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大国水情:中国水问题报告
8038700000022

第22章 清澈泉水成追忆(1)

中国约有10万多眼泉。古人认为,泉乃“天赐之物,地藏之源”,泉水就是上天的恩赐。然而,近几十年来很多有名的泉水逐渐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究其原因,上游地表水被截留、当地地下水超采是根源。比如,北方山前平原地区地下水普遍超采,形成地下水漏斗,泉水随之消失了。

北京也曾是泉城

现在我们都知道北京缺水,可其实北京也就是最近几十年才这样的。历史上,之所以有很多朝代选择建都北京,就是因为北京是水乡,泉水汩汩,不逊于泉城济南,有“七十二泉长不竭,御沟春暖自涓涓”的美誉。

北京的地形对于降水来说非常有利,西北高,东南低,使得东南来的水汽受阻于山前,增加了这个地区的降雨量。其次,北京的山脉大多是石灰岩的,即喀斯特地貌,透水性特别好,再加上古代良好的植被环境,水土保持得好,能够吸收自然的降水。而北京拥有的几条大河——永定河、温榆河、潮白河等,它们在历史上多次改道,虽然带来了很大的灾害,但也造就了很好的地下水存贮构造。而所谓泉水,简单地说,就是天然的地下水自然露出地面。北京丰富的水资源使这些地下水从石逢、沙层冒出来,形成了大量的泉水。据北京《泉志》记载,仅北京的西山就有泉1 200多眼。在北京西部,有不少以泉命名的地名,如万泉庄、温泉、冷泉、双水泉、大水界等。

万泉庄,是北京海淀区的一个地名,从这个地名就可以看出当地泉水资源的丰富。也因此,万泉庄在清代被圈为皇家园林,乾隆皇帝将家庙建于此,庙名泉宗庙,后人也称乾隆庙。当时,在庙前面立了一块碑,记载了庙周围各个泉的名字,光由历史上最爱写诗题词的乾隆亲自赐名的就有28处之多。如:大沙泉、小沙泉、沸泉、冰湖泉、影月泉、秦脉泉、松风泉,等等。

万泉庄众多的泉水形成四大湖水面,其水量十分丰沛,向北流形成万泉河,再往东北流到圆明园,最后是汇入海淀区的清河,足见其泉水的水量丰沛。

直到20世纪60年代之前,颐和园昆明湖的水源,还是由西山的泉水来供给的。然而,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北京的泉水越来越少,到了60年代后期,昆明湖的水就只能经由京密引水渠,由密云水库引来的水供给了。

相较于河水、井水,泉水的优势非常明显。其一,水质好;其二,流量比较稳定,容易控制。而众所周知,永定河作为北京地区最大河流在历史上是泛滥成灾、改道成性,难于利用的。其三,它裸露在地表上面,很容易获得。对于灌溉,或者引水工程都极为方便。这些优势使得历代都很重视对泉水的开发利用。

俗话说一方水养一方人,所以千万不要小看这些涓涓溪流,北京的泉水,在历史上对北京地区的发展繁荣,可说是至关重要。

早在金代,金中都城用水就是先把西山的用水引到了莲花池,也就是现在的北京西站附近的莲花池,再由那儿引入北京城里头,最后到皇城里面。到了元代,修建了大都城,为了解决城市的饮用水,专门修了一条人工渠道,把玉泉山的水引入了皇宫,供皇宫里面饮用,同时也是为皇城里面的河湖补水。这条水渠当时叫做金水河,至今仍在,天安门前金水桥下就是。

在西山大小的名泉中,开发最早的是玉泉山的泉水。玉泉山上有一组出水量很丰沛的泉眼群。早期记载,在玉泉山上有大小14处名泉,除了被乾隆命名的天下第一泉,还有列壁泉、宝珠泉等。20世纪30年代,这些泉水依然拥有很高的出水量,夏秋季水量更是要比冬春季高出一倍,当时的泉眼喷水的高度能达到3米以上。

金代有名的燕京八景之一——玉泉垂虹,就是说的玉泉山上的泉。明清两代的诗里经常提到西山泉水的景观,比如王国维的“西直门西柳色青,玉泉山下水流清。新赐山名呼万寿,旧疏河水号昆明”。

玉泉山,是西山东麓的支脉,在“山之阳”,它最突出的地方是“土纹隐起,作苍龙鳞,沙痕石隙,随地皆泉”。因这里泉水“水清而碧,澄洁似玉”,故此称为“玉泉”。明初王英有诗形容:“山下泉流似玉虹,清泠不与众泉同。”

老北京人都知道,玉泉山上的水,那可是专供皇上用的。原来,玉泉山的水也不是宫廷专用的,老百姓也是可以取用的。不过,自从乾隆皇帝发现它的水质是天下第一轻之后,老百姓就再也喝不到玉泉山的水了。清朝年间,每日清晨,西直门城门一开,第一个进城的就是皇宫的运水车,插着龙旗,四个大水桶上盖着绣龙的大苫布,缓缓驶入紫禁城。

