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他就起了恻隐之心,他把虱子又放在手掌心上,仔细地看着它会不会醒转过来。不一会,只觉得掌心奇痒难忍,而虱子则吸饱了血,又开始爬将起来。
乡下人回到家中,掌心痒处隆起一颗硬核,渐渐又肿又痛,没过几天,就不治而死了。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虱子的本性就是要吸血,对于这类害虫,只有毫不留情地将其消灭。愚公之谷春秋时期,齐桓公很喜欢打猎。
有一天,齐桓公外出打猎。看到一只梅花鹿正在低头吃地上的草,于是就拉弓搭箭向着梅花鹿射了出去,但是没射到,却是梅花鹿受到惊吓,疯狂逃跑。齐桓公紧追不舍,追着追着,追到一个山谷里。梅花鹿不见了,齐桓公也不知道自己来到了什么地方,他知道自己已经迷路了。
齐桓公正在着急之时,看见一个老翁走了过来。
齐桓公便问:“老人家,这个山谷叫什么名字?”老翁说:“这个山谷叫做愚公之谷。“齐桓公觉得很有意思,又问他说:“为什么叫做愚公之谷?”老翁说:“这是用我来命名的。“齐桓公更不理解了,就问:“看老人家的仪表,并不愚蠢啊,为什么说你是愚公呢?”老翁就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这个老翁原来喂养了一头母牛,母牛生了一头小牛,小牛逐渐长大了。老翁把长大的小牛卖掉,用这笔钱买了一头小马驹。一个年轻人看老翁放牧一头母牛,后边还跟着匹马驹,就强词夺理说:“这匹马是我的,你偷了我的马。“老翁说:“这是我的马,你怎么说是你的呢?”年轻人说:。你前面牵着一头牛,后面跟着的确是一匹马,试问牛怎么会生出马来呢?这马是我的。”说完便把马牵走了。
乡亲们听说这件事以后,都认为老翁愚蠢,小马驹被别人抢走了,为什么不知道向官府去告状?这不是愚蠢是什么?于是,乡亲们都管老翁叫愚公。
老翁讲完了自己的故事说:“又因为我从小就住在这个山谷里,因此乡亲们就把这个山谷命名为愚公之谷。”
齐桓公听后,也说:“老人家你确实有点愚蠢,你为什么就把马白白地给了他呢?”
愚公也不向他解释什么,只是微微一笑,随后便用手给桓公指了一条回到京城的路。
齐桓公告别了老翁,回到了都城。
第二天,早朝时候,齐桓公把这件新鲜事告诉给相国管仲。
管仲听到这件事后,严肃地整理好衣服,拜了两拜说:“这是我的过错啊。假如在唐尧时代,咎繇当法官,哪里会发生强抢人家马驹子的事情呢?那个时代里,如果被欺侮到这种地步,老翁也一定不会给啊。这位老翁知道今天司法不公正,所以就把小马驹给了那个不讲理的年轻人。让我回去整顿一下政事,使司法公正,保护百姓,严惩恶人。”
当政者应该思想敏锐,见微知著,从小事中看到关系国家治乱兴衰的大政方针。后来居上西汉时,汲黯、公孙弘、张汤三人都是汉武帝的臣子。
当汲黯居高位的时候,公孙弘和张汤还是小官。
后来,公孙弘、张汤都被提拔了,他们的官职和汲黯平起平坐,于是汲黯就处心积虑地在武帝面前去弹劾公孙弘和张汤他们,并且多次以莫须有的罪名毁谤他们。但是武帝不但不听他的话,而且还升公孙弘为相国,封张汤为御史大夫。
汲黯看到他们的官位越来越大,已经超过了自己,这还不算,以前自己手下的属吏们也都和自己并列了,甚至有的还超过了他。
汲黯就觉得很不公平,于是他就上朝去见武帝,见到汉武帝后,就抢步上前说:“陛下用人好像堆积木柴,后来者居上。”
汉武帝听了没有理他。
在一定的条件下,落后可以转化为先进,后来者可以居上。社稷之臣春秋时期,齐国的大臣崔杼因为和齐庄公为了一个女人而争风吃醋,杀了庄公。晏婴站在崔杼家的大门外,崔杼问他说:“你难道要为君侯去殉死吗?”
