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耽美淌过青春河的男人
7817500000064

第64章 金玉其外

第68节金玉其外

第二天,我早早就去上班了,为避免堵车耽误时间,我打算尽量乘地铁出行。地铁不堵车,又没有红绿灯阻隔,应更快捷一些,但地铁通不到南三环,只能坐到哪里算哪里,然后再转乘公交车。

出发的时候,天还黑着。天气很冷,寒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般,灌在肚里,则让人浑身筛糠。我先步行到立汤路,接着又乘912公交到立水桥,然后换乘13号城铁,从东直门转2号线到崇文门,最后又转了一次公交车,才到了杂志社。到达的时候,才是八点四十。还好,提前了二十分钟。但杂志社的玻璃门还没有开,我忙跑下楼去,在附近的早点摊喝了一杯热豆浆。再次返回时,主任刚好来了,紧随其后,几个同事也齐刷刷地来了,大家一见面,先客气地互问了一声“你好”。紧接着,又赶紧跑到门口的指纹签到仪前,依次按了手指。之后,就再也一声不吭地端坐在了电脑前。

上午,社长给我安排了新活,让我为下期出版的女性专刊写一篇卷首语,主题是“天真女人”。我找来当年出版的各期杂志,开始翻看。我想,只有读懂、搞清、吃透杂志的定位和口味,把握好脉络,才能写好,尽管一面时写的那篇文章社长很满意,听说已准备使用了,但那次写的时候还没来上班,写好写坏都没有压力,而这次可不一样了,自己身份已变,是人家的在职员工,可得务必写好呀。翻了半上午杂志,又浏览了当日送来的几份刊物,我脑子里逐渐有了思路。午饭后开始动笔,确切地说是动电脑键盘。心里边想,手里边敲,用了不到两小时就完成了这篇卷首语。送给社长一看,社长十分满意,说她虽是女人,却未必像我这样了解女人,更不可能写到这个水准。这篇卷首叫《让天真成为女人的本色》,全文如下:

世间万象,千娇百媚,物有所华,人有其美。山川之美,在于险峻;江河之美,在于不息;人之至美,在于女性。女性是美的化身,是爱的使者,是情的纽带。女性之美,有在于外表,有在于性情,有在于心灵;有的与生俱来,有的后天习成,可谓风情万种、特色千秋。但女人还有另一种美,那就是天真。天真是一种纯洁的美,如阳春白雪一样干净可人;天真是一种质朴的美,像深山飞泉一样空灵怡人;天真是一种真实的美,似陌上花开一样光鲜照人。

天真让男人失色,为女人增色。天真是女人的专利,女人的本色。女人可以不漂亮,却不可以不天真,多一份天真,就多一份可爱,增一份风韵,长一份魅力。但女人的天真,正远离女人,渐行渐远。职场女人,拼拼打打,在走向事业的巅峰中,多了成熟,多了冷峻,多了心计,却少了天真。家庭妇女,终日劳碌,在锅碗瓢盆中,多了勤俭,多了絮叨,多了闹心,也少了天真。失去天真的女人,要么表情麻木,神色黯然,要么郁郁寡欢,目光呆板。缺失天真的女人,纵然衣着光鲜,却让人遗憾万分;天真十足的女人,只要略加修饰,就给人韵味无穷。

天真是女人智慧的体现。天真不是幼稚,不是简单,更不是愚蠢,天真是大智若愚,是一种深藏于内心的大智大慧。天真女人不折腾自己,不折磨别人,善于以柔克刚,懂得四两拨千斤之妙用。所以,天真女人只要轻启朱唇,三言五语就胜似千言万语;天真女人虽看似柔弱,却往往力量无比。天真是女人征服男人乃至征服世界的智慧魔杖。天真是女人心态的外现。但天真太难得了,君不见,都市丽人眼花缭乱、似水如云,天真者能有几人。天真女人,拥有一颗平常心,对滚滚红尘,能心如止水;见物欲横流,可波澜不惊。天真女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是不谙世事艰辛,而是饱尝人生酸甜苦辣,阅尽世间坎坎坷坷,依然能保持一份淡定与从容。天真女人不是心中没有烦心事,而是善于应对并化解生活中的难题,心里虽大江东去,脸上却依然小桥流水;心里虽二泉映月,表面却始终百鸟鸣春。一句话,天真女人善于把烦恼埋在心里,乐于把阳光送给别人。天真源于女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源于对所得的感恩和回馈,源于对物质条件适可而止、见好就收的追求。天真是女人活力的呈现。天真女人,脸上总是春色满园;天真女人,额头总是清风明月;天真女人,就像太阳一样,照到哪里哪里亮。天真女人就是阳光女人,浑身活力闪现,通体激情四射。人们喜欢阳光,更渴望与阳光女人相处。与阳光的天真女人相处,你会活力激荡,你会心情开朗,你会热情奔放。与天真女人相处,就是与真实的生活相伴,你会头脑清醒,你会理性地看待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你能看山是山,见水是水。

