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是个严格守时的人,同时,对不遵守时间的人,他也毫不留情。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有一次,他同女友约会,因为是情人相会,“我就答应等她30分钟。当时我就等了她30分钟。忽然,看到对面有一个人啪哒啪哒地急忙向这边走来,就是她。可是,我一看表,30分已过了一分钟。我当即搭上一辆出租车回家了。大凡一件工作,要是没有了时间的限制,那就无所谓人生了。”
4避开高峰
国外有一位多产作家肯·库帕,他总是严格控制自己,不在人多的时候参与活动,以免空耗时间。例如,避免排长队;避开乘车高峰以免堵车费去时间;他想上馆子时,就趁大批人还没到时早点去餐馆;晚饭后去市场购食品、杂货,正是购物的空当。他还总是乘坐中午起飞的飞机,因为那个时候,跑道上和空中的飞机不多。他出门时决不凑在上班或下班时间(他是自由职业者,平时不用去上班),因为只有街上行人不多时,汽车行驶起来才方便快捷。
5充分开发业余时间
“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这是爱因斯坦的见解。如果说,在相同时间、时间环境下一起工作、一起学习,机遇相等,这样形成的差别并不是很大。而业余时间,每个人的支配是大相径庭的。业余的天地无限广阔,对业余时间的不同利用和开发,使人的才能和贡献呈现出巨大的差别来。
历史上,成就事业者无不是开发业余时间的成功者。哥白尼是一位大主教秘书的医生,他创立太阳系学说,就是依仗了在业余时间里扎扎实实的研究。法国的律师费尔马在业余时间攻克数学难关,终于在概率论、解析几何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斯宾诺莎以磨镜片为生,他的《伦理学》等巨著均是业余时间写成的。深圳的打工妹安子,在打工之余写成了题为《青春驿站》的书,使她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把握今天
时间并不能像金钱一样让我们随意贮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我们所能使用的只有被给予的那一瞬间,也就是今日和现在。例如,我们不能充分利用今日而让时间白白虚度,那么它将一去不返。所谓“今日”,正是“昨日”计划中的“明日”;而这个宝贵的“今日”,不久将消失到遥远的彼方。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得以生存的只有现在——过去早已消失,而未来尚未来临。昨天,是张作废的支票;明天,是尚未兑现的期票;只有今天,才是现金,有流通性的价值之物。
人要学会在现时中生活。请注意,这里使用的不是“现实”而是“现时”一词,它更加强调的是“现在”这一时间概念。现时生活是你真正生活的关键所在。细想一下,除了“现在”,我们永远不能生活在任何其他时刻,你所能把握的只有现在的时光,其实未来也只不过是一种即将到来的“现在”。有一点可以肯定:在未来到来之前,你是无法生活于未来之中的。然而,我们的文化传统总是降低现时的重要性,我们常听人们如此言谈:
为将来而积蓄;
要考虑后果;
不要过于注重享乐;
想想今后;
为退休做好准备等等。
社会环境总是要求人们为将来牺牲现在。根据逻辑推理,采取这种态度就意味着不仅要避免目前的享受,而且要永远回避幸福——难道不是吗?将来那一时刻一旦到来,也就成为现时,而我们到那时又必须利用那一现时为将来做准备。这样,幸福总是明日复明日,永远可望而不可及。
现时,是一种难以捉摸而又与你形影不离的时光,如果你完全沉浸于其中,便可得到一种美好的享受。因此,你应该充分享受现时的每分每秒,而不必去考虑已过去的往日和自然到来的将来。抓住现在的时光,这是你能够有所作为的惟一时刻。不要忘记,希望、期望和惋惜都是回避现实的最为常见的方法。
回避现时往往导致对未来的一种理想化。你可能会想象自己在今后生活中的某一时刻,会发生一个奇迹般的转变,你一下子变得事事如意、幸福无比、财富无限。或者期望自己在完成某一特别业绩——如大学毕业、结婚、有了孩子或职务晋升之后,你将重新获得一种新的生活。然而,当那一刻真正到来时,你却并没获得自己原先想象的幸福,甚至往往有些令人失望。未来永远没有你所想象的那么美好、如诗如画,它也只是一种切切实实的“现时”。为什么许多年轻人婚后不久就哀叹生活与婚姻的不幸,其中不乏一个原因——他们曾经将婚姻和未来幻想得过于幸福美满,而当这一切真正到来时,当他们置身于现时生活之中,他们不愿面对一些现实。
当然,如果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并没有达到你原先的期望,你总可以通过对未来的再一次理想化而将自己从低沉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但千万不要让这种恶性循环成为你的一种固定生活模式。立即采取一些现时生活的措施,打破这种恶性循环。
美国著名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在《大使们》一书中如此忠告:
“尽情地生活吧,否则,就是一个错误。你具体做什么都关系不大,关键是你要生活。假如没有生命,你还有什么呢?……失去的就永远失去了,这是毫无疑义的。……所谓适当的时刻就是人们仍然有幸得到的时刻,……生活吧!”
