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旷野里的歌唱
7751400000022

第22章 风中的话(2)

又冬至。日子将长起来。如果一味地混沌下去,长与短,也是一样的。一日,无非是一日。

许多的时光,都那样一去不复返。过去了,再也不会回来。

我有时会刻骨地想念一些事物。看着洒落一地的月光,一直在想老家挂在树梢上的那枚弯弯的月亮,蘸了露水与虫鸣的弯弯的月亮,与弯弯的月亮下面,弯弯的童年。想着想着,心里疼了。一切,都长了毛边了。

我很想回到菁菁的校园里去。我总在做着这样的梦。但我在梦里,总是解不来题。我知道,所有回去的路,都已被水淹了。没有过渡的舟子。一大片汪洋,却也是一大片沙漠。只有一支巨大的歌,永远在回荡。

我走了多远了?我一直不停地走。其实,我一直站在原地。不信,你回头看,我还是不是当初的模样?无非是,岁月让我染上了清霜。

一眼就望见了尽头呀,穷其一生,也爬不上一座小小的山。是感觉无望吗?太阳,每天照样高高升起。我们每一个人,每天照样沐浴在阳光的底下,与万物,同呼吸,共荣枯。

想起夜晚在雨中漫步。雾气氤氲。一切,都似乎像蓝色的精灵,在雾气中飞。自己跟自己的影子走,像是听见灵魂在歌唱。

只是,为什么我常常看不见你?你总在一些事物的背面。

耐心地等啊等,等你,打马走过我的窗前。

你无处不在。你在我看到和看不到的一切事物中,一一呈现:一本书,一块玉,一棵树,一座山,一粒露珠,一声鸟啼,一米阳光,一轮明月……

你来了,雪花也就飘起来。是漫天漫地的晶莹啊,一瓣一瓣,我要用一生,去栋拾。

秋日私语

去山水公园散步。常常会让我浮想联翩,心生恍惚。我总是会想到二十多年前的月亮,想到月光下,一对男女青葱的影子,与他们的梦幻;想到几年前的一些旧气息。这水,真的不是那水了。那是水库里的水。这是公园里的水。那时候水库的岸边,生着无边的绿草繁花。这水的岸边,是再也不可能生长出烂漫的花草来了。即使有花草,那也是人工种植出来的。坐在水库岸边的那些黄昏与月夜,是永远一去不复返了。

风好大,水一个劲地拍打着岸。像是体内的骨头在咔咔啦啦地响。走在木桥上,木桥也在发出一种怪响。不知是木桥的叹息,是时光的回音,还是我的内部有什么在断裂。

恍惚中,看见往昔的我,一点一点地朝我走过来,走过来;又一点一点地,退回去,退回去。

想一些人,想一些事情,想一些秋天的话题。是的,秋了。一切,都在无边的秋气里。遍野清凉。要安静,安静,更安静!要按住。要按住内心里爬着的海藻。秋水一刻不停地奔向远方。一切终将如这秋水,没有一刻不在逝去。

前几天一场秋雨,菜禾都矮下去许多。一片枯黄。但它们却努力地要开出花来,结出果实来。一种带刺的草,在跟它们争抢地盘。是藤类的。红色的藤,细长,袅娜。身上的叶子,也是细细小小的,纤巧。看去像一首首小诗。叶子上还有弯弯曲曲的花边。这些美丽的藤,总跟菜禾们纠缠在一块,常常让你有些分不清,哪个是藤,哪个是禾。它们的身上,全是刺。不小心碰着,便被划上口子,刺进肉里去。

看到它们美丽的外表,谁会设防呢?哪怕一次次被它们划伤,伤一好,就又全然忘掉。

我们的心里,长着多少这样美丽而扎人的藤?我们是在护着某些不让人碰,也不让自己碰的东西吧?

雨总是要停的,为了要让一轮明月升起来,要让心地里的花朵开出来。

突发奇想,最好去山里老家住几天,一个人,把手机关掉,切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不看电视,不看书,不看报,不写字,只静静的。想吃,便自己抱了柴火煮了来吃;想睡,倒在家里稻荜铺就的床上睡就是。我想静静地听听秋虫,听听溪水,听听竹露。不知道那样,我是否能看到寻常时日看不到的一轮月亮?

