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西风漫卷
7752300000026

第26章 彩虹的故乡

互助土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以土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县,被称为“土族之乡”。位于威远镇的土族风情园,则是展示土族儿女传统习俗、现代风情的大观园。

车子刚刚停在门口,几位热情好客的土族阿姑(姑娘)便迎上前来,唱着《吉祥如意三杯酒》的敬酒歌,给我们敬上洁白的哈达和当地出产的青稞酒。即使不胜酒力的游客,也难以拒绝如此盛情,总得有所表示。否则,实难过关。随后,土族阿吾(小伙子)带我们走进园内,映入眼帘的是门前一块天然巨型黑色嘛呢石。阿吾说,这块石头号称“高原第一石”,重约68吨,上面刻有六字真经,是他们的镇村之宝。大凡来这里的游人,都会将洁白的哈达献给这块嘛呢石,并在这块被神化了的石头前祈祷许愿,随后用手摸石顺时针环绕一周。也许,这是凡人的一种精神寄托吧。

在土族民俗博物馆,陈列着古老的水车、老油坊、锅台连炕等历史遗存。通过这些实物,人们可以看到土族人昔日朴素的生活方式。关于土族的祖先,学术界尚无定论,大多数倾向于吐谷浑说。历史上的吐谷浑是辽东鲜卑族,在公元四世纪初,迁徙到今日的青海南部和甘肃南部,后逐渐建立吐谷浑国。公元663年,吐蕃攻占吐谷浑全境,吐谷浑王诺曷钵避走凉州(今甘肃武威),后又迁居宁夏,其部属之一部分散居祁连山之南,也就是今天的互助县一带。随着岁月变迁,他们不断与藏、汉、蒙等民族融合,在元末明初时形成了土族,史书上称为“土人”。互助土族人则自称“蒙古尔”“察汗蒙古尔”。土族具有十分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故事众多,歌谣丰富。生活在这里的土族,至今仍保留其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和生活习惯。

循着一曲高亢的“花儿”演唱,我们走进了多彩的土族歌舞演唱会。在一块宽阔的平台上,只见青年男女正在跳着热情奔放、歌唱人丁平安、祈求五谷丰登、祝福吉祥如意的“安昭舞”。最能给人带来欢乐的,还是土族的婚礼表演。土族人的婚礼,一般分为请媒、定亲、送礼、婚礼仪式、谢宴等程序。婚礼仪式热烈而隆重,自始至终都在载歌载舞中进行。尤其是阿吾、阿姑那美丽而浪漫的情歌对唱,一下子把人们带到了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有的游客情不自禁地走上台去,加入到他们狂热的舞蹈中。

这里,孩子们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好玩处,他们可以玩土族最悠久的娱乐项目“转轮秋”。这是一项男女老少皆宜的群众性娱乐活动,他们将马拉大车的“上脚”车棚卸下来,而将“下脚”轮和轴整体竖起,在抵地的轮子上压上石头等重物,以保持重心的稳定和平衡。在上面的轮子上横绑一个三四米高的木梯子,再在梯子的两端各绑一秋千,比赛时每两人各坐于秋千套上,前后摆动旋转,以旋转时间长短而定胜负。观看饰以彩旗飘带、精致美观的转轮秋比赛,既新鲜又刺激。那欢快的笑声,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在风情园里,既可以尽情地领略土族的古老民俗,也可以欣赏颇具现代气息的“时装秀”。土族妇女擅长刺绣,她们用智慧和巧手美化生活,装饰自己。姑娘们长到七八岁,就在母亲、姐姐们的启迪下,开始拿针弄线,学做绣花。经过几年的苦练,掌握了民间刺绣的基本功,从简单的针扎、荷包、衣领、腰带,到大型的人物、山水、佛像等都能刺绣。阿姑们身着艳丽的七彩袖服饰,向人们展示她们的靓丽风采。七彩袖在土族语里称作“秀苏”,意为“花袖衬”,由黑、绿、黄、白、蓝、橙、红7色彩布圈做成,鲜艳夺目,美观大方,为土族妇女服饰的象征。那黑色象征着土地和诚实,绿色象征着庄稼和希望,黄色象征着麦浪和丰收,白色象征着牛羊和纯洁,蓝色象征着直率和纯真,橙色象征着金色的光芒,红色象征着太阳和吉祥。因此,土族被称为彩虹的民族,而互助也被誉为“彩虹的故乡”。

置身于土族风情园,始终会被一种幸福和喜悦包围着,忘记岁月的痕迹,我仿佛也成了土家儿女中的一员。

(原载2009年9月26日《人民军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