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由厦门市政协发起,在厦门市召开厦、漳、泉闽南三角地区政协统战工作座谈会,共同探讨开放地区政协统战工作如何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一迫切而又重要的课题。与会者一致认为,闽南厦、漳、泉三地是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祖居地,其语言、生活、风俗习惯都有相同或相似的历史社会背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如何做好三胞工作,相互交流经验显得很有必要。因此会议决定,每年轮流在厦、漳、泉三地举办一次政协统战工作经验交流会,使之制度化。厦门市政协在王毅林副主席的领导下,林海水、傅一民、胡政兴积极投入闽南三角地区政协统战工作座谈会,与兄弟单位相互交流、相互协调,做了不少工作。
1987年6月,全国政协工作组(委)会议在北京召开,经市政协副主席王毅林推荐,林海水代表市政协出席全国地方政协工作组(委)会。通过各地方政协工作的经验交流,与会代表探讨如何开展工作组(委)活动的经验,如何调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活动,如何开展专题调查、专题视察,如何重视基层百姓的呼声等问题。通过交流与学习,林海水进一步开拓了工作思路,丰富了工作方法,为进一步做好政协工作夯实了思想基础。
在会议闭幕前夕,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同志特意前来接见与会代表并合影留念,这给与会代表巨大的鼓舞。
1987年3月政协厦门市第六届五次全体委员会议上,林海水被增选为副秘书长。12月政协厦门市第七届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上,林海水当选为市政协秘书长。这是对林海水在政协工作三年来的为人办事的肯定,更是市政协领导的关心与信任,以及市政协机关同事们支持与帮助的结果。他深感肩负这个工作任务重、责任大,但他有信心、有决心,像当年在铁法那样,继续发扬他的“诚毅”作风,为市政协工作作出自己不懈的努力,回报党和政府对他的关怀和支持。
1984年6月,当林梧桐得知海水已返回厦门时,内心无限地喜悦,亲率大儿子林致强,返乡扫墓谒祖之后,前来厦门。林梧桐的到来,受到陈乃昌及厦门市党政领导的亲切接见。林梧桐对侄儿林海水能如此顺利地调到厦门来,向陈乃昌和厦门市党政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在座谈中,陈乃昌简要地介绍了厦门市领导为了解决林海水住房所作出的巨大努力,他直接向林梧桐提议,“你这次来厦门,能否买一套房子给你侄儿林海水?”林梧桐听了,欣然点头答应,并向市领导无微不至地关心侄儿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经厦门市副市长柯雪琦的推荐,林梧桐在南华路购买了一套四房两厅建筑面积一百三十多平方米的套房,送给林海水。这一亲情的关怀解决了林海水的住房问题。1984年10月,林海水搬到南华路以后,立即把湖滨南路七里的那套房子钥匙交还给组织部,并衷心感谢组织部对他的真诚关怀与支持。
六、重整墓园
1979年9月,林海水收到林梧桐的来信,得知他于本月下旬返乡探亲。林海水激动的心,久久不能平息。
林梧桐自从1940年返乡探亲不久,因东南亚局势越来越紧张,便匆忙别母离乡,重返马来亚,至今已有40年了。40年来,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不久马来亚摆脱了殖民统治而宣告独立,新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正在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演变中,林梧桐以他那睿智善断的眼力,果断抓住机遇,艰苦奋斗,从一个普通的小商贩起家,逐步发展到具有世界级水准的云顶集团主席,成为享誉东南亚乃至世界赫赫有名的大富豪。
