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乌鳢规模养殖关键技术
7895900000014

第14章 成鳢养殖(3)

B.人工配合饲料。随着乌鳢的开发和全面推广,对野生小杂鱼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由于水资源的污染和乱捉乱捕,资源严重失衡,野生资源大大减少。天然饵料不足已成为乌鳢养殖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以廉价、适口、优质的人工配合饲料取代鲜活动物饲料野化乌鳢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以W发展乌鳢养殖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全国已有较多家饲料厂开始生产系统乌鳢饲料,常见的有浮性颗粒料、硬颗粒料和粉料三种,并逐步推向市场。乌鳢是肉食性鱼类,对营养需求中粗蛋白的含量比一般鱼类要高,至少不能低于40%。

乌鳢人工配合饲料配方有:动物性饲料(鱼粉、肉骨粉、鲜鱼肉、屠宰下脚料)48%,植物性饲料(豆粕、玉米粉、花生饼、小麦麸)51%,添加齐(微量元素、维生素)1%。

(2)投饲:投饲要做到“四定”,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一般每日2次,上午、下午各1次。上午8—9时投喂,下午4—5时投喂。投喂小杂鱼、小虾时,将小杂鱼、小虾逐步抛在投饲区内。投饲区用竹子围成9—16平方米的方框内,采取逐步抛投方式的效果好,既可以形成抢食的局面,饲料又不会浪费,便于控制投饲量,直至停止摄食为止。投饲人工配合饲料时要在鱼池中搭一食台。成鱼池的食台用网片、竹子做成方形,面积大根据鱼池大小而定,安置在离池边1米处,人水深度20—30厘米,适当比鱼种池食台深一点。饲料制成软颗粒或团块状,仍按逐步抛投方式为好。团块状饲料不要制得太干,以免饲料不适口,造成浪费。投饲量根据乌鳢的大小略有调整。鱼种放养初期鱼体4、,投饲小杂鱼、小虾时按鱼重的8%—10%。随着鱼体长大而下降,一般到150克左右时,降至6%。以后基本上按5%—8%投喂,同样要根据鱼体大小作适当调整。要定期清洗食台,排除残饵和污物。

(3)乌鳢配合饲料开发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早在1989年,陈伯瑞等在斑鳢人工养殖中证实了使用人工配合饲料是可行的,同时指出在配制人工配合饲料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A.人工配合饲料中鱼肉的含量。试验表明:在投喂野杂鱼或100%的鱼肉(鲢鱼肉)时斑鳢生长最快试在配合饲料中加人60%以上的鱼肉,斑鳢生长较好,个体增重率接近于投喂100%的鱼肉水平。饲料的日投喂量按鱼体重的5%为标准,若配合饲料的种类相同,则配方中鱼肉的多少与斑鳢生长成正比。饲料中鲜鱼肉的含量越高,生长速度越快,这表明人工配合饲料配方中加人新鲜鱼肉是十分重要的。尽管秘鲁鱼粉、酵母、花生饼等饲料营养价值较高,但单独使用都不能起至U诱食作用,而必须与新鲜鱼肉搭配试当鱼肉含量在20%以下时这卩鱼肉的日投量低于鱼体重量的1%时,生长基本停止,甚至出现负值。因此,在配合饲料中,一般以加入鱼肉含量的60%左右为宜,即鱼肉的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3%,并适当搭配其他营养成分较高的饲。

B.饲料的形状及鱼肉处理。试验表明:在饲料配方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将人工配合饲料制成团状投喂比制成干颗粒投喂更有利于斑鳢的摄食;用鲜鱼肉配制成团状人工饲料比将鱼肉制成干粉后配制的人工饲料对斑鳢生长更合适。新鲜鱼肉按配方制成的干颗粒料或将新鲜鱼肉制成干鱼粉后配制的其他饲料,虽有利于贮存,但经过这样处理的饲料饲养效果都不好,鱼不肯摄食,生长出现负值。究其原因,除了斑鳢本身的摄食习惯外,可能与饲料的味道、形状、适口性及缺少某些活性物质(肉食性鱼类特别需要一种叫H因子的特别维生素,干制的鱼粉不含此因素)有关。

C.关于添加其他人工饲料问题。在人工配合饲料中,投喂相同量鲜鱼肉(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后,若添加2%的鱼粉、麦麸和酵母等饲料,其添加部分对斑的生长有明显作用,即配方中利用其他饲料基本可取代40%的鱼肉。如单独投喂鱼肉,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是很不够的,虽能起到诱食作用,但由于营养不足,斑鳢生长速度较慢。因此,在配方中以加2%的其他饲料投喂量便可力卩速生长。至于在人工饲料中除了鱼肉外,搭配什么饲料,比例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日常管理:

A.巡塘。每天早、晚各巡塘一次,观察乌鳢的摄食、活动、发病动向和水质环境的变化情况等,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如水质恶变就要更换水体,清洗食台;水草生长过盛,要清除一部分;有浮头预兆出现要及时增氧;防逃设施损坏就要修复;乌鳢活动异常、死鱼,及时找出原因,采取相应的防病治病措施等。

