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食用菌病虫害防治路路通
7881400000012

第12章 杏鲍菇病虫害及防治

1.杏鲍菇子实体萎缩、死亡、不腐烂,原因是什么?

【发生与危害】杏鲍菇子实体萎缩、死亡、不腐烂,是由镰刀菌侵染引起的杏鲍菇红菇病,又称萎缩病或干缩病等。子实体感病后,生长发育受到抑制,色泽变浅、变黄,最后逐渐呈棕褐色,菇体表面粗糙,呈松软状,继而萎缩、死亡、不腐烂。该病主要在出菇阶段发生,尤其是培养条件不适合时,导致菌丝活力弱、子实体生长差时,易感染此病。病原孢子可随原料、气流、操作人员和生产用具等进人菇房,环境温度在8°C左右时即可发生病害,当棚内通风不良、湿度较大时,发病尤为严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保持菇房内外的环境卫生,做好菇房的清理、消毒工作。②培养料使用前要进行曝晒,装袋后要严格灭菌。③栽培的过程中要坚持预防为主,注意通风换气,控制温湿度,给杏鲍菇的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并配合科学用药。

(2)化学防治:

2.杏鲍菇子实体菌柄有褐色向下延生的条状病斑,略凹陷,湿度大时病部黏稠,有异味,原因是什么?

【发生与危害】杏鲍菇子实体菌柄有褐色向下延生的条状病斑,略凹陷,湿度大时病部黏稠,有异味,是由假单胞杆菌侵染引起的杏鲍菇黄斑病。幼菇期和成菇期均可发生此病,在幼菇期发病较为严重。发病初期,在菌柄表面出现淡黄色水膜,表层组织褪色。随着病害的逐步扩展,病斑向下延伸呈条状,略显凹陷。在潮湿的条件下略病部组织呈水渍状,黏稠,有异味,表层菌肉褪色。感病的幼菇生长缓慢,最后停止生长、萎缩、死亡。病原细菌呈杆状,菌落呈白色,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反应。适温(18°C)高湿(90%-95%)、菌袋堆放过密、通风不良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保持菇房栽培的环境卫生,并及时杀菌灭虫,防止病菌的传播。②培养料使用前要进行曝晒,装袋后要严格灭菌。③栽培的过程中加强菇房的通风换气,控制温湿度,当菇房温度升高时要及时开窗、喷水降温。④发病后要及时摘除发病子实体,并集中烧毁。

(2)化学防治:

3.杏鲍菇子实体腐烂,原因是什么?

【发生与危害】杏鲍菇幼菇生长停止、萎缩,直至变黄、腐烂,是由多种细菌侵染引起的杏鲍菇枯萎病。杏鲍菇出菇以后,遇到较高的温度(22V以上),幼菇生长停止,并枯萎死亡,随后便出现细菌感染,子实体变黄、腐烂。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出菇期间控制好菇房的温度,将菇房的温度调在13-20°C,当菇房的温度超过20°C时,要加强通风换气,降低菇房的温度,防止细菌感染。②出菇期间发现菇房出现枯萎死亡的菇体要及时摘除,以免细菌侵染,造成菇体腐烂,诱发害虫取食,传播病菌,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2)化学防治:

4.杏鲍菇菌丝生长缓慢,原因是什么?

【发生与危害】杏鲍菇原基分化后,在菌袋两侧长出很多小菇蕾,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这些菇蕾大部分不能长成商品菇。主要原因:①菌种活力弱。②菌袋装料过紧。③培养料的含水量过高,超过65%。④发菌温度过低,低于20°C,且通风不良。⑤培养料的酸碱度不适宜。

【防治方法】①购置适龄菌种,菌种的菌龄一般为30-40天,菌丝要洁白、浓密、粗壮。②培养料的含水量以60%-65%为宜主③培养料的适宜酸碱度为7左右。

5.杏鲍菇子实体出现上尖下粗现象,原因是什么?

【发生与危害】杏鲍菇子实体菌盖不能正常分化,菌柄也分化不完全,呈明显的上尖下粗形状,称杏鲍菇尖头菇。尖头菇的食用价值尚可,但商品价值大大降低。主要是由于培养料的含水量过低(低于50为)或菇棚的空气相对湿度过低;;棚内通风不良,二氧化碳的浓度过高,抑制了菌盖的形成,在人防工事类设施内或畦床覆土反季节栽培中尤为突出。

【防治方法】

①控制好菇房的空气相对湿度,使菇房的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②出菇期间加强通风换气,降低菇棚的二氧化碳浓度,使菇棚内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在0.0%左右。③在进行反季节设施栽培时,注意控制棚内的温度,棚温掌握在10-15°C,在菇棚降温时应注人相应的冷气,不可直灌自然风。

6.杏鲍菇子实体在袋膜内发生,成畸形,原因是什么?

