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夜啼是指1岁以内的婴儿入夜啼哭,间歇发作或持续不已,甚至通宵达旦,民间俗称“夜啼郎”或“哭夜郎”。小儿夜啼常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如因初断乳食、饥饿、尿布潮湿、室温过高或过低、被子过厚等引起的夜啼,不属于本证范畴。中医认为,小儿夜啼多因脾脏虚寒、心经积热、突受惊吓、乳食积滞所致。
足浴
●取桑叶30克、杭菊花40克,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泡足桶中。待水温降至30℃时,浸泡双足20分钟,每晚1次。10天为1个疗程。具有平肝清热的功效,适用于小儿夜啼。
●取钩藤30克、山栀20克、菊花15克,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泡足桶中。待水温降至30℃时,浸泡双足20分钟,每晚1次。10天为1个疗程。具有平肝清热的功效,适用于小儿夜啼。
●取柏子仁30克、生牡蛎40克、生龙骨40克,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泡足桶中。待水温降至30℃时,浸泡双足20分钟,每晚1次。10天为1个疗程。具有镇静安神的功效,适用于小儿夜啼,对受到惊吓引起者尤为适宜。
●取白胡椒15克、焦山楂30克、炒麦芽30克,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泡足桶中。待水温降至30℃时,浸泡双足20分钟,每晚1次。10天为1个疗程。具有健胃消食的功效,适用于小儿夜啼症,食滞脾胃者尤为适宜。
按摩
选区:基本反射区(肾、输尿管、膀胱、尿道、腹腔神经丛等5个),垂体,大脑,小脑,脑干,肾上腺,心,肝,胆,脾,胃肠道(胃、胰、十二指肠、小肠、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肛门、直肠-肛门)等反射区。
取穴:涌泉、太溪、足三里、三阴交等。
方法:①食指关节刮压基本反射区1~2分钟。②食指关节点按垂体30~50次。③刮压大脑,拇指腹按揉小脑、脑干各30~50次。④食指关节点按肾上腺、心、肝、胆、脾、胃肠道各30~50次。⑤拇指点按涌泉、太溪、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各30~50次。⑥重复刮压5个基本反射区1~2分钟。
敷足
●取吴茱萸12克,研细末,用食醋调,分贴于足底双侧涌泉穴,固定,次晨取下。
●取吴茱萸30克、五倍子15克、面粉15克、朱砂6克。共研为细末,水调成糊状。敷于患儿涌泉穴和肚脐神阙穴。用于小儿夜啼。
●取吴茱萸10克,研末,用鸡蛋清调做成2个药饼。晚间临睡时分敷于两足心,外以布带束之,次晨去掉。用于小儿夜啼不眠。
●取灶心土60克,研末,打入1个鸡蛋,再加入少许水调匀成糊状。涂于患儿的顶心及双手心、双足心和剑突下。用于小儿夜啼。
●取淡豆豉、灶心土、蚯蚓粪各适量,研细末,用醋调和成鸡蛋大小的药团。涂摩患儿的顶心、囟门、手足心、脐部。用于小儿夜啼。
小贴士
按小儿一般的生活规律,白天哭的次数比晚上要多,但有的小儿夜间啼哭,而白天睡觉,民间称这种小儿为“夜啼朗”。其主要原因是出生后的小儿对周围的环境尚不适应,将昼夜颠倒了。做父母的应注意观察,寻找小儿夜哭的原因。若由疾病所致,应去医院检查治疗,若出于生活安排不妥的原因,就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小儿的生活起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