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清虚集
7754800000012

第12章 注意提高道观修复中的文化品位

注意提高道观修复中的文化品位——从黄龙古观的楹联说起

目前,全国各地有许多道观都在修复开放之中。笔者曾多次到整修一新的宫观殿堂中参观访问。面对雕梁画栋的殿宇。贴金粉彩的神像以及香烟缭绕的诵经礼忏,总感到某些不足,但是不足在哪里往往又说不清楚。直到最近赴广东博罗长宁镇,去正在修复中的黄龙古观(即黄龙观)开会,参访了黄龙观的一些殿堂,才意识到许多庙观的“不足”就是不足在道教宫观的文化品位上的缺憾。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因此,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道教宫观也理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荟萃之地。人们到道观去烧香参拜,应该既是宗教感情的满足,又受到一次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这种薰陶既是理念的,例如思想的和伦理的,又是具象的,例如建筑、雕塑和音乐的。而能够把理念和具象二者结合在一起的,就是匾额和楹联。我们一些新修的宫观殿堂,墙上柱上梁上不少还是光秃秃的,而黄龙观就是在修复过程中,一边修建整新,一边就配上了各种楹联和匾额。于是,人们走在殿堂里,感到诗意盎然,品位高雅,读了这些楹联和匾额,让人回味无穷,不知不觉中受到祖国传统文化很好的教育。

走到黄龙观的山门前,就看到山门额上苍劲有力四个大字:“南粤洞天”。粤指广东,地处祖国南部,当称南粤。洞天指道教的名山胜境。《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有司马承祯的《天地宫府图》称,“洞天者,处大地名山之间,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其中第七洞天就是“罗浮山洞,周回五百里,名曰朱明辉真之洞天。在循州博罗县,属青精先生治之”。黄龙古观在罗浮山南麓,黄龙洞旁边。不过,山门开在黄龙观西南山脊旁的上山公路的终端,从山门口还看不到黄龙观的全貌。山门两侧有一副长联称:“入圣城,登门山,仙气蒙熏,共体无为大道;闻钟声,听松韵,尘怀荡涤,同归众妙之门。”上联写的是景色,登山人眼睛里看到的东西。站在山门口,只见山势蜿蜒,松柏连绵,山下云遮雾障之中,阡陌交通,若隐若现。因此,让人觉得仙气朦熏,体会到无为大道的神圣和威严。下联写的是心情,登山人耳朵里听到的东西。悠扬的钟声,松柏的沙沙涛声,随风飘来,传到听惯了世俗的吵嚷、喧闹之声的人耳里,此时此地真感到“尘怀荡涤”,由衷地想踏进山门去,“同归众妙之门”。“众妙之门”一句出自《道德经》首章末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踏进山门,同归玄门,反映了黄龙观建观就是为了弘扬道教、教化民众的宗旨。这副对联还有一个妙处,就是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可以联为“道门”一词,以此告示来客,山门之内是道观而不是佛寺,因为黄龙观西侧另有一上山小道,通佛教华首寺。楹联的末字相嵌,在写作上称为嵌名的藏尾格(即:并蒂格、雁足格)。踏进山门,豁然开朗,在山峦怀抱之中的黄龙观,巍峨层叠,一展眼前。当你于感慨万千之时,回首见山门的背面又有一额,上有“东樵福地”四字。东樵是罗浮山的别名,与南海西樵相对。福地也是道教名山胜境的专称。《天地宫府图》称,“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间,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间多得道之所”。山门正背二面二额:南粤洞天,东樵福地。它们连起来就是,广东罗浮山,道教的洞天福地的意思。山门背面也有一副长联称:“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看林壑峰峦,听云间钟梵泠泠,万虑消融,顿见本来真面目;修德乐,修真乐,乐中守静,悟乾川品物,观天际星辰历历,一心澄澈,应知无始妙玄微”。上联叙述进得山门时的感觉,在山下的世俗社会里,人们为名利奔忙,偷闲上得山来,看到自然的本色,听到清幽的钟声,顿时感到名利之无谓,争斗之虚伪,人的本来真面目就应该是平和、从善、返朴和道德。下联又进一层,归结参访后下山时的心情。人们最终会明白,扬善积德和养身炼真才是真正其乐无穷的事。在心情愉快中坚持静定,就会彻底明白宇宙的奥秘、天地万物的规律,就会感到自己内心没有丝毫的污秽,就会懂得道是永恒的、玄妙的、贯穿于天地间最细微的事物之中,而名利之欲则是短暂的、渺小的。

