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新编临床护理1000问
7882500000016

第16章 危重病护理(2)

答:①观察通气时胸廓起伏及胃部情况,如果通气后胸廓起伏不明显,腹部明显膨隆,伴气管内胃内容物反流,则肯定不在气道;②通气时听诊胸部和腹部呼吸音,如果胸部的呼吸音强,上腹部的呼吸音不明显,则考虑气管导管位于气管内;③挤压胸廓,对于存在自主呼吸的病人则通过气管导管口听呼吸音,气流明显则提示多数在气管内;④接呼吸机看呼出气的流速波形,如果流速波形良好,则提示在气管内;⑤监测病人呼气末二氧化碳,如插入气管,可见呼气时呈现二氧化碳方波;如在食管内,则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可降至或接近零;⑥紧急床旁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如可见隆突及支气管开口,则确定在气管内。

317.气管内插管常见并发症有哪些?

答:①损伤,如牙齿松动或脱落、黏膜出血等;②神经反射如呛咳、喉痉挛、支气管痉挛、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③炎症,如插管后引起喉炎、喉水肿、声带麻痹、呼吸道炎症等。

318.气管内插管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①对呼吸困难或呼吸停止者,插管前应先行人工呼吸、吸氧等,以免因插管费时而增加病人缺氧时间;②插管前检查插管用具是否齐全适用,根据病人年龄、性别、身材、插管途径选择合适的导管,检查喉镜灯泡是否明亮、气囊有无漏气,准备胶布;③插管时应使喉部暴露充分,视野清晰,必要时,可施行经鼻腔插管、逆行导管引导插管或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插管;④插管动作要轻柔,操作迅速准确,勿使缺氧时间过长,以免引起反射性心搏、呼吸骤停;⑤注意观察气囊内压力;⑥导管留置时间不宜超过72小时;72小时后病情不见改善,可考虑行气管切开术;⑦加强气道护理,注意吸入气体的湿化,防止气管内分泌物稠厚结痂,影响呼吸道通畅,吸痰时必须严格无菌操作;⑧拔管后护理,应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重症病人拔管后1小时应查动脉血气分析。

319.如何正确地拔除气管插管?

答:①心理护理:拔管时病人的合作十分重要,拔管前应让病人了解拔管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消除病人心理负担,使其充分合作;②物品准备:吸氧装置、口腔护理物品、纸巾、雾化装置,必要时备无创通气;③彻底、充分地吸引气道、口咽及鼻咽部分泌物:

带声门下引流的导管,应充分冲洗抽吸声门下引流管;普通导管,在气囊放气的同时,通过呼吸机或简易呼吸囊,经人工气道给予较大的潮气量,以期在塌陷的气囊周围形成正压,将潴留的分泌物“冲”到口咽部,再给予吸出,避免误吸;④适当提高吸入氧浓度,增加体内氧贮备;⑤让病人深呼吸数次或通过简易呼吸囊给予较大潮气量,以鼓肺,复张塌陷肺泡,改善肺不张;⑥将吸痰管置于气管插管远端开口以远1~2cm,边抽吸,边气囊放气,并快速拔除气管插管;⑦采用合适的氧疗措施及口腔护理;⑧立即评价病人气道是否通畅,有无气道梗阻的症状,有无喘鸣或呼吸困难。鼓励病人做深呼吸。为防止声门及声门下水肿,在拔管前可给予肾上腺素雾化吸入或地塞米松雾化吸入或静脉注射。加强病情观察,床边常规备有急救设备。

320.气管切开的禁忌证有哪些?

答:严重出血性疾病或气管切开部位以下占位性病变引起的呼吸道梗阻者。

321.气管切开的常见并发症有哪些?

答:①早期并发症:窒息或呼吸困难;出血;手术损伤邻近部位的食管、喉返神经、胸膜顶,气胸或纵隔气肿,环状软骨损伤;②中期并发症:气管、支气管炎症,气管腐蚀和大出血,高碳酸血症,肺不张,气管套管脱出,气管套管阻塞,皮下气肿,吸入性肺炎和肺脓肿;③后期并发症:顽固性气管皮肤瘘,喉或气管狭窄,气管肉芽组织过长,气管软化,拔管困难,气管食管瘘,气管切开伤口瘢痕高起或挛缩。

322.气管切开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①病人头部始终保持正中位,防止损伤颈前血管和甲状腺,引起出血;②气管第一软骨环和环状软骨不可切断,以防后遗喉狭窄;③气管套管要固定牢固,其松紧以能插入一指为度;④保持气道湿化和通畅;⑤行紧急气管切开的病人,床旁应备齐急救药品和物品;⑥拔管后用蝶形胶布将切口两侧皮肤向中线拉拢,并固定,一般不需缝合,2~3日后可自愈。拔管后48小时应注意病人的呼吸,同时应在床旁备气管切开包和合适的套管,以备急用。

323.气管切开48小时内套管意外脱出,应如何处理?

答:在气管切开后48小时内,一旦套管意外脱出或需紧急更换,应立即使用面罩和简易呼吸囊进行辅助通气,并吸入纯氧,保证病人的供氧和通气。气管切开窦口漏气,可用纱布暂时封闭;保证病人氧供的同时,立即请耳鼻喉科医师重新插入套管。注意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324.如何调整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气囊压力?

