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楼之诗
7995700000011

第11章 散文四组(2)

当购房者潮水般地涌向房交会时,开发商们都深深地体会到了“政府搭台”的意义,感受到了市房地产交易中心员工们富有创造性的艰辛劳动;当棕北小区、锦城苑、金房苑喜捧全国大奖金杯之时,人们不会忘记,杯中盛有西南建筑设计院、四川省建筑设计院等单位建筑师们的几多汗水;当芳草地、锦绣花园、万和苑、金房苑等小区被评为全国或省优秀物管小区之时,我们都很清楚,省市物管部门和业主委员会及广大住户给予了多少指导、理解与支持;当开发商们怀抱“优秀企业”、“优秀企业家”的奖牌之时,人们应当记住,奖牌之中,凝聚着四川大学、西南交大、成都房产中专校的老师和高研班后勤人员的心血;当外地开发商盛赞成都开发商之间、开发商与媒体之间的亲密关系之际,我们都很明白这是市房地产协会、市开发企业协会和众多媒体精心组织、牵线搭桥之功劳……

房地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房地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各相关方面的大力支持。“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回首十年,我们不能不感谢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与支持,不能不感谢消费者的关心与厚爱,并借此机会向悉心培育房地产业的各位园丁、新闻媒体和中介机构等无名英雄表示由衷的敬意!

2000年12月15日

(原载2000年12月18日《商务早报》)

(二)房产观澜(5篇)

大成都 大视野 大贡献

在《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成都迈出更大步伐的重要时刻,《成都开发信息》改版为《建设大成都》,这是值得业界高兴和关注的一件大事。

“建设大成都”的关键词在于一个“大”字。

首先,意味着《建设大成都》这本杂志的服务与宣传范围更广大,它不再仅针对中心城区及1.24万平方公里的“全域成都”,还应覆盖即将被成渝铁路连通的成都“半小时经济圈”,甚至还应辐射到纳入“成渝经济区”的四川15个城市的房地产业,团结大家共同为建设崭新的“天府之国”开拓前进。

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城市建设者的视野应当更远大。翻开成都的史册,她既有古称“天府”的美誉,也有偏于“小器”的贬损。因为历史上在蓉建都的都是些“小朝廷”,军阀操戈的民国时期,这里也只不过是些不成气候的“小军阀”在混战而已。所以,中国著名思想家章太炎在来川讲学时,曾批评四川的将帅“皆小器而易满,不足以容物”。也许正是受这种“小器”文化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成都的城市、街道、公园、商业、小区建设等方面,往往是“精巧”有余,“大气”不足,而成都的开发企业也常常是“小而多”、“做不大”。从这个角度讲,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宏伟目标,才真正是一个放眼世界、走进现代的“大手笔”、“大规划”,是一个由小到大的历史跨越。

在这场由小变大的伟大变革之中,成都房产人和我们的《建设大成都》,首先应识大体、顾大局,在推进产业走“保民生、促和谐”和“规模化、产业化”之路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还须顺大势、歌大风,全面理解和认真贯彻调控政策,倡导并宣扬行业诚信的浩然之气,使房产商的血管中始终充满道德的血液。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借此机会,我将李白诗中的这一名句献给尊敬的同仁及《建设大成都》,并祝愿我们伴随她一起展翅高飞。

2011年3月3日

从 “狼 来 了” 到 “与 狼 共 舞”

——谈成都房地产15年来的变化

《华西都市报》关于房产进化的话题,又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当年成都房产那种“田园牧歌式”的岁月之中。1995年,也是金房集团从建设拆迁房、经济适用房为主向商品房为主的转变之年。当时正在开发的城隍庙电子城曾是一个令金房引以为豪的商业地产项目,但若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除了因地制宜具有传统合院这一风格特色之外,在使用功能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弊端。尽管如此,该楼盘图纸刚出来不久就全部售罄。商品住宅也是这样,虽不及营业房销售这么火爆,但什么广告、策划、营销似乎都是可有可无,什么户型、环境、配套也仿佛不需要用心研究。一位刚从外地来蓉的老总无不感慨地对我说:“在成都搞开发,总体感觉是节奏慢、效率低、太悠闲,很容易消磨斗志。难怪古人会留下‘少不入川’的名言!”此话虽然有些夸张与调侃的成分,但认真反思起来,当时的成都开发商确实有点像在草肥水美的“世外桃源”中的一群懒散的羊。业内既少交流,又似乎不存在什么竞争,无论大羊小羊,大家都优哉游哉地过着相安无事的“牧歌生活”。

