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俞敏洪的人生江湖
7728000000028

第28章 俞敏洪的经营法门:凭借感觉,抓住细节(5)

在被问到俞敏洪和“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在运作模式上的区别的时候,俞敏洪这样说道:“他的演讲煽动能力比我强,我的产业化思路比他好。”所谓产业化,就是一个集合概念,是指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或者组织的集合,从而形成社会普遍承认的规模程度和同行法则,并在全社会的范围内达到共同的改变,继而形成了从量的集合到质的激变,真正成为国民经济中以某一标准为划分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具有产业化特征呢?这就要看它是否具有一套完整、规范的操作方法。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衡量:一是市场需求是否规模化;二是人才队伍是否成熟和稳定;三是市场细化是否可行,产品链是否逐渐完善。英语培训是教育行业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产业化特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具备了符合以上三个条件的特征。从国内20世纪90年代的出国热,到后来逐渐出现的人们在学习、工作、升职等方面对英语的各种各样的需求,再到进入20世纪之后由于中国加入了WTO和申奥成功等历史大事件的推波助澜,学习英语在中国已经成了一股势不可当的潮流,在这个大环境下,市场只会越来越好,在这种环境的推动下,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英语培训行业中。据市场调查统计,截止到2007年我国已经有超过5万家的外语培训机构,他们吸纳了许多各个语种的优秀老师加入,而且还演化出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从而结束了传统英语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的局面,继而使英语培训和社会生产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并产生了分工合作,同时使得产品链逐渐建立,最终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主导产业。

众所周知,大环境并不是人力所能为之的,但是聪明的创业者会凭着自己的能力在这种大环境中顺势而为。可以说,俞敏洪就是一个聪明的创业者,他创办了新东方,这一步走得非常正确、非常准。

除此之外,在一个还没有完全产业化和规范化的行业中,不完善其实也是一种机遇。这种不完善,也许是人才的缺乏,也许是市场还有待细化,也许是其他的原因,总之,只要抓好这些原因中的任何一点,就能先人一步抓住机遇,从而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新东方之所以能够获得今天的优势地位,就要归功于它在这方面的英明抉择和先人一步。但是,俞敏洪并不能未卜先知,他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保证自己的“这步棋”能走对,但是,他在创办新东方的时候总是秉持着一种“比别人多做一点,比别人做得好一点”的创业思维,就凭这一点,竞争对手就很难超越他。

俞敏洪在创办新东方的时候其实并没有特别的想法,他纯粹是出于生计的考虑,不过,他的很多做法却和当时做出国考试培训的一些竞争对手有所差别。他当时向学生收取的费用并不高,比如其他的培训机构一人收360元的培训费,而俞敏洪只收180元。他还经常向学员赠送学习资料、笔、纸等小礼品,但最重要的是新东方的课堂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充满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而且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也非常好。

为什么俞敏洪能把新东方创办得这么好?究其原因就是他善于从学员的需求出发,从而不断完善新东方的业务结构和教学模式。在新东方创办初期,当时参加培训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为了顺利出国留学,到新东方加强学习,以掌握TOFEL、GRE考试的应对技巧。但是,要知道,新东方能够传授给学生的这些技巧和知识,其他同类学校也能。在新东方创办之前,当时的北京已经有好几家同类培训学校,而且成名于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前进学校在当时也比新东方更为出名,于是,有很多学员都是从北往南到上海学习TOFEL。因此,俞敏洪也知道,要吸引更多的生源,必须要能为学生提供其他学校所不能提供或忽略的服务。

