来做个见证。大家一起写,后来纸不够用了。校长就跑出去又拿了一沓,她已经快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了,现在证据确凿,这个孩子怎么还不认错?

最后她决定再问一次:“我们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说实话,犯错没有关系,要诚实才能改过来。我再问你一次,到底有没有拿国义、诺诺的忍者龟?”林雄也急得脸都憋红了,他颤颤地在纸上写:“我拿忍者龟给诺诺、国义,我没关系你。”

这时候,校长恍然大悟。天哪,原来林雄的“我没关系你”就是“对不起你!”而“我没关系你”在他笔下已经出现不下十次了。从他承认妈妈不肯给他买忍者龟的时候起,就已经在道歉了,但被自己的语言及情绪模式阻碍着,表达不出来。

由此作者试着问自己,当一个人使用我听不懂的语言和我交谈,我会生气吗?当别人学不会我的语言,我该生气吗?如果林雄不会与我沟通我就可以生气,那我也不会跟他沟通,他该生气吗?如果没有这样的自我审视与批判,教育民主如何成为可能呢?

(主讲梁文道)

《地狱里的温柔》

卡夫卡的惨淡童年

林和生(1954-),学者、作家、翻译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著有《犹太人卡夫卡》《绝望的一跃:孤独天才克尔恺郭尔》等。

他缺失的童年所带来的创伤正是他一生暗淡的阴影。

《地狱里的温柔》的封面上有一句话:“没有人能唱得像那些处于地狱最深处的人那样纯洁。凡是我们以为是天使的歌唱,那是他们的歌唱。”这是卡夫卡的话。有人曾形容卡夫卡的文字像是来自地狱里的歌声,有一种骨子里的温柔,同时也让人感到不寒而栗的恐惧。

这本传记讲述了卡夫卡的爱情、家庭以及病重后的时光。要深刻了解卡夫卡并不容易,他的作品让人感到高深莫测、神秘不安,不过这本书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想象的依据和空间。

要了解卡夫卡,首先要理解他和犹太文化的关系。犹太民族对现代文明史作出了重要贡献,著名的人物有斯宾诺莎、爱因斯坦、毕加索、卓别林等,当然也包括卡夫卡。卡夫卡的苦难是犹太民族的缩影,在他们的性格中,格外秉承了虔诚、希望和奉献精神。

书中引用了卡夫卡的一句话:“除非是逃到这个世界上来,否则怎么会感到高兴呢?”这话让人感到绝望、哀伤和彻底的无奈。卡夫卡的父母都没有愉快的童年,他也没有。他出生在布拉格一个犹太人的旧城区,房子里充满了霉味,床褥散发出陈腐之气,到了夜间,暗淡的烛光下只有耗子打架的声音。

这样的环境会在卡夫卡六岁以前的记忆中留下什么呢?他潜意识里一定潜藏着这种童年的阴影。多年以后,他与朋友聊起童年时说,其实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总会有一些阴森黑暗的角落,像漆黑的窗户、肮脏的庭院,在那里,我们坐立不安,心在不停地战栗。

卡夫卡的性格中带有一种病态的敏感。在他的印象中,父亲并不亲切,相反总是带有一种威胁性的粗野。他成年以后给父亲写过一封很长的信,开头他这样写道:“亲爱的父亲,您最近问我为什么对你感到恐惧,这个问题如同往常一样让我无从回答。一来我确实对您感到恐惧,二来畏惧的缘由太多了,很难说清楚,只能试着用书面形式回答。即便如此,我在写这封信的时候还是非常畏惧,也许会影响畅所欲言的表达。”

不过这封信还是长达三万五千字。卡夫卡在信中说,他的世界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属于他自己的,在那里他像奴隶一样生活着,饱受各种约束;第二部分是父亲的世界,而他好像永远在发怒,离他无限遥远;第三部分是他和父亲以外的世界,那里所有人都过着快乐、自由、幸福的生活。

卡夫卡与父亲的关系是这样的,他的母亲呢?母亲总是忙于生计,完全无暇顾及她的第一个孩子卡夫卡。他缺失的童年所带来的创伤正是他一生暗淡的阴影。卡夫卡说过,伤口是生活的表象,而童年是他最大的伤口和缺失。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能感觉到卡夫卡的敏感和脆弱,他好像一直都在生病。不过从照片上看,他是个高大英俊的人,据说有一米八三,眼睛也很漂亮,清澈而深不见底。

卡夫卡一生有过三次婚约,不过后来都解除了。因为肺结核的缘故,他常常去疗养院休养,在那里很容易和某位红颜知己发生短暂的恋情,甚至在订婚之后也是如此。有一次,他的未婚妻和情人围着他进行了一次审问,那个场面给卡夫卡带来深深的罪孽感,毕竟他是个精神上十分脆弱的人。不过正因此,他写下了不朽的名著《审判》。

(主讲沈星)

[1]一行禅师,1926年生于越南中部,16岁出家,越战时任越南佛教和平代表团主席,并创立青年社会服务学校、梵行佛教大学等团体。后定居法国,并在那儿建立禅修者活动团体--梅村。著有《正念的奇迹》《般若之心》等。

[2]为了抗议南越吴庭艳政权对佛教徒的高压政策,1963年6月11日,越南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僧人释广德在西贡闹市用汽油自焚身亡。他在火焰中被烧成焦炭的惨烈场面被西方记者拍成照片,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强烈愤慨。这张照片和一张西贡警察当街处决嫌犯的照片一起,成为南越政权残暴的象征。

[3]无国界医生(DoctorsWithoutBorders)组织于1971年12月20日在巴黎成立,是全球最大的独立医疗救援组织,每年有2000多位志愿人员在全球60多个国家服务,其成员深信全人类都有获得医疗的权利。该团体获得1999年诺贝尔和平奖。

[4]纳尔逊·曼德拉(NelsonRolihlahlaMandela,1918-),为推翻白人的种族主义统治进行了长达50年的抗争,铁窗面壁28年,终于为南非开创了民主统一的新局面,被尊称为南非国父。1993年获诺贝尔和平奖,著有《走向自由之路不会平坦》《斗争就是生活》等。

[5]“乌班图”,即Ubuntu,这个词语来自于祖鲁语和科萨语,大意是“人道待人”,被视为非洲人的传统理念和民族观念,是建立新南非共和国的基本原则之一,与非洲复兴之路密切相关。

[6]约翰尼斯·福斯特(JohannesVorster,1915-1983),1978年起任南非共和国总统,执政期间,推行种族隔离政策。

[7]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Gramsci,1891-1937),意大利共产党领袖,1926年被捕入狱,《狱中札记》是意大利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

[8]帕托契卡(JanPatocka,1907-1977),捷克哲学家,主要研究现象学。曾任教于洪堡大学及弗莱堡大学,1977年与哈维尔和伊希·哈耶克联合发表《七七宪章》。著有《自然世界作为哲学问题》《否定的柏拉图主义》等。

[9]伊曼努尔·列维纳斯(EmmanuelLevinas,1906-1995),法国哲学家,曾先后任教于普瓦提埃大学和索邦大学,1989年荣获巴尔扎恩哲学奖,著有《从存在到存在者》《伦理与无限》等。

[10]路易·康(LouisIsadoreKahn,1901-1974),美国现代建筑师,曾任教于耶鲁大学和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著有《建筑·寂静和光线》《人与建筑的和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