黄龙观,古已有之。今观内仍存有清嘉庆壬申年(1812)石刻“黄龙古观”额。据香港青松观侯宝垣观长说,1992年(壬申)他游罗浮山,踏勘黄龙洞胜景,只见黄龙观剩下几间破败不堪的小石室。但是,当他看到这块壬申年的古额,他感到这是天意,经过180年,祖师要他倾全力来恢复黄龙古观。现在,黄龙古观的灵官殿正门两侧的石墙上,有石雕巨联一副称“黄龙腾碧海,白鹤集青松”。全联虽然只有十个字,但是充满了动感和色彩。所谓动感,上联言黄龙腾空而飞,下联言白鹤俯集而降,一腾一降,全联皆活。所谓色彩,上联用黄龙、碧海,下联用白鹤、青松,四种色彩,全联皆辉。不过,它的真正含义却是在这斑斓的画面之外,因为它揭示了黄龙观和青松观之间的密切关系。黄龙观的腾飞,仰仗于青松观的全力支持,没有集于青松的白鹤,也不会有碧海腾飞的黄龙。侯宝垣道长以八十四岁高龄,频繁往返于九龙和罗浮两地,在黄龙古观的修复工程中倾注了他晚年的全部心血,他是多么盼望这座一百八十余年前的古观能在他的手上重新腾飞起来啊!

灵官殿是道教供奉护法神的殿宇,常建在山门之后,居众殿之前。目前全国各道教宫观复塑的灵官像都以北京白云观保存完好的王灵官像为蓝本。几乎每个参访道观的香客和游客,都要询问王灵官的来历和职能。黄龙观的灵官殿内,匾额高悬,庄严肃穆。殿内有麦炳基道长书写的长联一副,联称“金睛朱发,凤嘴银牙,统领百万骑,貔貅稽查罪恶;号令雷霆,飞腾云雾,受命十二年,玉帝记录功勋”。上联前八字,以四种色彩浓重地勾勒王灵官的相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明人邓志谟有刊于万历癸卯年(1603)的神仙小说《萨真人咒枣记》,第六回描写王灵官“手中拿有钢鞭,眼光光的就似回回,须粗粗的就似着钢针,面乌乌的就似个雷公,人长长的就似着天神”,正是对联勾勒的民间传说印证,只是对联用词更加凝练。下联“受命十二年,玉帝记录功勋”包含着一个萨真人的典故。据说,王灵官不服萨守坚,受命跟踪十二年,“暗中伺察,只候真人有过则报复前仇”。萨守坚真人十二年功行圆满,登升仙枢,王灵官现形求萨真人收录为部将,后来玉帝准授灵官之职。明《道藏》有《太上元阳上帝元始天尊说火车王灵官真经》,经中说到王灵官“领三千银牙将、百万夜叉兵”,奉元始天尊之命赴下方“收除魔鬼,救度众生”。经后附有《王灵官宝诰》共118字,诰中有语称“金睛朱发,号三五火车雷公;凤嘴银牙,统百万貔貅神将。飞胜云雾,号令雷霆,降雨开晴,驱邪治病。观错过于十二年,授命玉帝;种功勋于百千万种,誓佐祖师”。人们不难看出,黄龙观灵官殿的长联实脱胎于这个宝诰,不过长联的文字比起宝诰更为精炼和集中,因而人们也不得不为长联作者熟悉道经又长于文字的功力所折服。

灵官殿两侧有钟楼、鼓楼各一座,与灵官殿连成一体。钟、鼓楼外侧建有长廊。长廊雕梁画栋,仿北京颐和园长廊之样式。两条长廊的尽头各有一亭,称“妙观亭”、“远观亭”。亭以“观”名,当指游客至此可极目远眺,林壑山色,尽收眼底。但是观而能远,观而能悟,尽在观者之道心。有道之人登山远望,于山色之中,当能悟透常道之玄妙,人生之真谛。远观亭有“极目骋怀”匾额,亭内有长联一副称,“足下起祥云,揽秀壑奇峰,琼树琪华,道气充溢仙境界;眼前无欲障,瞻金坛紫馆,白龙青马,尘心洗涤圣门庭”。妙观亭有“啸傲烟霞”的匾额,亭内也有长联一副称,“人间亦有丹丘,揽四面云山,更松下鸣琴,泉边煮茗;仙境真如碧落,坐一亭风月,且花间觅句,石上谈玄”。两副长联,情景交融。它们是对联,它们也是诗,充满着诗情画意、仙道意境。读罢长联,观望远近上下,普通的云雾成了“祥云”,山峦成了“秀壑奇峰”,树木花草成了“琼树琪华”,道观成了仙界中的“金坛紫馆”和“白龙青马”,以这样的思想境界观来,黄龙观成了“仙境界”和“圣门庭”,于是观者的“尘心洗涤”、“道气充溢”。读着长联,人们在诗情画意中会相信人间自有“丹丘”这样的神仙之地,向往能抛却尘务,过一种“松下鸣琴,泉边煮茗”和“花间觅句,石上谈玄”的神仙生活。读着长联,人们或坐亭中,或步长廊,会细细咀嚼两联诗味仙意,净化世俗尘心,使自己的精神境界随台阶步步升华。

