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西风漫卷
7752300000048

第48章 寻根问祖黄帝陵

有人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不拜黄帝陵是遗憾。”初夏,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的黄陵县桥山之巅。这里地势平坦开阔,参天的古柏郁郁葱葱,不愧为号称“天下第一陵”的风水宝地。

黄帝陵掩藏在古柏密林之中,陵前石碑上刻有郭沫若先生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陵墓香烟缭绕,参拜者众多,从中可以感受到人们对黄帝的敬仰。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生于寿丘(今山东省曲阜市),长于姬水,逝于荆山。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史记·五帝本纪》)”。传说中,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文明的祖先,后人称誉他为“人文初祖”。他播百谷草木,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定算术,制音律等,我国后来能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这里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所在。

传说中的黄帝在完成使命后,有黄龙从天而降,伏他归天。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最终还是被黄龙带走,只留下了他的衣冠。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黄帝陵的由来。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的“桥山龙驭”,意思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但也有人说,黄帝死后就安葬在桥山。司马迁《史记》里写道:“黄帝崩,葬桥山。”从春秋时期起,中华民族便开始了祭祀黄帝的活动。

环视陵墓四周,南侧有一块“汉武仙台”的石碑吸引了我。仔细观赏碑侧屹立的高大土台,要高出黄帝陵一半,显示着一种独特的韵味。传说中汉武帝刘彻从朔方征战归来,在此祭祀黄帝,筑台祈仙。因他抗击匈奴,打通西域,开拓丝绸之路等都立下了功劳,玉帝准备点他成仙。但是,汉武帝想成仙的心情过于迫切,结果适得其反。因为他修筑的仙台高出了黄帝陵一半,触怒了天宫,玉帝和诸神都认为汉武帝狂妄自大,竟敢把祖先都不放在眼里,一怒之下,把他即将到手的仙籍给取消了。这也告诉人们,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昏了头。不管你是一朝天子,还是平民百姓,做了过头事,都不会有好报。当年汉武帝醉心于成仙升天的事,虽已传为笑柄,但那高大的仙台如今却成了人们登高缅怀先祖的好地方。

我们沿阶而上,置身高处,放眼远望,只见沮河水流,群山连绵,古柏簇拥。这优雅的景致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段关于脚下这片土地的介绍,记忆中好像是这样描述的,黄帝升仙之地本身就是一张活生生的太极图:山环水抱,形如八卦,犹似太极,谓之“天下之中部”。

桥山脚下,便是当今人们前来拜谒的轩辕庙。踏上用5000块象征中华文明史的大型鹅卵石铺就的大道,穿过大红灯笼高挂的轩辕桥和宽阔大气的广场,攀登至高无上寓意的95级台阶的龙尾道,映入眼帘的是气势恢宏的轩辕庙大门。目睹“轩辕庙”三个大字,令人肃然起敬。“壬午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的横幅悬挂在庙门上,更增加了庄重的气氛。

走进庙内,穿过诚心亭,便是轩辕庙正殿,殿堂高大宽宏,飞檐翘脊,画栋雕梁,气度不凡,门楣悬“人文初祖”匾额。殿内正中神龛内嵌浮雕轩辕黄帝石像。现在,这里成为华夏子孙跨越时空和意识形态,凝聚民族感情,团结全球华人的重要纽带。每年都有众多的海外游子到此寻根问祖,祭祀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我们鞠躬礼拜,表示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在这里,引人注目的还有那生长奇特的千年古柏。桥山古柏,经过数千年岁月,承载着历史的变迁,写满了世事的沧桑。其中,轩辕黄帝亲手所植的松柏、汉武桂甲柏,依然郁郁葱葱,现在是桥山的一大奇景。

(原载2010年5月17日《人民军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