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读.2
8523500000018

第18章 够了!创意(4)

从那个地步走到今天,其实时间并不长,可以说他崛起得非常快。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直能从他的电影中感受到一些很厚实的东西。这些东西从创作之初就是他电影的核心,那就是他对平民生活、个体生活的关注。

这一点在《贾想》这本书里也能表现出来。《贾想》是一本电影手记,大多是他对自己每一部电影的看法和描述,还有一些相关访谈。贾樟柯的文字相当好,难怪他说自己曾经想当个文学青年。我觉得他自己就是最好的影评人,几乎不需要别人再去解释他的作品了,他自己都写出来了。

书中一些细节相当有趣,比如2001年的一天,他在北京一个专卖盗版碟的店里瞎逛--那时候他的电影在外头还很难看见。这时候,突然听见店老板跟他说了一句:“有一个人叫假科长,拍了部戏叫《站台》,你要吗?”贾樟柯觉得太妙了,他也没揭穿,只是说:“有啊,那好,我也看看是怎么回事儿。”

贾樟柯早年是学美术的,据他说学美术其实一点都不浪漫,后来为了给自己找个出路,才去考电影学院。他说刚开始还觉得自己挺厉害,终于坚持着追求到了自己的理想,后来才发现,原来放弃理想比坚持理想还要难。

他永远记得身边那些在艺术道路上没有坚持下来而中途离开的朋友:“……要么是因为父亲忽然去世,家里需要个男的干活,或者是家里供不起了,不想再花家里的钱,总之每个人都有自己非常具体的原因,都要承担生命的一种责任,一种对别人的责任,因而放弃了理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这些所谓坚持理想的人,其实付出的反而要比他们少,因为他们承担了非常庸常、日复一日的生活,他们知道放弃理想的结果是什么,但他们放弃了,县城里的生活今天和明天没有区别。”

所以他的电影一直在关注这些所谓的平常人,他能够在他们身上看到力量:“我要拍的就是这样一些在县城里面,日子永恒不变的庸常人的生活,这种人的生活就是有力量的生活。”相比之下,他觉得自己作为一个电影导演反而是幸福和轻松的。

这种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在过去的中国电影里其实也很常见,但不知道为什么,这种传统现在忽然断掉了。很多导演更喜欢拍所谓的大片,而在贾樟柯看来,那种场面宏大奇幻、杀来杀去、飞来飞去的东西远不如杨德昌和侯孝贤所拍摄的。

“其实以前中国电影不是这样的,像袁牧之的《马路天使》,被人认为是左翼电影,可是它取得的成就是呈现1949年之后逐渐被消灭、逐渐被淡忘、逐渐被遗忘的传统,那是对市井生活的熟悉和活泼表现。在里面你可以看到一些歌手跟鼓手,看到重要的人际关系,在市井的巷陌里面他们怎么样生存。然而这些东西在后来的中国电影里面却被淡淡丢掉了,为什么?因为大家都在拍一些宏大的、集体的东西,完全没有了个人生活。”

他一再强调“个人生活”,觉得这种关于个人生活的电影,不管拍的是哪个地方的人,一样会使人感动。他说自己上学的时候看过侯孝贤的《风柜来的人》,影片明明拍的是七八十年代台湾澎湖一帮小混混的故事,却一样让他感动。

我们现在要拍出一个人的真实生活,到底面对着什么困难呢?

关于这个问题,贾樟柯在《我不诗化自己的经历》里做了一个解答。

他说有一回在咖啡店等人,忽然隔壁来了一桌人,坐定之后开始大谈电影,“其中一个老兄是老大,说话像牧师,句句如真理,谈到人名的时候都不带姓,比如把陈凯歌叫凯歌,把张艺谋叫老谋子,让周围四座肃然起敬,然后他就说:‘时下那帮年轻人不行,一点苦都没吃过,什么事儿都没经过,能拍出什么好电影呢?’接下来他开始大谈凯歌插队如何如何苦,老谋子要卖血才能拍片,好像只有这样的经历才叫经历,他们吃过的苦才叫苦。”

于是贾樟柯说:“我们文化里面有这样一种对苦难的崇拜,而且似乎这是获得话语权力的资本,因此有人便习惯性地要去占有苦难,认为自己的经历才算苦难,而别人的、下一代的经历又算什么呢?苦难成了一种霸权,因此形成一种价值判断。”

“在我们的文化里,总有人喜欢将自己的生活经历诗化,为自己创造很多传奇,好像平淡的世俗生活容不下这些大仙,一定要吃大苦受大难经历曲折离奇才算阅尽人间世事。”他特别反对这种做法,一直强调要拍出那种无风无浪、庸庸碌碌的人生,而这一点正是我们在他历年来的电影里经常看到的东西。

(主讲梁文道)

[1]免费提供一直持续到了1920年。米其林兄弟偶然间发现他们精心制作的《米其林指南》被维修厂员工当作工作台的桌脚垫用,因而意识到免费提供的书籍反而会被人视为没有价值,所以决定从当年开始取消免费提供,改为贩售。