灵殿后是供奉全真祖师吕纯阳、王重阳和丘处机的“三师宝殿”,殿内还配祀斗姥和黄大仙。三师宝殿有长联多副,其中有一副称“黄道天开,重耀名山古观;龙光日丽,咸宁大地神州”。上下联的第一字连成“黄龙”,当用嵌字法“藏头格”(即并头格、凤顶格、鹤顶格),以示与黄龙观有关。笔者读罢此联,徘徊再三,回味无穷,久久不能离去。因为,这副对联可以狭义地从道观角度去理解,意思是黄龙古观今天能够重现光耀,一定能够护佑一方山川风调雨顺。它也可以广义地从道教和时代的关系的角度去理解。黄道原指太阳运行的轨迹,引申为日月变迁,时日吉祥。黄龙古观历经一百八十余年的沧桑,如今黄道天开,乌云拨散,时代发展,国富民强,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得到切实保障,正因为如此,黄龙观这个名山古观才得以“重耀”。龙,一直是我们国家的象征,民族的象征。国家强盛,民族振兴,我们能自豪地跻身于世界各国和各民族之林。龙的光芒一天比一天辉煌和美丽,祖国大地自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副对联凝聚了道教界深厚的爱国爱教的感情,企盼国运昌隆、教运复兴的心愿。面对着黄龙观浓重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人们怎能不感到中华民族的优秀,祖国的伟大。

黄龙观主要殿堂的对联,据说大多出于香港道教联合会会长、香港道教学院副院长罗智光先生之手。罗智光现年七十九岁,出身于信仰先天道的家庭。香港的先天道并不是一贯道。香港的一贯道自称是“一贯天道”或“天道”,并不与先天道相混淆。1975年罗智光在《香港道教联合会新厦落成特刊》上发表过《代先天道答美国密西根大学人类学讲师桑安硕士问题十三则》一文,文章称香港先天道中的有识者“已支持及致力香港道教联合会,融会各支各派,发扬道教,致力于宣道、教育、慈善工作,而非围于一隅,存门户之见”。因此,香港的部分先天道已归属于道教,并自成一派。罗智光的父亲是先天道的天恩(教职),收有若干门徒,是一位读儒书兼释道的信仰者。罗智光自幼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根底扎实,诗书画俱精。罗智光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受四千余年文化遗留之熏染,其发生信仰,是很自然的。”所以,他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可以说,浸透了道家和道教的思想影响。也因此,他常常起草香港道教界的重要文件,为许多宫观题诗留字。在罗浮山另一著名道观——冲虚古观的三清殿前,笔者就读到罗智光的一副长联,联称“天留百粤名山,秀岭灵岩,镇水命雄狮,道业宏开垂万世;地仰千秋圣迹,药井丹灶,排云乘白鹤,仙班水证列三清”。另一副署名高忠信的长联,据说也是罗智光所作,联称“混元一气肇三清,生天生地生人,造化施张滋万物;道德千言扶万代,观徼观微观妙,阴阳抱负阐深玄”。前一联写的是庙观的情景,后一联讲的是道教的义理。后一联的上联谈的是道家的宇宙观、创世说,讲万物生长的规律;下联谈的是《道德经》的社会观,讲修身治国的法则。在短短的二十余字中间,既要表达完整的道家思想,又要抒发作者在此情此景中的感受,而在表现形式上又受到对联形式、字数的技巧的束缚,能做到工、稳、贴、切、新和奇等,这对于对联作者的功力要求实在是非常严格的。已故楹联学家刘叶秋曾经说过:“撰写对联虽似小道,却是一个人学问、胸襟、见识、文字造诣的集中体现。”(1988年2月11日《人民日报》)读了罗智光的楹联,人们不难认同这一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目前香港道教界中,论学说堪与当世宿学罗智光先生齐名的,实在为数不多。

笔者以上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正在修复中的罗浮山黄龙观的楹联,目的是希望我们内地正在修复或已经开放的道观切不可忽视楹联和匾额的修复或配置。清代梁章钜《楹联丛话》卷三称“庙中楹联,宋元时绝无传句,大约起于明代,至本朝而始盛”。旧时的道观里面,廊柱之上大多悬有楹联,因此,楹联也是道教文化景观的组成部分。这些楹联,或雅或俗,或抒怀或醒世,发挥着教化、娱目和装饰等多种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没有楹联,或者楹联水平的高低,也是道教信仰水平高低的一种体现,道观文化品位高下的一种标志。

搜集已毁的旧联,制作适合当今时代的新联,就需要道教界有一些熟悉楹联写作和制作的人才。实事求是地讲,这样的人才绝不是用三年时间就可以从道学院培养出来的,因为楹联是学识、修养、胸襟和语言文字能力的凝聚。不过,在青年一代的道士中,如果有人能从小就开始努力学习诗书,打好基础,不断向老一辈熟悉楹联的先生学习,将来是能崭露头角,委以重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