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的顺其自然健康秘诀
冰心是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 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此后著有散文《南归》、小说《分》、《冬儿姑娘》等,表现了更为深厚的社会内涵。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1946年赴日本,曾任东京大学教授。1951年回国,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冰心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出版有小说集《超人》,散文集《关于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著译选集》等。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人们试着去探寻她长寿之道时,发现她并非刻意养生,故此结合她的生活实际总结如下:
1家庭温馨,亲情温暖童年
冰心在幼年时期就生活在美满友爱的家庭里。庄严勇敢的军人父亲给了小冰心无限的父爱,给她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印象与回忆。冰心的母亲性情娴静并且很有文化,给她以无微不至的关怀。父母两人关系融洽,三个弟弟也十分可爱,一家和谐美满的家庭气氛从小浇灌了她的童心,孕育了她的爱心和对人温和恬静的性格,这对她以后的生活都给予了巨大的帮助和影响。
2顺应自然,热爱自然
她曾这样说:“对我来说,保持健康的方法,不是讲营养、吃补药,而是一句话:在微笑中写作,心情舒畅,这可以说是我的长寿维生素。”冰心高寿,源于顺乎自然,来自不断追求的“动”与自我克制的“静”的有机结合。冰心在一生的风风雨雨中,虽然也有一些小小的挫折,但她一直跟随着时代的主流,如1911年辛亥革命时她捐出了她的10元压岁钱;在五四运动时期,她奋笔疾书……紧紧握住时代的脉搏,坚定自我的人生信念,对其健康的心理状态的保持起着较大的作用。冰心在生活中还热爱大自然,她的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散发着自然的气息。冰心爱花、爱水、爱梅,这一切又促使她的健康水平保持在一个较高的高度上,使她在九十多岁高龄时仍精神饱满,笔耕不辍。
3勤奋上进,精神充实
一位哲人曾说过:“积极的人生使人充满希望,而颓废的人生却使人夭折。”冰心一生勤奋,笔耕不息,至今已出版三十多本著作。
在其就学期间,不论读书还是写作,冰心都能取得好成绩。她牢记17岁离家时祖父的赠言:“勤、慎。”80岁时她在《三寄小读者》序中说:“生命从八十开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正符合儒家的积极养生观。
臧克家的常吃葱蒜健康秘诀
诗坛巨匠臧克家老先生走过了九十多个春秋,历经人生沧桑,使他洞晓了人生的真谛,人到暮年的臧老先生依然鹤发童颜、笑声爽朗,他的健康长寿秘诀是什么呢?关于臧老养生经验的总结如下:
1锻炼第一
臧老以前是个视药物为救星的人,经长期实践,他体会到,药物只能医病,而不能强身。欲求身体健康,锻炼最为重要。他把过去的药物、营养、锻炼,改为锻炼、营养、药物,很明显地把“锻炼”放在了首位。他每天早晨约6点钟醒来,就到室外散步半小时,午饭、午休、晚饭后都各要散步半小时,而且是晴天、雨天雷打不动。臧老总说:“我能活到现在这个年纪,每天坚持散步两小时,可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2饮食有规律
臧老在饮食上从不挑食、贪食,各种菜类兼顾,适量吃些肉蛋。作为山东人的臧老,当然每顿是必不可离开大葱、大蒜、花生米这“老三样”。臧老认为:“大葱大蒜不但好吃,还能防病,吃了不容易感冒。”他从来不吃补品,烟、酒从不沾唇,对于大鱼大肉、山珍海味也不喜欢。他的饮食还有个特殊之处,就是每天晚上要喝一碗粥——杂粮粥,大米、小米、红豆、黑米各一把,夏天加绿豆,冬天加红枣,美极了。
