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外科门急诊手册(第2版)
7911700000086

第86章 颈肩痛和腰腿痛(4)

2.有无神经根性症状,本病的神经根性症状和滑脱的节段神经根符合,包括下肢无力和(或)感觉异常,少数患者出现马尾神经受压表现。

[体检要点]1.滑脱严重者可出现腰前凸、臀后凸、腹下垂及腰部变短的特殊外观。

2.压痛与峡部崩裂的节段一致。

3.腰部活动受限,以后伸受限较明显。

4.部分患者有下肢肌肉萎缩、肌力下降、痛觉减退等。

[辅助检查]1.X线检查是诊断脊椎滑脱和分型的最好方法。一般包括正侧位、强度前屈后伸侧位(或牵引、负重侧位)及左右45°斜位摄片。正位片一般不易显示滑脱,但在严重滑脱可见特有颠倒的Napoleon帽征象。侧位片椎弓崩裂者于椎弓根后方处显示一条由后上方斜向前下方的透明裂隙,退行性滑脱无此表现。伴有滑脱者可根据患节椎体向前方滑移的程度分为I—IV度。前屈、后伸(或负重、牵引)侧位片可增加或减轻滑移程度,提示存在腰椎不稳。斜位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峡部崩裂者显示苏格兰狗颈断裂征或项圈征。

2.MRI可观察病变及邻近椎间盘退变程度,确定融合范围。

[诊断要点]1.有慢性下腰痛,伴或不伴相应神经根受损的症状或体征。

2.X线片显示上位椎体在下一椎体上向前移位,并排除脊椎肿瘤及病变,即可诊断脊椎滑脱症。同时可根据病椎滑移百分率确定滑脱的程度;根据有无椎弓崩裂,确定滑脱的类型。

[病历记录要点]1.应记录下腰痛的持续时间,是否反复发作,有无下肢放射痛,下肢感觉、肌力、反射有无异常以及是否存在马尾神经受损表现。

2.X线表现,包括是否存在椎弓崩裂,测量滑脱程度。

[门急诊处理]腰椎椎弓崩裂和滑脱的治疗方法很多,其选择至今仍存在争议,大多数病人保守治疗有效,少数需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适应证如下:(1)单纯椎弓崩裂而无滑脱者;(2)临床症状较轻者;(3)大多数I—II度滑脱。

2.非手术治疗主要措施有:(1)腰背肌锻炼,一天数次,以增加腰椎稳定性;(2)腰围保护;(3)休息、理疗,缓解症状;(4)药物治疗以非甾体类抗炎药为主,处方:

扶他林缓释片,75mg×10片,用法:75mg,口服,一天1次

3.手术治疗适应证如下:(1)滑脱大于50%者;(2)进行性滑脱者;(3)保守治疗不能缓解症状者;(4)下肢出现神经根症状或马尾综合征;(5)明显的脊柱畸形或步态异常者。手术方法包括椎板切除减压、滑脱复位、腰椎内固定和植骨融合术。

四、腰椎失稳症

腰椎失稳症指腰椎活动节段在生理载荷下,不能保持相互间的正常位置关系而产生不稳定的病理过程。腰椎失稳症的病因较多,主要有:(1)退行性变;(2)内分泌紊乱,如性激素分泌障碍或甲状腺素分泌过多;(3)体型的影响,肥胖与过瘦者都易出现腰椎椎间关节囊和前后纵韧带松弛;(4)久病卧床、代谢性疾患及慢性中毒等也可导致腰椎失稳症。

[问诊要点]1.有无下腰部酸、胀、无力,久站后明显,有“折断”感。

2.可有腰部痉挛,可经臀部或腹股沟向下肢放射,很少波及膝下,咳嗽或打喷嚏使腹压增加时不会加重疼痛。

3.站立时有无不适,本病患者不愿长久站立,站立时喜欢借用依托之处,平日不愿携带重物,以减轻腰部负荷。

[体检要点]1.椎旁肌痉挛,不稳节段有叩痛,腰椎生理弧度失常。

2.腰椎活动受限,可突然发生交锁或在某一体位特别疼痛。

3.下肢多无痛觉减退或丧失区,也无肌肉萎缩,无定位神经根损害征象。

[辅助检查]常规正侧位X线片可显示椎体前方或侧方呈水平方向突起的牵张性骨赘,椎间隙内充满气体的透明裂隙即真空现象,椎间隙狭窄,小关节增生性改变等。动态摄片可见腰椎前屈时椎体向前异常移位,腰椎后伸时椎体向后异常移位,椎间孔和椎间隙变窄,牵引、负重侧位片也可显示腰椎间异常活动。