【发生与危害】杏鲍菇子实体不向袋口方向发生,而在菌袋中间的袋膜内发生,即使人为剖开袋膜,也不能长出符合标准的子实体,子实体大部分为畸形,是杏鲍菇边壁菇。边壁菇产量和品质下降,产生边壁菇的主要原因:一是在菌丝的后熟培养阶段,不移动的菌袋顶层菌丝接受了来自同一个方向的过多光照剌激,导致顶层子实体的发生;二是在后熟培养结束前后,菌袋口过早打开,出菇料面失水过多、干缩,形成菌皮不使菇蕾发生困难;三是在后熟培养结束前后,过早将菌袋口打开,菇房适宜的环境条件,使袋口处产生大量的气生菌丝,形成菌皮,很难发生菇蕾。

【防治方法】①菌丝后熟阶段要进行避光培养,并经常将上下层菌袋调换培养。②在出菇管理阶段,当菌袋表面发生子实体原基时再打开袋口。

1.猴头菇子实体菌肉组织膨大,不分化出菌刺,原因是什么?

【发生与危害】猴头菇子实体不能正常分化出菌剌,只有菌肉组织膨大生长,是猴头菇秃头菇,又称秃猴头或秃头猴。秃头菇能食用,但肉质松软只发黄,商品价值降低。主要原因:

①由于幼蕾阶段喷水温差太大,低温水产生刺激。②幼菇尚未分化时遇到低温,以后一直处于低温状态。③子实体幼蕾还未完成分化即接受较高的温度,如菇棚的温度超过25°C即发生秃头菇。④在菌剌分化之前,遭遇大风、干热风且菇棚相对湿度长时间低于85%等。

【防治方法】①在秋季或初冬季节温度较低时喷水,要将水温调至20°C以上。②子实体幼蕾分化阶段,菇棚的温度控制在15-20°C,避免出现超过22°C的高温或低于8°C的低温。③子实体生长期间菇棚的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95%。④春季出菇期间加强水分管理,避免干热风袭击幼。

2.猴头菇子实体发育不正常,不形成菌球,仅分化出菌刺,原因是什么?

【发生与危害】

猴头菇子实体发育不正常,轻者菌球较小,而菌刺较长,菌球与菌刺比例失调;严重的不分化形成菌球组织,仅分化出菌刺,菌刺从基部开始不断形成分枝,分枝上再分出更细长的枝杈,可连续分枝三层以上,如同龙须菜状,是猴头菇长毛菇,又称珊瑚菌。此菇远看似猴头菇,近看却是无商品价值的“猴毛菇”。主要原因:①由于菇棚内通风严重不良,棚内二氧化碳浓度积累过多所导致的(超过0.1%),此外菇棚内相对湿度过大(长时间保持在95%-100%)。②培养料配比不当,营养成分失调,培养料内混有香樟、油松等树种的木屑也易引发长毛菇。

【防治方法】①出菇期间加强棚内的通风换气,使二氧化碳的浓度保持在0.05%左右,切勿超过0.1%。②控制好藤棚的空气相对湿度,在子实体完成分化以后,短时间内将空气相对湿度降至70%左右,使菌球紧实,菌剌适中,待维持2-4小时后将空气相对湿度恢复到85%-95%。③配制培养基料时仅要使基料的营养全面、均衡,培养料中可加人三维营养。

3.猴头菇子实体呈暗红色或粉红色,原因是什么?

【发生与危害】猴头菇子实体呈暗红色或粉红色,多数菌球呈不规则状,菌剌过短,有的甚至无菌剌,是猴头菇红菇。红菇食之苦味偏重,商品价值大大降低,菇农戏称之“猴屁股”。主要原因:由于子实体分化及幼菇生长阶段遇到低温(10°C以下),易出现红菇现象仅红菇的色泽随温度的降低而呈加深趋势。此外该阶段为了增加湿度,向幼蕾及幼菇上直接喷洒冷水,在红菇基础上将伴随着菌剌分化不良或不分化菌剌。

【防治方法】

①控制好菇棚的温度,使菇棚的温度稳定在15°C左右。②控制好菇棚的空气相对湿度,在幼蕾及幼菇生长时,不直接对着子实体喷水。③出菇期间调节好棚内的光照,光照强度维持在200-600勒克斯为宜,切勿过强。

4.猴头菇子实体痩小,呈黄褐色,原因是什么?

【发生与危害】猴头菇子实体痩小,菌剌卷曲,呈黄褐色,是猴头菇黄菇,黄菇易感染霉菌。主要原因:由于子实体分化及生长阶段培养室的湿度过低。

【防治方法】①发现病藤要及时摘除。②子实体生长阶段控制好菇棚的空气相对湿度。③做好病害的防治工作,据报道,子实体被轮枝菌寄生,可导致子实体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