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跟随南怀瑾品读百家诸子
7852000000014

第14章 孟子心得:仁义当道(4)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换句话说就是“一报还一报”,类似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意思。后来这句话演变成一个成语——出尔反尔,意思也变成形容一个人的言行前后矛盾,此一时,彼一时,反复无常。

在这里,孟子实际上还是在说君民、官民的关系问题。孟子的话简单明了,老百姓眼看当官的战死而不去救,这样的行为固然是不对的,但当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时,那些官吏不闻不问的做法就对吗?“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说白了,就是“你不仁,我不义”,一报还一报,也就是曾子所说的“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其实,只要你当官的施行仁政,关心民生疾苦,那自然就会出现“你仁我义”的情况,这实际上还是一报还一报,“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易经》中谈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南怀瑾认为这句话实际上和“出乎尔者,反乎尔者”的意思是相通的。这也类似于佛家所说的因果报应,即善恶都是会有相应的报应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里说的报应可不是佛教中的来世因果报应,而是人为报应,是现世现报。

当然,不光是君民、官民之间有这种关系,这种关系在平常的人际交往中也很常见。生活中的很多人不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与身边人的关系而弄得“你不仁,我无义”,搞得彼此关系不和吗?其实,遇到这种事情,最后解决时发现多半是因为“出尔反尔”所致。甚至有时候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某个杀人案件,其根本原因也正是起于“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后果太严重了,难怪曾子反复提醒我们要“成之戒之”!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一景象反映了当时自给自足、耕织结合,把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的封建小农经济,把当时公社授田制形象地反映了出来。孟子一直主张在没有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对百姓实施“孝悌”的教化,以家族地位及长幼之序来稳定社会、构建和谐。这也正是孟子所提倡并希望看到的“以德服人”的“先王之道”。

在孟子看来,如果一个君王只顾“君之仓廪实,府库充”,而不管人民的疾苦,那么,必然会激化社会矛盾,上下的阶级矛盾也会变得越来越尖锐,而化解这种社会危机的办法,唯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矣”。

齐国在战国时期算得上是个大国。有一次,齐宣王问孟子:“交邻国有道乎?”孟子明白齐宣王其实是想了解齐国与邻国之间关于结盟或是征战和敌对方面的问题,但他却故意不正面回答,而是从天理的角度回答:“明仁者能以大国事奉小国,是乐行天命;智者能以小国事奉大国,是敬畏天理。”大国和小国之间若能和平相处,那便会成为其他国家之典范。但这样的回答,显然不是齐宣王所要的,齐宣王是崇尚武力的人,是希望以武力征服其他国家,称王称霸的人。当齐宣王向孟子表明了自己的这些意思后,孟子不但没有反驳齐宣王,反而顺着齐宣王的话进而引导。对齐宣王说虽喜好武力是很英勇,但这是小勇,但要想成为像周文王、周武王那样名垂千古的英明君王,需要的是大勇。而大勇和小勇的区别就在于,小勇乃是为了个人利害而动武,大勇是为了天下民众利害而动武。孟子言下之意是希望齐宣王摒弃邻国之间的利害冲突而为天下百姓的利益着想。

纵观中国历史,那些不为黎民百姓着想,只想着自己的丰功伟业,并以此而兴兵作战的帝王,如秦始皇、隋炀帝等,最后的结果都是国家日益衰落,最后走向灭亡。因此可以看出,因个人恩怨而让百姓出生入死、辗转于战乱之中的执政者,最后不止会失去民心,更会失去天下,成为历史上的罪人。

民为贵君为轻

孟子一再劝说君王,要把民众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该是以爱护民众为先,为政者要保障民众的权利。孟子赞同如果君主无道,民众有权推翻君主的统治。

南怀瑾在一次讲座中,谈到孟子拥护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说,孟子把民看得比较重,一直推崇民道思想。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为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还曾命人删改了《孟子》一书中的有关内容。虽然这只是传说,无须予以考证,但从中也能看得出来,孟子的这种思想是适合当时民生社稷的,但是却不为某些君王所接受。

南怀瑾先生还专门把孟子向梁惠王谏言的那段故事讲给学生们:

孟子到魏国造访梁惠王,向他介绍自己的执政理念。梁惠王开门见山地问:“老先生,还请您赐教关于执政方面的高见?”孟子答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梁惠王听后,反复唠叨着这句话,然后突然哈哈大笑起来:“民为贵,君为轻,自古以来哪有草民比君王还尊贵的道理呢?再说,没有国家,哪有子民?老先生,你这话真算得上是奇谈怪论啊!”

虽然梁惠王并没有采纳孟子民贵君轻的执政理念,但对这位大学者还是很敬重的,还吩咐掌管财政的官员为孟子做了一张“信用金卡”。可是却遭到了孟子的拒绝,梁惠王觉得难以理解,于是问那位官员:“你没有告诉他这是100万元吗?”“告诉了,他说无功不受禄。”官员答道。

梁惠王听后,觉得很吃惊,他感叹:“这世上竟然还有如此洁身自好的人,如果他做官必定是个清官!”

魏国当时的土地主要分布在黄河两岸,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对弱一些,于是梁惠王记起了孟子的话,黄河以北地区若有饥荒,就把那里的部分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于是梁惠王在水利工程方面大做文章,与此同时还帮助移民构建新房,一系列“形象工程”都为了他能在国民心中树立高大的形象。但让他始料未及的是“彩虹大桥还没来得及剪彩”就已经垮塌,水利工程也难堪洪水一击,为移民修建的新房变成了危房,“形象工程”俨然就是一块块豆腐渣。梁惠王勃然大怒,要求对那些负责工程的官员严惩不贷,事情真相很快就浮出了水面,问题涉及从大梁市长到安邑县等一百多名官员,造成豆腐渣工程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在大肆行贿。这么多贪官的层层盘剥是梁惠王万万没有料到的,有那么多的“蛀虫”同一时间啃一根柱子,用这根柱子盖的房子不倒才怪!

后来梁惠王想到了孟子,于是便请他去整治这个工程。孟子自然没有辜负梁惠王的期望,他在那块地盘真正做到了“民为贵”的理想执政状态,得到了人们的大力推崇,梁惠王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赞美。

南怀瑾先生总是妙语连珠,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深刻的道理,这些道理不再是直接生硬的东西,而是被他加入了更多感情色彩,更容易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他说:“其实往往只有手下的人安定了,大家庭才能和谐。这就有如员工和企业的关系一样,只有先让员工对企业有信心,对自己的工作有激情才能够做出有效率的事情来。”他随后又讲到了自己和朋友之间的一段谈话:

前些日子,我同几位商界朋友讨论关于怎样留住员工的话题时,一个朋友自夸员工队伍稳定,说他的企业在前几年的亏损状态下,依然给员工们按月发放高额工资。在一般人看来,效益不好的企业,员工工资是不会很高的,我们于是请他谈谈为何效益不好还要给员工那么高的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