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破译神奇地理之谜(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
8005800000033

第33章 自然之谜(2)

“厄尔尼诺”是怎么发生的呢?原来在赤道南北两则,由于常年受到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的吹拂,形成了两股自东向西的洋流。从太平洋东部流出的海水,靠下层海水上涌补充。由于下层海水较冷,因此太平洋海面的水温呈现出西部高东部低的“翘板”。太平洋东部秘鲁沿海的鲲鱼和海鸟多年来乐居在这一较冷的海域之中。从东向西流去的两股赤道洋流在到达大洋彼岸后,有一部分形成反向的逆流,再横越太平洋复向东流去,这股暖性的逆流叫赤道逆流。但是,有的年份由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突然变弱,使得南赤道洋流也变弱,太平洋东部上升的冷水减少,而更多的暖水随赤道逆流涌向太平洋东部。这样,太平洋海面的水温的“翘板”就变成东部高西部低了。

然而,“厄尔尼诺”的发生机制还是一个谜,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还不清楚。

最后,夏威夷大学的地震学家沃克指出:自1964年以来,五次“厄尔尼诺”的发生时间都与地球的两个移动板块之间的边界上发生地震这一周期现象密切吻合。但它们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还有的科学家提出“厄尔尼诺”与一种叫“南部振荡”的全球性气候变化体系有关,从而影响了南半球的信风强弱。一个名叫70GA(热带海洋和大气层)的国际性研究计划正在探索“厄尔尼诺”之谜。

我国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假设,认为“厄尔尼诺”可能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他们对照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资料发现,只要地球自转年变量迅速减慢持续两年,而且数值较大,就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由于地球自转减慢,跟随地球一起运动的海水和大气在惯性力作用下,会产生一个向东的相对速度,这个速度在赤道附近最大,据计算可以使赤道附近的海水和大气获得每秒0.5厘米和每秒1米的相对速度,使得原来自西向东的赤道洋流和信风减弱,导致太平洋东西岸水温的变化。目前对“厄尔尼诺”的研究已广泛使用气象卫星、海洋调查船、浮标机器人等先进手段。还有一些科学家已转向地质研究,即从一些沿海河口淤泥堆积现象来分析在遥远的过去所发生的“厄尔尼诺”遗迹。

流沙之谜

事实正是:流沙陷阱吃人越多,越引起人们的注意。为什么有些沙地无论是人畜、车辆都能平安通过,而另一些却会成为可怕的陷阱呢?

起初人们认为这两种沙地的区别,在于构成沙地的沙粒特征不同,普通的沙地是由棱角状的沙子构成的,而流沙则是由滚圆度良好的圆粒沙组成。棱角状的沙子会互相嵌合,因此便形成了坚实的地面;而圆粒沙则不同,它犹如细微的球形滚珠,能互相辗转滚动,一旦有人畜等重物落于其上,滚动的沙粒便纷纷转动着让开,导致重物下沉。其情景就像是我们踩在布满滚球的地面上,滚球会很快让出一个空间一样。

但是,这一理论却找不到任何事实根据,当人们在显微镜下仔细对比各地的沙粒时,可以发现流沙和其他的沙子一样,也通常主要由棱角状的沙粒构成。

另一种理论则认为,流沙的形成是由于沙粒的表面蒙有一层润滑剂或润滑液之类的东西。因为润滑液的存在,沙粒之间的摩擦力大大减低,重物一旦落在上面,沙粒会迅速滑开,致使重物下陷。

然而,这种润滑剂究竟是什么呢?谁也说不清楚。有人猜想可能是一层水膜,但是却无法解答:为什么那些水下的沙洲,以及一般湿润的沙地并不成为吸入的陷阱?