天真是女人的本色,但天真不是云里雾间的抽象,是红尘现世中的具体,是孩子归来的欣喜雀跃,是丈夫外出的温暖叮咛,是朋友临门的热脸相迎,是父母塌前的跑前跑后,是同事面前的亲切问候。外表之美,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天真之美,不拘时空,经久不衰。天真是女人的本色,是女人一生一世的表情。

交稿之后,社长让我为这期杂志再选一些稿子,我只得再次趴在屏幕前,从闪闪烁烁的图文中沙里淘金,寻找适合的稿件。网上的文章可谓海量,但鱼龙混杂,真正找一篇好的却并非易事。盯了两小时,浏览了将近三四十篇,才找到了一两篇符合要求的,但眼睛已完全受不了了,像揉进了沙子一样,又疼又胀。心想照此下去,用不了多久,眼睛就得彻底报废。

在煎熬中,好不容易熬到了下班。返回学校时,我感到非常累,完全是一种疲惫不堪的样子,像干了一整天重体力活似的。原因有工作了一整天,体力有点不支;也由于上班距离实在太远,往返路上奔波得太厉害,透支体力太甚。还有眼睛,不仅难受,且视力也骤然降了许多,看什么也模模糊糊,雾影重重。这才一两天呀,而北京人天天如此,可真是太辛苦、太辛苦了。在老家上班,虽说也挺受罪,但至少不会受上下班奔波的罪。那里的班,步行着去,一般都不会超过十五分钟。第三天,还是如此。

这使我越来越难以承受,不仅眼睛受不了,连车也坐不动了,一路上头晕目眩,直想呕吐,而且,对杂志社这种异常沉闷的工作气氛也越来越难以适应。我不明白,同事之间为什么会那样冷漠,形同陌路。上班时间不说话还可以理解,但中午吃饭时放松一下也未尝不可,彼此聊聊天了,说说话了的,多好啊!还可以缓解工作的紧张呢。第四天,也就是星期四上午,社长出差走了,临走时,把我和编辑部主任叫到一起开了个短会,说她要出几天远门,到南方的一个小县城,做一项公益事业,为一所学校捐一批价值12万元的书包,还说投身公益事业是杂志社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杂志社每年都要做好几次,花好几十万。

社长这样说,顿使我肃然起敬,不甚钦佩,心想人家虽是个女领导,胸怀可真不小,境界可真高啊,致富不忘责任,难得!难得!尤其是在这个自私自利充斥的社会。看来,我真是跟对人了。又想,从这个举动不难判断,杂志社的经济效益一定很好,否则岂舍得花那么多钱搞爱心捐助?

社长走后的第二天,编辑部主任跟我说,社长委托他跟我签一下聘用协议。我说,好!签吧。说话间,就随他来到了隔壁的小会议室,即当初面试的那个屋子。其实,说心里话,我已不想在此干了,不仅是因为身体受不了,心里也倍觉压抑,觉得这并非我所要的工作,得重新换个地方,只是钱袋日渐干瘪,频频告急,得急需补充,否则就会闹经济危机。我准备在此坚持上一个月,把第一个月的工资领到手,再作打算。我认为,凭自己的学识,再找一家单位是不成问题的。

但接下来的事情却让我很不可思议了,主任说按他们杂志社既有的制度,我的月薪是4000元,并说新入职的员工月薪都这样。我赶忙分辨说,二面时已跟社长谈妥了,我的月薪是6000元,试用期80%,即4800元。主任立刻说,昨天社长临走时已有交代,让他照此代表她跟我签协议,并说6000元是我当编辑部主任之后的月薪。我忙说,不对,不对,若是这样,我暂时就不能签了。

