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外科门急诊手册(第2版)
7911700000087

第87章 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

化脓性骨髓炎、关节炎是指化脓性细菌引起的骨(骨膜、骨皮质、骨髓)、关节(滑膜、软骨)炎症。常见化脓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75%)、溶血性链球菌(占10%)。感染途径有:(1)血源性感染;(2)创伤性感染;(3)邻近骨关节部位的软组织感染灶直接蔓延至骨关节内。

(第一节)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本病好发于2—10岁小孩,好发于长管骨的干骺端,病灶以股骨下段、胫骨上段居多,占60%左右。

[问诊要点]1.发病前可有外伤史,或身体其他部位感染灶。

2.长骨干骺端持续性疼痛。

3.起病急骤,可有高热寒战等明显的毒血症状。

[体检要点]1.早期因患区剧痛而肢体呈半屈状,周围肌痉挛,因疼痛抗拒做主动与被动运动。局部皮温增高,有局限性压痛,红肿并不明显,出现症状与体征分离现象,这点应与单纯深部脓肿、蜂窝织炎相鉴别。

2.起病后3—4天,骨膜下脓肿形成,局部出现水肿、压痛更明显。

3.起病后约1周,脓肿穿破骨膜进入软组织,此时疼痛减轻,呈现深部软组织脓肿(红、肿、热、痛)表现,局部有波动感,穿刺见脓液。

4.起病后4周时易发生病理性骨折(患处突发性剧痛、畸形、反常活动等)。

5.本病自然病程可维持3—4周。脓肿穿破皮肤后疼痛即刻缓解,形成窦道,病变转入慢性阶段。

[辅助检查]1.血白细胞可高达(20—40)×109/L,中性粒细胞>90%,血沉加快,血培养阳性,穿刺脓液培养有细菌生长。

2.X线检查早期无骨改变;10—14天后可见干骺端骨结构模糊,脱钙,轻度骨膜反应;3周后骨膜增厚;4周后骨破坏出现死骨,死腔,新骨增生明显,有时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3.MRI检查可比CT、X线检查更早发现骨改变,并能精确显示病变范围。

4.同位素99m锝骨扫描,在临床症状出现后48小时即可见其浓聚于干骺端炎症区。

[诊断要点]本病诊断应包括疾病诊断和病因诊断。

1.疾病诊断本病诊断应为综合性诊断,凡有下列表现均应想到急性骨髓炎的可能。

(1)症状急骤的高热与毒血症表现。

(2)体征长骨干骺端疼痛剧烈而不愿活动肢体,该区有一个明显的压痛区。

(3)辅助检查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局部分层穿刺具有诊断价值。

2.病因诊断依据在于获取致病菌。血培养与分层穿刺液培养具有很大价值,为了提高阳性率,需反复做血培养,在寒战高热期抽血培养或初诊时每隔2小时抽血培养1次,共3次,可以提高血培养阳性率。所获致病菌均应做药物敏感试验,以便调整抗生素。

[病历记录要点]1.记录发热、肢痛的部位、时间,并记录过去有无类似病史。

2.治疗情况(包括用药的种类、剂量、时间及有无好转)。

3.体格检查中主要记录全身及局部所见。

4.记录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

5.分层穿刺的结果。

[门急诊处理]1.全身支持治疗补充维生素B、C,增加营养(少量多次输新鲜血),补充蛋白质,纠正水电紊乱。

2.局部辅助治疗肢体可做皮肤牵引,或石膏托固定以止痛,防止病理性骨折的发生。

3.抗生素治疗对疑有骨髓炎的病例应立即开始抗生素治疗,使用原则应遵循早期、足量、联合、有效的原则。一般首先使用一种针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抗生素加一种广谱抗生素,待检出致病菌及药敏试验结果后再予以调整。处方:

(1)头孢拉定,成人每次1.0g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隔6小时1次;小儿的用药量按每日每千克体重100mg计算,静脉滴注,每隔6小时1次

(2)庆大霉素,成人一次8万单位,肌内注射,每隔8小时1次,小儿慎用

4.当患者为下列两种情况时应住院手术引流:(1)全身症状消失,但局部症状加剧;(2)全身和局部症状均不消退。下列两种情况可不需手术治疗,但抗生素仍宜连续应用至少3周:(1)在X线片改变出现前全身及局部症状均消失;(2)在X线片改变出现后全身及局部症状均消失。