近50年来,由于北京城市的迅猛发展,人口急剧增加,再加上工业生产用水量越来越大,以及地下水被长期超量开采,使得北京的地下水平均每年下降一米。现在北京地下水的水位已经从解放初期的距地面5米,下降到了50米。从20世纪的60年代起,就可以很明显地发现北京的泉水水量在不断减少,许多名泉干脆就萎缩、干枯了。历史上有名的泉水,比如说莲花池、黑龙潭以及昌平的庐山泉都已经相继消失了,而玉泉山的泉水也已干涸。

太行山前美百泉

2011年,河北邢台市通过了一项决议,要重现邢台百泉的旧日风光。

“环邢皆泉,遍野甘露溢,平地群泉涌。”曾经,邢台周围2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水涌百穴,其数量之多,涌量之大、水质之佳、景色之美,堪与济南媲美。邢台“百泉”由百泉坑、葫芦套、黑龙潭、达活泉、金屑泉、紫金泉、珍珠泉、喷玉泉、狗头泉等15个泉群组成,终年喷珠吐玉,故称“百泉”。

邢台百泉位于邢台市和邢台县境内京广铁路两侧20余平方千米范围内。泉群位于太行山东麓山前冲积扇上,地下隐伏大片喀斯特分布区,溶隙、溶洞较多,地下水丰富。泉区内新华夏构造强烈,构成一系列大、小断层和背斜,让地下水自由无阻地流动,丰富的喀斯特水大部分以上升泉形式露出地表,小部分表现为下降泉,并有自流泉10余处。

百泉泉群补给区范围达1 300平方千米,年降水量550余毫米。此外,泉群西部2 000余平方千米的地表径流汇流区亦为泉水的重要补给来源。由于流经该区的北洺河、沙河、七里河、白马河、小马河等汇集地表径流,至泉区西部潜入渗漏区形成地下径流,受邢台断层阻隔,而富存于泉群储水构造中。泉水以激流或沸腾形式喷出地面,高约半米;水色或明亮如玉,或水沙齐蠕。

百泉泉群水量丰富,水质好,矿化度均小于500毫克每升,为重碳酸盐钙型或镁型水,是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早在宋咸平年间(998—1003年),即在达活泉建亭、植柳,与银泉相映,“为一郡之胜”。1950年以来几经疏浚,辟为达活泉公园,建有郭守敬纪念馆。1975年,又疏通百泉、南北葫芦头、和尚泉和珍珠泉,通过七里河连通为人工湖区,并为农业灌溉的水源,紫金泉则为邢台市工业和民用水源。资料来源:邢台县志

最近20年来,随着邢台城市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剧增,用水总量也在迅猛增加,不得不依靠超采岩溶地下水来维系城市发展。随着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昔日的泉涌不复存在。“水涌百穴,甘露争溢”的景象只留在人们的记忆中。2011年,百泉平均补给量(可开采量)为1.6亿立方米,实际开采量为1.8亿~2.0亿立方米,年超采岩溶水0.2亿~0.4亿立方米。

要百泉复涌,首先是不超采,再就是增加补给量使水位上升。

初步测算,按当前百泉复涌水位差60米计算,平衡需要补充水量4.2亿立方米,泉水流量0.5立方米每秒计算,需要水量0.2亿立方米,3年内实现百泉复涌总需水量4.4亿立方米。2012年2月5日,《燕赵都市报》

怎样才能实现重现百泉复涌的目标?邢台市给出的方案是通过多种手段以满足百泉复涌总需水量。未来几年内,邢台市将利用南水北调中线引江水替代市区岩溶水,可减采岩溶水1.3亿立方米。通过行政管理手段,督促采矿企业减采岩溶水。利用朱庄水库地表水,构筑环城水系,加强地表水保护,保护好地表水。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利用引卫、引黄等工程,每年利用客水1亿立方米以上。新规划建设滏阳河、老漳河引黄调水西线工程,涵养深层地下水。

然而,水是一个大的系统,并不能孤立的存在,曾经奔涌的泉水慢慢消失,曾经美丽的风景光彩不再,有地区的原因,更有大的环境问题。而目前的大环境是,从黄河边到北京城,太行山东麓的泉水都衰败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光靠调水也不过是解决一时之需,所谓“治标不治本”。要真正让历史再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时之功、一地之力。

趵突泉再展旧颜

济南以“泉城”而闻名,泉水之多可算是全国之最了。平均每秒就有4立方米的泉水涌出来。

济南泉水多主要得益于地形地质条件。它的南面是山东有名的千佛山,北面是平原,济南位于山区和平原的交界线上。这里的山区是由石灰岩组成的,而平原的泥土底下也隐藏着岩浆岩。石灰岩本身不很紧密,有空隙、裂隙和洞穴,能储存和输送地下水。地下水顺着石灰岩层的倾斜,大量地流向济南,成为了济南泉水的水源。在平原泥土底下岩浆岩的组织很紧密,地下水流到这里碰到岩浆岩的阻挡无法渗透,只能流出地面。这些被拦阻的大量地下水凭着强大的压力,从地下的裂隙中涌上地面,就形成了这些著名的泉水。

济南比较著名的泉就有4个:珍珠泉、黑虎泉、金线泉和趵突泉。趵突泉水从地下石灰岩溶洞中涌出,喷泉高可达26.49米,每天平均可涌出7万立方米的泉水,其最大涌量能达到24立方米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