[诊断要点]1.有反复发作的下腰痛,休息、制动、理疗后可缓解。

2.下肢神经根性刺激症状,但无定位神经根损伤的体征。

3.X线摄片特别是屈伸侧位片或牵引负重侧位片显示椎体间异常活动,包括水平位移和角位移达到Posncr或Nachemson标准。

[病历记录要点]1.记录患者的工作情况。

2.下腰痛情况,有无下肢神经根症状及定位神经损伤的体征,排便、咳嗽、打喷嚏时是否诱发或加重疼痛。

3.X线摄片特别是动态摄片情况。

[门急诊处理]1.症状较轻或疾病早期者可行保守治疗(1)加强腰背肌锻炼,一天数次,逐步加量。

(2)按摩、理疗能被动活动肌肉,缓解痉挛和疼痛。

(3)佩戴腰围,限制腰椎过度活动。

(4)药物治疗,处方:

扶他林缓释片,75mg×10片,用法:75mg,口服,一天1次

2.当患者为下列情况时,应住院行手术治疗(1)症状严重,保守治疗无效并影响日常生活、工作。

(2)卧床休息或腰部制动,根性刺激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

(3)全身情况允许,无手术禁忌证。

五、移行脊椎移行脊椎也称“过渡脊椎”,系脊柱先天性发育异常,表现为各段脊柱交界处互有移行现象,移行脊椎多发生于腰骶段,下腰椎向骶椎移行者称腰椎骶化,骶椎向腰椎移行者称骶椎腰化。

[问诊要点]1.大多无症状。

2.当脊椎移行不完全,仅单侧发生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时,易引起下腰痛,但疼痛不重,如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疼痛加剧。

3.移行椎的上一椎间隙因负荷增加,易导致退变或突出,压迫神经根,出现坐骨神经痛。

[体检要点]1.腰骶部叩压痛,骶棘肌痉挛。

2.活动异常。单侧腰椎骶化,骶化侧往往活动受限;单侧骶椎腰化,腰化一侧往往活动度相对增加。

[辅助检查]X线检查第5腰椎单侧或双侧横突增大,与髂骨形成关节;或第一骶椎与第2骶椎分离,形成关节,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

[诊断要点]1.一般情况下,腰骶部移行脊椎可不引起任何症状,尤其是处于青少年期。

2.畸形的确诊主要依据X线摄片所见。

[病历记录要点]1.除记录有无下腰部疼痛外,宜注意是否存在下肢症状。

2.特别应详细描述X线检查所见,以确定诊断并准确分型。

[门急诊处理]1.本病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内容包括:

(1)腰背肌和腹肌功能锻炼。

(2)症状发作时可用腰围保护,但不可长期使用。

(3)按摩理疗。

(4)药物治疗,以非甾体类抗炎药为主,处方:

扶他林缓释片,75mg×10片,用法:75mg,口服,一天1次

(5)有明确而局限的压痛点,可行封闭疗法。

2.对症状严重、保守治疗无效者,可住院行脊椎融合术。

六、腰椎肥大性脊椎炎本病又称脊柱骨关节炎、老年性脊柱关节炎等。因腰椎退行性改变,引起腰椎骨与关节广泛性增生性改变,并继发一系列症状与体征。多数患者超过60岁,男多于女,体力劳动者发病率高。

[问诊要点]1.起病缓慢,表现为腰背部疼痛与活动不便。

2.晨起时症状重,活动后减轻;劳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

[体检要点]1.多无明确固定的压痛点。

2.腰部活动范围诸方向均可受限。

3.叩击下腰部有舒适感。

4.多不伴有坐骨神经放射痛。

[辅助检查]1.X线检查椎体上、下缘均有唇样骨质增生,严重者增生骨赘可相互融合形成骨桥,椎间隙有不同程度变窄。病变椎节可存在松动与不稳表现。有时可见椎体前方和棘突后方有韧带钙化或脊柱生理曲度变直及轻度驼背畸形。

2.实验室检查抗“O”滴度、血沉正常,类风湿因子凝集反应阴性。

[诊断要点]1.中老年人具有前述临床症状。

2.体检时除腰部僵硬、活动受限外,一般无其他特别表现。

3.X线检查呈典型的退变改变。

[病历记录要点]1.应记录患者职业。

2.记录临床症状。

3.记录是否伴有坐骨神经痛体征及X线检查所见。

[门急诊处理]本病治疗目的是阻止或减缓病变发展,缓解症状和恢复患者的生活与工作能力。

1.保守治疗。

(1)急性期休息、理疗以缓解症状。

(2)推拿、按摩、针灸治疗。

(3)腰背肌锻炼,一日数次,逐步加量。

(4)腰围保护。

(5)药物治疗以非甾体类抗炎药为主,处方:

扶他林缓释片,75mg×10片,用法:75mg,口服,一天1次

2.有下列情况者可住院手术治疗:(1)伴有椎节明显不稳或后方小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者,可行脊柱融合术;(2)对增生明显伴严重根性症状者,可考虑行椎管或神经根管减压术。

