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特色甘薯
7880000000016

第16章 甘薯加工技术(1)

(一)淀粉生产

1.工艺流程

原料选择-清洗-破碎-磨碎过滤-兑浆-撇缸、坐缸-撇浆、过筛-去沙-起粉-吊包-干燥-成品淀粉。

2.生产过程

(1)原料选择不同甘薯品种,淀粉含量与品质也不同,即使同一品种,在不同土壤,不同栽插期,含量与品质也有很大差异。目前江苏省种植较广,品质较好的品种有徐薯22、苏渝303、脱毒徐薯18等。

(2)清洗将鲜薯倒入水池中加上清水,人工彻底清洗,洗完后取出,沥去余水。

(3)破碎沥水后的鲜薯用破碎机打成碎块,块的大小为2立方厘米以下,以利入磨。

(4)磨碎过滤这是甘薯淀粉生产的主要环节。将鲜薯碎块送入石磨或金刚砂磨中,加水磨成薯糊,鲜薯重量与加水量的比例为1颐(3~3.5)。将薯糊倒入孔径为60目的筛子中或倒入用细纱布做的吊包内进行过滤。边过滤边加入清水,直到把淀粉全部滤出为止。

(5)兑浆酸浆是在淀粉加工过程中培养出来的白色液体,含有能使淀粉凝集并快速沉淀的乳酸链球菌。经过滤得到的淀粉乳放入大缸中,随即按比例加入酸浆和水调整淀粉乳的酸度和浓度。淀粉乳的酸度和浓度与淀粉和蛋白质的沉淀有密切关系。淀粉乳酸度过大,淀粉和蛋白质同时沉淀,使淀粉分离不清。酸度过小,则蛋白质和淀粉均沉淀不好,呈乳状液,无法分离。根据生产经验,酸浆最佳pH值为3.6~4.0。大缸中淀粉乳浓度为3.5~4.0波美度,加入酸浆量为淀粉乳的2%,加酸浆后淀粉乳的pH值为5.6。若气温高,发酵快,则酸浆用量可酌量减少。

(6)撇缸、坐缸兑浆后静置20~30分钟,即可进行撇缸。将上层清泔水及蛋白质、纤维和少量淀粉的混合液取出,留在底层的为淀粉。在撇缸后的底层淀粉中加水混合,调成淀粉乳,使淀粉再沉淀。在沉淀过程中起酸浆发酵作用,称为坐缸。坐缸时应控制温度和时间。坐缸温度为20益左右。

在天冷时必须保温或在加水混合时可用热水。坐缸发酵必须发透,在发酵过程中适当地搅拌,促使发酵完成。一般坐缸时间为24小时,天热可相应缩短一些时间。发酵完毕,淀粉沉淀。

(7)撇浆、过筛坐缸所生成的酸浆称为二和浆,即酸浆法中主要使用的酸浆。发酵正常的酸浆有清香味,浆色洁白如牛奶。发酵不足或发酵过头的酸浆,色泽和香味均差,供兑浆用时效果不好。撇浆即是将上层酸浆撇出作为兑浆用。撇浆后的淀粉用筛孔为120目的细筛进行筛分。筛上物为细渣,可作饲料。筛下物为淀粉,转入小缸。

(8)去沙用小型机器搅拌小缸,使淀粉呈乳状,泵入有多个“T”形玻璃管组成的管道中,使泥沙在“T”形回旋中沉入“T”形管底,淀粉乳导入小缸后,加水漂洗淀粉,约需放置24小时,防止出现发酵现象。

(9)起粉淀粉在小缸中沉淀后,上层液体为小浆,可与酸浆配合使用,或作为磨碎用水。撇去小浆后,在淀粉表面留有一层灰白的油粉,系含有蛋白质的不纯淀粉。油粉可用水从淀粉表面洗去,洗出液可作为培养酸浆的营养物料,底层淀粉用铲子取出,淀粉底部可能有细沙粘附,应将其刷去。

(10)吊包铲出的淀粉,一般含水量达50%~60%,将其放入洁净白布中,悬挂脱水,待淀粉坨表面没有水后,进行干燥。

(11)干燥经过上述流程,获得湿淀粉。为了便贮藏和运输必须进行干燥。一般采用日光晒干或送入烘房烘干。

(二)速冻甘薯制品加工

1.工艺流程

原料选择-冲洗去皮-浸泡洗净-切块、切条-漂洗护色-汽蒸-冷却-速冻-计量装袋-装箱-冻藏。

2.生产过程

(1)原料选择宜选用薯块较大,外形呈纺锤形、圆锥形、圆球形,肉质呈黄、橙色的鲜甘薯做原料。收获后贮藏3个月以上的甘薯则不适宜。

(2)冲洗去皮将附着原料薯上的泥沙等杂质用净水冲洗干净,特别是对凹处及发芽的部位,要用刷子洗净。然后用不锈钢刀把芽眼、虫眼和皮完全除去,薯根筋部分要除尽。

(3)浸泡洗净去皮后的甘薯先置盛有清水的塑料桶内,然后再移入有流动水的大池中,以防变色。去皮后甘薯等待切块、切条的时间一般不应超过半小时。

(4)切块、切条在清洁、无毒、高强度的塑料硬板上,按一定规格进行切块。若需条状,则采用多功能切割机,将甘薯切成截面积为0.48厘米伊0.48厘米,长度为8~10厘米的狭长条。

