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的发生是人世间极为美好的事情,如果说青年阶段是人生的春天,那么青年的发生就像是春风拂面,给人带来生机,带来活力。但从幻想的生活过渡到实际的生活,总要产生一定的心理困难,黑格尔早就对这种困难作过十分生动的描述:“青年人在此之前只注意一般的对应,只为自己工作,现在他正变成男子汉,他必须进入实际生活,为别人做事,并且要注意小事,但开始做这些琐碎的事情,对于一个人来说毕竟是件痛苦的事,而且因为不能立竿见影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很可能得上怀疑病。”
青年人在20岁逐渐步入社会以后,有些人喜欢谈论自己现在的情形,有些人则喜欢谈论自己的未来。有些人会说:“目前我正从事于……。”另外一些人则强调:“我正计划做……。”因此,我们定下一个惯例,要求每一位工作者先谈论他们目前正在从事的活动,然后再谈他们对未来的计划。
把他们谈论的焦点集中于现在,又产生了另一个分歧点,那就是有些人会详细的描述他们的工作及在工作上所遭遇的问题;有些人则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观察和批评他们的同事上。
对大多数这类型的人而言,20来岁这段时期可以被划分成两个部分。在他们刚从大学毕业的头3年里(一般而言,也就是从22岁到24岁),他们正处于一个对任何事都反应过度的阶段。对于任何加诸于他们的要求,他们在情感上的反应都很强烈。在工作技巧及个性的天平上,他们往往会把任何挫折或升迁减速的情况归咎于后者,而非前者。
在这种情况之下,为了加快自己晋升的速度,他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要修改一下自己个性的外在轮廓。在一个战线受挫以后转到另一个战线,本是人之常情。喜欢挖苦的人,也许会说他们已决定用欺骗作为往上爬的手段,因为他们的工作技巧对他们的帮助不大。但这样说却忽略掉这个年龄的男女在个性上的可塑性,尤其是当他们为了求上进而饱受内外压力逼迫的时候。换句话说,当一个人的个性还没有完全定型的时候,我们不能说他因应环境需要而修正自己的个性,是一种欺骗。
总之,对大多数的人而言——不论他们后来是成功或失败——22岁到24岁这3年是个戏剧性的阶段。在这段时期中,为了追求成功,他们会尝试戴各种面具,并尽量散发出魅力、智慧、锋芒及人上人的气质来。
如果未来的赢家和输家都做这样的事,那么是什么因素使他们之间产生这么大的区分呢?在未来的岁月中,人们的事业究竟会扶摇直上还是欲振乏力,主要的因素出现在25岁到29岁这5年的时间里。
由于这一阶段的青年人已开始从事劳动,因此使他们的成年期加快到来,促进青年期自我中心主义的克服以及对个人认定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这对青年人自我意识,对他们的成人感,将产生良好的影响。
不同的青年经历着不同的社会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那些能很顺利地获得某项职业的青年,他们的社会化条件优于待业青年,他们的社会化道路相对来说也较为平坦,但是,他们的社会化也同样是一个严峻而艰苦的过程。当他们刚刚进入社会之时,还只能算作一名“学徒工”,世界之大、社会之复杂是他们前所未见也不能预料的。深重的工作负担,巨大的学习压力,微妙的人际关系组成了他们新生活的全部内容。此外,社会资历是社会向青年提出的极为苛刻的要求,他们必须忍受着论资排辈的艰难岁月。第二类是消极的待业青年,他们一时还没有就业的机会,在社会中还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而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他能以打短工的形式维持自己的生存需要,于是,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还不能提出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高标准。第三类是那些积极的待业青年,他们机智地利用社会间隙,在社会宽容的夹缝中生存,他们有着一种勇于开拓,富于创造的冒险精神,因此,他们的社会化是一个被动与主动的过程。他们的生活虽然比别人更难,但他们所获得的成果最大,他们的社会化也就更具特色。
青年人由于缺少明确和稳定的兴趣而造成职业自我确定的拖延和推迟,常常又与总体的不成熟及行为和社会取向的幼稚有关。但是过早的自我确定也有弊病,在他看来,职业和世界其他事物一样,都是黑白两色的,“好的”职业一切都好,“坏的”职业一切都坏。在选择上表现出绝对化,不愿意考虑其他方案和可能,这往往成为一种自我防御机制,生活经验的不足,追求水平的偏高,都可能带来失望和对精神的创伤。
从心理学家的研究来看,对自己生活意义最不满意的是25岁以下的人,这虽然是与进入成年和走上独立生活所带来的困难有关。25岁至30岁,这种困难得到克服,人们感到自己的生活最有意义,最充实。
4向中年的过渡期
对于一个30至40岁的人而言,要过理想的生活,最需要的就是钱。至于他们是否值得获得这些金钱,则无关紧要,困为在他们心目中,他们早已认定自己的身价要比实际获得的报酬高出许多。由于他们并没有从工作中获得自己想要的报酬,所以他们决定采取一个相对的措施:不要工作得太卖力。他们也许不能提高自己的薪水,但却可以减少自己付出的劳力。起码这一点是由他们——而非他们的雇主——所掌握的。
把他们这些年来思想上的推理过程做个简明的摘要,就是下面几点:
1)“我需要更多的钱”。
2)“我值得获得更多的钱”。
3)“他们并没有给我更多的钱”。
4)“所以我便减少自己的工作量”。
这几点想法听起来似乎很率直,而大多数人也认为这种推理不但合理,而且正当。日复一日,一个想法会依照顺序导致另一个想法。问题是——而这点很重要——这类想法进行的方向并非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圆圈,因为第四点想法必然会导致下面这个想法的产生:
5)“现在我比以往还需要更多的钱。”
怎么说呢?理由很简单。一旦他们对工作由原先的漠不关心转变成长久的敌意,他们就更无法享受到工作所带来的满足感。因此,他们需要更多的钱来满足自己的私生活。