史密斯的实验

有趣的流沙现象引起了地质学教授史密斯博士的注意。他来到一个有流沙分布的地区。这里的流沙沿着小溪分布。沙上长着斑驳的黄绿色苔藻,看上去和普通的沙地并无任何不同。他拾起一块石头,抛了上去。沙立刻颤动起来,好像活的一样,顷刻,石头被吞没了。

史密斯谨慎地铲了一桶流沙,带回去做实验。他把一些沙粒放在显微镜下,发现有些沙粒确实是圆的,但大多数是棱角状的。他让桶里的沙继续保持潮湿,苔藻照旧生长,但奇怪的是,桶里的沙再也没有活性了,放上去的石头也不再沉没。这是为什么呢?

史密斯又重新回到了那块沙地,他从附近的农民那儿了解到,这块地有点“邪门”,有时流动,有时又很坚实。如果是8月份,就可放心在上面跳舞。

8月是干旱的季节,史密斯想,这样看来还是水在作怪了。可是普通湿沙和干沙一样是能承载重量的,那么,问题会不会不是水量大小,而在水流。

为了证实自己的推想,史密斯和他的助手们设计了几种不同的实验,让水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从沙内流过。他用一只大桶盛满了沙,再在桶边装置几个水管。水可以从上面注入,由桶底流出;也能从下面注入,上面流出。他又找来一个塑料娃娃,在它体内灌入铅,使它的比重和人体相仿。

这时发现,当沙桶干燥时,玩偶能在沙上站立或躺卧,仅留下极浅的凹痕;若水从上面注入,玩偶也不下沉;但当水从下面注入,向上透过沙层流出时,玩偶会一直沉没,直到沙淹没了它的颈部,就和在水中的情形一样。若让它再背上一些重物,则如前面所说的匹凯特一样的下场。

据此,史密斯认为流沙的形成,与上涌的水流有关。这时水流的上冲力会使沙粒互相膨散开来,沙粒不再互相叠接,而是被水托着,呈半漂浮状态。因此,一旦有比重大于水的物体落在流沙上,便会像在水中一样往下沉。沙粒越细,上涌的水流越大,所形成的流沙也越危险;反之,沙粒粗大,水流微弱,则形成的流沙危险性较小,叫慢流沙,万一遭遇,还可能逃脱。

现在的问题是万一遇到流沙怎么办?

重要的是千万不要惊慌,如果遇到的是慢流沙,只要动作迅速是可以来得及跑出来的;如果误入比较危险的流沙地,头脑要十分冷静,因为,流沙的形成是水在作怪,人是有可能浮在水上的,你可以迅速躺下来,并尽量减轻负重,以增加浮力,不要举起双手,更不要抬腿脚,以免削减浮力。如有人救援,最好是安静地躺着,等待帮助;倘若无人救助,你可以用慢慢滚动的方式滚向坚实的地方,或是全身伏地,缓缓爬行,争取脱离险境。

罗布泊之谜

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的东部,有一个湖泊叫做“罗布泊”。罗布泊和失踪了的楼兰古城一样,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近些年来有关罗布泊是不是一个游移湖的论争,又使它成了一个引人入胜的自然之谜。

罗布泊,在中国古代有好多种名称,《山海经》管它叫“泑泽”,《史记》和《汉书》管它叫做“盐泽”、“蒲昌海”,《水经注》又管它叫“牢兰海”;唐朝的时候,人们又管它叫“临海”、“辅日海”。似后还有“洛普池”、“罗布池”的称呼。清朝时期的《河源记略》这本书里,人们开始用蒙古语叫它“罗布淖尔”,意思是“多水汇集的湖泊”。

罗布泊海拔778米,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最著名的一个大湖。班固撰写的《汉书·西域传》里边说:“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蒲昌海,一名盐泽也,在玉门关三百余里,其水居亭,冬夏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郦道元在《水经注》里说它:“地广千里,皆为盐而刚坚也。”清朝时期的徐松在《西域水道记》这部书里也说:“渤泽广衮三百里,其水澄淳。”通过这段记载,人们可以想象得出,罗布湖在古代的时候,水面一直是很大的。过去,塔里木河、孔雀河等河流都流入罗布泊,由于河水带来上游的大量矿物质,逐渐沉积在湖中,所以湖水里边盐的含量很高,这样“盐泽”的名字就由此而来了。

