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大名师范志
8068100000051

第51章 教学研究(3)

1.在广泛深入地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和选择研究课题。同时高度重视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编撰既有应用价值,又有一定学术水平的文章、资料,供教师学习参考。

2.积极争取和完成上级或有关方面交给的研究课题,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根据学校特点,在政治思想工作、教材教法、教育科学理论、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写出有观点、有分析、可行性质量较高的论文和调查报告,以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党政领导的咨询、决策时的参考。

3.督促教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每学年写出一两篇有价值的理论文章或调查报告。

4.教科室要有开拓进取精神,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的组织管理教科研能力。

(三)教科研工作的相关措施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科教兴校”战略,不断提高学校教育科研水平与质量,提高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学校教科室在加强和改进教育科研成果课题的研究与管理方面,提出以下措施:

1.在课题研究方面,教研组每学年要有计划,有总结,高级讲师每人要有自己的课题研究项目。

2.课题研究项目要与教学改革实际紧紧结合起来,课题研究项目应以短、平、快项目为主,期限一般不超过三年,课题成员一般不超过四人。

3.成立课题评审小组,确定教师课题申报的立项级别、立项评估、咨询指导,建立一支兼职教育科研队伍,各组要有一名组长专门负责教育科研工作,负责科研课题选择、科研方案实施、检查督促和信息反馈。

4.定期召开科研课题研讨会,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汇报情况,解决问题,加强课题研究的监督与核实管理。

5.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期间,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补贴。

6.课题研究成果通过相应级别鉴定,学校给予表彰与奖励(物质奖励):国家级1000元,省级500元,市级200元,校级100元。研究成果作为评优晋级的主要参考依据,并记入个人业务档案。

7.课题研究项目申报时间为每年3月1~31日,课题研究成果申报时间为每年12月1~31日,研究项目期限一年以上的每年要有阶段性成果。

三、课外活动组织

课外活动组织主要是就某一专业,某一课题开展研究,聘请有业务专长的教师作辅导的业余学习组织。课外活动是提高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重要途径。

(一)大名七师时期

1923年学校创建后,边教学边研究成为“七师”人的一贯作风。经过十年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育改革的探索,学校认识到,迫切需要一些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的学习组织加强教学研究。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十月一日,《七师双周》载:“各种研究会纷纷成立:近几年来,本校屡起风波,各种学术团体的组织无从进行,长此以往,吾等学生之受害实非浅鲜。本校师长有鉴于斯,令特竭力提倡书画、数理、英文、音乐等各研究会尽早面世,以资助长诸生学术之发展焉。”1933年下半年,“小学教育研究会”等十几个教学研究会相继成立,它们的成立给各学科教学研究的蓬勃发展增添了活力。学校每学期公布各研究会的辅导员。在辅导员的领导下,各研究会定时开展活动,学校还组织教务人员检查督促,学术氛围空前浓厚。据史料记载,各研究会的研究成果如下:

1.小学教育研究会

小学教育研究会注意对小学教育的特点、从事小学教育的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还多次到邻近小学见习参观。1934年5月14日,学校教务主任领导小学教育研究会会员到学校与大名县合办的小学调研。28日,研究会学生赴大名县民众教育馆参观。通过调研参观,研究会成员坚定了从事农村小学教育的信心,撰写发表了关于小学教育方面的学术论文(论文见“教研成果四”)。

2.书画研究会

书画研究会成员开阔了知识视野,增强了绘画能力,撰写的美术方面的学术论文见“教研成果四”。

3.理化研究会

理化研究会增进了学生的科学兴趣,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撰写发表了理化方面的学术论文(论文见“教研成果四”)。

4.英文研究会

据《七师双周》载:“本校高年级七、八两班选英文之同学,知英文之重要,感所学之无几,为谋补救,遂有英文研究会之组织,共有会员17名,聘请英文教师薛润齐、周倬云为指导员,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九月二十三日召开成立大会,通过简章及研究规程,并定每星期六晚七点为开会时间。各会员积极努力,二位老师尽心指导,研究活动有声有色。”英文研究会提高了会员英文会话的能力,培养了一技之长的师资。

5.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研究成果丰厚。研究会提高了会员的读书兴趣和写作能力,撰写了文学方面的学术论文(论文见“教研成果四”),发表了形式多样的文学作品。

6.史地研究会

史地研究会提高了会员对地理、历史的兴趣,开阔了会员的知识视野,撰写了史地方面的学术论文(论文见“教研成果四”)。

7.音乐研究会

据史料记载: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十一月十九日晚饭后,音乐研究会在大礼堂开成立大会,选举教研成果四”。

