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跟随南怀瑾品读百家诸子
7852000000015

第15章 孟子心得:仁义当道(5)

那老总说,企业效益不好不是员工的错,员工是按劳取酬,他们的工资是按岗位职责、技术优劣、工作态度来考核的,工资水平也是以行业标准和地区水平来参照的。他的企业是新办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通常是新办企业最为缺乏的人才。如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合理的工资制度是关键,员工付出多少你就要给多少。前几年虽然在企业亏损阶段施行高薪养才政策看似是亏了,但他现在每年那么多的盈利,完全得益于前几年高薪养才做的铺垫。正是因为这样,大量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才能留住,他的企业才能逐渐扩大变强。员工为你多赚一元钱正是因为你多给了他一分钱。比如说设立的管理奖、科技奖、销售奖,承诺不差分毫地兑现。这样,员工的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员工视企业如家,企业的事他们自然会全心全意投入,员工先富了,有了积极性,那么,企业自然而然也就被他们盘活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政之道也是如此。国家太平时期,正是“明其政刑”“绸缪牖户”的最佳时期,孟子引《诗经·豳风·鸱鸮》为证,“迨天之未阴雨”就是“国家闲暇”之时,“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就是“贵德尊士,明其政刑”,“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就是“虽大国必畏之矣”,引《诗经》和所要表达的意思扣得这么紧密,孟子真不愧是雄辩滔滔的政论家。

当时有很多诸侯不懂得利用承平时期明其政刑,宣扬道德和尊重人才。他们之中不是穷兵黩武之人,便是贪图享乐之君,最后他们所得的祸果正是因为他们自种祸因,这正应了“出乎尔者,反乎尔者”那句话,因果循环,最终会自食恶果。因此,孟子举《诗》《书》为证,说明无论祸福,都是自己招致的。《易传》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也是相同的道理。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深为感动,于是答应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为成就刘备的霸业而竭力驰驱,鞠躬尽瘁。当年周公辅佐成王,一沐而三捉发,他的努力为周代立下了800年的雄厚基础。历史上这样的贤能之士还有许多,他们都是明其政刑的典范,值得为政者效法。

南怀瑾以他独到的见解告诉我们:明理的君王会明白这是俘获民心的好建议,但若是没有思想的君主,那他看到的只是眼前,不会考虑以后,自然就会把孟子的这种建议看成是对自己不利的提议。每个时代都有贤臣,每个时代也都有明主和昏君,可行的建议找对了人,听的人明白了,这个建议便就是一个改革。

宽容也是一种仁义之道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我们在这番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对伯夷和叔齐的崇敬之情。这是为什么呢?南怀瑾先生说过,伯夷、叔齐有不念旧恶的美德。过去有些人做过对不起伯夷、叔齐的事情,但是他们并没有对这些人耿耿于怀,而是让事情过去了就算了,没有对这些人和事怀恨在心。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也许我们大家会认为伯夷、叔齐太傻了。“怨是用希”,就体现出能够宽恕别人的人,能让大家之间的积怨消除,渐渐的,坏人也能被这种德行所感化,殊不知宽容也是一种仁义之道。

古往今来,凡是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都是宽容的人,因为宽容,所以才能发展壮大。

曹操之所以能在官渡之战中胜出,吞并北方四州,剿灭袁绍,和他的容人之量是密不可分的。

公元200年10月的一天,官渡之战刚刚结束,一位官员抱着一大捆信件,急匆匆地来向曹操汇报:袁绍仓皇出逃后,有一批书信遗留,是京城许都和曹营中的一些人暗地里写给袁绍的。曹操接过信,大声地读出这些信。这些信大都关于吹捧袁绍的,有的干脆表示要离开曹营,投奔袁绍而去。

曹操的死党听完这些后,都很愤慨,还说:“吃里爬外,这还了得!应该把他们抓起来。”

曹操微微一笑,开口说:“把这些信统统烧了。”

这个命令使在场人都愣了。

“不查了?”有人轻声问。

“是的,请你们想想:袁绍当时势大,连我都感到尚不能自保,何况他们?”