说到手机,想到做过的一个梦:在人群里走着走着,便走丢了。再也找不到一个能说话的人,所有的联系方式都告中断。因为手中所持的手机,拨不出一个号码,键全部都是坏的。或许,我拿着的只是一个手机赝品,也可能是玩具——我潜意识里,希望它是玩具吧。

公园,也是一种玩具。或者说,玩具是公园的性质。

不知道事物的性质,是幸还是不幸?

在帕斯卡尔看来,人不过是一根芦苇,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但是,我认为能思想并不是人的性质,因为许多人并不能思想。

要活出真性情来,才是活着。才是一株活生生的芦苇,不论是生长在公园里还是生长在公园外。

诗林深处听鸟啼

黄曙辉

海德格尔早就说过,“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诗”。余芝灵女士这些漂亮的散文,不仅仅是散文,也是能够引人思考的好诗。它们带给读者的阅读乐趣,绝对不止是阅读本身,而是阅读之外的更多东西。

在余芝灵的上一本散文集《只为去看月亮》出版之前,我就大量地阅读过她的作品。《只为去看月亮》中的每一篇散文,我都反复品读过,并且看到有不少读者为《只为去看月亮》写出的评论。那些评论是发乎内心深处的声音,是因为读过她的散文之后不能不表达的喜爱之情。我也一直在琢磨着要写一篇能够表达自己阅读感受的文字,因此,当获悉她的新书即将出版的时候,我没有任何犹豫,就答应为她的新书写下这样一篇文字。

余芝灵的散文骨子里是诗。

我读她的作品,一直为她那种诗意所吸引,所感染。

她的几乎每一篇散文,都是在一种诗意的叙述里完成,即使一些看上去本身并不诗意的题材,经她的笔一点化,立马就露出盎然的诗意。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想可能和作者对生活的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评论家雷达先生说过:“散文的魅力说到底,乃是一种人格魅力的直呈。主体的境界决定着散文的境界。”他还说过,“散文必须首先是形象、意境以至有意味的形式”,它的审美品格和思想品格息息相关。也许是她看到了生活的种种吧,她没有也不可能脱离开对人们生存生活甚至人生意义的诸多思考。她静静地观察着人世间的一切,并且把这一切形诸文字,把自己和读者带到一个诗意的世界里去,享受孤独,享受寂寞,同时也品鉴生活,品鉴人生。这一点,从她那些诗意的文字里,我们是可以清楚地看到的。余芝灵对于生活的态度,决定了她内心充满了诗意,虽然知道了现实生活有残酷与无情的一面,但依然乐观地而对生活,创造属于自己的思想令间和灵魂空间,并且把这个空间经营得活色生香,让人向往,让人更加热爱生活,找到生活中的诗意。

余芝灵一直保持内心的宁静,阅读她的散文,是可以从中得到启发的。奥修《老子心解》一书中有一个很著名的观点:回到根部就是静止。他说,一个只是用一半的心在过生活的人,他不可能对于生活有着真诚与热忱。余芝灵一直用整个心努力构违自己的灵魂世界,对于生活,甚至对于死亡,都有过很深刻的思考。正因为她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才使得她的文字大别于现在一些女作家的文字,没有了那种脂粉气,没有了那种无病呻吟,有的都是对于生命意义的探寻和追问,这样,她的作品就有了相对比较深刻的思想性,为她的作品带来了可能更加久长的生命力和震撼力。这就像老子所说的那样,最柔软的东西可以穿透最坚硬的东西。

余芝灵散文的艺术特点,已有评论家和读者给出了不同的评价,归纳起来不外乎是空灵、澄明、清丽、细腻、温婉等,这大抵是女作家普遍性的特点。以我看,她表面上具有上述特点的文字的背后,其实是涌动着激流与火焰的。她的骨子里有着甚至比男人们更多的热血和担当。她的散文其实是地火,也许是冰火,用看上去的冷焰,在给这个不平的世界一些警醒和提示。因此,余芝灵散文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文辞之外的风骨,在于深邃的思想。

期待看到她更多精美的大气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