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代皇后从政轶事
7719000000052

第52章 北宋孟氏两次被废、两度垂帘命途舛(1)

北宋哲宗皇后孟氏,虽然有幸得到了北宋最隆重的婚礼,有幸成为皇后,但一生命运坎坷。当了四年皇后之后,因与刘氏争宠失败,被哲宗赵煦废黜。在赵煦死后,孟氏又被迎回宫里,晋封皇太后。两年后再度被赵佶废黜。十三年后,赵佶、赵恒这对父子皇帝双双被金兵掠走,孟氏在众人的簇拥下垂帘听政,促使金兵立的伪皇帝张邦昌下台,保证了大宋江山的延绵。四年后,赵构在一场军事政变中“禅位”,孟氏再度垂帘听政。孟氏一生两次垂帘听政,总共不到一年时间,所以象征意义大于成绩。

(1)皇后未能战胜婕妤,遭到废黜

在封建社会,皇后不能“战胜”妃子,取得皇上宠幸的事情多得不胜枚举。甚至有人认为,几乎所有的皇上都喜欢妃子,而不喜欢正宫皇后。这不是“年轻时我们不懂爱情”,而是说女人的出处。皇后要母仪天下,自然不能马虎,总是要百里挑一、万里挑一的。而妃子则不然,对她们的选择不用像选皇后那样复杂,只要你漂亮、只要你不是“冷美人”,只要皇上喜欢就行。另外,妃子的心态总与皇后不同,所以更会、更需要讨好皇上,要总结历史,这应当是一个规律吧。

哲宗一朝也出现了皇上喜欢妃子不喜欢皇后的情况,但与上述不同的是,哲宗赵煦是先认识刘氏,然后再娶皇后的。皇后孟氏入宫的前几年,主要是和刘氏搏弈。其实,就先来后到说,刘氏远比孟氏入宫早。

在高太后垂帘听政的时期,赵煦接了英宗的班当了皇帝,当时他还是个十岁的小孩子。高太后因为垂帘听政,要管朝政大事,所以没有更多的时间管束赵煦,于是她决定在小皇帝身边安排二十名四五十岁的老宫女,主要是照顾赵煦的日常生活。

事实上,赵煦对这些老宫女很反感,因为她们说的话、做的事都是大人的,而年幼的赵煦希望和小孩子一起玩耍。他把想叫几个小孩子来玩的想法和身边的宦官说了,宦官们不敢做主,拿高太后做挡箭牌,因为赵煦的心灵深处,是比较畏惧高太后的,于是只得作罢。

转眼皇帝已经十四岁了,他和孩子玩的想法还是很强烈,于是他再次找到宦官,要求他们秘密地外出物色人选。宦官眼看皇帝长大,得罪不起,找到高太后说起此事。高太后没赞成但也没有反对,宦官心里有数了,就以找一个乳母的名义出宫寻找。

终于,他们在一个姓刘的人家,找到一个比赵煦小两岁的女孩子。此刘氏聪明漂亮,嘴甜,入宫后甚得赵煦的喜欢,两个人白天玩耍得非常融洽。只有当赵煦读书时,刘氏才不得不暂时分别,但她表现出了强烈的读书意愿,于是高太后、向太后亦找老师教她。用今天的眼光看,小皇帝赵煦和刘氏算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了。小孩子感情真挚,而且难以忘怀。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就在小皇帝赵煦和刘氏玩得欢的时候,有女孩子陪伴小皇帝的事,就在宫外传开了,引起了一些大臣的不安。

礼部侍郎兼侍讲范祖禹上疏,称皇上年仅十四岁,正是学知识长见识的时候,不该是亲近女色的年龄。他希望将刘氏赶出宫去,以保证皇上成为正人君子。左谏议大夫刘安世等人也对此事情进行了批评。

