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耽美淌过青春河的男人
7817500000008

第8章 春暖花开

第9节春暖花开

没去过楼台市的人,大都有这样一个偏见,说这是一座新型能源城市,煤炭、电力能源既是维持其运转的两翼,也是它的两张名片。了解更深的,恐怕还能说出这里有全国最大的楼台露天煤矿,是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引进美国商人H?M博士巨资兴建而成的。既然是能源城市,那么污染与脏乱就不可避免。不过,但凡到过此地的人,就不这么认为了,说这是一座难得干净、美丽和漂亮的花园之城。蓝天、白云、绿草、碧水、高楼大厦,一个都不少。楼台因煤、因电立市,在全省算得上比较年轻的城市,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才正式成立。建市时间虽短,但书记、市长换得茬数却不少,几乎每隔两年就换一次。更令人称奇的是,凡从此地走出去的市长或书记几乎无一例外地得以提升,成为副省级干部。提升之快、职级之高在全省是首屈一指的。正因为如此,小小的、“不及盈寸”的楼台市日益成为那些渴望在仕途更上层楼甚至是超常进级官员们争相追逐的风水宝地。

我考入市SW局的这一年,正好是全省唯一的女书记荆书记主政楼台之时。虽属女流之辈,但与前几任官员相比,荆书记的工作是最出色的。当然,我说的这个“最出色”,绝非本人一孔之见,而是多少年来楼台父老的共识,因为她给楼台办的实事最多、最显而易见、与普通百姓的生活也最为密切。如积极争取,让千里进京天然气管线为楼台市留了唯一的一个口子;如修了一条连接全市四个产煤大县120座大小煤矿的山地高等级公路;如为严重缺水、缺少灵气的楼台市在闹市区建了一座占地不低于二百亩的人工湖;在市区中心建起了全省最大的城市广场群,等等。这不凡的政绩,使人们心悦诚服地亲切地称她为荆大娘。几个大手笔项目,不仅是功在当代、利及子孙的民生工程,也奠定了楼台市日后经济腾飞的基础和城市大规模扩容升级的基调。

事情做的不少,但并不是缘于楼台市煤电丰富,钱多得花都花不了就易如反掌地做成了。因为那几年煤电尤其是煤炭形势并不好,产业结构严重畸形的楼台财政不仅并不富裕,甚至还有点穷。但荆书记在相对短暂的任上,硬是利用足称得上捉襟见肘的财政资金,办成了许多她的前任难以办成的大事。正因为如此,这个堪称女中豪杰的女书记的仕途也发展更快,离开楼台没几年就先后任了省委副书记、省人大主任之高职。可惜的是,刚在人大主任之位没干半年,就在一次下乡检查途中车祸而亡,让好多人都为之哀叹。这似乎为中国人向来笃信的宿命论提供了恰如其分的注解:万事皆由命,半点不由人。命里多大就多大。

若按此来解释,我被楼台SW局的录用似乎也是命里注定的事情。说命里注定,一是因为楼台SW局是全市首屈一指的好单位,好得让人都想不敢想,至少我这个穷光蛋就从没想过。二是因为事情的发生纯属偶然,之前毫无征兆,半点都没有,半月之前还是一副穷途末路的狼狈相,半月后却出乎意料地几乎一步登天。这前后大相径庭的极地跨跃除了用命运解释之外,一时半会儿好像还难以找到一个让自己更让别人信服的说法。如果说非要强词夺理的话,也只能用功到自然成来解释了。这个时候,时令仍是初秋,但地处黄土高原的楼台市却正快速从秋老虎如火如荼、肆虐异常转为“早穿皮袄午穿纱”的秋凉怪象。不过,我的心情似乎正经历着一场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盛象,因为我要去楼台市最好的单位SW局去上班了,我要成为一名头顶国徽、身穿制服的共和国SW官了。

楼台市SW局的办公地在市中心,恰好毗邻于城市中心广场群的一角。不过,办公地虽在此,但它所占的楼宇并非属于自己,而是租住在中国银行楼台分行里。那几年,正是各大银行大干快上建设豪华办公楼的井喷时期,全市的几家国有银行争相攀比,楼建得一个比一个高,装饰得一个比一个豪华。与其它行相比,楼台中行的楼不是最高,约有九层,但所占位置最好,装饰得也最上档次,听说当时的行长是在考察了经济繁荣、金融发达、实力雄厚的北上广深等中行的大楼才建的。所以说,占据市区中心一角的中行在楼台市最为著名,外表是通体的玻璃幕墙,白天银光闪闪、气宇轩昂,夜晚则被镶嵌其上的霓虹灯装点得流光溢彩。里边的装修更气派,凡能用大理石的地方绝不用瓷砖,更不用水泥砖,能用实木的地方绝对不用胶合板,间间屋子都经过吊顶处理,大大小小的灯星星似的满头都是,连各种办公家俱配的都是名牌。在楼台市区,绝对没有人不知道财大气粗的中行,其气派堂皇的办公楼已成了广场群景点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同样,比中行还实力雄厚的市SW局之所以租住在中行大楼里,是有一定原因的,绝非有意寄人篱下。SW局于一九九×年才正式组建,是在国家九十年代新一轮改革中诞生的新生儿。听说,人家的新办公楼正在市区新区紧锣密鼓地建着,建设标准就比照市中行。