晏婴说:“君侯如果为社稷而死,那我就随着他去死;君侯如果为社稷而逃亡,那我也随着他去逃亡;君侯如果为自己而死,那么除非他的亲信,谁会随着他去死呢!”
晏婴的言外之意是说齐庄公因为与崔杼争风吃醋而被杀,不是为社稷而死,所以自己也不值得去为他殉死。
可见晏婴在齐国当宰相,把自己看做是国家的大臣,而不是国君的亲信,时时用国家大臣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齐庄公被杀死以后,齐景公即位。不久,齐景公又任命晏婴为齐相。
有一次,齐相晏婴陪侍齐景公处理朝政。
这一天的清晨,天气特别寒冷,冻得齐景公浑身发抖,手脚冰凉。
齐景公支使晏婴说:“相父,麻烦你帮寡人端碗热粥来。”
晏婴说:“王上,臣是朝廷的大臣,而不是侍奉君侯饮食的臣仆,这不是我的职责!”
齐景公又支使晏婴说:“那请你把皮袄拿来给我披上。”
晏婴说:“臣是齐国的大臣,而不是王上一个人的大臣,更不是管衣服坐褥的臣仆,这也不是我的职责!”
齐景公见他支使一件事,晏婴就推辞一件事,惹得景公非常生气。
于是景公就对晏婴说:“这也不是,那也不是。那么,寡人倒是要问一下,相父适才对寡人说:既不是伺候饮食和坐褥的臣子,也不是寡人一个人的臣子,那相父到底属于什么什么样的大臣呢?”
晏婴回答说:“回王上,臣是社稷之臣。”
齐景公问:“什么叫社稷之臣?”
晏婴说:“社稷之臣就是国家的大臣,他能够建立国家,区分君臣上下的关系,让他们合乎伦理;他能够确定百官的先后次序,让他们处在适当的位置;他能够制定外交辞令,可以传布到天下各国。”
晏婴不是偷赖耍滑,而是要保持大臣的体统和尊严。
从此以后,不涉及到国家大事,齐景公就不再召见宰相晏婴了。
官员应各司其职,应尽职尽责于本职工作,而不应以献殷勤而得到上司的宠爱和赏识。申子请罪申不害是战国时代有名的执法家,在韩国当了十五年的宰相。
有一天,国王韩昭侯忧心忡忡地对他说:“实行法制真是不容易呀!”
“这有什么不容易的?”申不害振振有词地说,“执行法制,首先要赏罚分明,不徇私情,有功的人才给赏,有才能的人才就封官。而您呢?虽然制定了法律,却经常私下接受那帮亲戚宠臣的请求,徇情枉法,却要让别人去执行法律,那当然就不容易了。”
昭侯红着脸点头说:“承蒙先生指教,从今以后,我知道应该怎样执行法律了。”
过了一些日子,申不害的堂兄来到京城,想谋个一官半职。申不害就到国王面前说情,想讨个官衔。
韩昭侯低头不语,好一阵才说:“这好像不是先生一向所教给我的吧?我是违背先生的教训,开个后门破坏法制呢,还是听从先生的教训,不开这个后门呢?”
申不害听了满面羞惭,伏地请罪。
要实行法制,就不能徇私舞弊。但是,知法的人未必守法,制定法律的人不一定就不会犯法。固执是祸公元221年,刘备正式在蜀中称帝,首都为成都,年号为章武,百姓都称刘备为“先主”。
先主自从二弟关羽被孙权杀害以后,先主每天都是以泪洗面、眼中流血。由于思念关羽,又想着光复汉家天下,所以好几天都没有进食,面容逐渐消瘦,后来在诸葛亮的劝谏下,才肯吃饭,过了几天身体也逐渐好了起来。
过了两天,先主上朝聚文武议事。
先主痛哭流涕地说:“朕自从与二弟关羽、三弟张飞桃园结义以来,一直是同甘共苦,现在,朕做皇帝了,正准备和两弟共享天下,谁想二弟竟被吴狗孙权所杀,朕若不报此仇,死后有什么脸面见云长?”说罢,掩面大哭。
丞相诸葛亮上奏:“臣以为不可,现在三分天下,魏、吴三年都不曾进兵,他们是怕万一打不赢,那就有损自己的实力,如粜三国有一国打了败仗,那么其他的两个国家就会一同攻打那个国家,所以,其他两国都在等待时机,陛下干万不可因仇恨而妄动干戈,其中利害还请陛下明察。”
先主低头不语,虎胆将军赵云又奏道:“国家之仇,是公;兄弟之仇,是私。国贼是曹操而不是孙权,陛下应该率领精兵讨伐曹操,到时,百姓们一定都拿着粮食以迎王师;倘若陛下兴兵东征孙权,路途险阻,况且有大江为屏障,恐怕不好拿下,请陛下明察!”