其实,从1992年小平“南方讲话”开始,在这平静的湖面之下新的潮流便早已开始涌动。首先是新加坡的维信集团来蓉成立了华新国际,年底该公司在南二环路边的田野之间动工建造了“锦绣花园”别墅,1993年初,该楼盘很快以高于周边楼盘四五倍的价格售罄。此后,银都花园等一批外来项目也相继问世。但此时“桃花源”中的群羊们依然还在怡然自得地慢慢吃草、徐徐散步,甚至为某些外来企业的“水土不服”而沾沾自喜,一些国有企业还将自己持有的土地大片大片地转让给外来企业。也就在群羊们不以为然的数年之间,万科、万达、中海、华润等房产巨头相继入蜀,随后,远大、绿地、和黄、首创及重庆兵团又接踵而至。同时,戴德梁行、中原、易居、世邦魏理仕等代理企业也纷纷来蓉,逐步形成了“大军压境”之势,渐渐打破了本土企业“强龙难压地头蛇”的自我陶醉。敏感的媒体纷纷惊呼:“狼来了!”《华西都市报》甚至还登出了以《成都保卫战》为大幅标题的专题报道。

一石激起千层浪。媒体“狼来了”的警示和外来企业的强大实力、先进理念和销售业绩使本土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开始意识到了成都房市巨变的来临。看似悠闲的“羊”们,骨子里却有着“智慧、务实、和谐、包容”的蜀文化传统。惊醒之后的成都开发商既不像有些城市的本土企业那样放弃阵地,仓惶向周边城镇“逃窜”,也没有像某些城市那样“画地为牢、两军对垒”,而是纷纷去外来项目参观考察、偷经学艺、开会交流、化“敌”为友,并迅速将外来项目的优秀理念、先进技术为我所用。于是,万科的管理、龙湖的服务、华润的严谨、远大的创新、保利的气势、绿地的“海派”及中海的“新古典主义”等等,相继在本土项目中嫁接生枝、开花结果,使位于“西南僻壤”的成都地产在理念与实践方面达到了一线城市的水平。

有关专家指出,蜀文化的进化与发展具有很强的内在连续性和稳定性,所以它能在不断融合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独有的风格与特点(即晋代郭璞所说的“蜀犹独耳”)。同样,成都房产在与外来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并未被强势文化所淹没,而是保持了自己的独有地位与鲜明的地域特色。从开发市场的占有率来看,以蓝光、置信、中房为代表的本土企业十强,始终与外来大鳄们共分秋色,并肩前行,成为了成都楼市的脊梁;从代理(经纪)行看,本土的正合、世家、方圆、尺度等公司也一直占据着成都代理业的半壁河山;从产品风格来看,自以金房“炮轰欧陆风”为导火索的“论战”之后,在许多城市风靡甚久的欧陆古典之风便很快在成都偃旗息鼓,许多带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楼盘在西蜀大地崛起,清华坊、芙蓉古城、宽窄巷子、文殊坊等项目还成为了誉满海外的名盘。凭借川西美景而“道法自然”的楼市精品春天花园、麓山国际、观岭、南湖、蔚蓝卡地亚等本土项目与中海国际、鹭岛国际社区、翡翠城、华侨城、恒大城、金域蓝湾、长桥郡、保利198、誉峰等外来项目一起交相辉映,共同镶成了成都房产的灿烂夜空。

回首往事,我可以感慨地说,没有外来的“狼”,成都的本土企业很有可能永远是“羊”;还可以自豪地说,本土的“羊”并没有被外来的“狼”吃掉,而是奋起自强,与“狼”共舞,共同创造着下一个更加光辉灿烂的15年。

2010年3月22日

(原载于2010年3月26日《华西都市报》)

居住改变成都开发商

在众口一词赞美“居住改变成都”之际,为改变成都居住环境而奋战多年的开发商们,却仍处在毁誉交加的尴尬之中。从事房产行业二十多年来,我不止一次地亲聆了不少人对开发商的“魔鬼化”描述,故认为很有必要借《居住改变成都》一书的出版,还原一个开发商应有的真实脸谱。

成都最早的房产开发公司成立于1984年,房产行业大发展始于1992年。由于住房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涉及千家万户,故很快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宏观调控的难点、民众议论的焦点。大发展以来,懂房产与不懂房产的,都涌进了这一行业;买得起商品房与买不起的,都挤入了购房队伍;专业与非专业的学者和“专家”们,也纷纷投入房产评论之阵地,共同演奏了一场声势浩大却并不和谐的房产交响乐。在舆论界,一些媒体为拉广告时盛赞房产,为拉读者时痛骂房产;在学术界,凡实事求是评价房产功过、理智看待房产者,往往被斥之为“利益集团”和“开发商的走狗”,而将一切房产指责为“暴利”和“恶贯满盈”者,常常会成为“为民请命、杀富济贫”的英雄;在影视作品中,笔者至今未发现树立过开发商正面形象的典型人物,而看到的开发商形象则多为腐蚀干部的黑恶势力。为此,似乎可以说,这些年来房地产业是在多方指责中发展起来的,房产人也是在压抑中成长起来的。我认为为了尽快结束这种不正常的状况,除了开发商自己应洁身自好、重塑形象之外,还应当将我们行业的成长历史与从业者的灵魂升华过程公布于众,让世人了解开发商的真实面貌,即鲁迅所说的“把自己解剖给别人看”。

