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卡耐基成功人生经典
785400000019

第19章 人生的设计 (1)

一人生的整体设计

人的一生很短暂,在有限的时间里,只有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奋斗目标,设计自己的成功道路,一个人才会顺利地实现自我、取得最大的成功,他的一生才算是完美的人生。

人生的一般流程

1人生流程的阶段划分

人生的全流程,虽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时空整体的客观存在,但它明显地划分为阶段。按人生流程中生理年龄、人的成熟和发展过程、以及主要内容的更替,综合起来看,分为四个大阶段较为科学,每个大阶段内又分几个小段。自降生至18岁,我们称之为人生流程补建期。如果说任何人对自己所获得的遗传因素、母体条件都无法选择,那么我们就可以降生为界。降生以前主要是获得先天的生理应力,出生后社会环境便开始施加影响以造就其社会适应力,以使他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第二个阶段是成熟期,即18~25岁左右这个充满理想、浪漫色彩和激情的青年期。这个时期,努力总结在补建期所得到的一切知识和社会经验、实践体会,中心任务是使自己初步成熟起来。

这一时期有两个明显标志:一是初步形成世界观,即获得社会观、人生价值观、认识方法协调统一化,形成对客观世界的整体性认识;二是基本选定了一生所从事的事业的目标。在这个阶段上,人生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全力促进成熟,早成熟早立志,就可以早进入创造期,早出成果,为社会多作贡献。第三个阶段是创造期,即25~55岁左右这个年龄段。这是人生全程中的黄金时代,无论从事什么工作的人,这个阶段都是进行创造性工作的最佳时区。不仅因为这个年龄段上的人年富力强,而且因为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历经了磨练,使他们有稳定持久的情绪和耐力。第四个阶段是总结期,即55岁以后。这个时期,因年龄增长所发生的心理变化,以及体力精力的减退,迫使人不得不离开第一线,作一些总结切身经验的工作。

上述四个阶段,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互为环节、不可分割、连成整体;而又特点各异,各负其任务不同。在比较当中有区别,在发展当中相联系。

2人生流程的反馈

在人生的整个过程中,一直存有反馈调节活动。人生流程中的反馈活动的规律性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成熟和社会成熟几乎是同步进行,反馈活动的自然生理性越来越被社会性所覆盖以致淹没。反馈活动的社会化趋势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反馈的讯号形式即反馈信息的性质,不单纯是人体纯生理讯号,而是社会文化化了,就是说反馈信息越来越被社会文化态信息所独占。其二,反馈通道,即信息反馈的方式越来越社会化,建立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化的人工反馈通道。这是通信手段高度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其三,人处理反馈信息的手段,由单凭脑的生理机能而转向使用社会化机器。其四,反馈信息内容随人的成熟越来越社会化。从人生流程图中可以看到:在创造期和总结期,探索、创造、评价、发展、老化等几个小的发展阶段上,都有世界观所产生的动力诸因素的作用,也都随时有反馈信息产生。这些反馈显然是社会性的,既不是生理性的,又不是独一家的,而是接受社会态信息,所产生的反馈信息也是社会性的。在这个反馈循环圈中,信息内容主要是社会性的,而不是纯个人的经验和感情。

3人生流程内容

人生流程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呢?从人生总流程图我们得到关于人生流程的这样的公式:

生理遗传+社会后天补建→形成人的社会创造力量→实践活动(改造环境以利人类)→返还于自然和社会

这就是人生的全部内容的程式化简述。全部过程(或全部内容)的核心是:形成力量→进行改造环境的实践。

健康的个人成长之路

每个人从生到死,相对来说都要经过漫漫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从个人健康成长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它略分为儿童期、青少年期、青年期、过渡期、中年期和老年期,在这几个时期中,个体不断地发展、成长、完善。

1萌芽的童年

1)婴幼儿期。刚刚出生的孩子比绝大多数小动物无能得多,仅有适应外部环境的无条件反射行为,如吮吸等。

从出生到出生后3个月,婴儿就对外部世界发生了兴趣,并能从纯情感方面区分自己与他人了;3个月至8个月之间,便能记住“我——他”的区别,孩子能在某些场合认识自己;8个月至12月之间,自我意识以及识别这种自我意识的某些特征趋于恒定,婴儿开始区别自己的某些外部属性;1周岁至2周岁之间,据以识别自我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年龄、性别等,开始巩固下来,对自己的特征也开始可以固定地,在不同情形下认知了。

2)儿童期。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儿童的整个情感和智力发育是平行的,但其前提条件是儿童必须与成年人发生相互作用。儿童关于自己以及他人的信息,主要来源于成年人,成年人的的确确在确定着“他是谁”,他们给孩子起名字,教他在别人呼唤他名字时答应,帮助他了解自己身体各个器官的功能,向他们提供一些词义,帮助他们简单表达自己的想法。

儿童关于“自我”的身体特征和社会特征的关系问题也是很有意思的。儿童心理学中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身体的形象或模式是自我意识的中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自我的描述逐渐形成比较明确的理想的自我形象,一方面使较高的自我评价的求实程度有所降低,另一方面又使追求和自我理想化的水平有所提高。