但是高太后对他们的上疏并没有太理会,她见小皇帝赵煦和刘氏玩得非常开心,不忍心将他们拆散。

一次上朝时,范祖禹等大臣再次提及此事,高太后见躲不开了,只得说话,但她对此坚决否认,说没有这回事情。

要知道,在封建年代,皇上的寝宫不是大臣们随便可以进去的,大臣们有事情只能上朝议,所以皇上的事情只能靠“道听途说”。

不过,刘安世等人也不软,他们在退朝后坚决不走,居然把皇上的宫女叫来审问、训斥。这些宫女知道高太后的想法,所以她们坚决否认,只能哭天抹泪。

赵煦知道后,对这些大臣产生了反感,以至于后来他在亲政的时候对大臣不够信任。一段时间内,赵煦总担心刘氏会被赶走,心里慌得很,后来见事情过去了,还能和刘氏玩耍,才开心起来。

前文说过,刘氏聪明漂亮,虽然比皇上小两岁,但懂得哄赵煦高兴。小小年纪学东西很快,能诗善文,而且很有心计。刘氏发育早,对男女之事粗懂一二,不过,慑于高太后的威严以及宫女的监督,两人不敢过分亲热。

公元1092年,高太后和向太后见赵煦已经十七岁长大成人了,决定派人“四海漫游”寻找皇后人选。虽然高太后的侍女认为刘氏比较合适,但被高太后否决。她认为以刘氏的出身不足以当皇后。

经过反复遴选,从成百上千个官宦世家的千金中,孟氏脱颖而出。

孟氏是眉州(今四川乐山)人,她是防御使兼马军都虞侯孟元的孙女,年纪比赵煦小一岁。高太后和向太后见了非常喜欢,认为她生性文静,懂得妇道,修养不错,聪慧过人,决定孟氏为皇后储备人选。但是,两位太后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孟氏的长相。

史料记载,孟氏虽具备上述特点,可长相中规中矩,至少在赵煦的眼里不够美丽、不够妖娆,埋下了“复仇”的种子。当然,这个情况赵煦不得而知,过去的男人,只有到了进洞房才知道自己的女人什么样,连皇上也是如此。

孟氏被接进了宫里,高太后和向太后经常手把手地教她宫里的礼仪,教她以后如何处理与嫔妃的关系,教她如何取悦于皇上等等。

如此这般过了三个月,高太后在上朝时宣布:“孟氏能执妇道,可以正位中宫了。”意思就是,她可以和皇上结婚,成为皇后了。

皇上立皇后,这在封建社会是一件大事,高太后异常重视,她命翰林学士起草昭天下书,还命翰林、台谏会同礼官修改过去立皇后的规矩和六礼仪制。举行册礼大典的日子,当然也是经过慎重研究的,为此,太史局查阅了大量的文献,遴选黄道吉日,最终确定五月十六日举行。

皇上赵煦和皇后孟氏的婚礼,堪称北宋时期最为隆重的婚礼。这是高太后决议进行的。

赵煦立了皇后夫人,应当说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可是,宫里人没见赵煦如何兴奋。当赵煦照例给高太后请安时,高太后与他交谈了三言两语,便全都明白了——原来,皇上觉得皇后不漂亮!

高太后不能否定自己的决断,当然她也不可能事先征求赵煦的意见,于是她说道:“皇后要母仪天下,贤德最为重要,这是大事。你长大了以后就明白了。”

可是几个月过后,赵煦仍不喜欢孟氏。对皇宫里的事宜特“门儿清”的高太后终于感到事情的严重性了,她对亲近的侍女说:“孟氏是个贤淑女子,贤德不错,可是皇上不喜欢,恐怕今后她要吃苦了。”

这个判断是正确的,日后孟氏的确吃了不少苦头。高太后也是百密而一疏,她没想到赵煦内心里最喜欢的,就是他的玩伴刘氏。以高太后对宫廷生活的高超手腕,如果她知道这个事情,她不会放过的,她会选择顺应,用“立刘氏为嫔妃”这个办法,来保住孟氏的皇后位的。可是,高太后没有想到这一点,这也是她执政时期的一个瑕疵吧。

实际上,赵煦对皇后的不满,不仅仅限于皇后不符合他的审美观,还有一种原因,就是因为娶孟氏是高太后的主张。这一点,我们从《宋史·皇后传》中找到了蛛丝马迹。

据《宋史·皇后传》记载:大婚不久的十一月,赵煦前往南郊祭天。行进之中突然得报说,前面出现了十余辆红伞青盖的牛车挡路。这种情况在封建社会几乎是不可能的,是要掉脑袋的罪过。

