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十余天,徐敬业旗下就聚集了十万兵马。徐敬业的僚属、诗人骆宾王为共撰写了一篇《讨武兆檄》。笔锋犀利,文采飞扬,历数了武则天的多项罪状。
武则天接到《讨武兆檄》后,看了又看,感叹道:“这是人才啊,可惜却没有为我所用!”可见,武则天还是有些政治家的胸怀的。
随后,武则天就集中了三十万兵马,由李孝逸率领前去平叛。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徐敬业兵败身亡,骆宾王不知所踪。武则天平稳度过了这次大危机。
叛乱平定之后,武则天又把目光对准了朝廷内部。在徐敬业叛乱期间,宰相裴炎的表现让武则天很不满意,他不仅不帮助武则天对付叛军,还乘人之危,要求武则天还政给皇帝,武则天一气之下将他处死。然后,武则天罢免了另外几个宰相,将韦方质、武承嗣、韦思谦等三人任命为宰相。在以后的两年时间里,武则天频繁地调整宰相人选,逐步建立了完成效忠于自己的执政班子。
与此同时,武则天还没忘在舆论方面给自己称帝造势。她暗中指使侄子武承嗣制造了“洛河献碑”的好戏码。百姓还以为“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白石碑,真的是洛神从洛水河底送上来的,便认为武后临朝是天意。武则天趁机改年号为“永昌”。睿宗和文武大臣们为了讨武则天的欢心,给武则天上了尊号“圣母神皇”。武则天欣然接受。打破了皇帝只有在死后才有尊号的旧制。
这时,又有人对武则天做女皇表示不满了。这个不识时务的人,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十一子李元嘉。但李元嘉的反抗很快就被武则天平定了。从此,再没有人对武则天的做法提出过异议。
公元690年10月16日,六十六岁的武则天宣布建立武周王朝,自称“圣神皇帝”,改元天授。同时,将睿宗李旦降为皇嗣,皇太子李成器也降为皇太孙。武则天尊周文王姬发为始祖文皇帝,尊父亲为孝明高皇帝,侄子武承嗣等人也有封赏。
武则天做女皇,本已引来了许多封建礼制维护者的不满;她还纳了好几个男宠,更让卫道士们无法释怀。
武则天的男宠中比较有名的是和尚薛怀义。
薛怀义,原名冯小宝,是现在的陕西雩县人。他身体强健,相貌英俊,三十多岁的时候,被太平公主偶然发现,太平公主把他推荐给了寡居的母亲武则天。冯小宝正值壮年,深得武则天的恩宠。为了掩人耳目,便于经常入宫,太平公主又出主意,让冯小宝改名薛怀义,落发为僧,做白马寺住持。
薛怀义成为和尚后,与其他僧人合写了一部《大云经》,称武则天为转世弥勒,天意使其代唐朝称帝,在佛教理论方面提供了依据。
除了薛怀义,武则天的男宠还有张易之、张昌宗、沈南等人。
薛怀义被冷落后,一怒之下火烧明堂。当时,武则天念旧情,没有严惩他,但他此后更加骄横无礼,最终死在武则天手里。
在薛怀义被杀只后,御医沈南成了武则天的新男宠,但沈南已经人过中年,难以满足武则天旺盛的需求。武则天变得脾气暴躁,动辄发火。太平公主便又替母亲挖出了英俊少年张昌宗这个“活宝贝”。颠鸾倒凤之后,武则天很满意,张昌宗又引荐了哥哥张易之,兄弟一同侍奉武则天。
张氏兄弟即张易之和张昌宗,都是中山安国即现在的河北安国人,他们的祖上曾做过李唐的宰相,也是贵族出身。张氏兄弟对已步入老年的武则天照顾得很用心,因此武则天对他们兄弟俩也赐与了极大的恩宠。
(4)晚年终于清醒
在临朝称制时间,为了巩固手中的权力,打击反对派,也为了要调查民意,了解全社会的动向,武则天在朝堂上设置了四个铜匦,
青匦名为“招恩”,放在朝堂东面;丹匦名为“招谏”,放在朝堂南面;素匦名为“神匦”,放在朝堂西面;玄匦叫作“通玄”放在北边。四个匦接受的投诉内容是不一样的,每天晚上,武则天派专人打开,拿出来自全国的投诉文书,进行处理。
为了让“民意直达天听”,武则天诏令全国:凡有进京告密之人,沿途各地官府要像接待五品官那样进行接待。对于进京告密者,不分身份等级,全都接见。如果所说是实情,还有奖励,即使所告密的内容不是真的,也不追究。
这样一来,武则天接了“地气”,在民生问题、民意问题是得到了许多好的建议。也为百姓解决了不少问题。与此同时,武则天也发现了一大批潜在的政治敌人。为此,武则天提拔了一批酷吏。
