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楼之诗
7995700000010

第10章 散文四组(1)

作文座右铭

1. 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

——汉·王充《论衡·超奇》

2. 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事以明核为美,不以环隐为奇。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

3. 文章之于人,有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者,皆天理之自然,而性情之至道也。

——宋·张耒《东山词序》

4. 文以意为主,辞以达意而已。

——金·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集》

5. 人之诗文,先取真意。

——明·王阳明(转引自《随园诗话》卷三·七)

6. 真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

7. 文以纪实,浮文所在必删;言贵从心,巧言由来当禁。

——清·洪仁轩《戒浮文巧言谕》

小 序

从1985年参与成都市旧城改造开始接触建筑业与房地产业起,因不甘于长期当外行,不得不读一些有关建筑的书籍,并逐步试着写一些专业方面的文章。但自己毕竟只是学中文的一介书生,欠缺建筑和房产方面的专业知识,也很不习惯于阅读那些通篇学术用语与表格的论文,倒是十分喜爱林徽因那些充满激情与“建筑意”韵味的建筑杂谈。从自己的偏好来看,我始终认为,包括学术论文在内的各类实用文体,都应当属于广义的“散文”(或称为“随笔”)范畴。而在散文的写作方面,又非常赞同苏联文艺批评家巴乌斯托夫斯基关于“散文中所描绘的生活,如果没有一点诗意,那就是死气沉沉、粗糙不堪的自然主义”的看法和美国哲学家马尔库塞关于“散文须有自己的韵律”之观点(这也是我把这20来篇散文辑入《楼之诗》的原因)。所以,25年来,我一直将尽量克服文章中的八股“官腔”之俗调和学术用语堆积之枯燥,作为专业文章写作的一个努力目标。但正如汉代刘向所言,“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长期处在从政和经商的风雨之中,文人的清气已被冲刷许多。现回头来看,收入本书的21篇“散文”之中,真正达到“目标”的佳作确实不多,本想再认真做点修改提炼和“整容”,但又缺少时间与精力,只好原汁原味地端给读者来品尝指正了!

(一)绿叶颂歌(4篇)

一首纯真、清新而关注民生的好诗

——《成都报道》九周年遐思

“凤舞九天”是《成都报道》九周年庆典活动的主题辞,“九天之际,安放安属”、“凤凰上击九千里”都是《楚辞》中的名句。作为《成都报道》的一位老读者、老朋友,回首与此刊交往九载的美好时光,确有仿佛是在品味一首恬淡而优雅的好诗之感觉。

成都是一座有着悠久出版业历史的文明古城,同时也是闻名中外的诗歌之乡。若将一本刊物比喻为一首诗,那么,可将成都的新闻界编成一本不薄的诗集。在这本“诗集”之中,仍属“黄口之龄”的《成都报道》,既非饱经沧桑的“古风老歌”,也非鸿篇巨制的长诗大赋,而是一首平实纯真、清新爱民的淡雅小诗。

首先,我说她是一首平实淡雅的诗。

宋人梅尧臣诗曰“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即人们常说的“于平常处见精神”。这不仅仅是说她还比较年轻,远未达到“老大”、“老二”的地位,所以,她丝毫没有“店大欺客”的霸气,而重在于说她对读者、对企业都有一种平等待人、热情服务的好作风。柏杨先生曾在他的《妙猪集》中骂道:“报纸乃天生的势利眼”,而我们的《成都报道》却似乎未受这一“传统”之熏陶。据我九年之目睹,无论企业之大小、广告之多少,她都能以礼相待、持之以恒。即使是对广告大户,在强化服务之中,她仍保持了一种“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的梅之傲骨。

《成都报道》最值得尊重之处,还在于她有诗一般的纯真品格。

古人云:“真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清代·况周颐《蕙风词话》)九年来,面对金风银浪的种种诱惑,《成都报道》始终恪守着“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之信条。在房产市场管理尚未规范的2002年,成都房市仍处于“无论建筑质量如何,只要舍得广告费,买房的人儿排长队”的年代。当时还十分弱小的《成都房产报道》,率先展开了关于严守媒体道德底线的讨论。我个人认为,她的“4·19守住诚信、拒绝谎言”的专题报道,不啻为成都媒体向“拜金主义”公开宣战的檄文,理应载入成都房产发展的史册。

《成都报道》还是一首清新的诗。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论诗道:“人惟求旧,物惟求新。”即今人所说的“诗贵新意层出”。《成都报道》由川报下属的一个“孙字辈”迅速挤入了成都主流房产专刊媒体的行列,这本身就是勇于创新而开放的一朵奇葩。在我的记忆中,是她,率先提出了“住在羊西线”的口号;是她,发明了成都“主管部门信息定点发布媒体”的形式;是她,创建了“房产巅峰俱乐部”;是她,创造性地、成功地承办了“成都房交会特刊”与“金芙蓉杯”……