[2]《指南》中对星号是这样定义的:一颗星是同类饮食中风格特别优秀的餐厅,是“值得”去造访的餐厅;两颗星是“值得绕远路”前往的餐厅;而三颗星是“值得特别安排一趟旅行”,甚至是搭着飞机前去用餐的餐厅。评上星级对一家餐厅来说不仅非常风光,多一颗星或是少一颗星还会对餐厅下一年的生意产生巨大影响。

[3]米其林指南对于餐厅的介绍一般只列出地址、电话、主厨姓名、基本消费、两种当地著名的葡萄酒、三种招牌菜、每年餐厅休馆时间,以及接受信用卡的种类。主要使用下列符号:①叉匙:根据餐厅的表现,给予一到五个叉匙符号;②两个铜板标志:表示提供不超过16欧元的简单餐饮;③交叉的汤匙和叉子标志,表示餐厅的等级,后来又有星星标志作为最高等级。

[4]2007年米其林在东京推出日文与英文版的《米其林指南--东京篇》,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被纳入《米其林指南》评选的国家;2008年底,《米其林指南--香港澳门篇》推出,并成为《米其林指南》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敲门砖。

[5]欧仁妮·德·蒙蒂若(EugéniedeMontijo,1826-1920)是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妻子,人称欧仁妮皇后(也译为尤金妮娅皇后或乌婕尼皇后)。欧仁妮皇后以美貌和时髦著称,成就了许多时尚奢侈品牌,如路易·威登皮具与娇兰香水。

[6]马来西亚拉茶,是一种用特殊工艺制作的奶茶,其做法是先将红茶泡好,滤出茶渣,并将茶汤与炼乳混合,倒入带柄的不锈钢罐内,然后一手持空罐,一手持盛有茶汤的罐子,将茶汤以约一米的距离倒入空罐,由于茶汤在倒入过程中,两手持罐距离由近到远,近似于拉的动作,故名“拉茶”。拉茶的目的是令奶茶的口感更香滑,让杯中的奶茶产生丰富的泡沫。

[7]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Clark,1903-1976),英国美术史家,曾任伦敦国立美术馆馆长、牛津大学美术史教授、英国艺术理事会主席等职。另著有《文明史》和《风景画论》等。

[8]碧娜·鲍什(1940-2009),德国人,现代舞编舞者,作品以悲伤融合幽默知名。代表舞作有《春之祭》《热情马祖卡》等。她的舞蹈剧场(Tanztheater)和美国后现代舞蹈(Postmoderndance)及日本舞蹈(Butoh)并列为当代三大新舞蹈流派。

[9]威廉·理查德·瓦格纳(WilhelmRichardWagner,1813-1883),德国作曲家、剧作家、指挥家、哲学家。主要音乐作品有《女武神》《众神的黄昏》等,音乐具有宏伟的气魄,富有改革精神。据说希特勒曾叫人专门为他演出瓦格纳的作品,并感动得流泪。青年时期的瓦格纳思想倾向于“德意志”,写过许多狂热激进的文章,甚至参加过德累斯顿的革命,并认同戈比诺(ArthurdeGobineau)的雅利安种族主义理论。由于瓦格纳的反犹太主义思想以及纳粹的原因,以色列国内一直禁止上演瓦格纳的作品。

[10]丹尼尔·巴伦博伊姆(DanielBarenboim)(1942-),以色列钢琴家及指挥家。天才儿童,八岁登台。先后指挥过以色列爱乐乐团、费城管弦乐团、纽约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英国室内乐团等。擅长演奏贝多芬和莫扎特的钢琴作品,演奏风格以浪漫热情服从于古典形式,使形式与内容达到平衡而著称。

[11]萨义德(EdwardW.Said,1935-2003),哥伦比亚大学英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与文化批评家之一。代表著作有《东方学》《文化与帝国主义》《知识分子论》等。

[12]美泰公司(Mattel),全球最大的玩具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加州,在儿童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3]分形(fracta1)理论是非线性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传统的欧氏几何以零维、一维、二维、三维、四维对应的点、线、面、体和时空来描述物体的形状,而是用“分维”(fractaldimension)来描述大自然.事实上任何物体的微观平面都是凹凸不平的,因而欧氏几何所描述的对象严格来讲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14]保罗·史川德(PaulStrand,1890-1976),二十世纪美国摄影界代表人物。其影像生涯极长,一直孜孜不倦地拍到八十六岁逝世为止。一生涉猎过的题材极广,人物、风景、静物、抽象,无一不精,被称为“影像英雄”。

[15]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Cartier-Bresson1908-2004),法国著名人文摄影家,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是“决定性瞬间”(thedecisivemoment)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者。这种美学观念特指使用抓拍手段,在极短暂的几分之一秒的瞬间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物加以概括,并用强有力的视觉构图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