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景电之父:李培福
8006700000039

第39章 羊毛护膝见真情

中国的老百姓是最容易知足的,只要给老百姓一点好处,他们会把一点点好处记一辈子的,而且会以老百姓的方式,给予最真诚的回报。

如果说,1971年“国庆”之前,景泰人民积极投身建设黄河工程是一种热情、一种美好的理想的话,那么,1972年春天以后,景泰人民迫切争取多建工程、不讲任何条件扩建工程就是一种聪明、一种看得见的现实。当时,寺滩公社人口相对比较多,但分配的一期黄灌区土地却比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寺滩靠近山区,土地广阔,有部分二阴地,口粮相对有保障,群众自认为生活比较殷实,姑娘出嫁不发愁,小伙子讨媳妇有人上门。所以,起先对黄灌区持怀疑态度,认为“电力提灌”靠不住,那“电力”是什么力,看不见摸不着,怎能把黄河水送上来?还是自家的几亩二阴地实在。因此,寺滩人在一期工程建设中,只出工,不谋利,不主动在黄灌区“抢”土地,是所谓大公无私、讲奉献精神的。

可是,1972年春天,寺滩人看到草窝滩不再是印象中的草窝滩了,不再是黄沙弥漫、戈壁连片了,而是变成了碧绿的海洋、庄稼的天堂,那草窝滩的庄稼,跟寺滩自家的庄稼简直没法比,草窝滩的庄稼垄是垄,行是行,像栽成的韭菜一样,比五佛的水稻还整齐,还精神;再看自家的庄稼,曾经也还觉得可以骄人,现在看来,稀稀拉拉,三米一株,五米一苗,跟不上草窝滩庄稼的一根脚指头。有人不信邪,认为是种植技术问题,于是大胆进行了改革,塞住了一个耧眼,二次播种,结果,出来的麦苗还不如前一次。这才深深感觉到是水的好处,才感觉到两年来的“大公无私”,是断送了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进而断送了子孙后代,因为谁还会把女子往这穷山沟里塞呢?

寺滩部分群众找到基层干部,要求重新分配黄灌地。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1969年的既定方针就是谁出力谁受益,人家两年来辛辛苦苦平整的土地,贵重得像金子一样,谁会白白地让出来呢?再说了,也没有多余的土地可让。一些懂行的基层干部,发动群众,找到县上领导,迫切要求增建西干九支渠,自主扩大水浇地。

县上领导听了寺滩公社广大群众的意见,非常重视,认为此方案可行,马上代表群众向指挥部汇报,向李培福请示;并私下沟通好了一些关系比较近的指挥部中层领导和水利专家及工程技术人员,以期得到他们的同情和支持。

西干九支渠当时并未列入计划,属于计划外工程,在工程建设那样困难的条件下,搞这样一个计划外工程是不现实的,所以,指挥部绝大部分领导不赞同搞这个计划外工程。

李培福多次听取了县上的汇报,又接待了部分群众的上访,了解了一些情况,他决定亲自带队,现场调查,研究讨论,解决问题。

1972年初夏的一天,李培福带领指挥部部分领导和工程技术负责人来到寺滩公社,测量可浇灌土地面积,勘察上水路线,预算资金投入……结果,测得有近3万亩可浇灌土地,上水工程也不是很大。李培福内心已有了上马这个计划外工程的决定,但没有现场表态。

中午吃饭时,李培福一行到了崖头大队,崖头大队的叶香子(一位职业羊倌,常年在山上跑,年轻时捉住过一只香獐子,姓叶,人送外号叶香子)正好活捉了一只香獐子。这可不容易,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对叶香子而言,也是三十年一遇了,别人就是千年也未必等得上一回。公社干部就安排李培福一行到叶香子家吃香獐肉。