罗布泊地区原来水草茂盛,古代丝绸之路的南道就是从湖边通过的。现在,罗布泊除了起伏延展的盐壳以外,已经没有一滴水了。

正是因为罗布泊地区特别干旱,自然条件特殊恶劣,所以罗布泊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蒙上了神秘的迷雾。

正是因为罗布泊地区特别干旱,风沙、陡崖、盐壳和酷热阻挡着人们靠近它。所以,罗布泊多少年来一直被人们称作“死亡之路”。

正是因为罗布泊神秘得难以靠近,历史上曾经有过不少中外学者试图冲破层层阻碍穿越大沙漠,对它进行不停的考察。

不过,能够成功地到达罗布泊的人并不太多,就是仅有的几次考察,还对罗布泊确切的位置产生了很大的分歧,问题一直还在争论着……

在公元12世纪的时候,在中国的地理文献当中,说罗布泊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东北部。公元1782年,乾隆皇帝曾经命令一个叫阿弥尔达的大臣去考察黄河的源头。阿弥尔达来到罗布泊的时候,发现罗布泊已经分成了南北两个湖泊。

公元1876年的时候,俄国探险家H·M·普尔热瓦尔斯基曾经来到罗布泊考察。他发现罗布泊位于塔里木河口一个叫喀拉和顺的地方,比中国地图上所标明的位置还要往南一些,大约相差了一个纬度。另外,普尔热瓦尔斯基看见的罗布泊,是一个淡水湖,芦苇丛生的沼泽地里聚集着成千上万的鸟类。中国地理文献所记载的罗布泊叫北罗布泊,那里的湖水早就干涸了,变成了盐滩,显得那样地荒凉……

普尔热瓦尔斯基从罗布泊回到俄国以后,把自己看到的情景写成了一篇文章。他的文章发表以后,立刻在国际地学界引起了一场争论。有一个叫李希霍芬的德国人坚决不同意普尔热瓦尔斯基的看法。李希霍芬是德国自然地理学家学会主席,他说罗布泊应该是一个咸水湖,普尔热瓦尔斯基根本就没有看到真正的罗布泊,真正的罗布泊还在他考察的北部呢。

后来,英国的探险家斯坦因、瑞典的探险家斯文赫定先后来到罗布泊地区,进行了考察,结果,他们认为普尔热瓦尔斯基和李希霍芬的看法都没有错。为什么这样说呢?原来,罗布泊游移到喀拉和顺那个地方去了。从那以后,就有了罗布泊是一个游移湖的说法。

那么,罗布泊为什么会游移到了喀拉和顺这个地方去了呢?斯文赫定认为,塔里木河是一条流进罗布泊的河流,可它的河水里挟带着大量泥沙。这些泥沙随着河水流进罗布泊以后,罗布泊湖盆的泥沙越积越多,就使得湖底越来越高了,使得湖水朝着比较低的地方流了过去。过了一段时间以后,罗布泊的湖底被风吹日晒又开始降低。这时候,湖水又回到了原来的湖盆当中。所以,罗布泊就好像钟表的钟摆,一会儿往南,一会儿往北的游移不定了。斯文赫定还推算出,罗布泊可能1500年就会游移一次。

就在人们争论罗布泊到底在什么地方的时候,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原来,1923年,另外一支考察队来到罗布泊的时候,发现罗布泊突然不见了,成了一片大沙漠。那里的鸟儿飞走了,芦苇枯死了,平时靠着打渔生活的渔民只好离开了这里,人们再看到的罗布泊真是一片黄沙,一片荒凉。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罗布泊又回到了它以前呆过的地方,就是古代地图上所标明的位置了。

到了1930年和1931年的时候,瑞典和中国考察队来到了中国地图所标明的罗布泊。他们发现那里水面大约有188千米那么长,50千米那么宽,水深有5米,湖水面积大约有2000平方千米。