如果你也像托尔斯泰书中的伊凡·伊里奇那样回顾自己的一生,你将发现自己很少会因为做了某事而感到遗憾。
“如果我到目前为止的整个生活都是错误的,那该怎么办?他忽然意识到以前在他看来完全不可能的事也许的确是真的,——他也许真的没有按照他本应做的那样去生活。他忽然意识到,自己以前那些难以察觉的念头——尽管出现之后便随即被打消——或许才是的,而其他一切则是虚假的。他的职业义务、他的生活以及家庭的整个安排,还有他的一切社会利益和表面利益,也许完全都是虚无的。他一直在自己为所有这一切进行着辩解,然而现在,他蓦然感到自己的辩解是苍白无力的。没有什么值得辩解的……。”
恰恰相反,正是那些你所没做的事情才会使你在心中耿耿于怀。因此,你现在应该去做的事情十分显然——行动起来!珍惜现在的时光,充分利用现在的时光,不要放过一分一秒。否则,如果你以自我挫败的方式度过现在的时光,就无异于永远地失去这一现时。
调整生活节奏
生活是五彩斑斓的大舞台,要想表演得有声有色,就要巧妙运筹,张弛有道。美国作家布里安·戴森对生活十分形象地描绘道:“生活就像是在抛接五只球的游戏。这五个球分别是工作、家庭、健康、友谊和精神。将五个球同时在空中抛接的确是一门艺术。不久你会发现:惟有工作是一个橡皮球,掉在地上还会弹起来。而其他四个球都是玻璃的,掉下地便会留下疤痕、裂缝,或摔得粉碎,总之不可能再恢复原样。所以我们要努力保持自己的平衡,才能把它们都在手里玩得转。”
生活中,我们无法选择命运和世界,但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一个最好的自己。选择自己,实际上就是不断调整自己、修改自己、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过程。只有不断调整自己,才能达到精神人格完善的更高境界,才能寻觅到适合自己并能充分发展自己的社会角色,运筹时间亦然。
人应有高远的志向,需要向往。但是,并非向往越多就越好,越高越好。若过于苛求自己,自己的能力无法达到,则会造成长久的失落。
因此,制订目标计划应该审慎,我们应该善察时势,量力而行,准确把握自己和环境。应该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明,承认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自己不可能在一切方面都胜过他人,不可能在许多领域都占据魁首。
争强好胜的进攻型品格是可贵的,但切不能给自己订下过高的指望和过紧的日程,需克制远离现实的奢求。对于太要强的人,需要适度放松自己,学会几分轻松平淡,使心灵得到舒展,避免急于求成的紧张焦虑心理。惟有这样,才会举重若轻、临危不乱,能化险境为坦途,拥抱成功。能在奋斗和享受之中,找到生命潜质发挥和完美生存状态的“契合点”,才能平稳而健康地创造生活、享受生活。这样的人生,才是富足的、愉悦的。
适可而止,见好就收,不失为走向成功的良好心态和策略。人生需要不断进击,但不能始终将进攻作为人生的惟一选择,有时需在“放弃”中求得平衡,寻找一点平静如水的安谧。不要总是想着只能赢不愿输,不要总盼着成全一切,永远使自己的欲望处于“临界点”。
生命中不能使自己的负荷承受得太轻,过于散淡,没有压力,不是好事。但是,也不要将时间计划订得过紧,不要担起过重的负荷。若穷尽生命,生活未必会给你丰厚的馈赠。
成才之路就如同参加一次旅行。在旅途中,高明的人,就会随时进行心灵的大扫除,清理、淘汰掉那些不必要的东西,以使自己轻装上阵。只有善于“去掉旧我,接纳新我”的人,善于舍弃那些拖累物件的人,才能活得更自在、更轻松。要想不使自己整日紧张忙碌,弄得疲惫不堪,就得随时清理自己的行囊,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
一些成功之士都善于琢磨节俭时间的窍门。他们的积累方法对我们颇有实用价值。如在心理上,不使时间在对失败的懊悔和气馁中白白浪费,也不会因未办成什么事深感内疚而浪费时间。承认有时不可避免地要在自己意想不到的活动中耗费些时间,但决不为此而烦恼。办事的时候,尽可能找寻乐趣,热情投入,以提高处理问题的效率。在方法上,做事尽可能找找窍门,不一味蛮干。腾出足够的时间,突击处理最紧迫的事情。一次集中力量办一件事。将主要精力用于从长远看收益最大的事。并在连续干完几件事后,作短暂休整,奖给自己休息时间,进行轻松的娱乐活动。将自己的琐事集中起来,抽一定时间去处理等等。只要我们做珍惜时间的有心人,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窍门”。
二把握人生的导航仪——智慧
什么是智慧,智慧是人的智力劳动成果。智慧贯穿于人生始终,智慧为我们提供正确的思想方法,告诉我们以什么为发展动力,以什么来指挥行动,告诉我们把握人生的要领。智慧的思想使人生在顺境时旗开得胜,逆时时柳暗花明,把握人生离不开人生智慧。
建设性的思想能导致成功
把握人生需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正确的思想方法再加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可以使一个人获得伟大成就。反之,消极的破坏性的思想则将毁掉所有成功的可能性,如果继续下去,它最后终将破坏你的健康。
这里有一个惊人的资料,在所有病人当中,将近75%的病人患有“忧郁症”。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思想状态,会引起对自己健康的无谓烦恼。
用清楚易懂的话来说,“忧郁症患者”就是指,一个人相信他自己在患上某种想象中的疾病,而且,通常这些可怜虫都相信,只要是他们所听到过名称的每一种疾病,他们全都染上了。
“忧郁症”是所有不正常症状的开端。
下面是罗斯博士述说的一件事:
“N的妻子得了肺炎,当我赶到他家中时,他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说:‘如果我妻子死了,我将不相信有上帝存在。’她请我来,是因为医生已经对她说,她活不了了。她把丈夫和两个儿子叫到床旁,向他们道别,然后,她请求把我——我是她的教区牧师——找来。我赶到她家里之后,发现那位做丈夫的在前厅中啜泣,两个儿子则在尽量安慰他。我走进她房间时,她的呼吸已经困难,护士告诉我说,她的情绪很低落。
我很快就发现,这位N太太请我过来,原来是要拜托我在她死后,照顾她的两个儿子。这时候,我对她说:‘你绝对不能放弃希望。你不会死的。你一向就是一位强壮而健康的妇人,我不相信上帝会要你去世,而把你的儿子托付给我或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