答:可以通过专用套囊压力测定仪进行调整,目前推荐气囊压力大于1.96kPa(20cmH2O),一般维持在2.45~3.43kPa(25~35cmH2O),每天监测2~3次气囊压力,避免气囊压力过高或过低。

325.为什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套囊不需定期放气?

答:目前认为,气囊定期放气充气是不必要的,主要依据如下:①短时间气囊放气不能达到恢复黏膜血流的目的;②声门与气囊之间的间隙常常有大量分泌物潴留,定期气囊放气增加了误吸的可能性;③危重病人往往不能耐受气囊放气,对于机械通气支持条件比较高的危重病人,特别是依赖于高水平呼气末正压(PEEP)的呼吸衰竭病人,气囊放气将导致肺泡通气不足,PEEP不能维持,并可能引起循环波动;④常规的定期气囊放气充气,如不能每次测压,反而易出现充气过多或压力过高的情况。

326.吸痰的操作要点是什么?

答:①按需吸痰。②吸痰前必须预充氧,使体内获得氧贮备。可通过吸入纯氧3~5分钟达到预充氧的目的。充分的预充氧,可避免吸痰引起的低氧血症。③吸痰管插到气管插管远端前,不能带负压,以免过度抽吸肺内气体,引起肺萎陷。在吸痰管退出的过程中,打开负压吸痰,抽吸时应旋转吸痰管,并间断使用负压,可减少黏膜损伤,而且抽吸更为有效。④插入吸痰管过程中,如感到有阻力,则应将吸痰管后退1~2cm,以免引起支气管过度嵌顿和损伤。负压抽吸过程退管感到阻力,应立即解除负压,再后退吸痰管,以免引起支气管损伤。⑤吸痰管在气道内的时间不应超过15秒,从吸痰过程开始到恢复通气和氧合的时间不应超过20秒。⑥严格无菌操作,绝对禁止用抽吸口鼻腔的吸痰管再抽吸气道。⑦吸痰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出现心律失常或呼吸窘迫,应立即停止抽吸,并吸入纯氧。

327.吸痰常见并发症有哪些?

答:①低氧血症:多数病人表现为心动过速,少数病人表现为心动过缓。重新吸入高浓度氧气后,可逐渐恢复。吸痰前提高吸入氧浓度(预充氧),应用封闭式吸痰管使吸痰时不中断氧疗,也可一定程度上防止低氧血症。②心律失常:吸痰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严重心律失常。③血压波动:吸痰过程中常常发生血压波动,血压过高过低均应立即停止吸痰,避免吸痰刺激导致的连续咳嗽。

④肺萎陷或肺不张:吸痰管直径过大(超过人工气道内径一半)或负压过大时易于发生。负压抽吸时,如吸痰管周围没有足够的空气卷入,容易导致肺萎陷或肺不张。

328.何谓气道湿化?正常上呼吸道的湿度是多少?

答:气道湿化是指应用湿化器及其他装置将溶液或水分分散成极细微粒,以增加吸入气中的湿度,使气道和肺部能吸入含足够水分的气体,湿化气道黏膜、稀释痰液、保持黏液纤毛正常运动和廓清功能。

正常呼吸过程中,上呼吸道将干燥、温度较低的空气,逐步转化为湿润温暖的气体后到达肺泡进行气体交换。一般空气的温度21℃,相对湿度为50%,吸入气体经过鼻腔、咽喉到达气管上段时,温度已达34℃,相对湿度为100%,绝对湿度36~40mg/L;到达气管隆突时,温度约37℃,相对湿度为100%,绝对湿度约43.9mg/L。

329.气道管理中气道湿化的目的有哪些?

答:气道湿化的主要目的是替代上呼吸道的加湿和加温功能。因此,经湿化的气体相对湿度应达到100%,温度应达到35~37℃。人工气道的管理中,必须强调给予充分的气道湿化,防止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

330.气道湿化有哪些适应证和禁忌证?

答:适应证:①未建立人工气道而使用干燥的医疗气体者,如吸氧流量超过4L/分;②建立人工气道者;③高热、脱水的病人;④呼吸急促或过度通气者;⑤痰液黏稠或咳痰困难者;⑥气道高反应尤其是因为干冷气体诱发的气道痉挛者;⑦低体温,尤其是低温冻伤在复温过程中的机械通气病人。

气道湿化无绝对禁忌证。气道分泌物过多且稠厚或血性分泌物时应慎用气道湿化,以免加重气道梗阻,甚至窒息。

331.保持呼吸道湿化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答:①保证充足的液体入量。②加温湿化器:加温湿化器以物理加热的办法为干燥气体提供恰当的温度和充分的湿度,能使湿化后的气体达到100%的湿度。湿化罐温度的控制应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处的气体温度达到37℃为准。③湿热交换器:也称人工鼻,为被动湿化。该装置放置在“Y”形管与气管导管之间。④雾化器:通过雾化器将湿化液激发为微粒或雾粒,悬浮在吸入气流中一起进入气道而达到湿化气道的目的。⑤气道冲洗:

常用生理盐水、0.45%盐水等无菌液体。吸痰前给予2~5ml在吸气末注入气道。操作前,先给予纯氧2~3分钟,注入冲洗液后,给予吸痰或配合胸部叩拍,使冲洗液和黏稠的痰液混合震动后再吸出。

332.人工鼻的优点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