《成都报道》更是一首关注民生的诗。

正如杜甫所写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作为成都房产媒体,《成都报道》从诞生之日起便注意扎根民众、胸怀寒士。她既努力为优质的“广厦”而讴歌,更敢于为“大庇寒士”而呐喊,并经常挥舞刀笔,直指那些不能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楼盘。作为房协负责人,我多次为业内的个别同伴忽视建筑质量而汗颜,也不止一次以陈毅元帅的著名诗句“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来回赠《成都报道》。特别应当提及的是,2008年7月,《成都报道》用了整整10个版面刊登了《蓝湾绊倒启示录》的调查报告,给我们整个行业猛地敲响了一记警钟,提前告诉了我们房产调控与强化市场管理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一书中说:“诗品出于人品”。我在细品《成都报道》九大篇章的同时,也品出了办报人值得我所尊重的人品。

“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宋·朱淑真诗)我相信《成都报道》一定会像这首咏花诗一样,永远保持着幽雅的馨香,并祝愿她展开双翅翱翔,实现其“凤舞九天”的美好理想!

2010年7月6日

(本文原载于2010年7月8日《成都报道》)

理性的胜利

4月22日,成都第三十一届房交会胜利闭幕!作为一个“老房产”,我既为此而高兴,也为此而遗憾。遗憾的原因在于,金房集团未曾在本届盛会参展。

第三十届房交会之后的半年间,调控组合拳出击频频,美国“次贷危机”寒流滚滚,巨头“拐点论”旋风阵阵,使本届房交会堕入云里雾中,成为成都房交会16年历史中,最具悬念的一幕大戏。

春交会前,有人曾预测本次房展很可能因群体性降价促销而成为奥运会前的“跳水大赛”,进一步挫伤消费者和从业者对房市的信心,导致观望者更加犹豫。也有人认为,压抑了近半年的购房需求可能“井喷”,房价出现“报复性”上涨,使宏观调控的成果付之东流。笔者虽然对这两种预言都不赞同,但坦白地说,金房集团之所以未在本次房交会参展,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本人事前对此次房展并不看好。

古诗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笔者难得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审视房交会,因此似乎比过去看得更清楚了一些。我个人的体会是:春交会显现了“两旺、两热、两稳”三个特点,并从中得出了三个“势不可挡”的结论。所谓“两旺”,即到会人气旺、行业士气旺;“两热”,即购房体现“品牌热”、业内呈现“服务热”;“两稳”,即购房者更加冷静、沉稳,整体房价趋于平稳,既无“集体跳水”和“血腥破产”的迹象,也无“报复性涨价”与“空前利好”之幻影。为此,笔者从中得出了成都住房刚性需求势不可挡、成都城市宜居品质对外吸引力势不可挡、成都房市理性发展势不可挡的结论。

外国的哲人说“理性是航行的舵”,中国的古谚说“天欲其亡,必令其狂”,经过调控洗礼的房产人说:理性是行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石。成都房市的理性发展,是政府严格管理、媒体正确引导、行业反思自律、购房者趋于成熟的共同成果。2007年7月3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全国十二大城市《商品房满意度调查报告》关于成都满意指数荣居第一的调查结论曾说明了这一成果,2008年4月22日闭幕的春交会再次验证了这一成果。成果来之不易,值得市场各方(尤其是开发商自身)备加珍惜。也只有珍惜它、维护它,才有可能扎扎实实地稳步前进,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更大胜利!

2008年4月23日

(原载于2008年4月23日《成都房产报道》)

大舞台、竞技场、晴雨表与大课堂

——成都房交会的回顾与思考

今年国庆,本人将迈入花甲之年,而成都房交会也有了“而立”之身。作为业界的一员老兵和首届房交会的参与者,我亲身经历了她的由小到大,看到过她童年时代的幼稚与艰难,目睹了她少女时期的纯真与活力,也见证了她日益成熟的妩媚与风采。可以说,金房与她是青梅竹马、情浓意深,她给了金房许多营养与甘甜。饮水思源,感慨万千。故借此短文献给亲爱的她和多年来为她呕心沥血的幕后英雄们,聊表心中的不胜感激与由衷敬意。

房交会是一个大舞台

可以说,房交会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最好例证。从1993年9月熊猫节起,房交会便开始成为成都购房者的盛大节日与开发商展示风貌的大型舞台。15年间,30场大戏轮番上演,先是以国有房企为主角的轻歌曼舞皇家戏,后是民营房企群雄争弹的战国琴,再是海外乐团气势恢弘的霸王曲。实可谓“昆高胡弹灯”,你方唱罢我登台;“生旦净末丑”,各领风骚数百年。不可否认,长剧中虽也曾出现过一些败笔和杂音,但最终汇成了一台百姓欢迎、企业认可,中西合璧、内外包容、和谐共鸣的宏大交响乐。

