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你不可不知的100个足部保健妙法
8299500000056

第56章 足跟痛足部保健法

足跟痛由足跟骨的慢性炎症所引起,炎症包括足跟脂肪纤维垫炎、跟腱周围炎、跟骨骨刺、跟部滑囊炎、跖腱膜炎等,中老年人较常见。其临床表现有足跟疼痛,起病缓慢,多为一侧。晨起站立时感觉足跟沉重、胀痛,活动后疼痛减轻,但行走过久后疼痛骤增;无红肿,遇冷痛增,在跟骨结节处有压痛。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肝肾亏虚、阴血不足,或风寒湿热侵袭,使经脉之气痹阻所致。

足浴

●取川芎30克,延胡索10克,川牛膝、细辛各6克。共研成粗末,装入布袋内封口,置锅内,加水2000毫升,煮沸20分钟后,药液倒入浴足盆内。待药液凉至40℃左右浸浴双足25分钟,每日1~2次。足浴后用药渣包热敷足跟。每剂中药可连续使用3~4日,5剂为1个疗程。

●取当归尾、杜仲、独活各30克,透骨草、桂枝、木香各20克,续断、没药各15克。共研成粗末,装入布袋内封口,置锅内,加水2000毫升,煮沸20分钟后,药液倒入浴足盆内。待药液凉至40℃左右浸浴双足25分钟,每日1~2次,足浴后用药渣包热敷足跟。每剂中药可连续使用3~4日,5剂为1个疗程。

●取姜黄、吴茱萸、土鳖虫、葛根各25克,桂枝、川厚朴各20克,干姜、丹参、桃仁各10克。共研成粗末,装入布袋内封口,置锅内,加水2000毫升,煮沸20分钟后,药液倒入浴足盆内。待药液凉至40℃左右浸浴双足,药液变凉后可再加温。每次浴足25分钟,每日1~2次。浴足时用拇、食指掐捏足跟和足底穴位。足浴后用药渣包热敷足跟。每剂中药可连续使用3~4日,5剂为1个疗程。

●取陈醋1000毫升,加热至足可浸入的温度,浸泡患脚。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一般连用半个月,足跟痛开始逐渐减轻。可持续用1~2个月。

●取苏木、白附、麻黄、当归、川芍各30克,煎水浸洗脚部,同时用手搓揉足跟,以利药液浸入肌肤。每次25分钟,每日2次。具有祛寒除湿、和血止痛的功用。

●取艾叶60克、乌梅15克,加水煎取药汁,倒入盆内使热气上蒸,患足放其气上熏洗。每日1~2次,连续7天为1个疗程。

按摩

选区:①肾、输尿管、膀胱、髋关节、胸部淋巴结、上身淋巴结、下身淋巴结、甲状腺、甲状旁腺、肝、腰椎。②肾、输尿管、膀胱、髋关节、甲状腺、生殖腺(睾丸或卵巢)、肝、腰椎、尾骨、足跟压痛点。

方法:上述2组反射区任选1组,或交替按摩。按摩时应有得气感。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敷足

●取当归、川芎、乳香、没药、栀子、姜黄各20克,制穿山甲、肉桂各10克,冰片5克。上药共研细末,取药末20克,以食醋调成糊状,敷足跟痛点,外盖敷料固定。

每日换药1次,10次为1个疗程。

●取乌梅适量,去核,加入醋少许捣烂,再加入少许盐,搅匀,涂敷在患处,用纱布盖好,胶布固定。每日敷1次,连用半个月,能有效缓解足跟痛症状。

踩石

每日踩鹅卵石5分钟,促使纤维组织软化。在海绵鞋垫的足跟处挖一洞,使行走时疼痛处少受压,也有利于缓解疼痛。

指压

取穴:涌泉、昆仑、太溪穴。方法:先用手掌或拇指按推足心、足跟,由前向后反复20~30次,再按揉涌泉、太冲、然谷、太溪、昆仑、解溪穴各1~3分钟,然后拿捏足跟内外侧缘摇拔2~3分钟,最后用手掌搓足心和足跟各50次。每日1次或交换治疗。

小贴士

患了足跟痛,一定要注意足部的保暖,并可在足跟部用厚的软垫保护,以减轻局部摩擦、损伤。还可用热水泡脚,然后涂抹一些按摩乳、药油等缓解疼痛。治疗期间,还应适当休息,少走路,少弹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