最有名的是酷吏是周兴、来俊臣等二十七人。这些人心狠手辣,手段残忍,为了打击李氏皇族等武则天的政治敌人,发明了很多的酷刑。
武则天的酷吏政治长达十多年时间,将反对她的李姓宗室和旧有的贵族势力基本扫荡得很干净了。但武则天并不是疯狂地嗜好杀,更不是毫无节制地屠杀。酷吏政治只是她在称帝之初这一非常时期采取的统治手段而已。
武则天利用酷吏,却并不完全信任他们,在时局平稳后,武则天便利用民愤,将酷吏们先后处死,成语“请君入瓮”就是发生在来俊臣和周兴两个酷吏身上的事。
通过酷吏政治,武则天实现了巩固了权势和皇位的目的。
政权稳定了,武则天本应该安下心来,但她又遇到了让她犯难的问题,那就是皇位谁来继承。武周王朝建立后,武则天封侄子们为宰相、将军等要职,掌握了朝政大权。对有功之臣也赐给“武”姓,还免掉了“武”姓的田赋,把自己的出生地文水县改为武兴县……这些迹象表明,武则天最初是想传皇位给武姓子侄。
尤其是公元693年的祭典大礼,这一迹象更为明显。武则天居然让侄子武承嗣为亚献,武三思为终献,而正牌皇储李旦却无事可做,场面尴尬极了。武则天的这些做法无疑是传递了要立武姓为嗣的信号,因而,变相鼓励了她的侄子们公开觊觎李旦的皇储地位。
然而,宰相狄仁杰等对武则天的这一意图强烈反对。武则天自身也很矛盾至极:如果立武氏子侄立为皇嗣,虽然大周政权可以延续,但她做为武氏家族中嫁出去的女人,属于“外人”,是没有资格享受武氏宗庙的供奉的。而如果想要享受子孙供奉,就得让自己的儿子做皇储并继承皇位,但是,那样又要以高宗皇后的名义,回到已经被她打破的旧轨中去,等于还政于李唐!
武则天真是矛盾重重!幸好,她的大臣中有聪明的狄仁杰。
有一次,武则天做了一个怪梦,梦见一只断了两个翅膀的大鹦鹉。醒来后,她百思不得其解,便让狄仁杰给她解梦。狄仁杰马上对武则天说:“‘武’是陛下的姓氏,那鹦鹉自然是指陛下您。两个翅膀就是陛下的两个皇子。如果陛下重新起用两位皇子,鹦鹉的两个翅膀就会好起来的。”
这时候,宰相吉顼也在为皇储的事想办法。当时,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非常受宠。因此,吉顼对他们说:“你们兄弟因为受皇帝的宠爱,群臣已经很嫉恨你们了!你们想要保住性命的话,就劝皇帝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将来新皇登基,你们有拥戴之功,不仅能保命,还能保住富贵。”
张氏兄弟正当盛,武氏已古稀之人,他们当然要为自己想想以后的路。所以,他们听从吉顼的指点,对李显重新成为太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多方的劝导及多种利益的权衡下,武则天终于清醒了。她派人将李显秘密接回了京城洛阳,太子李旦马上请求自废太子位,由哥哥为皇太子。武则天由此封李显为太子,封李旦为相王。武承嗣一见继续大统的机会没有了,不仅就气闷而死。
为了避免在自己百年后,子侄与和儿子们相互残杀,武则天特意把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武姓的侄子们召集到明堂,祭告天地,立下“永不相犯,同存共荣”的誓文铁券。从这时到武则天去世,武氏子侄倒还真安分了一段时间,没有找太子的麻烦。
这一段时间,在武则天的宠爱下,张宗昌兄弟俩的权力欲望急剧膨胀,连武氏兄弟也得巴结他们才行。后来,他们又在武则天的默许下,开始干预朝政。这使得大臣们惶恐不安起来。
公元704年年末,武则天一病不起,连宰相都见不到她的面。张氏兄弟俩侍奉在病榻前,并趁机干涉朝政。大臣们本就对他们非常不满,此时,不满情绪更加强烈。经过周密部署,宰相张柬之带领大臣们在705年的正月里发动了兵变,张氏兄弟被杀,病中的武则天被迫让位给中宗,天下重新成为李唐的天下,
被赶下皇帝宝座的武则天住进了上阳宫。中宗给她上了尊号“则天大圣皇帝”。但没有了帝位的武则天,也没有了精神支柱,身体迅速垮掉了。当年年底,八十二岁的武则天死于上阳宫的仙居殿。临终时,她头脑清醒地立了遗嘱:去掉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葬在乾陵,和高宗合葬。只许立碑,不许立传。
