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全科医师速查手册
7756800000014

第14章 呼吸科疾病(6)

(2)多器官功能障碍,有呼吸困难、发绀;精神神经症状如精神错乱、躁狂、抽搐、昏迷;循环系统表现如心动过速、周围循环衰竭、血压下降、心律失常或心脏骤停;严重呼吸衰竭对肝、肾功能都有影响,因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损伤,可导致胃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渗血或应激性溃疡,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2.辅助检查(1)为明确临床诊断:首先要明确呼吸衰竭诊断,动脉血气检查是必需的。

(2)为发现患者的基础疾病:如胸片、肺功能检查有助于发现COPD;而D二聚体、胸部螺旋CT或磁共振成像、肺通气/灌注显像和CT肺动脉造影等检查有助于发现或排除肺栓塞;头颅CT、磁共振成像或脑脊液穿刺检查有助于脑血管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现。

(3)为明确诱发因素:胸部X线可发现肺部炎症或气胸,痰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可了解细菌耐药情况。

治疗要点(一)基本治疗1.现场抢救急性呼吸衰竭多突然发生,应在现场及时采取抢救措施,防止和缓解严重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和酸中毒,保护神经、循环、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

一旦出现呼吸停止,应立即在现场清理口腔分泌物,在呼吸道通畅条件下,作间歇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如有条件做带气囊导管的口腔插管,可手控简易呼吸囊进行人工通气。如发生心脏骤停,应采取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等有关心肺复苏的抢救措施。而后再调用呼吸机进行合理的机械通气。

2.氧疗确定吸氧浓度的原则是保证PaO2迅速提高到7.98kPa(60mmHg)或SpO2达90%以上的前提下,尽量减低吸氧浓度。栺型呼吸衰竭的主要问题为氧合功能障碍而通气功能基本正常,较高浓度(>35%)给氧可以迅速缓解低氧血症而不会引起二氧化碳潴留,而栻型呼吸衰竭,需要低浓度给氧。

3.积极治疗原发病如严重感染、药物中毒、颅脑病变、危重症哮喘等。

4.一般支持疗法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维持各脏器功能,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二)药物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根据不同病因应用不同的药物。

1.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每日300~400mg或地塞米松每日20~40mg,用2~3日。

2.血管扩张剂能降低肺血管阻力,改善肺灌注。

(1)山莨菪碱:早期小剂量应用,10mg每6小时缓慢静脉滴注1次,病情改善后停用。

(2)吸入NO:低浓度NO吸入30分钟,每日1次治疗重症ARDS,疗程3~5日。

3.己酮可可碱(PTX)是甲基黄嘌呤衍生物,为磷酸二乙酯酶的抑制剂,对ARDS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口服:100~200mg,每日3次;静脉滴注:每日100~400mg,溶于5%葡萄糖液250~500ml中,1.5~3小时滴完。

(第十二节)慢性呼吸衰竭

慢性呼吸衰竭常由慢性支气管肺疾患所引起,如慢性阻塞性肺病、重症肺结核、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肺尘埃沉着病等,以慢性阻塞性肺病最常见。胸廓病变如胸部外伤、手术、广泛胸膜增厚、胸廓畸形等亦可导致慢性呼吸衰竭。

主诉

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喘息、气短、发绀、烦躁、意识障碍。

诊断

1.临床表现

(1)呼吸困难是最早出现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呼吸急促、频率加快、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可呈端坐、张口、点头、耸肩样呼吸。

(2)急性缺氧可出现精神错乱、躁狂、昏迷、抽搐等症状。慢性缺氧多有智力或定向功能障碍。

(3)慢性阻塞性肺病伴有慢性肺心病发生心力衰竭时,心悸、气急加重,有体循环淤血的体征。

2.辅助检查

(1)动脉血气分析:单纯PaO2<7.98kPa(60mmHg)为栺型呼吸衰竭;若伴有PaCO2>6.7kPa(50mmHg),则为栻型呼吸衰竭。pH可反映机体的代偿状况,有助于对急性或慢性呼吸衰竭加以鉴别。当PaCO2升高、pH正常时,称为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若PaCO2升高、pH<7.35,则称为失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

(2)肺功能检测:测定肺容积、FEV1、呼吸肌肌力等,有助于判断原发疾病的种类和严重程度。

(3)肺部影像学:胸部X线、CT、MRI等检查有助于了解呼吸衰竭的病因。X线胸片、胸部CT和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等,有助于分析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因。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电解质特别是镁、磷和甲状腺功能的测定。