由于他们觉得工作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外在表现,所以他们开始把注意力的焦点转移到衣着上面。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们当初的假设是,当人们对工作失去兴趣时,他们在工作场所的穿着会变得比较随便些。他们愈是不关心自己的工作,就愈注意自己的穿着。在他们的想法里,这是使他们获得成功的秘诀。
穿着整齐的时候,他们看起来的确很吸引人,而在别人的心目中制造良好的印象也确实很重要。
由于这一时期的人,在工作及事业上往往占有主动,当他们感到工作机制已不适宜于个人发展时,他们甚至想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影响作用下,改变工作制度或某种机制。试着改变或试着打败工作制度。但在工作世界里,人们为了打败工作制度而做的每一件事,并不见得都是有意识的行为。事实上,当他们这么做时,他们不但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而且也无法真正地明白原因为何。想迅速地往上升只是他们下意识里想打败工作制度的一种方式罢了。如果一切真如他们所愿,他们就可以享受自己所渴望的财富与地位。
5成熟的中年
习惯上,心理学家将40~50岁这个年龄期称为“中年危机”期。因为“中年”对许多男女的确是个“艰难的年龄期”。现在人们可以把青春感保持得很久,但到了40岁上下就会日益感到有许多事自己已经“不能做”或“想要着手做也迟了”。这倒不是因为自感体力不济的缘故,大多数人年近45岁时,在技艺方面和工作方面基本已达到以至超越了高峰(政治和学术晋升除外),身有一技之长带来的社会的承认及家庭中也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夫妻间的爱情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狂热,本来起着巩固家庭作用的孩子已长大成人,家庭以外的交往也年复一年地缩小,如果说青年期和成年早期是为了美好的未来而创造的话,那么到了中年时就变成了冷漠,消沉和对新事物的惧怕。
有些人试图恢复过去的生活方式,这其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举动。这只能表明个人缺少创造能力,要想放下肩上的重担,就不应向后看而必须向前看,探索未知世界,对自己以及他人承担新的责任。
成年这个概念,一方面表现为适应,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创造性的活动即自我实现,但是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这些,因人而异。对一些人,成年意味着“自我”的扩大、活动领域的丰富、自制力和责任心的增强,即自我实现;另一些人则相反,他们强调的是适应形势、迫不得已。对他们来说,成年不是有所得,而是有所失;不是自我实现,而是自我物化。前者体现的是自己的事业和他人关系中积极的、富有创造力的“自我”,后者是视自己为外力和时势玩物的、消极的、物化的“自我”,这种自我感觉与其说是年龄造成的,不如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个时期,何谓健康的个人成长,已不言而喻了。
6垂暮的老年
人们普遍认为自尊和对自我的评价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但这一说法并没有从实践中得到印证。从平均数字看,老年人(极老的人除外)对自己的理解和评价都是相当肯定的,绝不低于中年人。老年人对自己的仪表不大在意,但很重视身心状况,自我感觉。从总体上看,他们对自己的聪明才智给予肯定的评价,虽然比青年人要谦逊些,不过,他们在评价自己和别人时,更注重道德品质。而另外一些老年人眼界比较开阔,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变得温和,认为只要不超出一般原则和限度,别人也可以有与他们当年不尽相同的生活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性别差异,特别是男女极端对立、水火不容的特征取向,都逐渐减弱,但男子即使到了老年其自我批判精神也不如妇女。
老年人如同生命的其他年龄段的人一样,首先取决于他从事怎样的活动,老年人可以分为若干不同的社会心理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活动型、创造型老年,比如有些老人长期不肯告老退休,即使脱离职业性劳动,仍然继续参与社会生活、青年教育,总之,仍过着饱满充实的生活,丝毫不感到有什么损失。
第二种类型的老年人也具有良好的社会、心理适应能力,但这种退休老人的精力主要放在个人生活的安排上——追求物质上的顺遂,颐养天年,从事娱乐活动和自学进修,而从前他们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这些事的。
第三种类型主要是妇女,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家庭上,家务事是永远做不完的,所以她们无暇忧虑或寂寞,但是她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低于前两类人。
第四种类型的人把关心个人健康作为自己生活的目的,这种关心不仅促进人们去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而且还给人带来一定的精神上的满足。但这类老人(多半是男人)惯于夸大自己真实的和虚构的疾病,他们的意识和自我意识充满高度忧虑。
尽管存在种种社会心理的差异,这四种退休老人的心理状态都是良好的。当然也有反面的发展,第一种是攻击型牢骚满腹者,他们不满于周围世界的现状,批判一切,除了自己,教训所有的人,无休无止地提出种种无理要求,用以要挟周围的人。第二种是对自己和自己一生感到悲观失望的、孤苦凄凉的失意者,与前者相反,他们并不责怪别人,只责怪自己,他们一味回忆所失掉的真实的或臆想的良机,所犯过的真实的或臆想的错误,从而感到很不幸。
老年虽然是一种自然现象和必然现象,但人类正在和它斗争,以延长我们的寿命,并使我们生活得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