3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
臧老晚年以和孩子们在一起为乐趣。他喜欢与小外孙在一起,不厌其烦地回答小外孙提出的一个个有趣的问题。孩子们成为他的感情寄托,成为他与疾病斗争、保持良好情绪的精神支柱。他在散文《我和孩子》中写道:“我喜欢这许许多多的小朋友,自己好似也变成了他们当中的一个。”正因为如此,臧老才能享如此高寿。臧老从不去想自己来日无多。一颗心跳动了90余年,仍是一颗童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赤诚的童心、开朗的性格、勤奋的笔耕,是他健康长寿、精神不老、诗文常青的秘诀。
4笔耕不辍
有的老作家一过八旬就宣布停笔,可臧老不这样。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写作,就是在病魔缠身、卧床不起的情况下,也仍不放下手中的笔。他把写作视为与病魔作斗争的一种手段。现在,他仍然坚持天天定时伏案写作。勤于动脑动笔也是臧老健康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臧老在诗作中写道:“胜景贪看随日好,余年不计去时多。”“年景虽云幕,韦光犹灿然。”“日沐朝晖意蓊笼,休凭白发便呼翁。狂来欲碎玻璃镜,还我青春火样红。”从大诗人这字字句句中我们能感到这位诗坛高龄大师的不畏老、乐观豁达、健康的人格,感到他对攀登生命高峰充满信心。“满目春光人未老”,臧老是那样坦诚、那样热情,年虽耄耋,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这的确令人敬慕。
齐白石的养生八戒健康秘诀
齐白石先生是我国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国画大师、雕刻家,生于1863年,卒于1957年,享年94岁。他一生经历诸多坎坷,但年近百岁之时,仍然耳聪目明,身强体健,精力充沛,神采奕奕,挥毫不止,给人们留下了大量丰富的艺术珍品。那么,他的健康长寿有哪些经验呢?
齐白石先生之所以健康长寿,是因为他一生恪守自己规定的“养生八戒”:
一戒烟酒。人们都说“李白斗酒诗百篇”,说的是许多文人都好饮酒。生活中也有许多人吸烟很凶。可齐老先生终身禁烟忌酒,即使在宴会上,他也是以白开水代酒,滴酒不沾。
二戒饮食。他每天早晨7点起床,做简单的体操后,喝一碗白米粥;早餐后散散步,看看报,看过报纸后,10点左右喝一杯加奶的咖啡;然后绘画,12点吃顿清淡的午餐;下午3点,喝中国的功夫茶,吃点小点心;傍晚5点半,吃简单的晚餐,晚上10点,喝碗稀粥,然后上床睡觉。这样,早餐、早茶、午餐、午茶、晚餐、夜宵,他每天都吃6顿饭,但每顿都是半饱。
三戒太静。重视锻炼,是齐老健康长寿的经验。跑步、爬山、游泳、划船、日光浴、冷水浴,他样样享受。
四戒懒惰。他一直坚持自己料理生活,比如洗碗、扫地等活,能做的他都亲自去做,绝不求助别人。
五戒空思。他要求自己力戒空思,避免不切实际的思想,每天踏踏实实地工作,聚精会神地绘画。
六戒狂喜。他的画享有盛名,经常获大奖或被选入国际画展,虽然如此,但他能够保持平静坦然、不动声色,毫无常人的狂喜之态。他一生轻看名利地位,喜欢过平淡、宁静的生活。
七戒空度。白石老人常说“人生不学,苦混一天”,他一生勤奋劳作,每天绘画不止,乐在其中,逝世前一年仍作画600余幅。
八戒悲愤。齐白石处世悠然,既不大喜过望,也不大悲大哀,始终保持平静、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所以,虽然他一生经历不少挫折、磨难,但总能泰然处之,不以个人得失而悲愤、恼怒。
另外,白石老人每天都睡得很早,从不贪晚,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而且讲究睡眠质量。
他还很喜欢拉二胡,特别在晚年,傍晚常一个人坐在房前树下,一边轻轻拉二胡,一边低声哼唱。
他非常注意锻炼身体。他的画室里有一副哑铃,作画之余经常拎起来练几下,坚持锻炼身体,也借以锻炼腕力。
一直到晚年的时候,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去自家的菜园地里,为葡萄、丝瓜、花生等除草、施肥,长年坚持不辍。
