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针灸与养生
8356300000013

第13章 脏腑经络养生防病(11)

阿是穴是针灸临床上经常运用的一种简易取穴和治疗的方法。简言之,凡以压痛点或其他病理反应点做为穴位治病,这个穴位则称阿是穴。唐朝医家孙思邈在其医著《千金要方》中曾记载:“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穴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在治疗患者的过程中,医生在患处周围摸索,病者呼叫“啊,是这里,是这里”,医生便以点为穴进行针灸治疗,结果使病情得到明显改善,这些特殊的痛点被称为“阿是穴”。

由此可见,阿是穴既没有固定名称,也没固定位置,与《灵枢·经筋》所说的“以痛为腧”意同。也说明,用阿是穴治疗病痛时,不一定非要取经络上的固定穴位,只要有效,针灸在合适的部位也能达到治疗效果。所以,阿是穴对喜欢针灸穴位、保健养生的广大患者来说,是一种快捷而有效的取穴和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脏腑器官的病变在身体的某些部位出现感觉过敏或压痛,这是寻找阿是穴的主要依据。《黄帝内经·举痛论》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这是痛点做为阿是穴进行治疗而取效的原始记录。另外,对身体某些部位进行按压有舒适感时,也可作为阿是穴。《灵枢·五邪》中说:“邪在肺,则病皮肤痛,背三节五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这是舒适感、快感为阿是穴的理论依据。其他如热感、酸胀感、麻窜感等特殊感应部位亦可作为阿是穴。

在针灸临床上经常见到患者身体的某处或某些穴位出现敏感反应,包括疼痛、酸麻、触痛、自发痛、皮下结节、皮肤凹陷、隆起、条索状反应物、皮疹、皮肤色泽改变等异常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再分析其所在经络和脏腑的络属关系既可作为诊断内脏疾病的依据,又可作为临床治疗的施术部位。尤其这些特殊的反应点不在确切经络和穴位上时,首先以治疗这些反应点为治疗切入点,往往能收到立竿见影之效。这为家庭保健养生提供了一条不错的终南捷径。

在针灸临床治疗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总结临床经验,逐渐积累出一些寻找阿是穴的小窍门。比如,常见的各种胃病在中脘穴周围有明显压痛;肝胆疾患在期门、日月、阳陵泉穴周围有压痛;胃肠疾患在天枢、水道、足三里穴上下有压痛;呼吸道疾患在肺俞、云门穴周围有压痛;月经不调在三阴交、关元穴周围有压痛等等。利用这些阿是穴或穴位出现的明显压痛反应,就可以用来诊断相应内脏的病变,这种直接物理诊断有时比现代的医学监测仪器还准确,同时还有对原发病灶确切的治疗作用,这也是阿是穴在针灸临床上广泛运用的重要原因。

经络和穴位、阿是穴是相互影响的。当脏腑功能发生病变,与之相关的经络、穴位、阿是穴就会出现异常反应,经络就会不畅通,即中医所说的气血紊乱,同时会导致身体有规律地出现阿是穴。恰恰是这些阿是穴为临床及时诊治疾病提供了最直接又可靠的第一手临床资料。

中医讲究整体,讲究天人合一。借此,我们可以运用管窥蠡测之法,通过阿是穴和经络的养生对机体的脏腑功能进行调节疏通。恰当的适和脏腑功能恢复的各种针灸治疗方法,首先使阿是穴的病理状态恢复正常,再通过穴位和经络的络属关系达到经络疏通、气血运行、阴阳平衡的效果,从而使人体脏腑病理状态恢复到生理状态,最终达到防治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望诊与养生

让中医大夫看过病的人,差不多都知道,中医诊断疾病是望、闻、问、切。中医业内对四种诊断方法还有这么几句话概括的话:“望之而知之谓之神,闻之而知之谓之圣,问之而知之谓之工,切之而知之谓之巧。”把望诊放在四诊之首,把娴熟望诊的医生谓之“神”。足见望诊在中医诊察疾病过程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了。望诊有多重要呢?望诊又能神到哪里呢?还是用一个具体病案来说明吧。

二十多年前,我在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进修学习时,有幸侍诊于国医大师高立山先生。先生的中医基本功厚重扎实,他诊治疾病理、法、方、穴、术,精妙严谨,疗效卓著。秋末冬初一天,一瘦瘦身材的中年男性被分诊到先生诊室,患者拿出介绍信并自我介绍,得知是商业部的一位部级领导,还没诊脉,先生便看着这位领导说:“你患了慢性痢疾,有一段时间了,建议你做做针灸治疗吧。”说着用右手食指按压了一下病人的面颊,轻声说了一句“看看这气色”。我们侍诊的有七八个学生,都仔细看半天,除了看出慢性神疲病貌外,看不出哪有“痢疾”两个字。在先生刚说完话后,先生脸上先是惊奇转瞬又是激动,马上站起来握住先生的手说:“主任,您真是神医啊,一个多月了让这病折腾苦了,越治越重,瘦十多斤了,是卫生部的领导介绍我来找您的。”按下来的治疗就姑且省略吧。只说先生这望诊,你说神不神?这就是中医望诊的绝妙功夫。