B.水质管理。在高密度养殖情况下,残饵、排泄物颇多,在池塘底部作无氧发酵分解,产生硫化氢、甲烷、氨氮等有害的还原性物质,使水体恶变。不仅有害于乌鳢的生长,还可导致疾病的发生。特别是高温季节,水质变化特另J快,极易变黑、变臭,为此需要经常性更换水体。在成鱼养殖早期,可以每周换去1/3水观5天大换水一次,约换去4/5。随着鱼体的长大,具体看水质变化灵活掌握。闷热天气要格外注意,水泥池换水要频繁。冬季和高温季节水位要升高,保持水温的相对。

C.分养。规格整齐与否是乌鳢养殖成败的关键之一。在鱼种阶段,拉网起捕率很低,很容易伤害鱼体,所以应尽量避免拉网捕捞。鱼种在10—20厘米阶段最好在大塘中搭网箱培育为好,以便于起捕分养,又充分利用了水体。经过2—3次分养,鱼种一般可长到20厘米,然后放人大塘,一直养到成鱼出池。每次分养前停食1天,防止食偁翻吐,污染分养水质,影响分养的成活率。

(5)成活率与产量:据统计,放养10厘米以上的鱼种,经11—天个月(包括越冬期)饲养,成活率在75%—80%,平均体重0.6—0.75千克,每亩产量可达4000—5000千克;3—4月放养隔年天—20厘米鱼种,经8个月养殖,当年年底平均体重可达0.75千克以上,成活率在90%以上,每亩产量可达5000—6000千克。

(三)网箱养殖乌鳢技术

天93年浙江嘉兴市大桥乡渔民在外荡利用网箱养乌鳢取得成功后,近几年在全乡大力推广该项技术,天99年全乡外荡网箱养乌鳢面积已达9258平方米。1天8年浙江省嘉兴市秀三洲区水产局潘仲诒等利用外荡网箱养乌鳢,平均亩产6377千克,亩净收益63260元。据报道,在山东微山湖地区采取网箱养殖乌鳢,效果也特别好。现将网箱养殖乌鳢的有关技术要点作一介绍:

1.养殖水域条件的选择

乌鳢耐氧力强,对水质的要求不十分严格,一般具有一定的水深和阔度的外河水域均可发展乌鳢网箱养殖。但根据乌鳢的生活习性宜选择微流水和环境安静的水域,并且没有有害污染物流人。

2.网箱的结构及其设置

网箱的箱体采用聚乙烯夏花网片制成,规格宜4、不宜大,一般每只面积以15—30平方米为宜。网箱为敞口式,箱高2.5米,网箱四角用毛竹将网箱固定于水域中,网箱没入水中部分为1.5米,露出水面部分为1米。为防乌鳢逃跑,再在网箱口顶端四周缝上宽平5米的罩网作防逃网。

网箱内应放置一块水花生,水花生的覆盖面积占网箱面积的40%—60%,作为乌鳢的栖息场所。

3.鱼种放养

(1)放养密度放养密度视鱼饲料来源多少而定,一般每平方米放养10—15尾。

(2)鱼种规格鱼种为冬片鱼种或幼鱼,规格为100—150克/尾,年底出售时商品规格可达0.75—1千克/尾。

(3)鱼种来源鱼种主要来源于外荡捕捞及市场购买的幼鱼,或用外荡捕捞的鱼苗在小网箱内培育后的冬片鱼种,少量来源于池塘培育的鱼种。鱼种要求体质健壮,无伤无病,活动能力强。

(4)鱼种放养时间一般于冬季开始采购鱼种陆续放养,于4月底前结束放养工作。同一网箱放养的鱼种规格应尽量一致,大小鱼种要分箱养殖,避免相互残杀,有利于投饲和提高成活率。

4.饲料投喂

乌鳢是肉食性鱼类,目前养殖者均以投喂淡水鲜活野杂鱼作饵料,也可采用冰鲜海水小杂鱼。饲料要求新鲜、适口。

一般从4月初开始投饵,每天投喂1—2次,日投饵量为箱内鱼体总重量的5%—8%。在鱼旺食旺长季节,饵料要充足,保证其吃饱,促进快速生长,并根据鱼的吃食情况及天气变化作适当调整。全年饵料系数掌握在4—5。

5.日常管理

与常规网箱养鱼管理相同,特别是要加强防逃措施。一是在网箱四周水面处悬挂一些白色泡沫塑料,以防止水老鼠靠近网箱。二是坚持每天清晨巡视箱体一遍,发现破损处及时修补。三是在大风、暴雨季节要加固网箱,及时升降箱体。四是要定期提拉网箱箱体,以清除箱体上的附着物,保持箱内外的水体交换,提高溶氧量。

为了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在乌鳢长到适宜的商品规格后,应视市场价格适时捕捞上市。到年底对个别生长慢、规格小的落脚鱼也应全部出售,不再留作下年饲养,因这些鱼已属于劣质鱼,长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