8.体育研究会

体育研究会组织感兴趣有特长的学员学习各种球类及田径各项目的竞技活动,组织办理了学校各种体育项目的赛事,撰写发表了体育方面的学术论文(论文见“教研成果四”)。

9.数学研究会

数学研究会组织对数学感兴趣的会员加强数学理论研究,注意数学解题能力的研究,培养了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的骨干教师,撰写发表了数学方面的学术论文。

10.国语演讲研究会

研究会将喜欢演讲的学员聚合在一起,学习了国语语言,锻炼了发言能力,举办了不同内容的演讲会。据史料记载,1933年4月11日,在各班选举的基础上,学校举办抗日演说比赛;同年11月26日,在“七师”大礼堂举行剿匪演说竞赛大会,学生韩生、杨培元夺得一等奖。在学校的领导下,各班也组织国语演说会,定时活动,争取人人都有锻炼的机会。为了提高会员的演说水平,学校还经常聘请教师在会上作演讲示范。据《七师期刊》学校大事记记载,1934年10月1日,教育教员李景周在全校大会上演讲“中国教育的前途”;8日,国文教员沈藻翔在大会上演讲“现代中国人应有的精神和能力”。同年11月5日,教育教员高耀亭在学校大会上演讲“如何解决中国贫穷的问题”;26日,史地教员张君衡在学校大会上演讲“日本帝国主义对华策略的转变”……研究会成员还结合自己的研究体会,撰写并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论文见“教研成果四”)。

11.辩论研究会

研究会将喜欢辩论的学员集中起来,研究了辩论时的技能技巧,组织了不同内容的辩论会。会员在辩论的实践中,锻炼了语言的组织能力,增长了唇枪舌战的辩驳技巧。据《七师期刊》考研成果四”)。

12.新剧团研究会

新剧团研究会将志愿练习表演的学员集中起来,学习了表演的理论和技巧,创作并排练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新剧,加强了和音乐研究会、游艺研究会的横向联系,积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各项文艺演出,在排演过程中不断提高了表演水平。

13.游艺研究会

游艺研究会将喜欢综合表演艺术的学员聚合起来,在辅导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不同类型的表演艺术,逐渐掌握了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与音乐研究会、新剧团研究会配合,组织了一年一度的新年游艺会等重大的文艺活动。每次活动都接待大名城乡各界来宾参观,密切了和校外人士的关系。游艺会的精彩演出和热闹场面可以从1934年新年游艺会的片断中得到证实。

“……九时,来宾渐多,开始游艺。及十一时,来宾更为踊跃,车水马龙,踵接肩擦。而礼堂限于容积,后至者多感向隅。来宾既多,秩序稍欠静肃。第一幕‘一片爱国心’开幕后,博得掌声一片。以后之‘黄金台’‘捉放曹’‘空城记’‘卖马’各剧,做唱道白,均极安适,尤以‘卖马’之单雄信,气魄雄伟,噪音宏亮,台步稳健,扮相逼肖。一声‘闲来无事大街耍’罢,台下彩声为之四起。饰该角者为十一班同学王玉玺,闻该同学年岁尚稚,寡言笑喜读书,素行稳重,不意粉墨登场,竟而雄视阔步,叱咤风云,俨若隋唐英雄再世也。新剧有‘华裁缝’‘一张报’及哑剧皆趣味可观。歌舞剧有崔德昌、金玉相、刘光符之‘麻雀与小孩’,步法熟习,歌喉清脆。旧剧教职员之‘空城记’,萧质斋饰诸葛亮,高廉九饰司马懿,教务、训育二主任饰琴童,赵雨化、魏弗芩饰老少二军。诸葛亮之镇静淡泊,司马懿之威风杀气,老少二军之打诨凑趣,珠联璧合,询诚佳制。至叶潭光、何姚章之‘双拾金’,王冀温、杨万森之‘瞎子观灯’诙谐滑稽,令人捧腹。其打诨逗笑之处,观众呼号鼓掌。魏光庭、程传信之“珠帘寨”亦为本日佳剧。最有趣者为‘双杠表演’,不但技术灵巧、式样新奇,且各演员皆化为种种可笑之相,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雄赳赳弱条条,不知者几疑乡里之社火登台也。……(摘自《七师期刊》第二期:《新年游艺会之形形色色》,作者:第八班五年级耿襄汉。)14.期刊编辑研究会时任校长的郭鸣鹤在《七师期刊》创刊号的序中说:“吾校司教育,素来对于课程组织之特色,即不仅注意如何‘学’,同时须注意如何‘教’;且不特训练‘以言为教’,兼须养成‘以身作教’。是故吾校之专责,培养学行兼优之师资,从事教育,以期扶植未来之儿童。此次吾校师生所以创意编印期刊者,原为校内外藉此机会,将教学研讨之心得、设施之计划、与毕业同学在各地服务实验之报告均可籍此定期刊物为之披露。”