世界如同一个万花筒,时势变迁,人世沧桑,年复一年。社会、时代与个体,一切都在急剧地变化着。然而,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那就是浓烈的亲情与深厚的故土情——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俗语说:“富贵不离祖”。这句话是中华民族传统亲情与乡情观念最通俗的一种表达。40年来,林梧桐梦魂萦绕无穷思念他那匆忙逝去的慈母;牵肠挂肚于长兄的骨血林海水,每逢其人生转折关头,他与弟弟景坤时刻关照。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犹如日月升降,从不因风云变幻,人事变迁而变化,年年如此,代代相传,永恒地贯穿于人生旅程之中。亲情的呵护给林海水以巨大的鼓舞,无比的幸福。尽管林海水正担任着铁法煤田改扩建工程的艰巨任务,他还是拨冗请假返回故里,亲临机场迎接已有40年未曾见面的二叔一行。
在林海水的陪同下,林梧桐首次踏上阔别40年之久的故乡大地,嗅着乡土特有的气息,他心潮澎湃,感慨万千。眼前山川依旧,景象全新。
40年,虽只是短暂一瞬,但人事沧桑,变化无常。40年来,他思念不已的慈母早已骑鹤西归,嫂嫂也已长眠山中,他以前所熟悉的面孔,已经稀少,代之而来的是一群陌生的后辈。故乡虽然今非昔比,但以往古朴的民风、民俗依存。亲朋好友携带着鸡蛋、线面前来,“脱草鞋”(接风洗尘礼俗)的习俗依旧。尚好,有林海水在家代他接待与酬谢,省去了许多无端的辛劳,感情上无限宽慰。
他一到家,顾不上鉴赏自己与弟弟景坤20世纪50年代初为实现父母策划终身的愿望而建造起来的“仁美居”古厝的格局,就迫不及待地让海水带路,爬上黄墓山,直抵父母亲墓前,亲自点上香烛,跪拜、磕头请安。
林梧桐扫墓之后,返回老家,方才鉴赏自己与三弟景坤共同出资兴建的“仁美居”古厝,面对高雁山,背靠蜈蚣仑,面前一洼农田,犹如宝盆,紧抱怀中,气魄颇为壮观,内心十分欣喜。
林梧桐首次返乡探亲,带着满意的心情返回马来西亚。林海水送走二叔之后,也就立即起程返回东北去了。
1984年6月,在林海水已被调到厦门两个月后,林梧桐带领大儿子致强返乡探亲谒祖。此后,他多次返乡探亲,每次回来,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就是上黄墓山去祭拜父母。林梧桐这些举动,深深感动了林海水,使他萌生了重整墓园修筑道路的构想。
林海水祖父母的墓地处黄墓山。过去,这是一片废山,即碎石岗,土层很薄,植被稀少,村里人可随意上山砍伐,没人经管。1945年,林海水祖母仙逝,当时家境很穷,没能寻到一块较理想的墓地,就随意挑了一地埋葬在那儿,显得十分简陋。新中国成立后,林梧桐汇来了钱,海水母亲和继父就增造了三物四栏杆,建造起现在的墓园。在那时,这座墓的豪华程度可算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只是墓座碎石零星,四周草木稀疏,没有树荫,墓前地势陡峭。作为一名基本建设总工程师,林海水很想向其二叔建议重整墓园,并修一条水泥路至黄墓山下,以减少扫墓跋涉之劳。但又觉不妥。自祖父母坟墓修建完成“收纱”之后,海外海内,合家平安,事业发达。按农村风俗习惯,祖坟“收纱”完毕,不许再动。二叔是乘风破浪式的人物,什么场面没见过?他数次前来扫墓,倘若想重整一番,他自会吩咐,何必孙辈建言?倒是修条路到黄墓山下,这点意见尚可提。但一转念,也觉不妥。二叔步履矫健有力,若提此事,深恐产生不必要的联想。于是林海水只好把他的构想又咽回肚里去。
