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没有人告诉你的50条权力法则
810900000078

第78章 法则42 别做自己不懂的事

凡事都要想好了再去做,莫要不懂装懂,那样不仅会让人看不起你,而且会让你事业受挫。生活中,不怕一知半解,不怕一无所知,怕只怕不懂却要装懂。事实上,不懂装懂本身就是一种无知的表现,它同无知一样可怕。所以,对于你不熟悉或者不擅长的事情,宁可躲远一些,以免暴露自己的无知。勉强上手去做只会自讨苦吃。

有位小杂志社社长不管是什么场合他总喜欢装腔作势,并且故意以降低自己的音调来表现庄重的样子。不但如此,他还总是一副无所不知的样子,这种姿态让人觉得他好像在做自我宣传。

然而,不论他再怎么装腔作势,夹着再多的暗示性话语,他出版的杂志或周刊也上不了台面。

他所出版的刊物总是被人批评为现学现卖、肤浅的杂学之流,这是因为他对任何事都喜欢插进一脚来评论。当他一要开口说话,旁边的人就说:“天啊!又要开始了。”

然后便咬着牙,万分痛苦地忍着。这和说大话、吹牛并无不同。自己虽然没有高人一等的智慧,却装出一副什么都知道的样子,这样会被人看做是虚张声势的伪君子。

在朋友关系中最令人敬而远之的就是这种一点也不自知的人。

承认自己也有不知道的事并不丢人,为了要自抬身价而不懂装懂,一旦被对方看穿,反而会令对方产生不信任感而不愿与你交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不可能每件事都很精通。

愈是爱表现的人,愈是无法精通每件事。交朋友应该是互相取长补短,别人比自己精通的地方就应不耻下问,即使是自己很精通的事,也要以很谦虚的态度来展现实力,这样才能说服他人。

在这个高度复杂的信息时代,每个人所吸收的知识都不可能包罗万象。若不以虚心的态度与人交往,如何能够受到大家的欢迎?凡事都自以为是的人,必然得不到大家的尊敬。

不懂装懂就是无知,不利于交际范围的扩展。这样的人在社会中恐怕永远也不会受到欢迎,不懂装懂和自作聪明的处世方法会毁掉一切刚刚兴起的事业,使人们失去对你的兴趣和信任。

一个真正聪明的人会避免这种自我暴露的错误。凡事都要想好了再去做,莫要不懂装懂,那样不仅会让人看不起你,而且会让你事业受挫。生活中,不怕一知半解,不怕一无所知,怕只怕不懂却要装懂。事实上,不懂装懂本身就是一种无知的表现,它同无知一样可怕。所以,对于你不熟悉或者不擅长的事情,宁可躲远一些,以免暴露自己的无知。勉强上手去做只会自讨苦吃。

实力是唯一的通行证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务实,越来越理智了,如果你想在这个务实与理智的社会中生存下去,你必须拿出实打实的本领来,而不是靠着镀金的文凭吃饭。

“拥有哈佛的学位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混得好。”不少现在或将来想去哈佛求学镀金的人都这样认为。但仅凭哈佛的一张文凭却没有能力的人,绝对担不起重任,也难以取得成功。手里拿着哈佛的毕业证书,有时却连工作也难找到,这在哈佛毕业生中并不少见。

崔君学习成绩出类拔萃,财务、会计等课程门门优秀,投资银行很需要这样的人才,而他参加几家投资银行的面试,都接连失败了。在学校,他确实是位屈指可数的优等生,但不知怎么偏偏在面试时怯场,哈佛的口才培养看来没有在他身上起到良好的作用。甚至就连那些成绩一般的学生都录用的二流企业,也没有录用他。最后在他准备的面试公司名单上,只剩下了一家地方城市的公司。由于连续的挫折,崔君的精神受到很大的打击。

面试开始后,崔君感受到这次面试有一种与以往不同的好气氛,考官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年轻人,而且毕业于与母校有密切关系的大学,所以谈起来非常融洽。他想,这次可能差不多了吧!

哪知这时考官发问了:“你想来我们公司的动机是什么?”

