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世界上最神奇的挫折教育课
8303900000005

第5章 如何调节挫败情绪(4)

在社会主义的今天,有多少人在病痛的折磨下倒下了,然而张海迪却始终不懈地奋斗、拼搏、进取、开拓,以顽强的意志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不久前,她又考上了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共产主义战士、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心中仍然想着人民,他无私地奉献坦然地面对死亡……

只要有崇高的信仰,就会超越自我,从失败中奋起,在困境和痛苦的熬煎中傲然挺立,发挥出无限大的潜能,创造心灵的奇迹。正如前苏联作家格拉宁在《奇特的一生》一书中所描写的:如果每个人都能在崇高信仰的鼓舞下,有明确的生活目的,知道自己能干些什么,那生活会变得多么美好!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比他自己感觉到的大得多。他会变得比自己想象的更为勇敢;他会变得更坚韧、更有力,更能适应环境。在列宁格勒被围的那一年的饥饿的冬天,人的心灵奇迹,我们见得多了。正是心灵的奇迹,首先是心灵的奇迹,因为这些虚弱不堪,备尝艰辛的肉体,以其心灵的坚韧和力量,令人惊叹不已。

在理论上,连医学都无法想象人的机体能吃那么多的苦。人同钢铁一样,同异体一样,同混凝土一样,有他容许的负荷极限。可是突然发现,这个极限是可以超过的,人可以不靠体力活着——体力已经用完,人已筋疲力尽,但人还是继续活着,继续活动,靠的不是医学上所说的那种力量,靠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满腔仇恨。在围困的时间里,死并不会使人吃惊——死是理所当然的——使人吃惊的是生命力。前边提到的杨靖宇和许多革命烈士,都具有这种“使人吃惊的生命力”,而这生命力,正是来源于对人类解放事业的崇高信仰,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有崇高信仰的人生,是伟大的人生!为崇高信仰而死去,“重于泰山”,是最有价值的牺牲。

人生之路曲折而又坎坷,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信仰、理想就是前进动力的源泉。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形象地把信仰和理想比作一个人心上的“发动机”,有了这个“发动机”,人们就有了奋发进取的巨大动力,就有了战胜各种各样人生挫折的信心和力量。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安泰,他的巨大力量来自于大地母亲。每当他与敌人决斗而遇到困难时,他只要往生育和抚养了他的母亲身上靠一靠,就得到了新的力量。而我们每个人的意志力量,则来自于崇高的信仰和理想。在一个人宽广敏感的胸怀中,要保存着神圣的信仰,要有着坚定的信念,“你要保存着它,以准备你的智力在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痛苦压迫下有彻底崩溃危险的时刻;你要保存着它!它也许将使你重新将冰冷的心胸温暖,并补偿你之所失。”斯巴达克思是大约两千多年以前最大一次奴隶起义中的一位最杰出的英雄。他怀着粉碎罗马奴隶制度的崇高理想和坚强信念,把自己的全部精力,以至生命都献给了奴隶的解放事业。读过意大利作家拉·乔万尼奥里写的长篇历史小说《斯巴达克思》的人,都会记得《起义》一章,深为斯巴达克思的顽强意志所感动。为酝酿、准备了4年的奴隶起义即将爆发的时候,起义的计划不幸被罗马的独裁者豢养的走狗、卑鄙龌龊到极点的小人梅特罗比乌斯偷听到,并告发了。为了挽救奴隶们的解放事业,为了两万角斗士的生命,斯巴达克思同另一个起义的领袖,千里迢迢从罗马日夜兼程奔赴加普亚角斗所。在路上,他们的马匹累倒了,斯巴达克思被马压坏了手臂,关节又脱了臼,但他坚持跑了3.5公里路,和敌人的信使赛跑,把敌人即将来镇压的消息送到角斗士训练所。

他们好不容易跑到了,但那里已被罗马士兵包围了,斯巴达克思以惊人的毅力,用脱了臼的手臂攀上围墙,跌倒了又爬起来,直到越过围墙,进入训练所去组织奴隶起义。如果没有为奴隶解放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理想,是不可能有这样巨大的精神力量和顽强的意志力的。斯巴达克思的事例,充分地证明了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人的信仰、理想和信念越远大,越高尚,越坚定,在人的内心里焕发出来的力量就越大,越能支撑着人去拼搏,去完成伟大的事业;反之,人就会变得软弱无力,甚至沉沦、堕落。