居住水平的提高推进了企业素质的裂变

美国建筑大师赖特说过:“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建筑。”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还说过:“人造住宅,住宅造人。”我们也可以说,成都开发商在自我提升中建造了越来越好的住宅,越来越好的住宅也促进了成都房地产开发企业素质的裂变。

20世纪90年代初,成都的居住水平还处于“只求住得下”的初级阶段,产品质量要求低,市场管理不规范。一大批“四无四有”的企业(即无建筑师、无工程师、无策划师、无会计师和有钱、有地、有关系、有胆量者)拥入房产行业。只炒地不建房者有之,公司“老总”仅小学文化程度者有之,“小人得志,不可一世”者有之。这一阶段的房产行业,实可谓“鱼龙混杂”,整体素质低下。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居住水平要求的提高,从建筑立面到园区风格、从户型合理到舒适程度、从园林绿化到文化品位、从环保节能到科技含量、从广告宣传到策划包装……一个个新的规范、新的理念,迫使开发商们懂得了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口号“既要造就车,也要造就人”是至理名言。房产公司广纳人才的报纸广告,一版又一版;大专院校办的开发“老总班”,一期又一期;开发企业自办的培训班与学校,一个又一个。这正如毛泽东所讲的,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正是在这长达十余年的“改造”之中,一茬茬落伍者出局了,一批批年轻的精英登台了,一个个“老房产”在痛苦的磨练中涅槃再生了,整个行业的素质提升了。

居住环境的优化促进了房产人修养的升华

从汉代扬雄的“蜀都之地,郁乎青葱”,到清代曾学传的“万户垂杨里,莺歌满绿城”,历代诗人描写成都的无数诗句,展示了成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万户千门入画图”的天府宜居佳处和“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地灵人杰之邦。20世纪的“文革”时代,成都的环境明显劣化,经过近20年的努力,古城成都终于又焕发青春,城变绿、水变清、天变蓝。凡是新型小区集中之处,绿地越来越多、树木越长越大、环境越建越美。小区是城市的细胞,成都小区的环境建设,为成都荣获“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最佳投资环境城市”、“中国最适宜居住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立下了汗马功劳。

欧洲的著名思想家欧文和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人是环境的产物”,“美能磨练人性”、“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正是在宜居环境的打造中,成都开发商的“人性”与“情操”得到了磨练与陶冶,尊重自然的生态观念日益牢固,崇尚美学的文化修养迅速提升,社会责任感逐步增强。开发商中,注重环境打造和居住文化研究的越来越多,兴建博物馆、游乐园、公园和筑堤修路、助学办校、摄影绘画、著书立说者也不断涌现。正因如此,成都居住小区的绿化景观水平与文化内涵远远超过了房价大大高于成都的许多城市。从成为国家试点小区的棕北小区、金房苑、锦城苑,到荣获全国名盘称号的清华坊、芙蓉古城及一大批后来居上的新盘佳作,成都房产的地域特色与景观品位,已经得到了全国同行的充分肯定与赞美。我们坚信,同样也会得到广大住户和社会各界应有的认同与好评。

房产市场的规范加速了职业道德的回归

蜀人“重文尚仁”(见《华阳国志》)的传统与成都的老房产公司原有政府背景的基础,决定了成都房产业的起始阶段是比较注重商誉、讲究职业道德的。但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与队伍的急剧扩张,在一段时期内确实出现了职业道德淡化的倾向。坏汤之鼠、害群之马屡有出现,业主投诉、媒体曝光逐年趋涨,行业声誉与规模发展背道而驰。所幸的是,政府管理部门审时度势、及时整顿,率先对房市进行了规范化管理,使成都成为全国最早搞土地招拍挂、房屋拆迁透明化和举办房交会的城市之一,政策性住房建设也走在全国前列。房产的舆论监督有力、违章查处过硬、行业自律加强。正如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和英国政治家博克所说,“法律是人类的理性”、“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对房市严格而科学的管理,使成都房地产业较早地驶入了规范化运行的轨道,也使开发商们较快地实现了职业道德的理性回归。一个又一个的企业开始走上品牌之路,一批又一批的企业获得“诚信”称号,开发商与购房者的关系日益趋于和谐。2007年7月3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全国12大城市的《商品房满意度调查报告》,成都得分最高,荣居第一。其中,消费者对房地产行业诚信状况的满意指数为73.6,高于十二城市整体水平14.6;商品房质量的满意度指数为86.64,高于整体水平11.51。笔者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成都房产行业获得的最高荣誉,因为“千奖牌、万奖杯,抵不上购房者的口碑”。更重要的是,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这一调查抹去了成都开发商脸上的不少墨痕,使她有理由得到社会应有的理解与尊重。

2007年11月3日

(原载2007年11月16日《成都房产报道》和2007年12月由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的《居住改变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