武则天死后,她的谥号多次改变,但李氏儿孙们一直很尊敬她。睿宗复位后,改称她为“天后”,后来又称为“大圣天后”,尊为“天后皇帝”,改为“圣后”。唐玄宗即位后,改为“则天皇后”,比较客观。到了749年,把武则天的谥号定为“则天顺圣皇后”。
(5)无字碑的之迷
武则天去世的第二年,朝廷派人将她的灵柩送到长安城西的梁山乾陵,和唐高宗合葬。
梁山山势峭拔挺立,乾陵便是以山为陵,建整座山为一个巨大的陵园。
梁山共有三个山头,北峰最高,南面二峰较低,东西对峙,形成天然门户。远远望去,三峰耸立,犹如武则天仰卧于大地,北峰为头部,南面双峰恰似双乳。有人说,远望梁山,依稀能感受到武则天的威严。置身峰间,仿佛能感受到女皇的张扬与刚烈,让你既肃然起敬,又有无限联想。传说武氏曾希望千秋后自己能“头枕梁山,脚蹬渭河,卧望长安”,看来她的想法已经实现了。
梁山三峰,由一条南北走向的高岭相连。高岭之巅便是长达700多米的墓道。墓道两旁对称排列着一百二十四件造型精美的石刻。在朱雀门的地势宽阔处,西侧是追记高宗文治武功的《述圣记碑》。由武后撰文,中宗书写。东侧就是举世闻名的无字碑,也就是武则天的纪念碑。碑头盘绕着九条蟠龙,两侧线刻云龙纹。碑座的正面是一副狮马图,骏马屈蹄俯首,雄师傲立威严。雕刻极为精细,为历代墓碑罕见。
中国历代的帝王碑,大多记述丰功伟绩,也就是“有碑既有刻字”。而如武则天这般立无字碑,只字未刻的,在中国历代以来是绝无仅有的。那么,武则天为什么一反传统,要给自己立无字碑呢?多年来,史学家一直为此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武则天这是在夸耀自己的政绩,表示自己功德高大,已非文字所能概括。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武则天生前争前好胜、好大喜功,她能给自己的丈夫立碑作传,歌功颂德,却不给自己作传,很显然不符合她的风格。她在晚年时,就立过“大周万国颂德天枢”碑来歌颂自己,为何在临终前却不认同这种方法了呢?
还有人说,武则天是自知罪孽滔天,没脸为自己立传,所以树了碑不好意思写字,以免死后落下话柄,被后人耻笑。持这种观点的人,全盘否定了武则天执政时期的政策。他们认为,武则天是耍手段骗取了高宗信任,蒙蔽了高宗,才得以爬上皇后宝座,最后窃取了皇权。政权在握后,武则天大量培养党羽,任用酷吏,鼓励告密与滥杀,大量铲除政治反对派。其执政时期,唐朝的社会经济是处于马鞍形曲线的底部。甚至有安西四镇一度被夺,影响了国家统一,因此,武则天无颜为自己立传,只好以无字碑人世。
不过这种说法被很多人驳斥,他们指出,如果武则天无颜立传,又何必立碑勾人话题?他们的观点是:武则天才具过人,极具智慧,她既不想自我吹嘘,但又不甘心泯没无闻,所以,她以一块无字碑,让后人评述自己的功过,她认为公道自在人心。
凭公而论,武则天执政时期,创造了骄人的业绩,从经济上说,承接了太宗时的发展势头,在用人上打破以了门阀判令,不拘一格,形成了新风气。但与此同时,她滥杀无辜、奢侈浪费,酷吏统治等,确实是黑暗的一面。所以,有功有过,功过难以一概而论,也难以以一篇碑文做定论,干脆就立一块无字的碑,任后世人心去衡量。
当然,还有第三种观点。有少数人认为,无字碑是唐中宗李显所立,但撰写碑语时却不知如何是好,称武则天是“皇帝”还是“母后”?抑或直接称“大圣则天皇后”?群臣意见也是各执一词,所以最后只好不了了之。但这种说法被很多人。他们认为这种观点是臆断而已。武则天死后,中宗就尊其谥号为“大圣则天皇后”,那么,用此号写碑文可谓名正言顺,所以他们认为此种说法不成立。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武则天权智过人,一向喜欢标新立异:造怪字、信佛教、养男宠……她做的往往是出人意料的事情。因此,她要在死后也标新立异,立一块无字碑,以显示高过常人的智慧。
究竟哪一种观点更贴近真实?这真是一个千古之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