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韩国中小学教育特色与借鉴
8005900000025

第25章 以儒家思想为轴心的道德教育(4)

在这门课上,学生会学习到:传统道德的重要性和基本精神及其现代应用;个人和家庭生活,包括自我反思和自我道德修养、对父母和祖辈的尊重和孝顺、手足以及夫妻之间的互敬互爱;亲友、邻居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包括人和人之间坦率、友好的关系;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对自然的关爱,包括作为韩国人的政治生活和责任、社会生活和正义的精神、现代生活和传统对自然的态度。

早在近代学校体制建立之时,称为“修身课”的道德课便被韩国定位于各学科之首。从第一次教育课程颁布至今,韩国的中小学道德课经历七次改革,不断完善。可以说,韩国不断改革道德课程体系的过程,也正是不断强化新时期中小学校德育的过程。

一、中小学德育目标体现民族精神

韩国现行道德课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学习核心的道德规范和各种规矩,建立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使学生形成道德判断能力,培养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

道德课的具体目标是:懂得道德的必要性;发展价值判断能力,以解决在人类不同的生活环境中由于价值观的冲突而造成的各种道德问题;形成实践这些价值判断的强大意志力。

了解家庭、邻里和学校中要求个体遵守的道德规范和各种规矩;正确认识和进行正当的家庭、邻里和学校生活,并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理解和实践由传统道德和公民道德所组成的公共道德;培养解决现代社会中可能出现的道德问题的能力;养成积极的生活方式,学会和睦地生活。

热爱自己的国家、民族和传统文化;具备理想的韩国人应该具备的能力、态度和行为倾向。

二、中小学德育的内容结构程放射型

所谓放射型的内容结构模式,即以个人为圆心,逐渐扩展到家庭、学校、社会、国家。根据这一模式,韩国中小学道德课的教学要点也相应地呈放射型深入:从“尊重生命、诚实、实践意志、自主、节制”等要素开始,到“敬爱、家庭礼节、校内礼节、宽容、热爱家乡”,再到“社会秩序、相互协助、公益、公正、民主秩序”,最后升华为“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统一、国际友好、热爱人类”等道德情操。

三、中小学德育的教学内容程阶段性

韩国的道德课正是将这样一种模式与阶段性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的结合。韩国各年级的道德课都由“个人生活”、“家庭、近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国家民主生活”四部分组成,每部分包括五个教学要素,根据要素编排各年级的具体教学内容。

围绕不同的教学要点,韩国的道德课按照年级特点安排具体教学内容。从小学1~2年级,韩国道德课的名称是“正当的生活”。3~6年级的道德课关注的是培养基本的道德习惯,了解道德准则和规范,并发展道德判断能力。在此基础上,7~10年级主要让学生理解道德原则,并形成自发的道德心。在完成上述学习之后,11~12年级可选学三门课“公民道德”、“伦理学与思想”和“传统伦理学”。在具体内容编排上体现了连续性、渐进性原则,注重各年级教学内容的连贯性,通过部分内容在不同年级的反复达到强化目的。同时,将有关日常生活习惯教育以及简单明了的道德概念安排到低年级,有关道德冲突和相对抽象复杂的内容则安排到高年级,旨在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有效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不断推动学生的道德水平迈向高一级阶段。

四、中小学德育评估方法灵活多样

长期以来,评价一直是教育循环链上难上加难、重中之重的一个环节,而道德课的性质和教育目标的抽象表述则更增加了评价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单一化的笔试显然不能令人满意地对学生的道德修养作出较为全面、准确的评价;更为重要的是,评价体系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德育的成败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韩国现行的道德课评估坚持多样化原则,多方面考察教育效果,强调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其评估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对道德知识的评估,主要为笔试,加入多选题、主观表述题等多种形式;二是对道德信念与态度的评估,包括行为观察、面试、课堂问答观察等;三是对道德思考能力的评估,主要对道德价值判断能力进行评估;四是对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估,这是道德课评估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方法上更要求多样化。

韩国人重视对“传统道德”课的评价,他们知道,没有科学、严格的评价,一门课,特别是一门道德教育课,将失去方向,最终失去开设的意义。有关本课程的评价要求非常严格,他们认为,对“传统道德”课程的评价应从不同的评价指标进行,包括从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进行。为了对情感领域进行评估,教师应重点从道德感、道德热情和解决道德问题的积极态度等方面进行关注。为了正确认识道德教育的效果,需要用到不同的评估手段和技术。客观的评价包括论文考核、访谈、观察以及其他任何可以使用的方法。

对于德育课来说,最重要的是把所学的价值观念内化成学生的情感和意识,因此,教师还应该就学生对相关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内化程度进行评估。

五、对道德课教师严格要求

韩国的道德课教师一般要求拥有专门的德育课程教学执照,在具体开展德育工作时,韩国人对他们的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主要包括,教师应重视传统道德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以培养中小学生实践传统道德的意愿和意志力;教师应使用不同的图片、人物介绍、表格以及音频-视频媒体,以充分利用和反映传统道德中蕴含的精髓;教师应努力培养并增强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使中小学生能够对传统道德的基本精神进行理解和解释,并将其运用到当前的生活情景中;教师应使用不同的教学技术以使学生能够理解传统道德的真实面目。综上所述,道德课教师不仅要具有一般教师的教学本领,其自身还应具有深厚的素养,能够懂得用人格的魅力感染学生,用丰富的道德实践去锻炼学生。

六、对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启示

1.德育目标应与传统文化相融合

在韩国的中小学道德课中,传统道德部分一直占着很大的比重。在韩国第二次课程改革中,甚至将“礼仪生活”作为道德课的四大组成内容之一,学校对学生必须重点进行传统文化、传统礼仪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教育。

当前,面对来自国外多元价值观的冲击,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和继承显得尤为重要,树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德育目的观,设置正确的德育目标至关重要。在学习借鉴国外教育经验时,也应充分考虑我国自身的文化传统,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德育目标的设置中去,从而设置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目标。

2.突出德育对象主体性,合理安排德育内容

韩国中小学道德课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其放射性的内容结构形式,及其根据各年级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特点所安排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虽然韩国道德课在教学内容上有重复现象,但它对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重视值得我们借鉴。

纵观我国传统的德育,不难发现我们在安排德育内容时,往往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接受性心理,压抑了学生的道德创造性冲动,剥夺了学生的道德体验性权利,从而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结果造成德育越来越难的现状。

同时,在德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往往倾向于一些理论化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真正需要。因此,我国的德育应抛弃抽象、理论的说教,以情感为突破口,研究德育对象的接受性心理,联系各年级学生的日常生活,重视德育内容的实践性,以学生的品格发展为基础,设计出连贯性、整体性、系统化的德育内容。

3.改进德育评估方式

我国以往在德育评估方式上比较单一,韩国多样化的评估方式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德育评估上,首先应确立正确的评估观,即道德课评估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学生标成绩、排名次,而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成长以及不断提高道德课的教学水平;其次应避免划等级和量化评估方法,尽量采取多样化、人性化的评估方式;另外,在评估方式的设定上,应充分考虑其实施的可能性,评估方式一定要与整个德育的目标、内容、实施相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