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西风漫卷
7752300000072

第72章 黄河奇石

搬家之后,有幸和黄河奇石收藏名家成了邻居,终于有机会欣赏他收藏的黄河奇石。那闻名全国,已走进小学语文课本里的中国地图石,让人百看不厌,耐人寻味;那画面清晰、色彩丰富、线条流畅、形态逼真的达摩法师,让人叹为观止;那滑稽可爱、惟妙惟肖的小沙弥让人爱不释手;还有那山清水秀、祖国大好河山的国画石;慈眉善目、老态龙钟的老翁石等等。这些形神兼备的黄河奇石,那曲折奇异的纹理,奇特怪异的造型,个个传神达意,给人无穷的回味、联想和激情。原来,黄河石是这样的神奇,这样的丰富多彩,每一个石头都蕴含着一个故事、一个童话,它紧紧地吸引着我的心。

天成自然美。在千万年的岁月里,黄河两岸的群山峻岭、千沟万壑里大量的石块被奔涌的河流挟带进黄河,然后经咆哮的河水长年剥蚀、冲刷、洗磨,造就了大量寓意深刻、引人入胜的图案石和造型石。由于黄河沿岸各地的地质情况不同,所形成的黄河石形态各异、千姿百态。

自从爱上了黄河石,每次去黄河边散步,我都会专心地寻找一些有趣的黄河石带回家中。然后慢慢地、逐个地欣赏它,品味它,从中享受它带来的乐趣。

那天下午,一阵滂沱大雨后天终于放晴了。和往常一样,我和爱人晚饭后来到黄河边散步,欣赏雨后的黄河,呼吸新鲜空气。突然,我的目光被一块醒目的花纹黄河石所吸引。也许是经过了一场大雨的冲洗吧,那黑白相间、纹路清晰的黄河石一角紧紧地嵌在泥土之中。我和爱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挖了出来。好大的一个泥团,大约有10来斤重。这时,天色渐黑,回家的路途比较远,又没有车可乘,怎么办呢?爱人看出我不愿放弃这块糊满泥巴的石头,只好抱着它回家。

回到家里,爱人笑着说:“我倒要好好欣赏一番,看它究竟是个啥宝贝。”他把这块石头冲洗干净摆在茶几上,转来转去地抚摸着,欣赏着,神情十分专注。

突然,爱人兴奋地叫了起来:“快来看,它像什么?”

“熊猫!”我俩异口同声,惊呼声也变成了欢呼声。我们仔细观察这块“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幸运石,它的外形酷似憨态可掬的国宝熊猫,浑身上下一片灰白色,臀部和耳朵、嘴巴、鼻子为黑色,看上去显得笨拙可爱,憨厚朴实,就像是能工巧匠精心塑造出来的一般。我称了一下它的体重是5.5公斤,量了一番它的身高为19cm,宽度为16cm。我们对它的钟爱,绝不亚于在呵护一个刚出生的小宝宝。

喜悦之中,我们共同庆祝着熊猫石落户我们家。这一天,是2009年8月6日。

过了几天,黄河奇石收藏专家来到我家。爱人告诉他,自从我观看了他收藏的黄河奇石,也受了启发和鼓舞,才发现了这块石头。他细细地观察了一番说:“确实像熊猫,最好再配个底座,前面插一根竹子就更好了。”他还说:“这是件好事,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陶冶情操,还能创造财富。”他的指点让我受益匪浅,使我了解了有关黄河石的知识,更让我明白了要做一个黄河奇石爱好者,仅有几块石头是不够的。随后,我又查阅了关于黄河石的有关资料。原来,早在宋代以前,黄河石就以其浓郁的特色,鲜明的个性已为世人所识,并观赏收藏,千百年来一直受人们钟爱。黄河石之所以让人们赏识,就是因为她自然天成,独一无二,神韵无穷,能给人以真实而不做作的美感、赏心悦目的享受。黄河石有象形石、景观石、彩色石、抽象石、黄河化石、文字石等等。而我的这块熊猫石正是那以黑白色表现,石体形状如雕塑般的熊猫象形石。

以后的日子里,我又幸运地捡到了“和平鸽”黄河图案石。在一块长方形的黑色石头上,一只白色的鸽子展翅飞翔,那圆圆的黑眼睛、尖尖的黑嘴巴,头顶上还顶着洁白的羽冠,形象而逼真;还有象形黄河石“陶壶”,那由深黄色和土黄色一深一浅的纹线勾勒出的壶面图案,像极了刚刚出土的马家窑陶罐,在壶面下端的收口处有一圈蓝色的花纹,像是专门彩绘上去的,真是让人不可思议;更让人惊异的是那只翘着大尾巴的白猫图案石,非常可爱,让人爱不释手。有趣的是,一位朋友在我搬新居时送给我一副湘绣,那上面也是一只翘着大尾巴的猫,那活泼自娱的样子常常带给我们快乐,它们的样子和形态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世上的许多事情就是这样,谁也说不清楚。此外,我还收集了“伟人头像”“黄河芦苇”“贵妃出浴”“西游记”等栩栩如生的黄河图案奇石。大自然的造化就是这样神奇,这样让人心醉。

我爱黄河石,是她给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让我从中寻到了许许多多生活的启示。

(原载2010年4月15日《人民军队》报,2010年第6期《石友》)

美在真实而不做作——评《黄河奇石》

独锋歌

2010年4月15日《人民军队》报第四版的看点是《黄河奇石》,这篇作品图文并茂,文和图都传递着一种真实而不做作的美感。

作品文字真挚、朴实、亲和、细腻,毫无浮华、矫情、生硬之文弊。语言文字的最高境界是质朴,读这篇作品让人不难感受到,这些文字是从生活中自自然然迸发而来,是从心底里捞出来的情感,有着生活与情感的质朴与本真。正是因此吧,这篇文字极易走入读者的内心,鲜活、生动了我们的阅读记忆。

聆听作者讲述捡石、赏石、爱石的经历,不经意间就被这份雅致的生活情趣和快乐牢牢吸引和感染了,激发起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我和爱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挖出来。好大的一个泥团,大约有十来斤重。这时,天色渐黑,回家的路比较远,又没有车可乘,怎么办呢?爱人看出我不愿放弃这块糊满泥巴的石头,只好抱着它回家。”“我们对它的钟爱,决不亚于在呵护一个刚出生的小宝宝。喜悦之中,我们共同庆祝着熊猫石落户我们家。这一天,是2009年8月6日。”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黄河石的痴爱。作者行文严谨、洗练,寥寥几笔,便将所获美石的形状、藏石的乐趣和意义及有关黄河石的知识交代得清清楚楚,显现出驾驭文字的成熟功力。文中不时闪现出平实又智性的句子,比如“大概世上的许多事情就是这样,谁也说不清楚”等等,类似的句子水到渠成般从作者笔端流淌出来,极耐人琢磨和回味。衡量一篇文章是否成功,主要看它是否传递了知识和美感、能否给人启示。这篇作品无疑是具备了以上三要素的。

据说,世间事物万象,都能在石头上寻得见踪迹。人们之所以爱石,爱的就是那份大自然造化出的朴真,爱的就是那份不加雕琢的纯然天成之美吧!作者的藏石和这篇写石的文字,二者传递出的都是真实而不做作的美感。传递了知识又传递了美感,这是《黄河奇石》的生命力所在;经得起细看且内涵素朴,这是《黄河奇石》的可贵之处!

(作者为《人民军队》报社副刊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