回到编辑部,我心里很不高兴,说的好好的,一个月6000元,怎么转眼之间就少了2000,成了4000元,真是上了钩就不在乎了。又想,难道是社长嫌我工作做得不好,故意压下去2000吗?这也不像,前几天她还大赞我写的那篇卷首语呢。

到底是怎么回事?我百思不得其解。唯一自圆其说的猜测是,社长觉得我走投无路,找不下个好工作,4000元也能留住我,就不想多花钱了,企业都讲经济效益,能少花的自然想少花,但信用呢?不讲了?朝令夕改啊,红嘴白牙说下的不算,什么才算呀?再说了,杂志社每年捐助慈善事业都要花几十万,难道就舍不得为一个有价值的员工多花两万?况且这是当面说妥敲定的事情,怎能说变就变呢?整整一个上午,我身子虽坐在电脑前,但心却渐渐越飞越远了,我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心想既然你们这样待我,我还有什么心肠为你们工作呢,不如乘早离职算了。打定主意后,我离开编辑室,来到了附近的街上。

时令已是十二月中旬,天气冷得连手都拿不出袖管,路边的国槐、杨柳都光凸凸的,残枝败杆,一叶不着,只有每隔几十米高耸着的一株松柏还泛着几抹残存的满是尘土的绿,为萧瑟的寒冬注入少许杯水车薪的生机。街上行人稀少,全没有夏秋时节的喧哗与热闹,只有马路上滚滚来去的车流发出连绵不绝的沙沙声。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又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心里不甚感慨。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想不到却又是这样。唉,怎么这么难,这么不如意!溜达到中午时,我回到了杂志社,主任邀我快随他们去吃饭。心里尽管很不高兴,但我并没有形于脸色与言语,好聚好散吧,用不着恼着脸,赌着气,没这个必要,再说这事与他无关,是社长的意思,他不过是个传话筒。

下午下班时,我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跟主任说,我要走了。主任说,走吧,下班了,回去歇一歇,下周按时来,咱们签一下合同。显然,他没有听懂我的话。我说,不用签了,我下周不来了。没等主任开口,我又说,太累了,这班我上不动,你们找个年轻些的,我老了,不适应路上路下每天几个小时的奔波。话音刚落,主任就站起来说,你是说待遇吧,下午我又跟社长在电话里沟通了一下,她说可以再谈,下周她回来之后,当面跟你谈,跟你签协议。我想,早已谈妥的事,还有必要再谈吗?你们言而无信,还谈什么谈,你们就爱做沽名钓誉的事情,花几十万搞捐助可积极着呢,而对一个辛辛苦苦为你们创造效益的员工,却一分钱都舍不得多花。不是说不能做公益事业,当然能做!但总得先解决自己的问题吧,总不能靠克扣或抠下自己员工的钱去社会上扬名吧。真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啊!

想到这里,我说,不必了,不必了。主任马上就急了,忙说,那我现在就给社长打电话,让她跟你说。我心里好笑,这是何苦呢,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看来你们与几年前逼走我的楼台市SW局别无两样,既然这样,我更不想为你们工作了,你们后悔去吧。我说,用不着了,我老了,不中用了,你们找个年轻人吧,北京是年轻人的天下,像我这样的半老头子,一来干不动,二来也不值钱。主任又说,宁先生,我还是希望你能考虑一下,我们都成年人了,不要意气用事。我忙说,考虑好了,下周不来了,你们早作准备,重新招人吧。主任遗憾地说,那,那这几天——。我知道,他的意思是说这几天的报酬怎么办。我轻轻一笑说,这几天就算了,权当给你们帮了一个忙。主任十分惊讶,再也说不出话来。显然,他是对我的毅然离去感到惊讶,对我的不要报酬更加惊讶。在主任的满面惊异中,我头出不回地离开了杂志社。

不久,在网上投简历时,我再次看到了这家杂志社的招聘启示,与上次相比,把薪酬从原来的面议改成了“2000—4000元/月”,对此,我一笑了之,看来真是不想多花钱呀,这说明我的离开是对的,留下来,也未必能如愿。更可笑的是,再后来,杂志社又把薪酬从“2000—4000元/月”改成了面议,我猜一定是招不到合适的人、碰了无数鼻子灰才这样改的。看来,这个女老总真是个女人呀,“天真女人”呀,折腾来折腾去,到底干啥子呀?娘稀屁!

