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针灸与养生
8356300000012

第12章 脏腑经络养生防病(10)

灸法治病养生有哪些具体作用呢?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温经散寒,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濡养作用,即通常所说的气行则血行,气停则血停。是说,血在经脉中运行,完全依靠气的推动作用,某些致病因素,如感受寒邪因寒则血凝;情志不舒,气机不畅致气滞血瘀等,都能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而变生百病或使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一个简单的道理,血得温则行,遇寒则凝,同样气温则血运滑利,气滞则血运涩滞,故气血在机体的正常运行与客观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灵枢·禁服》中说:“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著(着)血,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散寒的作用,所以灸法可用于治疗各种因感寒所致的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留滞凝涩引起的各种疼痛性疾病,尤以治疗寒湿痹痛和寒邪为患之胃脘痛、腹痛、泻痢、痛经等疾病,效果最为显著。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强直性脊柱炎被称为不死人的癌症临床治疗很是棘手,遇此疑难杂症,据我的经验必须应用重灸法配合火针才能治愈,唯需针具针法要协同配合,交相搭应,相互间发挥最大的互补效应。二是扶阳固脱,《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说明阳气在机体活动中的重要性。中医认为,阳虚则阴盛,而阴盛则为寒、为冷、为厥逆甚至发生阳脱之证。脱证,是中医急症术语,症见猝然昏倒,目合口张,手撒肢冷面色苍白,大汗淋漓,二便失禁,脉微欲绝,舌萎不出,这是因阴气独盛,元阳欲脱,阴阳有离决之势,治则,益气回阳,扶阳固脱。发生脱证的病人,阳气衰微不能达于四肢末端则手足逆冷,脉微欲绝,遇此危候,急用大艾炷重灸,取穴神阙即肚脐眼配关元穴,神阙穴隔盐重灸壮数不拘,以神清脉复为度,关元针灸并施用重补法。曾用此法治愈一男性56岁,因暴怒而致大面积脑梗死昏迷2天渐至脱证,西医束手无策,重灸3个小时而转危为安。临床常用艾条灸法来治疗元气不足,阳虚感寒的病人,如元气不足而引起的遗尿、尿等待、尿痛、尿潴留、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月经淋漓不尽、寒湿带下、习惯性流产、久泄久痢、痰饮咳嗽等;灸法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安胎固经的作用,还有提高机体防御机能助阳散寒的功效,又可用于急性中风属脱证者,急性腹痛、痛经属寒证者,急性腰椎间盘突出之肾虚感寒者等各种临床急症,运用灸法均有立竿见影之效。三是消瘀散结,《灵枢·刺节真邪》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不用艾灸治疗),弗能取之。”气为血之帅,血随气行,气得温则行,气行血亦行。灸法能使元阳温煦,气机条达,营卫和畅,故能消瘀散结。运用灸法这种功效,临床常用于气血凝滞的疾病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盆腔积液、乳腺增生、淋巴结肿大、滑膜炎并关节腔积液等。四是拔毒泄热,在古代文献中有“热可用灸”的记载。灸法治疗疮疡痈疽,首见于《黄帝内经》,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明确指出灸法对脏腑实热有宣泄作用,如“肠痈(阑尾炎)者屈两肘,正灸肘尖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瘥”“消渴(渴多尿多有似于糖尿病)口干不可忍着,灸小肠俞百壮”。《医学入门》中阐明了热证用灸的原理:“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医宗金鉴·痈疽灸法篇》中说:“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灸方止,疮痈灸至不痛时。”总之,灸法能以热引热,拔毒外泄,用于治疗外科疮疡初起以及疮疡溃久不愈,又促进愈合生长肌肉的作用;灸法能散寒又能清热,说明当机体处于病理状态下,该疗法能起到双向良性调治作用。

灸法还有显著地防病保健作用。以上主要介绍了灸法的治病功效,目前在临床上常把灸法作为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保健的主要作用是温通经脉、行气活血、培补后天、调和阴阳,从而达到强身、防病、抗衰老的目的。《扁鹊心书》中说:“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艾灸第一。”艾为辛温阳热之药,以火助之,两阳相得,可补阳壮阳,真元充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则人体强壮又可预防疾病的发生。灸法对脾胃有着明显的强壮作用。《针灸资生经》指出:“凡饮食不思,心腹膨胀,面色萎黄,世谓之脾胃病者,宜灸中脘。”在中脘穴施灸,可以温运脾阳,补中益气,配合灸足三里,不但能使消化系统功能旺盛,增加人体营养物质的吸收以濡养全身,亦可收到抗衰老的效果。《素问·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平素体质虚弱,气虚下陷,卫阳不固,则皮毛不耐风寒,反复感冒,易患过敏性鼻炎,短气自汗,手足不温等,常用灸法,可以升举阳气,密固肌表,抵御寒邪,固护阳气,从而起到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作用。据报道,2003年非典时期,北京就曾用灸法来预防SARS的蔓延且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保健养生灸多以艾条悬灸为主,直灸、间接灸亦可采用。艾条悬灸是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及所需的养生要求来选择穴位。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使穴位周围有温和的热力,以感觉温热舒适并能耐受为度。艾灸时间在15~30分钟为宜。一般说来,健身灸时间略短,病后体虚康复者,施灸时间可略长;春夏二季施灸时间宜稍短,秋冬稍长;四肢、胸部施灸时间宜短,腹、背部宜长;老幼时间宜短,青壮年时间可稍长。