当然,赵煦知道,能敢挡他路的人一定很有背景。没成想,挡路的是两个女人,即他自己的皇后孟氏,和高太后的女儿魏国大长公主。

事实上,孟氏一贯是随和的,她在知道无意中挡了皇上的路后,立即表示马上给皇上让路,可是大长公主倚仗高太后垂帘听政的特殊地位,坚决不肯让路。双方坚持良久,赵煦实在不能忍耐了,走出马车,这才使大长公主让了路。

赵煦非常生气,随着年龄的增长,本来他就对高太后产生了不满。现在大长公主又来这一套,显然没有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尽管,后来孟氏向他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并提醒皇帝说,是大长公主不愿意让路。但赵煦已经不愿意听了,他命大改革家、诗人苏轼草拟奏疏,将这件事情报告高太后。

高太后是明白人,再怎样也不能将这件事情的责任强加给赵煦,于是,她狠狠地批评了自己的女儿。

赵煦当皇上后,一直非常喜欢读书,平时在宫中除了看书外,很少出去玩耍。他看书的范围很广,尤其喜欢唐朝的律诗,经常把自己亲手抄录的唐诗分赐给大臣。

当时高太后掌权,大臣们只知道高太后,不知道皇上,凡有奏事,都向高太后请示禀报。有时候赵煦问问,大臣甚至懒得搭理他,使赵煦的心灵受到极大的创伤。他后来说:“高氏垂帘听政的时候,朕看到的都是脊梁和屁股,大臣们的脸全转到太后那边去了。”这足以表达赵煦的烦恼和苦处。

虽然是大臣们有眼无珠,但赵煦不免对高太后产生了芥蒂,他和高太后越来越离心离德,所以上朝时,赵煦采取了消极的做法,话更少了。

高太后有一次问他:“大臣们奏事的时候,你心里如何想的,怎么连句话都不说?”赵煦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娘娘已经处理过了,叫孙儿说什么呢?”赵煦采取的就是沉默,他是聪明的,他要等待他亲政的那一天。

1093年,六十二岁的高太皇太后终于走完了她的人生。赵煦亲政了。他没有吝啬对高太后的赞扬,因为他明白,当时的政治形势需要他这么做。

面对赵煦的亲政,大臣们和皇后孟氏心里没有底,他们不知道赵煦会怎样对待他们。稳定了一个时期后,赵煦开始动手了,首先他从后宫开始,将他儿时的玩伴刘氏晋封为婕妤,地位上仅次于孟氏。此时的赵煦仍然非常喜欢刘氏,刘氏实际上的地位比皇后孟氏高。

在赵煦大婚一年后,孟氏生下了一个女儿,被封为福庆公主。但这改变不了皇后的命运。对于孟氏而言,没有了高太后这座靠山,自己又不能取悦于皇上,所以只有忍耐。

刘氏仗着赵煦的喜欢,寻找着一切机会压倒孟氏。有一天,孟氏带着嫔妃们去景灵宫拜谒。在礼仪结束后,孟氏坐下来休息,其他嫔妃都恭敬地站在周围等待,只有刘氏一个人倚在门口背对着孟氏,这在当时是大不敬的,是要治罪的。可是孟氏知道,她此时治罪于刘氏,等于火上浇油、激化矛盾,所以装做看不见。实际上,刘氏就是要激化矛盾,以便假借赵煦的手废黜皇后孟氏,见孟氏不理睬她,只能另想办法。

冬至节的时候,孟氏又率领众嫔妃去隆佑宫朝见向太后。在向太后未出来的时候,大家都坐下来等候。

按当时宫中的规矩,孟氏作为皇后要坐金饰的椅子,刘氏作为婕妤只能坐木椅子。可是下人搬来时,刘氏却不愿坐,眼睛总是瞟着孟氏的椅子,大家都明白怎么回事儿。

下人又搬来一把金饰的椅子,刘氏很高兴,心安理得地坐了下来。众嫔妃心里不满,见孟氏毫无表情,她们也不便说话。

这时,一个侍女高喊:“太后到!”

