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西风漫卷
7752300000056

第56章 骊山晚霞映长安

骊山位于临潼城南,为秦岭余脉,远望山形如一匹苍青色的骊马,故名“骊山”,山上有“烽火台”,山下有“华清池”,是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傍晚时分,站在骊山烽火台上,放眼望去,夕阳的余晖将天际染成一片多彩的世界。“入暮晚霞红一片,尚疑烽火自西来”。“骊山晚照”,为古“长安八景”之一。能亲眼目睹这一美景,实属幸事。

虽然时值冬日“二九”天气,但骊山脚下却散发出一股春天的泥土气息。在午后温暖的阳光里,我们沿着整齐的回环台阶向山顶攀登。行至半山腰,有一处耸立的亭子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走近观看,见亭碑上刻有“兵谏亭”三个大字。我才明白,原来这里就是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旧址。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将军派兵包围了位于华清池的五间亭,逼迫蒋介石抗日。蒋介石于半夜跳窗越墙惊惶而逃,钻进骊山半山腰的一个陡而悬的小石洞中。仔细观看“兵谏亭”一侧蒋介石当年藏身的石洞,如今两边已安装了粗壮的铁链,这是专为游人提供攀爬上山观看石洞的工具。尽管这样,从这里攀爬上去还是非常艰难。“西安事变”过后,蒋介石在这里修建了“蒙难”的亭子,并题名为“正气亭”。新中国成立后,亭子被改名为“捉蒋亭”。如今,此亭被重新修复,名曰“兵谏亭”。

从“兵谏亭”继续上行,不一会儿就到了长生殿遗址。大唐时期,唐明皇携杨贵妃到这里游乐,传说中他们于天宝十年七月七日夜半,在此对天盟誓:“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他们的恩爱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骊山虽只有1300米的海拔,但山势陡峭。此时,我们已大汗淋漓,气喘吁吁。站在台阶上回望,阳光照耀下的临潼城区显得格外迷人。宜人的气候,阵阵凉风吹来,让人心情舒畅,难怪连清朝的慈禧太后避难时也选择了这里。

登上骊山最高处,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巍然屹立的“烽火台”,“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就出自这里。在中国历史上,褒姒大约是最早出现的有文字记载的一位美女。相传,她是西周的诸侯国褒国向周幽王奉上的美女。周幽王被她的美色迷住了,朝夕不离左右,常常数十日不理朝政。为了博得褒姒的欢心一笑,他听从佞臣虢石父计:“早年西戎强大,先王在骊山设置烽火台数十座,西戎入侵,即放狼烟,诸侯看到烟烽信号便会发兵前来救驾。如今天下太平无事,大王若与王后同游骊山,突燃狼烟,援兵到来,当然是空跑一趟。王后看见众多兵马的狼狈相,必有一笑。”

周幽王按虢石父献的计谋行事,各路诸侯果然纷纷领兵前来,人马奔驰,死伤众多。到了镐京,不见犬戎一兵一卒。只见幽王和褒姒在城头对饮作乐。幽王对各路诸侯传旨道:“烽火台久未试用,今天特演练一场。各位跋涉远至,可以回去休息了。”诸侯们怨气满腹地撤兵返回。褒姒见千军万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形同儿戏,终于笑了。

幽王见褒姒笑了,很快赏给虢石父1000两黄金。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千金买笑”的由来。

公元前771年,申后联合犬戎举兵进攻镐京。周幽王慌忙下令点燃烽火,霎时狼烟四起,各路诸侯以为天子又在和褒姒嬉戏,全都按兵不动。犬戎兵截住奔逃中的幽王车马,将其和太子就地杀死。美丽惊悸的褒姒成了亡国奴,被犬戎主掳回帐中取乐,最后一头碰死(又说自缢)在附近的马王沟,西周由此灭亡。这是一出历史悲剧,它让人深思、警醒。凡事都应该有个尺度,有个范围,反之,结果只能是自我毁灭。

沿着烽火台的阶梯,我们盘旋登上了顶峰。站在骊山的最高处放眼眺望,群山起伏,重峦叠嶂,山间的盘旋小路曲折回环,长安古城也依稀可见,有一种“众山迢递皆相叠,一路高低不记盘”的感慨。山脚下,华清池美景、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尽收眼底。

骊山,真是一座美丽的山,一座让人感受厚重历史的山。

(原载2010年第4期《西北军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