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生动的事例。据某报载:广东省雷州市有一位回乡知青,为了绿化家乡,决心掌握育苗种树的技术。十年动乱一来,他因为出身不好,被“造反派”从林场赶回生产队。可是,他却利用一切工作时间,在荒山秃岭上义务植树,种下了几万株树苗。1974年,“路线教育运动”来了,他又被戴上“占山种树,阴谋复辟”的高帽游斗,树被砍掉,苗被拔光,工作队勒令:“今后不许种树!”这不公平的对待,难以忍受的挫折,使痛苦、委屈的情绪一齐涌上心头。

如果是为了自己,他早不干了。还有比种树谋福利更遥远的事情吗?但他确信:“种树,对国家,对集体,对个人,对子孙后代都有好处,将来家乡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林带,挡住了风,压住了沙,那多好哇。”于是,他白天挨斗,夜里又爬上山去种树,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的“罪过”才变成了功绩。这时,人们发现,他种下了的树有109900多株,造了314亩林。15年来,他的崇高信仰和理想不是挂在口头上,写在纸上,而是表现在他磨秃的五把钢锄、挑烂的六担大水桶这些劳动工具上。正是崇高的信仰和理想,使他能忍辱负重,燃烧着火一样的生命热情,迸发出惊人的意志力量,在那样备受折磨和挫折的情境下,他并没有被痛苦、悲观、焦躁、委屈的情绪击垮,平均每天种活了30多棵树苗!假如没有这巨大的精神支柱,也许他早已退缩了,不干了,甚至自杀了。当今时代优秀的青年投身改革大潮中,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新局面,大胆试验,勇于探索,披荆斩棘,不怕失败和挫折,其力量来源正是出于对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和坚定信念,来源于对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王安石有首《登飞来峰》的诗: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拥有崇高的信仰,可使人站在人生和时代的“千寻塔”的最高层,无论天空布满多少乌云,无论人生道路上遇到多少挫折,都不会遮住双眼,都能始终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把握人生航船的舵盘,高瞻远瞩,极目楚天,展望未来。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不会因道路的曲折漫长而停步,也不会因敌对势力的攻击、咒骂而动摇,更不会因暂时的贫穷落后而沮丧。革命导师列宁在他所有的品质中,有一种极可敬佩的品质,那就是永远不失望。

当他遇到一个个灾难,他就更加热烈起来,搓着他的手说:“好吧,我们斗争吧。”列宁之所以具有这样坚韧不拔的品质,正是来源于他对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善于从未来看现在。1928年,在十月革命后11年的艰苦岁月里,高尔基曾经这样描述列宁:“列宁非常清醒已往的历史,他能够而且善于从未来看现在……他那伟大的心灵,有一半生活在未来;他那钢铁般坚固,但也非常灵活的逻辑,使他看见了遥远的,但非常具体、非常实在的未来。依我看来,这一点正说明了他对待现实有着了不起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无论这现实是多么困难和复杂,决不会使他困惑,决不会动摇他那坚定的信心。”

情绪自我调节的几种方法

人一生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这是常有的事。不论你主观上如何设防、调节,还是不能完全避免挫折。并且许多重大挫折,还会防不胜防地降临到人们头上,导致严重挫败情绪,即使是一个意志力很强的人,当遭受到严重挫折时,也很难避免挫折情绪的干扰和袭击。如果不加以控制和调节,长时间处在悲伤、焦虑、恐惧、狂怒这些情绪的交替之中,怎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何况挫败情绪还会迅速蔓延成为统治人们的恶劣心境,影响人的整个生活,甚而导致严重的后果。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当然,人是一个系统(粗略地讲是一部机器),与自然界中所有其他的系统一样,是受整个自然界不可逃避的、统一的规律支配的;可是人这个系统,在我们现代科学世界中,就其极高度的自我调节作用而言,乃是独一无二的。关于那些各种各样起到自我调节作用的机器,我们在人类双手的制造品中间已经充分知道了。

可是我们人这个系统是能极高度地自我调节着的,它能自行维持、恢复、调整、甚至能够自行改善。”学会自我调节挫败情绪,及时转换心境;维持心理上的平衡,对于遭遇到重大挫败的人尤为重要。