(第二节)慢性骨髓炎

慢性骨髓炎多数为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和不恰当所造成,少数是开放性骨折或外伤继发感染所致,还有部分是低毒性细菌感染,在发病时即表现为慢性骨髓炎。慢性骨髓炎的特征为有死骨、死腔、窦道存在。

[问诊要点]1.了解病史,炎症发作时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并流脓,瘘口有小死骨排出后症状改善。

2.了解患者发病后的全身情况,如有无消瘦、贫血、衰弱、低蛋白血症等慢性消耗和中毒症状。

[体检要点]1.肢体局部表现为病骨增粗、变形、弯曲,皮肤色素沉着和缺乏弹性。

2.有长期不愈的窦道,窦道口有炎性肉芽组织,并流出恶臭脓液。

[辅助检查]1.急性发作期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可明显增高。

2.窦道脓液培养有细菌生长。

3.X线检查有新骨形成,骨干增粗,弯曲畸形,骨质硬化有死骨、死腔和包壳。硬化性骨髓炎时,骨髓腔狭窄和消失。

[诊断要点]1.有急性骨髓炎病史。

2.患者局部长期反复发作并出现死骨、死腔、包壳、窦道等局部病变即可明确诊断。

3.X线检查所见符合本病特征。

[病历记录要点]1.出现小死骨的时间、部位。

2.记录反复窦道流脓情况。

3.记录有无急性骨髓炎及局部急性创伤史。

4.既往治疗是否及时、彻底;当时的致病菌种类;窦道流脓排出小死骨的时间、次数、发病期间的治疗情况,有无消瘦、贫血等。

5.体格检查主要记录局部所见。

6.记录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所见。

[门急诊处理]1.急性炎症期应用抗生素,原则同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治疗,及仅做局部切开引流。

2.炎症稳定后,有以下情况者应住院手术治疗:(1)死骨与主骨已分离清楚;(2)有死腔和窦道流脓;(3)骨包壳充分形成。手术治疗前应以石膏夹板做临时保护,防止病理性骨折发生。

3.有以下情况者暂不宜手术:(1)急性发作期;(2)死骨未完全分离;(3)骨包壳形成不充分者;(4)开放性骨折感染伴有大块死骨(骨折愈合前不宜摘除死骨)。

(第三节)化脓性关节炎

本病多见于儿童,好发于髋、膝关节。

[问诊要点]1.一般有原发性化脓病灶和外伤诱发病史。

2.起病急骤,寒战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甚至出现谵妄与昏迷,小儿可有惊厥。

3.患病关节不愿活动,浅表关节有红、肿、热、痛。

[体检要点]1.患病关节常处于半屈位。

2.深部关节如髋关节红、肿、热不明显,常处于屈曲、外旋、外展位,局部深压痛明显。

3.被动活动患病关节疼痛剧烈。

[辅助检查]1.外周血白细胞增至10×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90%以上,血沉增快。

2.X线摄片早期仅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阴影,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增宽。接着病变侵犯软骨、关节间隙变窄,可见虫蛀状骨质破坏。后期可见骨增生和骨性强直。

[诊断要点]1.有原发感染及外伤史,有全身感染症状,关节局部肿痛,活动障碍。

2.关节腔积液,关节腔穿刺和关节液检查对早期诊断有价值。

关节液可呈浆液性,纤维蛋白性和脓性。

3.血象及X线检查是诊断的辅助依据。

4.本病的诊断应注意与相关疾病鉴别(详见表49 1)。

[病历记录要点]1.记录发热、惊厥及局部关节疼痛、不愿活动的时间。

2.记录原发性化脓灶和(或)外伤的时间及病变情况。

3.记录发热惊厥等全身症状的情况,以及患者关节的疼痛、红、肿、活动障碍的程度和时间。

4.记录患病关节的红、肿、热、痛以及压痛、被动活动痛的情况,及关节所处的保护性体位。

5.记录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情况。

6.记录关节腔穿刺液检查结果。

[门急诊处理]1.早期足量联合应用抗生素,3天内无效应更换,最好根据药敏应用。症状好转后再用2—3周,处方:

(1)头孢他定,成人每次1.0g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隔6小时1次;小儿的用药量按每日每千克体重100mg计算,静脉滴注,每6小时1次

(2)庆大霉素,成人一次8万单位,肌内注射,每8小时1次;小儿慎用

2.关节腔内注射抗生素,每天1次,先抽关节积液,后注射抗生素。

3.关节腔有积脓后应住院切开引流。

4.急性期应止动,稳定后应做关节持续被动活动。

(施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