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大国水情:中国水问题报告
8038700000021

第21章 中断的水脉(2)

黄河下游1972—1996年因断流和供水不足造成工农业经济损失累计约268亿元,年均损失逾11亿元。90年代,由于断流日趋严重,年均损失已达36亿元。农田受旱面积累计470万公顷,减产粮食986亿千克。黄河水每年给山东带来的经济效益达100亿元,然而,1997年那次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断流,给山东省造成上百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黄河断流使三角洲面临严重水资源危机,将直接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黄河断流,也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山东东营、滨州、德州等城市经常由于供水不足,采取限时限量供水。

这种情况在2000年得到了改善,因为全流域统一调度,实现多年没有断流。反而,到2003年9月,黄河中上游连连降雨,水势上涨,河南兰考段蔡集控导工程28号坝被撕裂,出现决堤现象。虽然如此,黄河断流这一影响重大而广泛的现象依然值得我们铭记。

穿过塔克拉玛干腹地的绿色走廊有消失之虞

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是仅次于非洲撒哈拉沙漠的世界第二大沙漠。在沙漠之中,北边塔里木河、孔雀河自西北向东南流,南边车尔臣河从东南向西北流。几条大河在沙漠腹地亲密接触,历史上曾共同供养了面积达数万平方千米的罗布泊,以及后来的台特玛湖。沿着河流,是沙漠中难得的绿洲连接而成的绿色走廊。这一绿色走廊是穿越沙漠、连接盆地南北的极为重要的交通要道。

塔里木河全长1 321千米,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来。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枝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牧场。

但由于之后塔里木河、孔雀河、叶尔羌河上中游的大规模开垦和用水,下游来水越来越少,尾闾湖泊干涸了,河道断流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胡杨林受到死亡威胁,极为重要的绿色走廊受到威胁。

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20世纪60年代的1 321千米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 000千米,320千米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

胡杨生命力极强,号称活着不死一千年,死了不倒一千年,倒了不朽一千年!但生生死死三千年的胡杨林,却因为缺水大面积死亡!

脆弱的辽河

辽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是中国东北地区南部的最大河流,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被称为辽宁人民的“母亲河”。全长1 430千米,流域面积22.9万平方千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这样的描述已经成为历史,如今的辽河,从上游内蒙古赤峰的老哈河,到下游辽宁的盘锦,河流状态不是细若游丝,就是完全干涸,两岸的科尔沁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已呈“握手”之势。

对于这种现象的形成,从官方的报道中可以找到很多的原因:比如辽河流域是中国水资源贫乏地区之一,特别是中下游地区,水资源短缺更为严重;历史上就是一个干旱严重的地区;两岸的水土结构松散,所以河流含沙量大、水土流失严重,等等。但其实,造成辽河断流及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是辽河中上游截流工程过多,水资源开发利用严重“透支”。

相对于我国其他内陆河流域,辽河流域开发相对较晚,到建国前,全流域只有一座二龙山大型水库,一座三台子中型水库和柳河上游的闹德海大型拦沙堰。在东辽河、辽河干流和浑太河下游两岸有断面瘦小、防洪能力很低的民堤;在东辽河二龙山水库下游的梨树和辽河干流下游的盘山、营口一带,有少量的水田灌溉工程。

过去辽河是一条洪涝灾害频发的河流。1886—1985年的100年间,流域内共发生洪涝灾害50余次,平均2~3年就有一次。于是,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强辽河流域的治理与开发、抵御洪涝灾害的发生,相继在干、支流建成了81座大、中型水库,其中仅中上游的通辽市就有大、中、小型水库105座,虽然基本上控制了洪涝灾害的发生,但同时也使河水被截流。

如今的辽河水系的大多数河川都建有水库,除东部山区支流和辽河下游外,一年大部分时间河道水很浅,有的濒于干涸,历史上的主要渔区河段,如大辽河、双台子河等同时还遭受严重污染,河川渔业日渐衰败。

很多人认为一条江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不宜超过40%。而辽河流域水资源总量约为214亿立方米,目前实际供水量为151.78亿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71%,大大超过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极限,致使水资源紧缺,地下水超采严重,生态用水严重不足。

这样的状况也引起一些注意,于是也开始推广节水措施,但水资源过度开发的状况依然继续。

如今,辽河中下游每年缺水约30亿立方米,东北工业重镇沈阳、鞍山、本溪等大中城市无一例外地进入全国100座严重缺水城市的行列。而辽河流域地下水超采达10.78亿立方米。

