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西风漫卷
7752300000006

第6章 昭苏石人

昭苏草原,不仅以它的清新、高远和美丽让人惊叹,以它孕育了闻名于世的“天马”而让人神往,而且它还是神秘莫测的草原石人的故乡。

行走在昭苏辽阔的草原上,不时会有一尊尊草原石人跃入视线。它们都是用岩石雕刻而成,有男有女,有老有小,形态各异,有独立的、双人的、也有一家几口的,错落分布,前呼后应,挺立于绿草杂花之中。这些石雕作品,看起来风格圆润,秀气迷人,是草原游牧民族文化传承的象征。

在距昭苏县城东南5公里的草原上,我见到了矗立在旷野绿草之中的草原石人。仔细观察,他们的头部和身躯,都雕刻得生动逼真、面庞丰满、眉目开朗、神情娴静而恬淡。其中最大的一尊石人,身高两米多,头戴高冠,脑后梳有多条发辫,辫长及腰,双手交叉抱置胸前,右手似持有什么器物之类,面东而立,膝下衣襟间刻有古代民族文字。陪同的草原管理员告诉我们,这就是有名的小洪纳海石人,它们腰间所刻的古代民族文字,是其他地方发现的石人所没有的。依据该石人头冠的特殊形式和对其身上文字的解读,专家认为,小洪纳海石人很可能与突厥阿波可汗之孙泥利可汗的后裔有关,是一个西突厥王子的雕塑。

此外,还有一处不多见的一家三口石人组合,让人驻足良久。一位可爱的小女孩,立在中年男女的中间。望着他们,不由人心生疑虑,在远古的年代里,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是战争的灾难?还是自然的灾害?他们的存在,引起了人们的遐想,也给空旷的草原平添了诸多神秘的色彩。

有人认为,草原石人可能是隋唐时期突厥游牧民族的遗存,是当时军事上被用作疑兵的工具。也有人说,他们是战死英雄的墓地,石人就是他们不死精神的象征。据资料介绍,古代突厥人有在墓地立石的风俗。突厥人死后要火化,骨灰隔季而葬,墓前立死者石雕形象。突厥是一个好战的民族,突厥人的生存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在中亚细亚这片大草原上,在冰山雪海边,逐水草而居的突厥人曾挥鞭放牧,驰骋征战。他们崇拜草原猛兽,创造了内涵丰富而灿烂的草原文明。刻画石人的意义,大概是认为它具有通灵的作用,为求灵魂不灭,便为自己雕刻一尊武士形象的石人。这些石人究竟伫立了多少个年头,没人能说得清楚。在遍布伊犁的各大草原上,草原石人以昭苏、特克斯、霍城三县最多,而且保存最完好。这些石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面向东方太阳升起的方位默默而立。追逐光明,是世间万物的共同愿望,石人雕像也不例外。这些面朝东方的石人,同时也见证着横跨亚欧的大草原上千百年来的风云变幻。

近年来,为了发展旅游业,同时也为了保护草原石人,昭苏县将境内的十几尊草原石人集中到小洪纳海石人周围,形成了一个草原石人群。如今,草原上这些造型独特的石人,在经历了岁月的风雨洗刷和历史的巨变后,已升华为纯粹的艺术珍品,成为北方草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原载2011年6月4日《人民军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