保健养生常用哪些穴位呢?依据传统中医的养生法和穴位的一些特异性可选用下述一些穴位来进行施灸。(1)足三里,该穴在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常灸足三里,可健脾益胃,促进消化,强壮身体,中老年长灸足三里还可预防脑中风,具有显著地抗衰老作用。古代养生家主张在此穴施瘢痕灸,使灸疮缓慢愈合,可以延年益寿。“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即指这种灸法。现代医学证明,灸足三里可改善人的免疫功能,并对肠胃、心血管系统等有良好的调节作用。(2)神阙,即人的肚脐眼,该穴是任脉之要穴,具有温阳益气,补肾健脾之功。将盐填脐眼上,用艾条或艾炷灸之,有强身健体、益寿延年之效。艾灸此穴冬季为宜。(3)关元,在腹正中线上,神阙穴下3寸,具有补肾固本、纳气回元、清热利湿的功效,又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扁鹊心书》中说,每夏秋之交,灸关元穴千壮,能令人长生不老。(4)中脘,位于腹正中线上脐上4寸。为强壮要穴,具体健脾补胃培补后天的作用,中医认为该穴可治疗一切脾胃之疾,疗效甚好。(5)膏肓,位于背部第四胸椎棘突旁开3寸。《千金方》云:“主瘦虚损”。常灸膏肓有强壮作用,有助阳散寒之功,可防止颈椎病的发生。(6)命门,位于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具有补肾壮阳的作用,常灸之能明显提高机体活力、抗寒能力和防御能力,有预防腰椎间盘突出发作的功效。(7)涌泉,在前脚掌中心凹陷处,该穴有补肾壮阳、滋阴降火、养心安神的作用,常灸此穴可强身健体,入睡安眠又能防治高血压。(8)大椎,俯伏或坐位,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常灸此穴有固表祛风、助阳散寒、理气降逆的作用,有预防感冒,防止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的功效。

灸法养生禁忌证

任何一种疗法都有其适应证和禁忌证,灸法也不例外。那么,灸法的适应证有哪些呢?艾灸一般适用于慢性久病及阳气不足的疾病,单纯施用针法,效果不显著,需针法和灸法并用,如阳虚病、水肿病、痰饮病、寒喘病、久泻久痢、寒湿痹痛、妇女气虚血崩、老人肾虚尿频、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均可用灸法;其他如中风脱证、大汗亡阳、气虚暴脱等可用灸法来急救。此外,在外科方面可用于治疗疮疡脓肿,特别对大面积痈疽之重证更宜用,此法用于疮疡初起者易于消散,已成脓者易于溃破,已溃破而难收口者可促进生肌。灸法有哪些禁忌证呢?凡一切阴虚火旺和邪热内炽的病症均须慎用灸法,如肺结核晚期、咳血吐血、心悸怔忡、多梦盗汗、持续高热、高血压危象、严重贫血、急性传染病、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妇的腰腹部、颜面部、颈部及大血管的体表区域、黏膜附近等均不宜直接灸。若以脉象和舌苔来辨别灸法的禁忌如脉象见洪、大、弦、数、实等脉及舌光红而绛少苔或舌苔黄糙而干者,是阴津已亏,阳热有余之症,均不能使用灸法。因灸必用火,而火性属阳,灸法既能益阳亦能伤阴。故临床或日常运用灸法养生保健,必须详细审察机体状况、病因病机、用中医四诊八纲辨证,这样才能把灸法更好地用于防病治病、健康养生,不可胶柱鼓瑟、执而不化。

除上述禁忌证外,古人还有禁灸穴位的说法。凡不可施灸的穴位称之为禁灸穴。禁灸穴是针灸临床避免医疗事故的理论依据,是经常做灸法养生保健的人所应熟知的,也是确保运用灸法万无一失的前提条件。兹将明代高武所撰《针灸聚英》中记载的禁灸穴录之如下:脑户、风府、哑门、五处、承光、脊中、心俞、白环俞、丝竹空、承泣、素髎、人迎、乳中、渊液、鸠尾、经渠、天府、阴市、伏兔、地五会、膝阳关、迎香、巨髎、禾髎、地仓、少府、足通谷、天柱、头临泣、头维、攒竹、晴明、颧髎、下关、天牖、周荣、腹哀、肩贞、阳池、中冲、少商、鱼际、隐白、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髀关、申脉、委中、承扶等。从以上穴位所在部位来看,大多在重要脏器,肌肉浅薄及血管所在部位,故不宜灸治。这些都是古人经验,依据现代人体解剖学提供的医学信息,前人所述的禁灸穴,通过实践并非皆然,如灸少商治鼻出血,灸隐白治妇女月经淋漓不尽,灸腹哀治腹痛腹泻等均有很好的效果。因此,对于古代文献记载的禁灸穴位,应根据临床实践来决定,既尊重古人的经验,也不可过分拘泥于古人,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发展。

阿是穴与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