儿童由只能区别“我”或“非我”的低级自我感觉和自我认识过程转而认识到自己是一个被别人注意和对待的稳定的客体,同时又是一个积极的活动主体。它是一个有规律的渐近的过程,一个某些特征和品质的体现者,拥有这些特征和品质就会给他带来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追求价值等。弗洛伊德把父亲对儿童行动的限制称为“超我”,称儿童的本能为“本我”,儿童对本我与超我的调节才是自我。弗洛伊德认为,超我对本我的压制达到了本我无法忍受,不能容纳的时候,就导致自我的怀疑、内疚、羞耻、自卑和神经混乱甚至自杀。相反,超我小于本我的力量,会导致自我的错位,主动、勤奋、自强甚至自傲,这两个极端都会出问题,“适中是人的一大美德”,只有适当的外界教育和主体能动性的适当发挥才能培育出身心健康的人。

2觉醒的青少年

随着青春期到来,十四五岁的青少年在心理上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可以不加考虑地回答各种问题;相反,对于别人提出的问题,却要考虑很多,比如你问的是什么意思,什么目的,应该怎样回答才好等等。

迫切独立和个性独特。随着年岁的增长,一般人更害怕的是自己还没有独特到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因此,青少年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我在任何一方面都不特殊的话,又怎能在一群人中显得突出呢?”学校是小孩首先与社会接触的场合,从一开始,它就在两方面提供他们挑战。一方面,由于它是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他们必须与它妥协,并适应它,不然就会长期的感到心情烦闷。另一方面,就这样无声无息地隐没在一大群人当中,也不是大多数青少年所能接受,他们想使自己在一群人当中脱颖而出的欲望是非常强烈的。

为了使自己显得独特,一般青少年第一件想做的事,就是使自己与父母“分开”。要使自己和亲友之间产生距离,有许多方法可行,最激烈、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发怒。心理学家又称为反叛期。对一个和自己有关系的人发脾气,可以暂时切断彼此之间在感情上的联系,然而,这种方法却容易令人感到精疲力竭。而且一旦愤怒的感觉消失,双方的疏远也逐渐消失。

等和父母分开的程度已到能产生“我们对他们”的心态时,青少年开始处理他们第二件想做的事:在他们所处的社交圈中变得特殊起来。请注意他们行事的顺序——首先是全力寻求独立,然后是不断地努力在公开场合表现自己的个性。

许多青少年把这两件事合起来一起做,我们并不感到惊讶。要达成其中一个目标就已经困难重重了。同时达到两者对大多数青少年而言,是非常辛苦的事。在青春期,青少年对自我及对社会的认识前进了不少,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在这个过渡期,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方面远非所有的个人特性和个人自我意识特性都发生根本变化,另一方面,即便深刻的、质的变迁也并不一定表现得很凶很猛烈。而且这不仅取决于社会条件,也体现于个体类型特点。

发现自我。青少年在这一时期的主要心理收获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发现,对他们来说,惟一可以意识到的现实就是外部世界。并且他还把自己的幻象投射到外部世界去,他已能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但还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各种心理状态。对于一个青少年来说,外部世界只是主观经验的一种可能性,而主观经验的中心则是他自己。一位15岁的姑娘把这种感觉表达得很恰当,当一位心理学家问到“你觉得什么最现实?”时,她回答说:“我自己。”

产生孤独。由于意识到自己的独一无二,与众不同,孤独感便也接踵而来,“自我”往往给人一种模模糊糊的不安的感觉,内心空虚,这种不安和空虚必须用什么来填充,于是就有了交际需要的增长和交际选择性提高,同时又需要幽静、安定、需要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过分夸大自己的独特性,与众不同,往往会使自己腼腆发窘,惟恐在交往中贻笑大方,“丢了面子”,他们既渴望着倾诉心声,同时又很不满意现有的交往方式。

思考人生。这一时期青少年开始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这个问题是个人最概括的、最富哲理的思考形式,它把自己的一生作为一个具有一定方向、顺序性和内容完整的过程来加以考虑,而不是作为一系列偶然的、互不相干的事件来加以考虑,这是最重要的进步之一。人生意义问题的产生,一向是某种不满足的征兆,一个人如果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某种事业,他是不会问自己这种事业有什么意义的。

这个时期主要的困难在于怎样做到理想和现实的正确结合,理想是长期的生活计划,既包括个人的,也包括社会的;现实是眼前的、今天和明天的活动及目的。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讲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青少年喜欢幻想遥远的未来,同时又急于求成,希望立即满足自己的愿望,能否延缓直接的满足,能否为了将来而从事劳动,这是青少年时代是否健康成长的重要标志。

3奋斗的青年

青春期过后,生理趋于成熟,心理逐渐步入青年阶段,但在临步入社会之前的这一阶段,又有不同于其他阶段的特征。

这个时期的生活在社会性方面和心理学方面都比儿童期、青春期的生活丰富多彩,青年人也就是成年人。与其说是一种心理状态,不如说是一种证明。个体是某一社会享有平等权利的成员,能够而且应该担负与此相关的社会角色和履行义务,从而实现他的个体的价值。由于基本心理结构,价值取向和追求水平的稳定,“自我形象”的稳定性和内在的连贯性也随之提高,但是“自我形象”中各个要素的比例和位次首先取决于个体认为能自我实现的活动的价值和对自己生活成败的衡量。

这时的实际生活包含两个主要领域:最广义的劳动(指一切有针对性的活动)和最广义的交往(包括一切人际交往)。对人的人格作任何描述都必然包括以下两个问题:一这个人做什么事,从事什么具体活动,他自己对这个活动持什么态度;二他与周围人的关系如何,他爱什么人,别人是否也爱他,他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敞露胸怀和理解他人?这两个问题归根结底决定着他反思的“自我”的实质以及他对生活的满意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