有一次,林梧桐在泉州市副市长陈再成的陪同下返回故乡,恰逢天降大雨。他们一行人先到代贤中学办公室避雨喝茶,准备等雨停了就上山扫墓。但等了许久,滂沱大雨还是无休无止地下着,林梧桐心里很着急。他决定冒雨上山,为父母亲扫墓。林海水叫侄儿要来了许多把雨伞,林梧桐撑着雨伞,率先冒雨走出学校,一行人也跟着在雨中向黄墓山墓地进发。当大家一步步地往黄墓山墓地攀登时,雨逐渐小了。他们抵达墓地时,风雨霎时停了。林梧桐十分从容地点了香烛,在父母亲墓前跪拜磕头请安。当一切扫墓礼仪完毕时,林梧桐在父母亲墓前墓后细细地观察了一阵,在众人的拥簇下,缓缓下山,这时,突然天开云散,绚丽的阳光,普洒在人们身上。众乡亲赞颂地说:“真神!林梧桐的孝心感天动地。”林梧桐听了笑着说:“我永远是父母亲的儿子,到了90岁,我还要回来为父母亲扫墓。”这一天林梧桐心里十分愉悦,他分别给学校、清水岩、蓬莱镇医院、蓬莱镇政府等单位各捐赠了一些款,就返回安溪宾馆歇息。
当晚,林梧桐打电话给林海水,叫他到宾馆来,有事商议。他对海水说:“你祖父母的墓园,看来需要重新整理,把墓座后边的碎石地绿化起来,这样会更好看点。墓前庭坡度太陡,要想办法填补起来,使之较平缓一些,并修一条从中学到黄墓山下的公路,今后,上山扫墓就比较方便一些。”
林海水依据林梧桐的意愿,向联中村购买了祖父母坟墓周边约四亩多的山坡地。这些山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过分砍伐,植被早已荡然无存。在风雨的侵蚀下,早已成为一片碎石沙砾,零星地点缀着几根从石缝里钻出的野草,显得十分萧条。林海水买下这片山地后,对此进行大规模绿化,他雇人挑上泥土种植杉树。在坟墓的边界也种植杉树,并依照二叔的意见,在墓前用碎石垒砌数道坎壑,并往坎间添置泥土,种植上丁香树和柏树。这样,墓前庭经过树和坎壑的遮挡,气势变得缓和流畅一些。墓庭右侧立了一个孝碑,碑文由林梧桐亲自审定。其碑文如下:
孝碑
丹斯里拿督斯里局绅
次男梧桐,少承庭训,胸怀壮志,泪别椿萱,远渡重洋。胼手胝足,辛勤发奋,事业有成。思念双亲,鞠育劬劳。殷切反哺,恨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遗憾终生。图报无门,立碑坟前,藉表孝思,奉祀。
公元一九九六年 岁次丙子春立
墓前左下方垒砌起来的坎上,立了蓬莱镇政府通告的石碑,其碑文如下:
告示
马来西亚侨亲丹斯里林梧桐先生系世界著名华人。关心家乡建设,热心公益事业,深受家乡人民仰慕。事业有成,不忘父母养育之恩,于一九四五年葬其父母联中村大墘内黄墓山正岑仑,一九九六年立孝碑以表孝道,并置地四亩有余,建成墓园。为尊重侨亲意愿,维护侨亲利益,加强统战工作,望众人共同维护该墓园,不得私自侵界。
蓬莱镇人民政府
公元二00二年七月立
祖父母的墓园经过林海水精心筹划,在祖父母坟墓原先的墓碑与构筑不作任何更动的前提下,进行大规模绿化治理。有人还建议应在墓的边上建一个富有特色的小亭子,供瞻仰歇脚之用。意见周到可嘉,鉴于农村的习俗,林海水不敢贸然行事,依旧保持原有面貌。
至于修路,原先林梧桐的意见是修一条车道直抵黄墓山脚。由于林梧桐兴奋时说了一句:“到了90岁,我还要回来给父母亲扫墓。”这句话引发海水的深思,因为从黄墓山脚直抵祖父母墓园还得爬一里多的山路。随着林梧桐年龄不断增长,爬山也会越来越困难,于是,他向林梧桐建议把车道修至祖父母墓园的下端。梧桐再三考虑,认为建议很好,答应按他的计划施行。于是,林海水就把车道修至祖父母墓园的下端,并在端点上修了个可停靠数辆车子的停车场。从车场到墓园,尚有二十多米的斜坡,林海水决定因地制宜,沿着斜坡急、缓交织,用条石修筑一道宽敞的台阶,约有三十多级。经过一番精心整治,整个墓园焕然一新,远望层山重叠,谷地开阔宽敞,无数大溪小涧尽汇谷中;近看丁香层叠,把墓前陡峭山势削缓,甚至连黄墓山脚直抵墓园的车道也为墓前茂盛的丁香树所掩映。墓后,山势高耸,雄伟厚实,黄墓山如同一条巨龙驮着巨人,闯荡江河湖海。细看墓碑,几十年前安置的白色的花岗岩,在绚丽的阳光下,呈现出淡米黄的色泽。林梧桐先生看了,内心无限地喜悦。他对侄儿海水的办事才能颇为满意,既能依据客观现实情况加以布局安排,又能充分体现自己的意愿。因此对他十分信任,也为以后委托他创办教育事业下定了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