(5)漂洗护色将薯块或薯条用净水反复冲洗,除去表面淀粉及杂物,然后立即放入0.5%的亚硫酸钠溶液中浸泡10分钟。由甘薯中含有大量的单宁、羟基氨基酸等具有多酚结构的物质,在有氧条件下,被多酚氧化酶氧化生成褐色聚合物;在有铁存在的情况下,酶促褐变加快。因此,去皮后的薯块、薯条应立即浸在清水中以隔绝氧气或浸在柠檬酸、抗坏血酸的稀溶液中,其作用是降低pH值,抑制酚酶的活力。另外,切忌接触铁制容器,工具、设备宜采用不锈钢、塑料用具。

(6)汽蒸将洗净并沥干水分的薯块或薯条均匀地平铺在蒸盘上,用蒸汽蒸至熟透。一般使用0.29兆帕的蒸汽蒸3~5分钟。在蒸煮过程中,当薯体的中心温度达到110益以上时即被认为完全煮熟。甘薯蒸煮过度,则发生软化或成糊状,影响形态;甘薯尚未煮熟,则制品口感极差。

(7)冷却将蒸好的薯块或薯条放不锈钢架台上,用自然通风或电扇吹风的方法冷却至室温,冷却期间适当翻动。

(8)速冻宜使用流态式连续速冻机,当速冻间温度降至-40益左右时进料,调节运行速度,在25~30分钟内使产品中心温度达到-25~-18益,表面不龟裂,薯体不连结即可。

速冻的具体要求是:食品在冻结时应以最快的速度通过最大冰结晶生成带,并在40分钟内将食品95%以上的水分冻结成冰;为了保证速冻甘薯制品的质量,速冻时,应待速冻间温度降至-40益左右进料,冻结时冷空气温度不宜低-30益,甘薯中心冻结终了温度应达到-25~-18益;制冷机宜选用封闭式氟利昂制冷机,以确保冷量的稳定供应。

(9)计量装袋按商家要求或企业标准净重要求用电子秤过秤,确保内容物净重与包装标志一致,然后用封口机封袋。装袋时,生产人员手不能直接接触薯块或薯条,应戴上乳胶手套。包装间温度应控制在15益以下,包装前用紫外线杀菌30分钟。

(10)装箱包装塑料袋的纸箱应符合出口要求,要有足够的强度和防潮性能。包装过程应尽可能缩短,最长时间间隔不超过12~15分钟,纸箱封口要求用胶带。

(11)冻藏包装好的纸箱迅速送入冻藏库中,库温保持在-18益或更低,冻藏期间温度波动要求控制在2益以内。

(三)“小甘薯”加工

以红心甘薯为原料经熟化、成型、干制后的“小甘薯”,口感细腻,甜而不腻,有一定韧性,风味浓厚,耐贮存。目前,北京“小甘薯”在全国热销,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1.工艺流程

选料-漂洗-煮制-去皮-配料-成型-干制-检验、包装。

2.生产过程

(1)选料选用红皮红心,大小适宜,块形端正,无病虫斑、硬伤和黑斑且含糖量较高的甘薯品种。

(2)漂洗将选好的薯块,用清水洗2~3遍,把薯块洗干净。

(3)煮制将干净甘薯块放入不锈钢锅内,加水加热,直至煮熟为止。

(4)去皮将煮好的甘薯放在冷水缸或盆里浸泡降温,用手将薯皮全部揭掉,勿损伤甘薯肉。

(5)配料将煮熟后的甘薯加适量糖及其他辅料,搅拌均匀。

(6)成型将配好料的薯泥混合物,手工或机械成型,重量按一定要求,一般湿重在每个20克左右,形状有橄榄形、球形、柱形等。

(7)干制将成型后的“小甘薯”在烘房内烘干,温度在65~70益为宜,直至水分降为20%左右。

(8)检验、包装将烘干后的“小甘薯”按一定重量要求包装,在阴凉干燥处贮存。

(四)甘薯粉丝加工

1.工艺流程

淀粉-打浆-调粉-漏粉-冷却-冷冻-干燥-成品。

2.生产过程

(1)打浆先将少量淀粉用热水调成稀糊状,再用沸水冲入调好的稀粉糊,并不断朝一个方向快速搅拌,至粉糊变稠、透明、均匀,即为粉芡。制100千克干甘薯粉丝,需用明矾300克,开水35千克,用作打浆的干淀粉约需3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