大家都站起来迎候。可是太后并没有露面,于是大家又坐了下来。这时候,早已有一个调皮的侍女将刘氏坐的金饰椅子撤走了。刘氏没有注意,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嫔妃们大笑起来,刘氏气急败坏,也不等着拜见向太后了,跑回宫里向赵煦诉苦。

这件事情再次加重了赵煦对孟氏的疑心,他以为仕女是按照孟氏的旨意办的。当天晚上,赵煦就赶到坤宁宫质问孟氏。

孟氏见赵煦脸色不对,马上就跪在地上将白天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说了,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说自己对侍女管教不严。

从此,刘氏开始公开搞孟氏,她甚至派了亲信监视孟皇后的一举一动,她买通皇帝身边的亲从郝随为她效力。日久天长,果真让刘氏抓住了机会。

绍圣三年(1096)九月,不到三岁的福庆公主得了病。经多方医治,不见好转。孟氏的养母宣夫人燕氏心疼小公主,加之看孟氏一直没有给赵煦生儿子,内心十分着急,于是私下里请了尼姑法瑞摆设祭坛,祈求观音菩萨赐福给孟氏,让她早生龙子,让女儿的病早好。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宫里被视为蛊惑,是严格禁止并且要治罪的。

这下可抓住个大把柄!郝随马上写了奏章,说孟氏私下里诅咒皇上。赵煦看了心里有疑惑,他明白孟氏对自己袒护刘氏不满,但还不到诅咒自己的程度。他派了梁从正等几位大臣负责审这个案子。

刘氏立即叫来梁从正等人,吩咐他们务必要拿到口供,并且还说这是皇上的意思。梁从正等人都知道平时赵煦护着刘氏,也不假思索,就抓了三十多个宫女和太监,大肆进行刑讯逼供,有的太监被打断了肋骨,有的宫女被割掉了舌头,最后捞着了伪证。

他们把伪证拿给皇上。赵煦看过大吃一经,他没有想到孟氏对他如此之恨!于是,他开始在孟氏和刘氏之间徘徊。孟氏是他明媚正娶的;而且更立皇后是一件大事!而刘氏从十三岁就是自己的玩伴,两小无猜,感情似乎更加深厚。

这时,皇后孟氏所生的福庆公主终于没能治好病,一命呜呼了。这对孟氏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可是,她还没有擦干眼泪,被废黜的命运又等待着她。

公元1096年,也就是孟氏当皇后的四年后,相信了伪证的赵煦最终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废黜皇后孟氏,收回皇后册宝,令孟氏搬出坤宁宫,贬送瑶华宫,让她修道,赐号“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法号“冲真”。

实际上,赵煦废黜皇后,遭到了大臣们和向太后的激烈反对,但是赵煦已经铁了心肠,谁反对也没有用了。与此同时,赵煦并没有马上决定将皇后的桂冠戴在刘氏头上,他决定“虚悬”。不过,刘氏是仅次于皇后的婕妤,等于实际意义上的“女子第一人”,但终没有名分。

这样过了三年,公元1099年,刘氏终于生下了赵煦一生中唯一的儿子赵茂。赵煦大喜过望。在孩子满月之时,他正式册立刘氏为皇后。

这次册封仍然遭到了右正言邹浩等大臣们的反对。但在当朝宰相和刘氏的双重压力下,赵煦罢免了邹浩的职务,将其发配新州(今广东新兴)羁押,还将一些反对者抓捕入狱。随后,在文德殿举行了册立皇后仪式。

岂料,赵茂没有富贵命,满月后得了怪病,整天哭哭泣泣,饮食不进,在出生两个月后就一命呜呼。赵煦和刘氏非常伤心,追封越茂为越王!

这时,赵煦在朝政方面也遇到了大臣的消极抵抗。在双重压力下,赵煦也一病不起,两个月后的元符三年(1100)正月,皇帝赵煦驾崩,时年才二十五岁。

赵煦驾崩了,他没有儿子可以接班。于是,在大宋一班老臣的簇拥下,已经颐养天年的向太后被推到了前台,她选择了赵佶为皇帝(在向太后执政一文中有详细记载),由向太后垂帘听政,封刘氏为元符皇后。

(2)复立皇后又遭到废黜

前文说过,孟氏是由高太后和向太后及一班大臣决定册立的,因此向太后非常同情孟氏,对刘氏没有好感。在政治上复古、保守的同时,向太后开始关注孟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