1945年,罗布泊又往西推进了30到50千米,湖水面积达到了3000平方千米。

1950年,前苏联的一支考察队来到罗布泊考察。他们却说,罗布泊已经干涸了。他们所说的罗布泊可能是南罗布泊。因为,1956年的时候,中国科学院一支考察队到了罗布泊,见到的还是烟波浩森、水鸟成群的美丽情景。他们还曾经划着橡皮艇到了湖上,甚至还抓了一条大鱼。

可是,后来的情况就越来越不妙了。1964年的时候,罗布泊开始干涸了,不过还有少量的湖水。等到了1973年,美国人造卫星曾经对罗布泊地区进行拍照,后来提供的资料表明,罗布泊已经完全干涸,根本就没有一滴水了。罗布泊又游移走了。

1980年和1981年,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组织了一支考察队,由著名科学家彭加木率领,进人罗布泊考察。他们的考察结果说明,罗布泊的变迁,不是湖泊本身在移动,而是塔里木河下游改道,形成了新湖;同时,旧湖因为得不到河水补给,逐渐缩小,最后才变成干涸了,并不存在着什么“游移湖”的问题。

考察队长夏训诚在考察报告中写道:

中国科学家对罗布泊的考察,使人们初步了解了罗布泊的奥秘。不过,这还不能说明我们完全把罗布泊的秘密揭开了,还得需要人们进一步去探索和研究。我们相信,罗布泊之谜早晚会解开的。

死亡谷探秘

自然界有一些险峻的谷地,由于经常吞噬进入谷地的人和其他动物的生命,而得名死亡谷。在死亡谷这条生命禁区内,上无飞禽,下无走兽,更少见人迹来往。如若误入歧途,就等于跨进了地狱之门。美国加利福尼亚与内华达州之间的谷地、前苏联堪察加半岛的谷地和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谷地等,则是这种死亡谷中的“巨无霸”。

1941年,美国的一支金矿地质勘探队,曾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和内华达州之间的死亡谷里全军覆没。8年之后,1949年。又有一支美国探险队重蹈覆辙。进入谷地的绝大多数队员,都没能走出谷地,侥幸生还的几名队员,出去没多久,也莫名其妙地死去了。

面对无数罹难于死亡谷的亡灵,人们发问:谁是杀人害命的凶手呢?

昆仑山死亡谷探秘

昆仑山中有一块古老而沉寂的谷地,牧草繁茂,却掩盖不住死亡的淡淡悲哀。在茂密牧草生长的沼泽地里,浸泡着无数熊的骨骸、狼的皮毛和猎人的钢枪及淘金者的梦。谷地里倒塌的石屋和荒丘孤坟,到处散发着死亡的气息,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一个又一个悲惨的故事。各族牧民宁愿与羊群饿死在戈壁滩上,也不敢进入牧草肥美的谷地。当然,牧民中也有不听劝告冒死前往的,结果怎样呢?新疆地矿局某地质队以亲眼所睹的事实,向人们讲述了这样一件真实的故事。

1983年,青海省阿拉尔牧场一群马,贪吃水草进入万物峰嵘的魔鬼谷,牧马的藏民顺着马迹,要进入谷地找马。在谷地附近工作的地质队员见此情景,再三劝阻,不让他进入谷地,但牧马人爱马心切,还是执意进去了。几天之后,人们只看到了归途中的马群,却看不见牧马人。后来,地质队员在一个小山包上发现了他的尸体,只见他衣服破碎,光着双脚,两只靴子飞出很远,双目圆睁,嘴巴大张,右手前伸,猎枪还斜挎在身上,一副怒不可遏死不瞑目的样子。他的身上没有伤痕和遭致打击的痕迹。是什么魔鬼夺去了他的生命呢?地质队员们百思不得其解。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时隔不久,从未进入谷地、仅在谷地周围扎营的这支地质队也遭受死亡谷魔鬼的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