之后,老师们向我建议,大学校园的教辅类岗位相对简单,对学历要求也不是太高,上下班又规律,且每年还有两个不短的假期,劝我不妨转变观念,在此方面琢磨琢磨。按照老师的指点,我专门上网查了查,恰好发现有两所大学正在招人,一所是京都经济贸易大学,一所是京都外国语大学。于是,我赶快便把简历递了过去。幸运的是,两所学校的办公室文秘岗,都给了我面试机会。本来,我最烦的就是这个岗位,当年离开楼台市SW局时,曾发誓这辈子再不做这“文奴”了,但没想到为了生计,却又去应聘这该死的鸟文秘!唉,啥话也不能说,不走的路还得走三遭呢,何况走过的?

先去应聘的是京都经济贸易大学的职位。这所大学在光华路附近,初试定于星期六上午,分笔试和面试。等所有的应聘者到齐之后,一位姓张的老师把众人领进一间小会议室,让大家围着屋子中央的一张椭圆形长桌子坐下。之后,马上就过来一位小姑娘,发给每人一大叠试题。试题分两块儿,一块儿是写作题,看图作文,题目自拟;一块儿是一套心理测试卷,以涂机读卡的方式作答。心理测试卷好做,照着符合自己意愿的选项涂就是了,但文章并不好写,确切地说,不是文章不好写,而是据以写文章的图片实在难懂。图片的内容是,两个老外在工余时间喝咖啡,老外背后是一块黑板,上面涂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有文字也有漫画。

更难的是,文章要求用英汉双语写作,也就是说汉语写什么,就必须用英语写什么。这就难了,若汉语用词太难、太复杂,如使用成语、格言或诗词之类的词,就不好翻译了,但如果为了便于译成英语而汉语用词太简单,却又无法体现出中文水平。手握着僵硬的笔,我思前想后,大半天都无法下手,尽管我是英语专业的本科生,英语功底还算可以,但我的英语水平仅限于识记和认知词汇较多,能落到纸上的并不多,不是写不出来,而是想不起来,很难把学到的一些高阶词汇运用到写作中。后来,我觉得,既然自己应聘的是中文文秘,就应集中精力和功夫把汉语文章写好,写出水平,至于英语文章,干脆能写多好算多好吧,总不能为了便于翻译而降低中文水准,那样的话,势必会出现中英文都无法写好的结果。

实践证明,这种策略是对的,我的中文文章写得相当顺手,自我感觉立意高远、观点鲜明、文通字顺,可以拿个高分。写英文文章时,只把所写中文文章的大意概括了一下,就交了卷,心想能得多少分就得多少分吧。笔试期间,那个小姑娘把我们轮番叫出去,到一个稍大一点的会议室,由张老师和另一位女老师进行面试。面试很简单,与之前参加过的各类面试大同小异,无非是先作自我介绍,然后再谈对所应聘职位的看法,最后再说一下如何做好这项工作。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参加了十多家单位的面试,对相关问题回答了不下十来遍,自然能够轻松地对答如流了。

一周后,又接到了学校打来的二面电话。二面比一面少了许多人,大约十个左右,且女孩居多,男性只有两个,一个是我,另一个是位看上去约有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众人坐在小会议室,边等待自己被叫,边相互聊着。那个小伙子很会说话,把身边的几个女孩儿逗得呵呵直笑。我想,这么严肃的场合,还开这种玩笑,真有点不自重。我是第三个进去面试的。面试室中央,有一张长长的椭圆形大桌,桌子的三个方向围坐着十来个老师,空下的一面摆着一把椅子,专供应聘人员就坐。对这种类似多堂会审的场合,我已经非常熟悉。我微笑着,向全场的老师扫了一圈,算作行了个注目礼,也算打了个招呼。在我走向椅子的时候,主持面试的一位老师主动向我问好,我赶紧恭恭敬敬地回了声“老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