调节挫败情绪蔓延可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运用意识调节法

人的情绪是受人的意识制约的。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情绪反应是建立在高级神经中枢的暂时联系。挫败情绪之所以能蔓延,酿成不良的心境,主要是意识失去了对情绪活动的支配地位。因此,所谓意识调节,就是不让挫败情绪控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自我意识调节的基本内容,就是冷静的、理智的对挫败情绪及不良心境进行充分地分析,也就是既要分析挫败情绪发生的原因、危害,又要根据主观和客观的情境,找出适合于自己的战胜挫败情绪的方法,以形成新的积极情绪的体验。所以,意识调节法,又叫作理智调节法,或自我心理分析法。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中学生因为长期得不到家庭中应有的爱和温暖,一时痛苦之下,留下绝命书后准备离开“冰冷”的人世。当他怀着绝望的心情走向海边,面对着汹涌澎湃的波涛时,突然脑海里浮现出老师和同学们那关怀的神情和笑容。他特别怀念学校的团委书记,自己没钱买饭吃时,他是那样亲切地把饭票塞进自己的手中;天气冷的时候,他是那么深情地解下自己颈上还带着体温的围脖,围到自己的脖子上……对这种人际间最珍贵的感情的回味,温暖着这颗已经冷却的心,使这颗心重新复苏、跳动起来。这实际上是他的意识对不良心理和情绪起到了支配作用,所以,促使他怀着对生的希望,回到了可爱的世界,回到微笑着的亲人中间。

对挫败情绪的有意识地调节能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和理智程度。所谓意志品质,就是指在困难的情境下,能够坚信自己会走出困境,前途是光明的,因此把自己的满腔热情和力量,迅速、果断地投入到行动中去,排除各种干扰和诱惑,千方百计战胜困难,有坚强的自制力和不屈不挠的坚持性,直至实现自己的预定目的,取得最后的胜利。

所以,我们要以意识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变化,要用坚强的意识品质和冷静、理智的头脑来约束自己的情绪。

美国的缅因州边远的森林地带,在一个天寒地冻的深夜里,盖尔卫独自驱车行驶在路上,由于车轮打滑,车子陷进路旁的雪堆里,看来救援无望,他只好弃车步行向来路求援,稀薄而寒冷的空气,使他几分钟后便气喘吁吁了。他觉得浑身麻木巨大的恐惧感袭来,他几乎绝望了。此时,这种挫败情绪可能会致盖尔卫于死命。然而,此刻他清醒地意识到,如不奋力抗争,拼力前行,“我会死在这冰天雪地之中的。”他又想到:“如果我真的要死了,光发愁也无济于事。”这样,他竟然渐渐地克服了恐惧感,体力开始恢复,于是,他果敢地决定,无论如何要走出森林,战胜死亡,战胜严寒。于是,他一口气跑了40分钟,终于找到一户友善人家。这个例子极有说服力地证明,在挫败情绪产生之时,冷静、理智、沉着的约束自已的情绪,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之,便是最好的出路。

二、运用活动转移法

所谓活动转移法,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换换环境。当人们受到挫败情绪的困扰、纠缠而不能自拔的时候,借助一定的充实的实际活动,往往能起到转移注意目标,摆脱烦躁情绪的困扰,转换心境的作用。当人们遭受挫折,引起不快,产生消极情绪时,就在人的大脑皮层建起了一个兴奋点,如果有意识地另外建立一个新的兴奋点,也就是创造另一种情绪,取代挫败情绪这个兴奋点,就能使挫败情绪受到抑制。这种方法就叫作活动转移法,也叫“处逆境必须用的开拓法”。活动转移法就是通过这个道理,通过改变人的意识对象,使自己的活动和注意力暂时离开引起挫败情绪的情境,即把引起痛苦的事物、情境,更换成引起相反体验的事物、情境,以达到更换心境的目的。

自我活动转移法的效果,取决于活动的性质和特点。有效的活动是:能够引起人们兴趣的活动,以便较容易地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该活动中来。当你因某件事而感到苦闷、烦恼的时候,可以暂时把它搁置起来,转而换另一种活动,比如去看健康轻松的小说、电影,或去散散步,钓钓鱼;或者去看体育比赛、文艺表演等。但要注意,转移的目标一定要与引起不愉快情绪体验距离比较远的活动,以避免相似体验产生,形成联想,造成转移的阻力。

前苏联女画家奥斯特罗乌莫娃·列别杰娃在她的《自传札记》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