从北京跟师后回沧这二十多年,我的望诊水平远不及高老师传神,但通过不断学习尤其坚持在临床反复研究揣摩中医望诊的一些普适规律,偶有所得,兹把一些学习体会介绍给大家,以飨之。

望诊就是医生通过眼睛来观察病人全身或局部的神色、形态的变化,是中医诊断疾病最常用、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简单来说,望诊包括一般性望诊和望舌两部分内容。一般的望诊包括望神、察色、望形态、望五官等;望舌则又包括望舌质、望舌苔。这里重点介绍一般性的望诊。

望诊,首先是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如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眼神明亮,反应灵敏,称之为有神,是健康或病情轻浅的表现。相反,如神志委靡,表情淡漠,目光晦暗,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则称之为无神,表示病情较重。通过望神可以对病人的病情和预后,有一个大略估计,在临床治疗时能做到心中有数。中医有“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之古训,是说,神是脏腑精气盛衰的外露征象,是脏腑功能是否正常的外在表现。通过对神的观察,可以了解病人精气盈亏、脏腑盛衰、疾病轻重,在诊断疾病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体望神包括目光神态、意识思维、语言呼吸、形态动作、反应能力等几个方面内容。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中医认为“目为五脏六腑精气所注”,它与人的大脑相通,又与肝、心相连,所以望神时尤其重点望目。古人将气色相提并论,就气色而言,气指精气,由肾主宰,隐含在皮肤之内;色指血色,为心所主,彰显在皮肤表面。气色不可有须臾分离,色至气不至者死,气至色不至者生。对神色,中医认为,神旺则色旺,神衰则色衰,察色之妙,全在察神,因此望神的同时必须察气色。

通过观察神色,能够发现人体发生病变的部位。中医根据五行理论,将五色配于五脏,即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当脏腑发生病变时,则脏腑所主之色在体表必有反应。例如,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脸色多赤红,尿毒症患者多发黑等。同时,中医还认为面色的异常变化,可以诊断脏腑功能的强弱和阴阳平衡的偏盛偏衰。比如,疼痛剧烈时面色多为青黑,热证时多为红黄,受寒时面色多为苍白等。另外,病色也有善恶之分,五色的表现以明润含蓄者为“善色”,以晦暗无光者为“恶色”。善色表示虽病但脏腑精气未脱,病情较轻,多能痊愈;恶色表示脏腑精气已衰,病情危重,预兆凶险。

一般情况下,健康人的脸色,主要是有神之色,应当隐显于皮肤之内,红黄相间,鲜明润泽,表示气血充盈健康无病。面色虽有红黄之色却干枯无光泽,提示有大病沉疴之疾。面色虽苍白但神色仍在,即使病情危重,即精气元阳未散,病情尚有好转的可能。病人虽大病久病但尚能目光灵动、神思不乱、脸无凹陷之色,也能逢凶化吉。若病人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委靡、反应迟钝、面无光泽,则属无神或失神,病情多属危重不治。如遇到眼闭、口开、手撒、息微、尿遗等症状出现,说明元气已脱,阴阳离决,难以救治。

久病、重病、精气神极度衰竭病人,突然精神好转,如:原来沉默寡言者,突然转为言语不休;原来精神极度衰竭,突然精神转佳;原来面色晦暗,突然两颧发红如化了妆一样,这些突然败露的征兆均属假神,为精神衰竭,残余精气外泄的表现,即所谓的“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

望舌诊病是中医长期实践积累的独特察病手段,主要观察舌质和舌苔。舌质是舌的肌肉部分,舌苔是舌面附着的苔状物,舌质可以反应脏腑功能的虚实,舌苔可以诊察病邪侵入机体的深浅。健康人的舌是淡红舌质、薄白舌苔。常见的病理性舌质舌苔有这么几种情况:舌质淡白,主虚寒,舌质红主热,舌质紫主淤血。白苔主表寒症,黄厚苔主里热症,黄而厚腻是湿热或痰热。薄苔病情轻,苔厚病情重。舌苔由薄增厚,表示病进,由厚变薄表示病退。临床上通常把舌质和舌苔的变化联系起来,综合判断。中医的经验,一般是急性病重舌,慢性病重神、色、脉。因为舌象能比较准确及时反应机体生理病理状况。熟练运用望诊,对疾病的诊断和身体的健康保健都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中医说“望之而知之谓之神”。文章开头讲的高立山先生就有这种神奇的望诊功夫。

除望诊外还有其他三诊。尤其诊脉,对不懂中医的人来说觉得很玄,医者三个手指在病人手腕上一摸便知病情,甚至有医者故意夸张这种诊脉的本事,其实不然,四诊在诊断疾病和养生保健中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不能相互取代,要想对疾病作出全面正确的判断必须做到四诊合参,因为很多疾病的发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必须把中医理论的丰富和临床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对病人的症状、体征、临床表现积极思考,客观分析,认真鉴别,或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透过现象抓住疾病本质。很多人认为,中医诊病,只是摸脉看舌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够全面的,殊不知,在没摸脉前,望诊早已先入为主了,甚至摸脉时医患间近距离的望诊才更准确地为诊察疾病获取直接的临床资料。

掌握一些简单的望诊常识吧,至少对自己、亲人、朋友出现的一些异常精气神变化,能做到心中有数,如再结合一些中医的介入预防措施,那自然就是最有效地健康养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