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西风漫卷
7752300000050

第50章 钓鱼台前说太公

距宝鸡市不远的钓鱼台不但景色迷人,而且历史故事不少。名贯古今的“姜太公钓鱼,周文王访贤”的历史典故就出自这里,古典名著《封神演义》也取材于此。因此,这里名扬中外,是一处值得人们游览的好地方。

清明时节,应宝鸡朋友张继太之邀,我们赶赴钓鱼台风景区朝拜。进入通往景区的山路,只见两山峡谷,两岸高山对峙,山上古柏叠翠,山下一条深谷,河谷狭窄,坡陡谷深,溪流潺潺,清澈见底。同行的朋友介绍,眼前这条不起眼的小河就是有名的伐鱼河。我不由得心头一震,仔细观察起来。姜太公让这条河出了名,也让这里的山、水、石头、殿宇,甚至一草一木都有了内涵。

踏着古人的足迹,寻找古人的遗存,置身在这山水辉映、仙风古韵的清幽环境之中,心境自然宁静。抬头远望,有一块奇特的巨石如庞然大物屹立在伐鱼河中。此石上大下小,形若莲蓬,貌似泰斗,顶部略凹,如天外飞来一般,雄浑可观。目睹巨石,不由想起登临黄山时看到的飞来石,它让我惊叹不已,记忆犹新。而眼前这块巨石的出现,又让人浮想联翩,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导游告诉我们,这块奇石叫“丢石”,它是一块庞大而完整的石英花岗岩体,整个岩体上几乎找不到任何缝隙。传说姜子牙钓鱼时从鱼嘴里掏出的一个小石头扔到了河里,它遇风就长,逐年长大而成。也许,这是古代百姓为了纪念姜太公在此隐居过而发挥的丰富想象吧。这里是姜太公发迹的地方,在老百姓眼里,姜太公早已是他们心中的神。走近丢石,迎面是四个一米见方的苍劲大字“孕璜遗璞”,上面记录的是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由宝鸡知县徐文博书写。伐鱼河清澈的河水冲刷着巨石的躯体,可它却稳如泰山,岿然不动,仿佛一座无比坚硬的堡垒,任凭风吹浪打,谁也推不倒它,摧不垮它。这也隐喻着姜太公坚不可摧的意志和矢志不移的精神,他隐居这里历经艰难困苦长达10年之久,终于实现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

伐鱼河畔,有一座依山而建、古香古色的庙宇,它就是姜太公殿。此殿出檐斗拱,雕梁画栋,为唐贞观年所建,殿内中间供奉着姜太公塑像,两边的护神是哪吒和杨戬。庙前有四棵高大的千年古柏,我们带着好奇的心情用手臂丈量它的周长,两人合抱有余,传说为唐代所植。

导游说,这里最有名的景点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四柏二石三间房。”而三间房指的就是太公庙,因为它有三扇门。我们沿伐鱼河下行,来到了河东岸的一处景点,只见一块卧牛青石,石下有一潭,5米见方,为姜太公钓鱼遗迹。经导游介绍,我才恍然大悟,所谓的钓鱼台,就是指这块青石,虽不起眼,却名气很大,众所周知的“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俗语皆源于此。据说,当年姜子牙通过卜卦知道自己将会被周文王启用,所以每天到河边稳坐“钓鱼”,终于等来了周文王。他的安邦之策让周文王赞赏不已,并启用了他,封他为掌管军事的“太师”。姜太公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他足智多谋,长于用兵,工于奇计的一生,也被历代兵家和谋略家奉为始祖。唐玄宗时下令在长安、洛阳和诸州为姜太公立庙,追他为“武成王”,与受封为“文宣王”的孔子并驾齐驱,成为我国古代一文一武的两尊偶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姜子牙这匹千里马,被周文王这位慧眼识珠的伯乐相中,才改变了他的命运,发挥出了他的才能,也让宝鸡伐鱼河一带的土地变成了另一副模样。如果当初没有周文王,姜子牙也不过是一位普通老翁,这里的山水也不会如此充满空灵之气。

一个人成功了,他的踪迹也会被后人不断地挖掘出来。姜太公钓鱼也与众不同,他背水而坐,将鱼竿扛过肩头。他不用诱饵,鱼钩悬于水上一米的距离,人跪在石头上,青石上留下的跪痕。因此,这块石头也被称为姜子牙“跪石”。古人的智慧都写在了这里的一段段传说之中,而姜太公“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举动,也足以让人们看到了他足智多谋的一生。

沿丢石溯水而上,是“钓鱼台水库”。一座双曲拱大坝将河水拦截,形成一湛绿湖,好一幅青山映翠波的美丽画面。河两岸青石壁立,坝上泄洪处水流湍急,形成了大瀑布,波翻涛滚,气势磅礴,十分壮观,一派现代气息。目睹这场景,思绪从远古又回到了现实。

离开钓鱼台的路上,我的脑海里还不时地闪烁出那些古文化、古遗迹、古建筑、古树木,它们和现代化相交织的美丽画卷,宛如一把把开启心智的钥匙,将我心灵的大门轻轻打开。

(原载2011年12月10日《人民军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