其他的大臣们也都纷纷谏阻,先主稍微有点圆心转意,就在先主回心转意的时候,车骑将军张飞哭着跑进金銮殿,一进殿内就跪下对先主说:“陛下现在做了皇帝,早就忘了以前桃园结义之情了吧?二哥被吴狗所害,陛下却不为二哥报仇。”说罢,就放声大哭。
先主叹了一口气,说道:“朕怎么会忘记以前的盟约呢?只是百官劝阻。”
张飞说道:“他人怎么知道昔日之盟呢?”说完义哭。
先主也哭,愤愤地说道:“朕决定三日后起倾国之兵为二弟报仇,再有劝谏者斩。三弟,你赶快回去准备一下,三日后出兵伐吴,你为先锋。”
张飞说道:“臣领旨,三日后,定将吴狗杀尽,才能够雪我心头之恨。”
可是,当天晚上张飞也被害丁,这使得先主更痛心,发誓:不踏平东吴,誓不还国。昭和三年春三月先主大兴蜀兵70万,又借得羌兵5万,共75万,号称百万大军,都大喊着“踏平东吴”的口号,令关羽的儿子关兴和张飞的儿子张苞为左先锋;令老将黄忠为右先锋。
百万大军就这样浩浩荡荡向东吴开来。吴将看到这样的气势早吓得屁滚尿流了。一连十几场仗都输给了蜀兵,孙权吓得胆都快破了,后来有人向孙权推荐了一员叫陆逊的将领,统帅十万精兵用火烧连营的计策把先主打败了,75万军队,最后只剩下几百名受伤的骑兵,老将黄忠也战死了。
先主回到自帝城感叹不已。每大忧心忡忡,积劳成疾,小久就驾崩了。
讲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本是一件让人敬佩的事情,但是不能太固执、意气用事,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鬼怕恶入有一天,艾子在路上走,看见路边有座庙宇,就坐下来休息这庙宇虽然建筑得矮小,但装饰得很威严壮丽,里面还供奉一尊大王塑像。庙宇前边有条小河沟,有个人走到这里被河沟挡住了过不去,他左右看看,没有可搭成便桥的材料,他回身到庙里把大王塑像搬出来,横在河沟上做桥,踏着走过去了。
不一会儿,又有一个人走到这里,看见有人用大王塑像搭桥,再三叹息,说:“对大王怎么如此亵渎冒犯呢?真是岂有此理!”说着,亲手把塑像扶起来,用衣服擦拭干净,双手捧着又送回原来的坐位上。然后恭敬地跪下去,虔诚地说:“把大王塑像搬来搬去,多有得罪!”然后拜了又拜才离去。
过了一会儿,艾子听见庙中的小鬼说:“大王,您作为一方之尊居住在这庙里,本该受乡里人祭祀、崇敬才对,可竞被那个不懂道理的愚民所侮辱,为什么不给他施加一些灾祸惩罚他呢!”
大王问道:“如果降灾祸,你说应该给谁施加灾祸呢?”
小鬼不假思索地回答:“那还用问吗,当然给前者了,因为他是那样无礼啊!”
大王说:“不对,应当施加给后来的那个人。”
小鬼迷惑不解地问:“这我就不明白了,前边的那个人踏着大王塑像过河沟,你受的侮辱没有比这更厉害的了,你却不降祸给他;后来的那个人对您那样崇拜、尊敬,反而要施加祸患给他,究竟是为什么?”
大王听了,无可奈何地说:“我怎么不想给前边的那个人施加灾祸呢?但是前边那个人已经不信鬼神了,我在他的心目中已经失去了尊严和威信了,我又怎么敢给他施加灾祸呢?”