孝心叮咛
秋季防上火,专家有建议
由于秋季气候干燥,人们很容易上火。专家建议,要避免上火,首先,要保持科学的生活规律,按时作息、避免熬夜,定时定量进餐,不为赶时间放弃一顿,也不为一席佳肴而暴饮暴食。其次,多吃清火食物。新鲜绿叶蔬菜、黄瓜、橙子、绿茶都有良好的清火作用,而胡萝卜对补充人体的维生素B、避免口唇干裂也有很好的疗效。此外,可以口服各类清凉冲剂,如夏桑菊冲剂、金菊冲剂等对清火也很有效。还有,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情绪受到刺激而上火。
在上火期间,不宜吃辛辣食物、喝酒、抽烟和熬夜,应注意保持口腔卫生,经常漱口,多喝水,并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清火药物。如果上火症状比较明显,一周以上还没有好转,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阿凡提
毕焕的不挑饮食健康秘诀
毕焕,女,1897年农历十二月初四出生,广东花都市狮岭镇合成村紫石岗人。与前边几位长寿人不同的是她不是什么名人,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妇人,17岁时嫁入杨家,只生养了一个儿子。39岁~43岁曾到新加坡做工(橡胶园除草,锡矿山洗矿),其余时间均在家务农。她进入老年后虽已眼蒙耳背、行动不便,但头脑清醒,记忆尚好,穿衣吃饭、大小便尚能自理。她之所以能够健康过百岁,有以下几点秘诀:
1知足常乐
老人有与世无争、知足常乐的个性。她长期生活在农村,又是一个普通的农妇,使她得以免受历次政治运动的冲击。她既未参与过整人,也没被人整过,精神、心理上没受过创伤,也没有思想包袱。由于家庭人口多、劳力少等原因,生活也不富裕,但她有个比较,总觉得新社会比旧社会好,今天比昨天好,相信明天会更好,满怀信心地过日子。她这一生可谓与世无争、知足常乐,使自己保持了身心健康。
2环境和谐
老人有着和谐的家庭。她虽没读过书,但颇明白事理,待人礼貌、和气、能关心、体贴人、处事公道,能忍让,深得家族晚辈和村人的敬重。1975年,她成了本村年纪最大的老人后,大家更是敬重她。儿孙轮流着去看望她,逗她高兴,村里几个上了年纪的妇女都喜欢到她家坐坐,陪她闲谈。所以,她的晚年并不寂寞,她一直感到很幸福,心情舒畅。
3“闲不住”的性格
老人还有“闲不住”的性格。她娘家很穷,她很小就上山割草,下田劳动,到了杨家后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她跟千千万万的中国农民一样,天天起早摸黑地干活,农忙时节,她早上四五点钟就起床,晚上八九点钟才收工。1970年以后,家人不让她下田劳动了,她就主动搞自留地,做家务,带曾孙,总是“闲不住”。直到1997年10月13日不慎摔断了右腿股骨,才真正不干活了。可能是一生的劳碌造就了她良好的体质和顽强的生命力,她极少生病,没住过院,有个伤风感冒稍一用药就好了。腿骨跌断后,她以年纪太大为由拒绝住院手术,儿孙只好请骨科医生到家里设置家庭病床,为她作牵引处理。这种连青壮年都难以忍受的治疗,她居然挺住了,从不呻吟。经过近半年的治疗,她竟奇迹般地站起来了,还能拄着拐杖或扶着凳子从卧房走到客厅。
4随便的饮食
老人饮食很随便,以吃饱为度。改革开放前,粮油、肉都有定量,谈不上吃什么好东西,青菜、米饭能吃饱就满足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家里经济状况改善了,她年纪也大了,晚辈经常问她想吃什么,要弄点好的给她吃,她总是回答一句话:“你们煮什么我吃什么,吃饱就行。”早餐冲一袋麦片喝,吃两三块饼干;午餐、晚餐由孙子送去,基本上是农家的普通饭菜,连饭带菜吃大半碗;星期天、节假日,在城里工作的孙子回去看望她,带些茶楼的点心给她,她也只吃一点。农村老人习惯以太阳当时钟。她不下田劳动后天黑就去睡觉,天亮就起床。她的身体从未发过福,从未出现过心血管方面的疾病,肠胃疾病也极少,虽瘦但很精神,这可能得益于她的生活习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