于是,当时的新东方就开辟了一块由加拿大人主持的出国咨询业务,学生因此可以就近咨询出国事宜,比如一些基本的出国申请步骤、各个国家对待留学生的区别、各所国外大学领发奖学金的流程和区别,读研究生和读博士生的区别等必要的出国留学知识。当时,俞敏洪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教学与相关服务的结合实际上就是一种“产业化”思路,他只是觉得,要将新东方的品牌打响,就必须比别人多一点与之不同的东西,具体来说,就是发现学生的真正需求,并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到了1995年,俞敏洪渐渐意识到,学生对于英语培训的需求已经不再只局限于出国考试了。于是,在1995年加入新东方的胡敏就是针对这种需求,开发出了雅思英语考试培训,结果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因此,胡敏本人也被称为“胡雅思”。但是,对于英语培训市场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俞敏洪自己也不知道答案。他觉得这个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当他为此感到无比高兴的同时,也感到了迷茫。如果新东方当时按照现有的模式发展下去的话,不一定会被市场淘汰,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新东方在市场中还是具有一定地位的,但是,却很难在众多的同类学校中脱颖而出。

当时,很多培训学校普遍发展不起来是有一定原因的。因为其对个别老师的过分器重,使每个老师都可以开一个培训学校,但是每个学校都做不大。所以,俞敏洪需要找到更多的合作伙伴来帮他控制并提高英语培训各个环节的质量。但是,这样的合作伙伴,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同时更要有和俞敏洪相同的办学理念。为此,俞敏洪首先想到的就是远在美国的王强和加拿大的徐小平等人。实际上,这也是俞敏洪经过长久思考所做出的决定,因为这些人不仅符合新东方业务扩展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这些人作为俞敏洪在北大时期的同学和好友,在思维上和他有着一定的共性。综合这些方面,他们肯定要比其他人更好地理解并认同他的办学理念,因此,彼此之间的合作也会更为坚固和长久。

于是,徐小平、王强、包凡一和钱永强等人先后加入了新东方,他们分别负责出国咨询、基础英语、出版和网络等领域的业务,从而为新东方建立起了一条顺畅的产品链。比如,有位学生报了俞敏洪的出国留学考试培训班,就可以领取由包凡一负责出版的学习资料,边学习还可以边咨询徐小平出国的相关事宜。如果这位学生的工作时间比较忙,那么他还可以选择钱永强负责的“在线教育”自主进行学习。同时,徐小平还将自己负责的出国考试咨询业务扩展到学生的人生设计之中,这点也是一种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体现。按照这样的形势不断发展,新东方逐渐完成了其对英语培训市场的细化,它几乎在市场上的每一块领域都占有一定份额,在每一个领域都有专业人士负责。截止2001年,新东方已经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出国考试培训、基础外语培训、出国留学服务教学体系以及正在创办的相关产业体系,其市场竞争范围已经延伸到中国20多个主要中心城市,从而奠定了新东方在中国外语培训市场“龙头老大”的地位。

2006年,新东方在美国正式上市,它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一家小型的外语培训机构发展成了一家能够接纳国外投资、与国际接轨的大型集团公司,这实际上就是其产业化的成功体现。而俞敏洪曾经也表示,上市所得融资,同样是遵循着新东方产业化的思路进行的,也就是说他将投入到扩展产业化发展的计划中去。

教育产业化并不是说把学校办成产业化赚钱的工具,像新东方这样的短期培训、教育咨询机构教育产品以及教育管理、教育设备、教育信息,这些东西其实都是教育产业化的重要内容。如果要归纳产业化的意义,那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教育培训要为学生提供人生的价值观念,因为教育培训本身和公立教育都是要培养人才、造就人才的;第二就是要把教育的各个方面整合起来,以获取更多的财富资源,这并不一定要从学生身上获得,而是要从资本市场上获得。

依照对产业化思路的运作,今天的新东方已经成了拥有34所分校的培训机构,而且它目前已经进入到职业教育领域以及出版和杂志行业。同时,它还进入到远程教育行业,与联想合作的远程教育总收入已经超过了4000万元,其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英语教学网站;此外,新东方的软件开发公司已经开发了30多个软件,其年度销售额也已经达到了两亿元左右。

整合后的新东方在未来将会更加强大,可以说,在中国目前所有的教育机构中,只有新东方可以向国家缴纳几千万元的税额,因为它已经形成了教育的一种良性循环,已经正式走上了产业化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