坏人只能欺侮善良的人,我们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任何邪恶势力都是不可怕的。好辩论的人营丘地方有一个读书人,平日好多事,特别是喜欢跟人家争论不休,要把无理变成有理。
他跑到艾子那里,向他提出问题:“大车下面和骆驼颈项上,总要挂着铃子,那是为什么?”
艾子说,“车子和骆驼的体积都很大,经常夜间走路,怕狭路相逢,一时难以回避,所以挂上铃子,对方一听铃声,就好准备让路了。”
营丘人说,“宝塔上也挂着铃子,难道也因为夜间走路要互相回避吗?”
艾子说,“你这个人太不懂事理!许多鸟雀喜欢在高处做窠,把鸟粪撒脏了地面,所以塔上挂铃,风吹铃响,就会把鸟雀赶开,为什么要拿它来跟车子和骆驼比呢?”
营丘人又问:“鹰和鸟的尾巴上也挂着铃子,哪有鸟雀会到鹰鹞的尾巴上去做窠的呢?”
艾子大笑说,“真奇怪,你这个不通事理的人!鹰鹞出去捉鸟雀,或飞往林中,缚在脚上的绳子容易被树枝绊住,只要它一拍翅膀,铃子就会叮玲响起来,人们就可以照着铃声去寻觅。怎么可以说是为了防鸟雀做窠呢?”
营丘人还继续问:“我看过大出丧,前面有人手摇着铃子,嘴里唱着歌。从前总不懂这是什么道理,现在才知道是为了怕给树枝绊住脚跟。但不知缚在那人脚上的绳子是皮绳呢?还是麻绳呢?”
艾子实在有些不耐烦了,就说:“那是给死人开路的,就因为死人在生前专爱和人家瞎争,所以摇摇铃子也让他开开心咧!”
辩论的目的,在于辨别是非,使真理愈辩愈明;而诡辩的目的,在于淆乱是非,蒙蔽真理,把无理说成有理。辩论是好事,流于诡辩就坏了。不拾遗金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扎,是吴王寿梦的小儿子,受封于延陵,又称延陵季子。
吴王寿梦传位给吴王樊诸,吴王樊诸又传位给吴王余祭、吴王夷昧。
这几个人都是公子季扎的兄长。吴王夷昧死后,传位给公子季扎。但公子季扎推位让国,坚决不接受王位,大臣们都纷纷劝说公子季扎,让他登上王位,但他说什么也不肯做国王,他决定将国王的位子让给有贤德的人,可是大臣们不允许,都说:“公子仁德宽厚、体恤百姓,如果当了国君以后一定会成为一个有作为的好国王,请公子三思。”而公子呢?死活不肯,老说自己没有什么能耐,还是让给有才能的人。
就这样,公子和大臣们争执了三天,一直没有结果,但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后来群臣只好拥护他的侄儿吴王姬僚即位。因为公子季扎品德高尚,被各国称为贤德公子。
公子季扎到各国游历。他来到齐国,有一天,走在大路上,前面有一处闪闪放光。他走到跟前一看,原来是一块黄金在日光照耀下反射出的光线。
他知道这一定是行路人丢失在道路上的。他把君位王权都不放在眼里,对这块黄金更不放在心上。路边有个牧人在放牧。公子季扎想,这块黄金也够牧人花半辈子了,可以不为一家人的吃穿犯愁了,也不用冒着寒暑放牧了。他就高声喊:“喂!放牧的老兄,这里有一块别人失落的黄金,你快来捡回家去吧!”
牧人看到公子季扎居高临下的傲气,听到毫无礼貌的呼喊,心中特别反感,就说:“你为什么身居高位,却这么小看人呢?看你的相貌像个有德的君子,可是说话为什么如此粗野庸俗呢?”
公子季扎解释说:“我可是一片好心,为解除你的生活困境着想啊!”
牧人说:“我虽然上面有君王,却不屑去做人臣;虽然有朋友,却不肯前去巴结;在大热天还披着皮袄放牧,是习惯了这种自食其力的生活。我难道是贪财图利,捡拾黄金的人吗?”
公子季扎知道他是位道德高尚的隐士,想和他交个朋友,就说:“请问老兄高姓大名?”
牧人对公子季扎不感兴趣,就说:“你也是一个以貌取人的庸俗之辈,不值得把我的姓氏名字告诉你!”于是,牧人驱赶着牲畜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