大多老百姓,只知道中行大楼外观气派,但对里边的考究装饰只闻其名未见其详,因为中行大楼的门庭一天24小时都有全副武装的保安人员值守,可不是随便出入的。但我却又有幸成为一名能够天天自由进出的主人,从中行楼下不远的院门进出时,我能清楚地感受到南来北往的市民们那羡慕而崇拜的眼神。

我被市SW局录用的消息,就像插上翅膀一样,不径而走,迅速就在熟人圈中传了个遍。谁说好事不出门?好事也能出门啊!面粉厂的同事,对我一鸣惊人的“壮举”甚为称奇。反应平淡的只有刘厂长一人,从他平静的声色和话语中可以看出,我的脱颖而出、远走高飞他已有几分预料。他说:“走吧,我早就想给你找个这样的地方了,只是一直没有机会,现在你自己找到了,快走吧,若全厂职工都像你一样,我就是讨吃也不缺地方了。”刘厂长通情达理,言语真诚,使我深受感动,也使我良心上非常不安,因为在我身处困境之时他接纳了我,几年来又辛勤培养了我,而我却在厂里最艰难的时候没能留下,没能与他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相反却义无反顾地弃他而去。多年来,这个令人惭愧和歉疚的思想包袱一直重压在心头,每每想起都让我非常不安,总觉得欠了他一大笔人情债。其实,从离开厂子的那一天起,我就暗下决心:等有一天混好了,一定要好好报答他。但十几年过去了,我也没能混出个样子,始终都没有机会、没有能力兑现这个深藏于内心深处的诺言,只能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说着“对不起,对不起……”希望自己这出于真心的道歉能够产生心灵感应,换来他对我当年自私和临阵脱逃的原谅,也希望他能真正理解我那时的处境。

在风平浪静的面粉厂,我的如此举动就像是宁静的湖水里扔进了一块石头,激起了男女老少的如潮回应,有惊异的,有佩服的,也有不以为然的。人性的差异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得展示,总体上一边倒,局部地方看法不一。尤其是那些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的同事,对我的突跳龙门颇有微词。依他们之见,一则我没那个能耐,二则在跑关系成风的年代,我纵有三头六臂也难以如愿,之所以能考入在他们眼里肥得流油、红得发紫的SW局,纯属跑关系,走后门。瞧!我这根空场面的独擀杖竟受到了如此抬举,折煞我也!无论何种说法,我都一笑了之,我哪有必要跟他们空费口舌进行理论啊。靠关系也好,凭能力也罢,反正我已从效益日下、濒临倒闭的面粉厂跳了出来,进了一家大机关。据可靠消息,光收入就将超越他们五六倍,还旱涝保收,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就凭这个就足够他们快马加鞭追一阵子了。但无论认可我的,还是不认可我的,都似乎有这样一个共识,就是认为我年轻有为,前途无量,将来必有大官做、大财发。更可笑的是,同事之中,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都一个个争相跟我套近乎,连一向与我关系不睦的卢师傅也突然陪着笑脸,明知我不抽烟,还整整一个下午,多次动作敏捷地从上衣右口袋里掏出比左口袋贵好几倍的香烟敬我,并说了许多求我来日发达之后对他关照的话。

刘厂长把这事当作厂里半年来发生的唯一一件大喜事来庆祝,亲自主持召开了欢送会,当众赠送了价值不菲的纪念品,还赋诗一首,作为对我的祝贺与勉励,其情、其景真挚感人,让我终生难忘,尤其是他亲自手书的那首送别诗,我不知温习过多少遍,直至熟读成诵:

与宁枫共勉之

——楼台面粉厂全厂职工敬送

(一)

鹅毛虽轻

经千里之途,

礼品价小

表全厂心意。

相处的日子

留下美好的记忆,

流逝的岁月

让我们共同铭记。

奉献粮食的事业

你虽然短暂,

工作中又是那么的默默无闻,

但你留下的

给我们启发的

却是产品与人品的同在。

社会上,生活中,

再贵的东西

千金可买;

但你高尚纯洁的品德

是万金换不来的。

工作上的追求与努力,

生活中的向往与执着,

使你走上了新的岗位。

那是尽显你光点的舞台,

亦是发挥你更大才能的天地。

这是你的荣耀,

也是全厂人的自豪,

更是你新征程的起步。

要珍惜,更要努力,

生活步步充满阳光。

(二)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

花的事业是灿烂的,

但绿叶的事业,

则更值得人赞美与尊敬。

因为你知道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在我们共同的事业上,

在你人生的坐标中,

工作上,你

讲求一个“效”字,

负到一个“责”字,

把握一个“严”字,

强调一个“细”字。

生活中,你

遇到分歧不争论,

受到责难不灰心,

面临阻力不退却,

身处困境不动摇。

与人相处,你是

静坐常思自己过,

是非面前,

不见你闲时议论他人非,

劳动中,

你坚信能吃苦乃为志士,

待人时,

你恪守肯吃亏不是痴人;