说实话,他本来就没想到会到这最后一家候选公司面试,所以准备很不充分,对该公司的内部情况一无所知。慌乱之中他只能把自己有关投资银行的知识拿出来应付场面。一席话说完,考官默默地站起来,打开房门,做出一个请走人的手势:“对不起,我们公司可不是投资银行,以前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不打算成为投资银行。不过你的发言还真让我吃了一惊。迄今为止把我们与投资银行搞混的人你还是第一个。请记住,我们公司是美国屈指可数的几家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真不知你是怎么从哈佛毕业的。”

走出面试房间已经很长时间了,那位考官的话还在崔君耳边回荡。

类似崔君这样的求职遭遇哈佛毕业生经历不少,他们往往也能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但绝对不是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凭着哈佛的毕业证书,就能“混”得好。

实力是你唯一的通行证,也是你最可靠和最有效的通行证,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畅行无阻。

小聪明不是捷径

苏格拉底在雅典一再告诫他的门徒:“你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你一无所知。”孔老夫子也说:“人不知,而不恨,不亦君子!”

这些话要告诉你的就是每个人都有不懂的事情,在你不懂得的事物面前,要勇于承认,不要自作聪明,勇于面对自己的无知是真正的聪明。换言之,即使你真有两下子,也不要太出风头,要藏而不露,大智若愚。也就是说,在待人处世中,不要卖弄自己的雕虫小技。

《庄子·杂篇》中有一则寓言:吴王乘船渡过长江,登上一座猴山。猴子们看见国王率领大队人马上山来了,都惊叫着逃进丛林,躲藏在树丛茂密的地方。有一只猴子却从容自得,抓耳摸脑,在吴王面前蹿上跳下,故意卖弄技巧。

吴王很讨厌这只猴子的轻浮,便张弓搭箭,向它射去。这只猴子存心要显露本事,因此,当吴王的箭射来时它就敏捷地跃起身,一把抓住飞箭。吴王转过身去,示意随从们一齐放箭,箭如雨下,不可躲闪,那猴子终于被乱箭射死。

这就是爱出风头的人的下场,他们自以为掌握一点本事,就生怕别人不知道,无论在什么人面前都想“露两手”。总想表现自己,对一切都满不在乎,头脑膨胀,忘乎所以。在待人处世中,这种人十个有十个要失败。

那么,如何做人才算是不卖弄自己的聪明呢?不妨从以下三方面注意:

1要在生活枝节问题上学会“随众”

美国的艾伦·芬特在《小照相机》一书中有过这样的心理测验:

一个人走进一家医院的候诊室,他向四周一看,感到非常惊讶:每个人都只穿着内衣内裤坐着等候。他们穿着内衣内裤喝咖啡、阅读报纸杂志,以及聊天等,这个人起初非常惊奇,后来判断这群人一定知道一些他所不知道的内情,于是20秒钟之后,这个人也脱下外衣,仅着内衣裤,坐着等候医生。

这种随众附和的做法,至少有两大实际目的:第一,社会上的群居生活,需要大家互相合作。第二,在某些情况下,当你茫然不知所措时,你该怎么办?当然是仿效他人的行为与见解,从而发掘正确的应对办法。

2不要让人感觉你比他人更聪明

如果别人有过错,无论你采取什么方式指出别人的错误:一个蔑视的眼神儿,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可能带来难堪的后果。罗宾森教授在《下决心的过程》一书中说过一段富有启发性的话:“人,有时会很自然地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他错了,他就会恼火,更加固执己见。人,有时也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不同意他的想法,那反而会使他全心全意地去维护自己的想法。不是那些想法本身多么珍贵,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

3多一点具体措施,少一些高谈阔论

年轻人,对于诸多事情,总是喜欢发表主张。主张是对于某种事物的观察所得,观察分析才能有所得。所得能够成为一种主张,当然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是,如果急于求得理解,一有所得,不看对象,不分场所,立即发表出来,往往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少一点高谈阔论,多一点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办法。譬如,上司和同事或者朋友,希望你帮助他办某件事,你可以拿出一套又一套的办法,第一套方案,第二套方案,总之,你千方百计把问题解决了,这比发表“高见”,不是有用得多吗?不说空话,而又能干得成实事,你将给人以一种沉稳的成熟者的形象。