除了断流之外,由于大量人为因素,近年来,辽河已成为中国江河中污染最重的河流之一,如今的辽河水不仅被截流、透支造成断流,即使在有水的地方生物也无法存活,水也无法用于灌溉,更无法供人畜饮用。

被层层拦截的淮河

2011年5月,因为连日的干旱,自2010年11月份以来仅有少量来水的淮河,累计断流天数达到35天。

从径流量上来说,淮河是我国的第三大河流。淮河流域地处中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由于历史上黄河曾夺淮入海,现在的淮河分为淮河水系及沂沭泗水系,废黄河河道以南为淮河水系,以北为沂沭泗水系。整个淮河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21亿立方米,其中淮河水系453亿立方米,沂沭泗水系168亿立方米。

在淮河流域水系中有许多湖泊,其水面总面积约7 000平方千米,总蓄水能力280亿立方米,其中兴利蓄水量60亿立方米,较大的湖泊有南四湖、骆马湖、洪泽湖、高邮湖等。

淮河流域暴雨洪水集中在汛期6~9月,6月主要发生淮南山区;7月全流域均可发生;8月则较多地出现在西部伏牛山区、东北部沂蒙山区,同时受台风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常出现台风暴雨。淮河流域的梅雨期一般为15~20天,长的可达一个半月。据历史文献统计,公元前252—公元1948年的2 200年中,淮河流域每百年平均发生水灾27次。除了水涝之外,从1400—1900年的500年中,淮河流域内发生较大旱灾280次。洪涝旱灾的频次已超过三年两淹,两年一旱,灾害年占整个统计年的90%以上,而且还有不少年洪涝旱灾并存,往往一年内涝了又旱,有时则先旱后涝。年际之间连涝连旱等情况也经常出现。

此外,受黄河长期侵淮夺淮的影响,淮河流域地形和水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古济河、巨野泽和梁山泊已消失;河床普遍淤高,且留下了废黄河河床;形成新的湖泊如洪泽湖、南四湖和骆马湖。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淮河水系紊乱,排水不畅或水无出路,造成了“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无雨旱灾”的局面。中游的水下不来,下游的水又流不出,是一条难治之河。

1949年以后,整治了淮河干、支河道,开挖了排水沟渠,初步建立了排水系统。虽然治理标准尚低,但取得的治水成绩是很大的,除害兴利有了长足的发展,促进了工、农业蓬勃发展,淮河流域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粮、棉基地。

由于经济的发展,各地大建水库,不管支流干流,对水实行层层截流。截止到目前,淮河流域建有水库5 700多座,淮河可以说是一条被水库截成了拉链的河流。

然而,水库的建设在减少灾害、促进淮河流域繁荣的同时,也给淮河干流带来了断流的危害。因为上游为了保证用水肯定会利用水库关闸截流,水库的拦截直接导致了下游的旱情更加严重。

2006年6月,因为干旱,淮河流域江苏段水位下降至11.7米,距死水位仅差0.45米,低于正常通航水位0.9米。淮河江苏段全长37千米,全部流域在该省盱眙县境内,也是中国五大湖之——洪泽湖的入水口。其间的所有支流已全部干涸见底。

清康熙十九年,黄河夺淮入海,明祖陵被洪水淹没,直到20世纪60年代因春旱露出水面被发现。陵墓里的水与外面的洪泽湖是连着的,2011年之前,不管天有多干旱,这个潭子里的水都没干过。只能隐隐约约看到拱门。2011年5月,因为长时间的干旱,洪泽湖水位连续下降,300年来一直淹没在水下的明祖陵,首次露出地宫拱门和甬道。扬子晚报2011.5.20那个时候,为洪泽湖注水的淮河已经累计断流35天了。

河流不仅孕育生命,也孕育人类文化。人类社会文明源起于河流文化,人类社会发展积淀河流文化,河流文化推动社会发展。河流的生命问题,不仅关系到陆地水生生物的繁衍、生息和生态稳定,也直接影响人类在长期历史传统中形成的对河流与人及其社会休戚相关的精神信仰、心灵形象和品位象征意义。

可是,如今在中国的北方和中原腹地,这块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摇篮的大地上,由于人为的原因,几乎没有河流是不断流的。我们用几十年时间截断了这些大地上的血脉,未来想要恢复,可能即使花费数倍或者数十倍的代价和时间也不一定能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