因为你懂得,

退一步天高地阔,

因为你深信,

情深德先受人敬。

(三)

日与月交辉,

情与谊相伴。

相处的是日子,

我们曾一起共洒汗水,

分离的亦是日子

但永存的却是人间真情。

让我们共谱一首曲,

为事业而奋斗。

让我们高举这杯酒,

愿生活更甜蜜。

让我们同唱一首歌,

明天会更好。

欢送会后,是全厂职工共同参加的送别午宴,席设在一家中档酒店里。这让我深感不安,我知道,在处境艰难、每况愈下的面粉厂,为我搞一次宴会是多么的不易,这其中包含和倾注了刘厂长多大的情谊和对我的尊重啊,寄托了他对我的多少希望和期待啊。感动之余,我再三向厂长和身边这些朝夕相处了整整四年的同事敬酒、致谢,把浓浓的感激与深深的歉疚倾注在这一杯杯淡酒之中。

几个好友闻讯后,都不约而同地找上门来,一边道贺,一边不无感慨地说:看来,是金子总有闪光的时候。这话当年他们就不止一次说过,那还是在与世隔绝的校园里。每当读到我的文章,就心悦诚服地说,兄之文笔堪称一绝,兄之文才堪称金玉,毕业后若能进大机关给领导当秘书,将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也将是走向辉煌人生的最佳起点和终南捷径。这些不谙世事的书生们觉得,在机关当秘书,整天与当官的混在一起,肯定会得到火箭般的快速提拨,成为一个当官的。但后来,由于时运不佳,我不仅没能进入在他们看来应该进的大机关,反而几经周折才进了面粉加工厂,当了一名与“当官的”八杆子都联系不住的技术员,这使兄弟们一个个不无遗憾,觉得我“上错花轿”了,屈就了,大材小用了。这种结果,我自己也深有同感。在面粉厂工作,虽说专业对口,但却走了一条大弯路。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这里,我居然意外地幸运地遇上了一位生命中的贵人,一个知人识人、善于用人的开明厂长。这一遇可不要紧,使我的这点从小到大日积月累的写作特长得以未被荒废。不仅没有荒废,还得到了笔杆子出身的刘厂长的高度重视和手把手的培养。刘厂长,这个刚过而立之年的文质彬彬的年轻厂长,常以自己的经历教育我,让我在做好技术工作的同时,把面粉厂的文秘工作担起来,干下去干顺了。他多次告我说,他曾给区粮食局前任局长当了六年秘书,之后被破格重用,委派到面粉厂当了厂长,一直干到现在。这件事无论是在当时,还是时下,都是一件不可思议但却令人称道的事情,因为好多有资历、有关系的人趋之若鹜多年都没有如愿,而他仅以一枝笔就后来居上了。

厂长的经历,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励志教课书,使我深受启发和鼓舞,我决心向他学习,好好干,好好写。按照他的安排,几年来我一直兼做他的文字秘书,为厂里写总结,写计划,写各种材料。应用文与文学作品虽有同源联系,但写起来完全是两回事,无论是在语言风格、口气,还是在结构、内容上都大相径庭,这使我常常大为不解。刚开始,虽很努力、很用心,但所写的文稿总不能让厂长满意。这得不偿失的付出,不时使我心灰意冷、一筹莫展,但他总是不厌其烦地鼓励我,并极为耐心地指导我,像老师教小学生写作文那样一步一步、一点一滴地给我指教。他毫无保留的悉心传授和我更加用心的努力相结合,终于在几年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到一九九五年年底,我不仅在质检方面能够独挡一面,在公文写作上,也深得厂长认可。为奖励我的贡献,厂长一下给了我三个职务:质检科长、团支书、企业文化科副科长。这样,在毕业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我因成为面粉厂最年轻的中层干部,而倍受职工关注。工作上的艰辛付出与如愿以偿的回报使我坚信,条条大路通罗马,在企业干好了,照样可以收获成功,照样可以大展宏途。我甚至乐观的认为,照此下去,没准儿有一天还会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成为一个对社会更有贡献、更有价值的人。

但某些时候,现实的发展总是超乎想象,超乎既定的模式,甚至还会产生背道而驰的结果。与我在厂里地位日益上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企业效益开始急剧下滑,直至濒临倒闭,使我不得不被动且忍痛南征北战,四处苦觅工作,但却处处碰壁,始终难以如愿……好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付出就会有回报。在一次又一次失败的教训中,所积累下的宝贵经验终于促成了一个完美的结果——在应聘市SW局文秘人员考试中,我出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