做人处事都要有种原则,就是不要把别人都看成是一无所知的人。其实,我们周围的人,和你一样,都各有主张。多数人都不喜欢采纳别人尤其是下属的主张,因为这往往会被认为有失身份,有损体面。如果我们把同事都看成是庸才,只有自己有真知灼见,于是在一个团体内,多发主张,结果被采纳的几率,恐怕是最低的。而且很可能是最先被淘汰出局的人。

世上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是无所不懂的,这是因为“懂”是相对的,是对某一具体的方面、具体的人而言的。你在一方面懂得很多,而在另一方面懂得却很少。所以,聪明还是不“聪明”并不是什么做人的资本,反而是没有“心机”的表现,根本不值得卖弄。

坦诚承认“不知道”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讲过,“就我来说,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以最简洁的形式表达了进一步开阔视野的理想姿态。可以说,至今仍有很多人信奉苏氏这句名言。无论你多么伟大,无论你多么有才能,你也有你不知道的地方,说不知道并不是就意味着你无能,反而在勇敢承认的同时你获得了更多的称赞。

有一位学问高深、年近八旬的老妇人。她原是大学教授,会讲五种语言,读书很多,语汇丰富,记忆过人,而且还经常旅行,可以称得上是见多识广。然而,人们从未听到过她卖弄自己的学识或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假称通晓。遇到疑难时,她从不回避说:“我不知道。”也不用自己的知识去搪塞,而是建议去查阅有关专著、资料,以做参考。看到老人的这一切,每个跟她接触的人才真正懂得了怎样才能被别人敬重,怎样才能获得做人的尊严。

心理学家邦雅曼·埃维特曾指出,平时动不动就说:“我知道”的人,头脑迟钝,易受约束,不善同他人交往。迅速和现成的回答,表现的是一种一成不变的老一套思想;而敢于说“我不知道”所显示的则是一种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精神。埃维特还说,“如果我们承认对这个或那个问题也需要思索或老实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那么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会大大地改善。”这就是他竭力倡导的态度和人们可以从中得到的益处。

其实,在任何国际学术会议的场合中,如果你注意的话,就会了解虽然开会的屋子里坐满了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但大家使用最频繁的一句话便是“我不知道”,或者是比较文绉绉的“在本项研究主题中,我们没有足够证据可得出任何可靠的结论”。

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聪明人,都有勇气承认,“没有人知道一切事情”的这个事实。他们常常说自己不知道,随后就去寻找他们所欠缺的知识。承认自己不知道无损于他们的自尊;对于他们来说,“不知道”是一种动力,并不是说出来就大失面子的话语,因为自己的“不知道”,反而会促使他们去进一步了解情况,求得更多的知识。

在前往心理医生那里求诊的病人中,其实有许多是著名的人物和企业家。他们在自己所做的那一行里是很杰出的,但是在医生同他们接触的过程中,却常常发现他们在生活的其他方面非常幼稚。他们在钻研提高自己的专长方面下很多工夫,所以在与工作无关的其他知识方面就不够成熟。他们对自己专业范围之外的简单问题,也可能毫无所知。

成功者知道,要掌握所有的知识,是既不可能也没必要的。所以,他们集中精力成为某方面的专家。他们知道,“万事通”的人是失败者,而成功者只精通一门或几门知识。真正的有面子是在你从事的领域里能够出类拔萃。

楚汉相争时,单就刘邦和项羽这两位领导者的个人条件来比较,无论是文才、武功、家世、年纪或兵力,项羽都在刘邦之上。然而在善用人才这一项,项羽就远不及刘邦。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都能在刘邦麾下;而项羽手下唯一的谋臣范增,却在项羽“万事通”的个性下不得善终。结果刘邦和项羽谁有成就,学历史懂历史的人都知道。

坦白承认“不知道”的领导者,才能接受属下的谏言,集百家之长于一身,成为最后的成功者,也是获得最大面子的成功者。作家斯蒂芬·马洛在其某部作品中,让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想,英语里最讨人喜欢的几个字也许是I don't know(我不知道)。这句话可以作为跳板,使我感到惊奇并使你揭开对每个人来讲都会有的奥妙。”

做人就要敢于坦诚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和不知道,不要为了面子,强把自己说成是“万事通”,让自己真正的大失脸面。要知道知识是从“不知道”里面去争取的,而不是从你说“知道”里面去欺骗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