治疗要点

(一)基本治疗

1.给氧和改善通气

(1)建立通畅气管:在氧疗和改善通气之前,必须采取多种措施,使呼吸道保持通畅,如用多孔导管吸出口腔、咽喉部分泌物或胃内反流物,必要时插胃管做胃肠减压排气,避免误吸呕吐物,或采用鼻饲营养。

(2)氧疗:严重缺氧是多系统器官难以复原的损害,必须及时、迅速供氧以保证组织细胞有氧代谢。

(3)促使二氧化碳排除:PaCO2显着增高尤其伴有意识障碍时给予呼吸兴奋剂,如尼可刹米0.75g静脉注射,继而3.75g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500ml中静脉滴注,增加呼吸幅度和频率改善通气,加快排出二氧化碳,促进意识恢复,提高咳嗽反射,改善排痰。与此同时应加强供氧。膈肌起搏器可增加膈肌收缩,提高通气量;氨茶碱、地高辛亦有增加膈肌收缩作用可增加通气量,促使二氧化碳排除。

(4)机械通气:上述处理的缺氧,高碳酸血症及意识未恢复者、呼吸浅、慢或呼吸停止的患者应给予机械通气,常用简易呼吸囊及人工呼吸机,经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连接,起辅助、控制自主呼吸或代替呼吸的作用,以增加通气量,减少动静脉分流,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减少呼吸运动功耗,来提高PaO2和降低PaCO2。

2.积极控制感染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多存在诱因,而呼吸道感染最常见、最重要,故积极控制感染是缓解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抗感染治疗的最佳抗生素是根据痰培养的结果而选用有效抗生素。

3.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的处理(1)呼吸性酸中毒主要是改善通气,加速排出潴留的二氧化碳,一般不用碱性药物,如pH<7.20时才考虑少量应用碳酸氢钠。

(2)呼吸性酸中毒伴代谢性碱中毒或单纯性代谢性碱中毒患者,要加强通气同时补充氯化钾和生理盐水,如果pH显着增高时可用精氨酸20g静脉滴注,适当降低pH。

(3)呼吸性酸中毒伴代谢性酸中毒,pH下降时可给予碱性药物纠正,但在缺氧时给药速度不宜过快,以免pH上升过快,而发生氧解离曲线左移,氧释放减少,加重组织缺氧。

(4)电解质补充要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缺少什么补充什么的原则,因摄入不足、呕吐、出汗、应用利尿剂等有脱水时应酌情补液。另外,在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注意补充营养及支持疗法的应用,对疾病恢复有重要作用。

4.消化道出血的处理消化道出血是呼吸衰竭严重并发症,也是致死原因之一。治疗时注意饮食,在昏迷患者宜放置鼻饲导管,适量灌注氢氧化铝凝胶等以中和胃酸,较绝对禁食,对保护胃肠道黏膜较为有利。亦可应用静脉滴注西咪替丁防止上消化道出血及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二)药物治疗1.呼吸兴奋剂用于刺激呼吸中枢或外周化学感受器,增加通气量,使用时应注意患者气道通畅,无过量的分泌物潴留。以下药物可使用。

(1)尼可刹米:0.375~0.75g入莫菲管,每1~2小时1次,或3.75g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300~500ml静脉滴注。

(2)纳洛酮4~6mg,每2~6小时1次,入莫菲管。

(3)烯丙哌三嗪50~150mg,每日2~3次。须注意该药可引起肺动脉高压,并且增加低氧血症而产生的肺血管收缩。

(4)甲羟孕酮(安宫黄体酮)20mg,每日3次,有血栓倾向者慎用。

2.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时首选用喹诺酮类(环丙沙星400mg)或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400mg)联合下列药物之一。

(1)头孢菌素类如头孢他啶2.0g,每日2次;头孢哌酮2.0g,每日2次。

(2)广谱球内酰胺类/球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头孢哌酮舒巴坦2.0g,每日2次;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g,每日2次。

(3)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西司他丁0.5g,每6小时1次。

(4)必要时联合万古霉素(针对MRSA)0.8g,每日2次。

(5)当估计真菌感染可能性较大时应选用有效的抗真菌药,氟康唑0.4g,每日1次。

有条件者应尽量行痰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明确致病菌和选用敏感有效的抗生素。但是必须明确痰培养的结果并不完全代表肺部感染病原菌。

因此,对于痰培养的结果一定也要结合病史、临床综合分析判断。

3.支气管扩张剂常用有吸入、口服用药,做好选用吸入方式给药。

(1)0.5%沙丁胺醇溶液1~5mg或特布他林2.5~10mg雾化吸入治疗。

(2)对于呼吸衰竭患者最好使用静脉用药,常用氨茶碱针剂0.25~0.5g或二羟丙茶碱针剂0.5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