经曹操这么一说,在场的人都觉得在理。

这件事传出后,那些暗通袁绍的人才把心里一块大石头放下,其他人也觉得曹操度量大,体恤部下,能够容人,愿意在他的麾下效力。曹军的军心更振奋了。

俗话说:“将军头上能走马,宰相肚里好撑船。”这是对一个领导者的最好褒奖,也是作为领导者能容人的最高境界。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缺点。人才,不一定是全才;能人,不一定是完人。“峰高谷低”,优点突出的人,往往缺点也很明显。人才之所以是人才,主要不是因为没有缺点,而是因为他们在某些方面有过人之处。如果一味地求全责备,甚至用放大镜看缺点,就很难找到可用之才了。

战国时期的卫人吴起很有才华,但很自傲。得不到鲁国的重用,投奔到魏国后,被魏文侯任命为大将军。吴起不负众望,不仅带出了训练有素的军队,收复了被秦国夺去的大片土地,还整治边防,体恤民情,使百姓安居乐业,成为一代名将。显然,鲁国国君的苛求使他错过了一个难得的将才。

作为领导,应该能容人之短。古人云:“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问小疵。”对有能力的人才,要善用其长,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比如,一个部门主管敢于改革,有创新精神,但有点自负固执。对这样的人,领导就该多看优点长处,不必太计较缺点。

有位经理才华出众,但他的事业一直都不顺利。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太精明了。每次与朋友见面聊天他总在抱怨、指责别人,这些人包括他的合作伙伴、客户以及下属,他会一针见血地指出每个人的缺点和不足,然后抱怨同这些人共事有多么困难。朋友劝他:用人、与人相处都要尽量地看人长处,用人长处,不要老盯着人家的缺点不放,而他依然如故。因此,公司的事业很不景气。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这是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的话,眼睛再好,也有看不清的时候。有时候眼睛会欺骗自己。既然“看”有时不可靠,那就不妨多听听。听群众的声音,听不同的声音,用相对客观、全面的“听”来弥补和纠正有可能主观、片面的“看”。

不少人才其实都有着这样的毛病,他们自视甚高,环顾周围的人都不如自己,全是毛病,他们喜欢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他们精明,但缺乏容人的胸怀。这样的人可以做好具体业务,但绝不是优秀的管理者。他们可以成为好朋友,但与其共事很困难。

爱才,容才,护才是领导者必须学会的。而容才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因为只有容才,才能培养人才。容才需要宽宏大量的情怀。这样做不仅能发挥人的创造性,而且还能吸纳人才。

南北战争时,林肯带领的军队在前9年,虽然拥有人力物力上的绝对优势,却遭遇了很多败仗,后来林肯决定任命格兰特为总司令,但有人因为格兰特的嗜酒贪杯而反对他当总司令。而林肯则说:“如果我知道他喜欢什么酒,倒应该送他几桶。”结果由于林肯用了格兰特而转败为胜。

有些有才华的人,他们的缺点也会很明显。因此,在选人用人上应该切忌求全责备。在一些发达国家里,有的公司用人有一条规定,在经营中失利的人优先。看来,这种做法不无道理。

西汉末年,一次皇帝巡视军营,一名裨将因违犯军规而被绑在辕门外等候问斩。众将士求情,皇帝就是不肯。这时在皇帝身边的刘秀说了一句话:“用功不问过,何不让他带过立功呢?”沉思片刻后的皇帝,马上命人松绑。后来这位裨将果然在作战中立了大功。

这是人们心理的真实写照。犯过错的人更容易接受有困难的工作,容忍他们,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激励,可以激发他们创造出令人惊叹不已的成绩。当他们犯错而受到歧视和冷落后,恢复自己的价值和尊严就是他们最大的愿望,领导者一旦提供这种重新获得社会肯定的机会,能使其倍加感动,进而迸发出强大的干劲,做成别人不能做成的事情。

鱼在太清的水中无法生存,人要是过分精明就没有人愿意与你共事了。领导者只有会容人,才能正确用人。不能容人,也就谈不上科学用人。这是领导用人艺术的辩证法。在下级功、过、个性、私仇面前,领导如果能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容纳,并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酌时以导、量事以用,下级必然会肝脑涂地为领导干事,甘心情愿地为领导所用,否则,领导的用人艺术也会大打折扣。

用人也好,相处也罢,要看人之所长,善用他们的优点,别总是看人家的缺点。领导者正确用人的唯一途径就是能容人。不能容人,也就谈不上科学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