李培福革命一生,官至副省长,也算见过大世面,可就是没吃过香獐肉,听说香獐肉性热,还能治胃寒,对老寒腿也有一定的疗效,他很有兴致,一边询问着寺滩人民的生活情况,一边谈论着寺滩宽沟农场对工程做出的贡献,一边等待香獐肉。肉炖得很烂,很嫩,李培福美美吃了一顿,临走时,他故意拿起拐棍说:“吃了你们寺滩的一顿香獐肉,我多年的老寒腿好了,看,可以不拄拐棍了。”说着,满面笑容地走进了吉普车。

回到条山,李培福马上召集景泰县相关领导,面授机宜:“你们以县革委会名义,邀请省属厂矿企业、大专院校、国营农场负责人,召开座谈会,我下面做他们的工作,动员他们帮助支持,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粮的出粮,有物的出物,想办法当年上马、当年建成西干九支渠这个计划外工程。”还给县上领导打气,“这个工程名义上是你们搞,实际上是大家搞,困难是有,但困难是暂时的;有困难不要怕,困难是个纸老虎,你越怕它越厉害,你不怕它一戳就穿,越是有困难越要干;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

不久,指挥部率先拿出机关农场生产的粮食十多万斤,用于支援景泰县西干九支渠建设;同时,派出工程技术人员和测量、土建、机电等方面的负责人,开始西干九支渠的建设。姜作孝多方筹措钢材、水泥、木材,尽量满足工程开工后一阶段的需要。各厂矿企业、大专院校、国营农场看到指挥部的实际行动,也纷纷出力,拿出粮食、建材物资,派出建设人员。结果,西干九支渠这个计划外工程,比预料的快多了,比计划内工程建设得还顺利,实现了当年上马,当年建成,当年受益。

时值中秋,李培福前来视察西干九支渠,看到渠水哗哗流,土地平展展,秋田吸足了黄河水,茁壮成长,已经抽穗的谷子,有一人多高,简直是一片片青纱帐。当他拄着拐棍站在一片望不到尽头的青纱帐边时,叶香子双手捧着一副自制的羊毛护膝,恭恭敬敬呈给李培福,说自从上次李省长考察九支渠时,他就看到了李省长的老寒腿,于是,用自家祖传的秘方做了一副护膝,希望能对李省的腿长有点好处。

李培福问:“什么祖传秘方,能公开吗?”

“李省长给我们公社走后门,单另取来了黄河水,春天我们这儿还是个土窝窝,现在却变成了金窝窝,如果不是破除了迷信,我们要天天给你烧高香,一个秘方怎么不能公开?不过,也没什么,说起来不怕你们笑话,就是要选一只上等羯羊,在处暑这一天剪下肚子上的毛,捶净晒干,不能洗,用来装护膝,最主要的是要一个整麝香泡,一分为二,用绸子缝好香囊,装好麝香,固定在护膝里,还要在香囊周围放九粒上好的紫花椒……听起来麻烦,实际做起来也简单,就是麝香不好找。”叶香子公开了他们家祖传了好几代的秘方。

李培福接过护膝,感觉到这份礼物沉甸甸的,也感觉到这份礼物很温馨,他十分畅快地收下了这份礼物。

(闪回:大约是1942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也进入最困难阶段,国民党全面封锁,物资相当紧缺,特别是食盐,在陕甘宁边区非常金贵,当时号称为“白金”。李培福领导的游击队每次出山来,都有群众偷偷送给一些食盐,而游击队付钱时,群众坚决不要,那种关系,的确是鱼水关系。只要真心为群众办事,只要给老百姓一点好处,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是最容易知足的,他们会把一点点好处记一辈子的,而且以老百姓的方式,给予最真诚的回报。我们的干部,称之为人民的公仆,是老百姓说了才算的。)

那一个冬天,李培福一直围着叶香子的护膝,不,不是叶香子一个人的,而是寺滩人民的,是景泰人民的!不知是护膝的作用,还是景泰人民真心的温暖,李培福的老寒腿明显有了好转,以至可以扔掉拐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