房交会是一个竞技场

从开发、营销、工程设计到中介、广告及印刷,从咨询、装饰、园林、公关到会展、礼仪及新闻媒体,数十行业同台竞技,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抓卖点,户型设计与景观环境精益求精;争强弱,建筑水平与科技含量比翼齐飞。造声势,大小广告铺天盖地;拉买主,看房专车四处飞奔。竞争里,模型、展场越建越大;拼搏中,楼书、提袋愈印愈好。施绝招,礼仪小姐争艳比美,模特洋妞猫步如飞;创新意,亭台楼阁建展厅,山水庭园入卖场。看展场,领礼品的长队,犹如昔日排队割肉买米;听喇叭,争揽客户的宣传演说,仿佛在重操“****”期间的“四大”武器,就连收荒界的大爷太婆也不甘示弱,蜂拥而入,防不胜防,大包小袋满载而归。

房交会是一支晴雨表

如果说房地产是经济发展的温度计,就可以说房交会是房地产业及其政策变化的晴雨表。从房企老总追踪黎叔索要大小展位,可以看出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从售楼小姐服务态度的不断改进,可以判断住房供求矛盾在日趋缓和。从减免税收鼓励购房,到提高房贷门坎和推出限价房,可以在这里摸到宏观调控的政策脉搏;从府南河、沙河整治,到东调及北部新城战略实施,可以从展厅听到成都迈步前进的铿锵足音;从都江堰、温江,到双流、龙泉及金堂等郊县组团参展,可以从参展单位和区域模型中看到城市在迅速变大的发展轨迹。

房交会是一间大课堂

很多人都充分肯定了房交会在业界交流和引导培训购房者方面推动行业理性发展的重大作用,但不少人却忽视了房交会历次“高峰论坛”促进行业水平提升的深远意义。法国思想家帕思特说过:“人类的全部尊严在于思考的力量。”企业诚信的讨论、“入世”对行业影响的分析、区域发展定位的探索、建筑风格问题的纷争……思想碰撞的火花,点燃了蓉城房产思考的烈焰,一个个有地域特色的名盘从这里走出四川,甚至走出国门,使深居内陆的成都房产有了敢于与老大哥们叫板的资本。在小区景观、地域特色、住区文化等方面,常使沿海的西式楼盘显得略输文采,甚至让一些高傲的京城豪宅自感稍逊风骚。

哲人说:“城市是一本石头筑就的大书。”我想说:房交会是展示城市风采的窗口和纪录房产足迹的编年史。三十而立,前程似锦。让我们同握巨笔,努力为她增添华彩新景,共续更加美好的未来篇章!

2007年9月9日

补记:

此文原载于2007年9月20日《华西都市报》和9月27日《居周刊》。此文的发表,引起成都市房管局主要领导的格外关注,并点名由我代表业界在第30届房交会开幕式上发言,甚至还给了我一个“成都房交会的见证人”的头衔。笔者之所以对此“称号”慨然受之,其原因至少有三:其一,金房系成都市首届房交会(当时的名称为‘成都’93国际熊猫节房地产交易博览会)的参展单位与获奖单位,首届房交会的其他参展单位的老总们,目前大多已调离或退休甚至淡出江湖;其二,这30届的15年间,无论金房参展与否,本人基本上做到了逢展必去,或是到展场参观、取经,或是登上房交会的论坛学习、交流;其三,在得知成都市首届房交会定于1993年9月25日~10月9日举办的确切信息之后,我曾提前两个来月以金牛区房地产管理局和区内其他公司的名义联合在金牛区体育中心举办了“金牛区房产展销及项目合作洽谈会”,为期3天(即1993年7月19日~7月21日),虽然声势不及后来的熊猫节房博会,但毕竟形式新颖,且抢了“先机”,所以,既推销了不少房屋,还谈成了一些合作项目。当时的各大报纸也作了宣传报道,并有媒体称:“金牛区开创了四川省房地产业办交易会的先河”。

为绿叶鞠躬 向园丁致敬

《商务早报》推出的“成都房地产十年风云录”,打开了业内同仁们记忆的闸门。十年,仅是房产百年寿命的十分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只算是“弹指一挥间”,但是,对于房产市场而言,却称得上是“天翻地覆慨而慷”;对开发商来讲,又可谓酸甜苦辣皆尝,“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房产十年,从报春红梅到万紫千红,蓉城楼盘及环境之容貌可以说是日异月新;房产十年,从一哄而上到大浪淘沙,成都房市应当说已逐步走向成熟。举目一望,“十大品牌企业”、“十大精品楼盘”、“十大风云人物”,犹如红花朵朵,栩栩如生;蓦然回首,“十大成就”、“十大问题”、“十大争议”,犹如大戏幕幕,历历在目。

红花,少不得绿叶扶持;明星,离不开幕后英雄。回首十年发展,有多少“相关部门”埋头为我们搭台,有多少“有关领导”频频为我们解难,有多少“专家学者”苦苦为业界运筹帷幄,有多少“新闻媒体”四处奔波为业界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