七、腰椎结核

脊柱结核是一种继发性病变,原发病灶多为肺结核,脊柱结核绝大多数发生于椎体,其次为椎弓,其中腰椎发病率最高。

[问诊要点]1.有无结核病史及接触史。

2.有无全身中毒症状,如低热、消瘦、乏力、食欲不振、盗汗等。

3.有无腰部疼痛,部分患者因神经受累可出现下肢症状。

[体检要点]1.病变部位常有明显的压痛和叩击痛。

2.腰部活动受限——椎旁肌痉挛,腰部生理弧度消失,拾物试验多为阳性,即患者拾地上物件时,只能屈膝屈髋而不弯腰。

3.脊柱破坏严重时可呈现角状后凸畸形。

4.腰大肌脓肿形成后,部分患者下腹部可触及肿块,且Thomas征阳性,即髋关节屈曲畸形征,当病人仰卧,屈曲健髋、健膝,双手抱住健膝,患侧下肢不能与床面接触。后期可有下腰部和大腿内侧窦道形成。

5.脊髓或神经受刺激或压迫时,可出现下肢感觉、运动和反射障碍。

[辅助检查]1.X线检查正位片观察两侧腰大肌阴影是否对称、增宽;椎骨有无破坏、缺损;椎间隙是否狭窄、消失。侧位片主要观察椎体、椎间隙及附件破坏情况,有无病理性骨折、脱位及成角畸形,并估计对脊髓的影响。

2.CT检查可以了解病变的范围、骨质破坏的程度及椎管内情况。

3.MRI检查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可发现椎体、椎间隙及附件破坏情况。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示不同程度的贫血、血细胞总数正常,淋巴细胞升高,如合并化脓性感染,则白细胞计数升高,血沉增快。

[诊断要点]1.有结核病史。

2.有结核所导致的低热及全身中毒症状,腰痛、活动受限、拾物试验阳性等主要症状和体征符合本病特征。

3.X线平片对确诊本症及病情判定有重要意义。

[病历记录要点]1.本人及密切接触人群中有无结核病。

2.记录是否有结核全身中毒症状,腰部疼痛的同时是否伴有下肢症状。

3.记录X线检查所见。

[门急诊处理]1.大部分病人可经保守治疗治愈。

(1)注意休息、加强营养。

(2)药物治疗。应根据病情选择有效药品,规律联合用药,完成整个治疗过程。处方:

异烟肼,0.1g×100片,用法:0.3g,晨服1次

利福平,0.15g×100片,用法:0.45g,晨服1次

链霉素,0.75g×10支,用法:0.75g,肌内注射,一天1次

(3)局部制动以纠正畸形并保持功能位。

(4)脓肿穿刺,适用于脓肿大且痛者,应于皮下潜行后刺入脓腔。

2.有以下情况者应住院手术治疗:(1)病变广泛,腰大肌阴影明显增宽;(2)病灶虽局限,但长期不吸收;(3)合并脊髓受压;(4)需脊柱绝对制动;(5)其他情况,如瘘管长期不愈,Potts畸形需矫正者等。术式包括:病灶清除,脊椎融合术,脊髓(马尾)减压术,畸形矫正术等。

八、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种原因可引起蛛网膜炎,其中感染是常见原因,另外,创伤、椎管造影、麻醉剂及椎管内注射药物等,皆可使蛛网膜产生粘连,脊髓和脊膜肿瘤也可引起蛛网膜粘连。

[问诊要点]1.既往有无椎管内造影、穿刺、麻醉、受伤或外伤史。

2.有无根性疼痛。

3.有无下肢或鞍区感觉过敏、迟钝或蚁走感。

4.病程长者可有下肢乏力,甚至瘫痪。

[体检要点]1.感觉障碍两侧不一致,呈散在性、地图样分布。

2.有运动功能丧失,下肢无力,甚至瘫痪。

3.部分患者腱反射亢进或减弱。

[辅助检查]1.X线无阳性发现。

2.MRI可见蛛网膜腔内粘连性束带。

3.腰穿脑脊液蛋白含量高,压力降低。

[诊断要点]1.既往有椎管内造影、穿刺、麻醉、手术及外伤史。

2.渐出现脊髓或神经根受累症状,感觉障碍分布不规则、不完全,运动障碍表现为肌力减弱、反射异常。

3.MRI检查见蛛网膜下隙内粘连性束带。

[病历记录要点]1.记录既往有无脊柱外伤及椎管内操作史。

2.是否为特定神经根受累表现,详细记录感觉障碍的区域及肌力异常的肌群。

3.X线检查有无其他可引起类似表现的病变以及MRI所见。

[门急诊处理]1.大部分患者可行对症处理,以解痉止痛类药物为主,处方:

扶他林缓释片,75mg×10片,用法:75mg,口服,一天1次

2.有下列情况者应行手术治疗:(1)非手术治疗无效,严重影响生活者;(2)原发病需手术,同时具有探查指征者。手术方法为脊髓蛛网膜粘连松解术。

(陈亮毛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