《七师期刊》创刊于1933年7月,每学期出版一期,年共两期。至1936年时局紧张而停办,期间共出版发行5期6册。《期刊》由学校期刊编辑委员会编辑,由天津百城书局印刷,由学校出版发行。《七师期刊》共计刊登师生摄影作品68幅,绘画作品42幅,论著108篇(册),小说133篇,小品文190篇,纪实19篇,诗歌106首,戏剧7出,译著35篇,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教研成果和学术水平。

(二)大名师范时期

1956年以后,特别是“文革”结束后的二十多年中,学校非常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注意提供场所,坚持创造条件。这个时期建立了书法、绘画、手抄报、演讲社等30多个课外活动组织,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还繁荣了校园文化。学校对课外活动组织,要求做到“五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人员、定计划。教导处按时检查,落实到位。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苦练教学基本功,为从事农村小学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学生毕业后,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1.体育活动小组

1973年,学校的田径队和篮球队成立,先后的教练员有申保林、郭盛林、杨培林、杜爱锋、赵良才、杨维平、王志杰、谷晓黎、魏华、梅晓峰、杨双利等。连续多年对学生从难从严从实际出发进行科学系统地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增强了学生的体质,达到了学校各项体育运动的普及。1978年以后,每年春季举办“田径运动会”,各种竞技体育项目丰富多彩。

宗旨:加强体育训练,使学生的身体素质进一步增强,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专业理论知识的技能技巧,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合格的小学师资。

计划:根据不同时期的学生水平,制定适合学生承受能力的训练目标和全队的训练任务。学习巩固田径和篮球的专业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自身素质,提高运动成绩。配合学校的教学计划,积极组织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比赛。

要求:学生按时参加课外训练、假期集训,做到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和竞技能力,努力完成各项训练任务,在实践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效果:通过训练和比赛,学生提高了运动技术水平,增强了自身体质,掌握了田径、篮球运动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正确科学的训练方法。体育活动的开展活跃了学校的文体生活,推动了全校体育运动的发展,带动了全校学生的体育达标率在95%以上,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体育尖子生。他们在省、市、县组织的各项体育比赛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为学校多年被评为省市文明单位作出了贡献。

2.书法活动小组

1956年至1976年,未设书法课,学校的书法教学成果甚少。1977年以后,两笔字逐步受到重视,增加了软、硬笔书法教学。1981年,业余书法班成立,指导教师王乐同。1989年后由王文军继续指导活动。业余书法班进行系统地讲授与辅导,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书写水平和审美情趣,培养了众多优秀书法人才。书法班先后办了96个班次,累计培养书法特长生上千人,遍布邯郸市各县。其中百余人活跃在省市乃至全国的书坛上。

宗旨:弘扬祖国的民族文化,继承传统的书法艺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汲取古今有关书法知识的精华,加强学员书写基本功的指导与训练,提高学生的书法水平,为繁荣中小学教育培育书法教师,为祖国的书法艺苑培育人才。

计划:学习书法的基本理论和文房四宝的使用常识,讲析汉字的间架结构和张裕钊体书写的基本笔法,加强学生基本功和基本章法的训练,指导学生掌握提高书法水平的技能技巧,激发学生积极进行书法创作的兴趣,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每年一度的庆元旦书法展和校外的书法竞赛。在书写实践和书法创作中,提高学员的书法水平。

要求:学生入选书法班须具备品行端正,热爱书法,书写基础较优三个条件。每周三、周日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学习,学员要按时参加,按时完成每周14页的书法作业,认真听取老师的指导。学员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要积极参加校内外举办的各级各类书法展和书法竞赛。提倡和支持学员在毕业前举办个人书法展,以积累作品,展示才华。

效果:书法班提高了学员的书法水平和鉴赏水平。培养的学生大部分能写会标、牌匾、中堂、对联。其中优秀者已有百余人被吸收为省级市级书协会员,不少学员在省市乃至全国书法大赛中多次获奖。分配在邯郸市十几个县市的学员大都成了各县的书法骨干人才,并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和重用。有些还兼任该县的书法协会领导职务。王贤春现任永年县书协主席;张晓景任魏县书协主席,刘文贤任副主席;冯克军、王文军、许敬锋现任大名县书协副主席等。磁县古墨书法协会会长李银山现受聘于日本名古屋市兼职书法教授,培养了大批书法人才,为中日友好作出了贡献。

3.音乐活动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