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绥临朝执政,方觉势单力薄,于是参照前朝,不断对娘家人分封。封其长兄邓骘为上蔡侯车骑将军,命令他综理朝政,并命邓骘住在宫内,以便随时商议国事;封她的弟弟邓悝、邓弘、邓闾为侯。为了便于议事和传达诏命,除了皇太后本家兄弟外,太后还重用了帮助过自己的宦官郑众、蔡伦等人为亲信。任用本家兄弟、宦官,这些都是女人当政的主要弊端,一向贤明的邓绥也没有跳出俗套。
邓太后临朝后,接连下诏,大赦天下。亦下令减少宫内的物质供应,规定每天只能吃一肉一饭,地方郡国的贡献减半,凡因暴雨受灾的郡国,都可以得到免除田租的待遇。这些措施得到了地方郡国的拥护,也暂时缓解了宫廷与地方的矛盾。另外,还有许多得人心的措施。
(3)辅政安帝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邓绥在皇太后的位置上刚刚八个月,却传来小皇帝刘隆突然夭折的消息。邓太后再次遭遇到立储之苦。
实际上,虽然小皇帝刘隆死了,但大他八岁的刘胜还当着平原王。可是,邓太后并不希望再立刘胜,因为她知道,第一次没立刘胜,客观上已经得罪了这个孩子;如果因为刘隆死了再立他,其长大后也不见得买账。于是,颇有政治手腕的邓太后决定,再寻找新的储君。
邓太后和邓骘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不得不查找皇脉玉牒,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家谱。他们发现,和帝一宗只有清河王刘庆的儿子刘祜是皇族最亲近的后代了,而且年龄只有十三岁,非常合适。二人决定迎立刘祜。之后他们与公卿大臣商议此事,获得一致通过。
恰巧刘祜正在京师,邓骘连夜将他接进皇宫,马上下诏封长安侯,不日即皇帝位,是为安帝。仍称邓绥为皇太后。
邓太后拥立安帝之后,依旧临朝称制,掌握朝中大权。为了避免舆论说她是靠外戚专权,邓太后也做了一些抑制外戚势力发展的举措,包括运用一些“外人”,但是,这些人往往无法掌握真正的权力,只是邓家人的陪客。邓太后及其娘家人,不重视大臣的作用,他们往往先将议题拟订,然后上朝时问问是否可行。长此以往,公卿大臣都非常有气。
作为外戚的领头人,邓太后经常告诉邓家人要“夹着尾巴做人”。无奈一来权力在手,再恭谦的人也得做决定,作了决定就可能触及一些人的利益。正所谓官不好当。
另外,你邓太后能忍,可邓家人也是十个手指不一般齐,尤其是遇到观点不一致时,邓家人往往气粗、脾气糙,所以人脉基础不一样,从根本上说无法平等。
不积小流无以至千里,朝廷最终导致了未遂政变的发生。
在这段干政的时间里,司空周章多次直言进谏,但太后并没有当回事儿,也不找周章交流,使周章等一班大臣非常生气,于是周章串通联络了一些与他观点接近或相同的人商量对策。他们认为,邓太后及其娘家人已经不会听取任何人的意见了,他们越来越独断专行,“文谏”或“死谏”已经不解决任何问题,必须用“兵谏”的办法解决。他们准备以少数亲信,买通宫禁门卫进入皇宫内,捕杀邓骘、郑众、蔡伦等,然后囚禁邓太后,废黜安帝,改立刘胜为帝。
这个计划相当周密,如果实现将改变汉朝的进程。可惜,被邓骘的耳目发觉。邓骘立即部署兵马准备反击。周章知道后,只好自杀。这件事情受牵连的人非常多,也被后人认为是邓太后光辉形象中的一大瑕疵。
邓家镇压了“兵谏”,他们并没有反思自己的行为。相反,邓太后倒是认为,周章之流无非是对权力感兴趣而已,所以她把权力看得更重了。遇到让她“归政于安帝”的奏疏,当事人一定会受到处置。其中杜根上疏直言,要求邓太后归政。邓太后大怒,命人将杜根杀害。在邓太后执政的后期,她对权力的贪婪几乎让她失去了理智,很多人被杀害,更多的人被罢官。强权政治虽然使要求她归政的声音变小了、没有了,但是,安帝一朝的政治也黑暗了。
(4)宗族蒙冤
邓太后虽然不能正确地对待归政问题,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她在执政进程中始终是勤勉的。比如她曾亲自到大狱审问犯人,释放了一些蒙冤的人。另外,在推行新的经济政策的时候,往往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如果有不同意见,则反复商量,然后才推出。还有,她对经学非常重视,她自己从入宫开始一直随曹大家学习经书,始终没有间断。
曹大家是《汉书》作者班固的妹妹,名昭。班昭博学高才,曾受和帝之命续写了《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因她十四岁时嫁与曹寿为妻,故称其为“曹大家”。
太后有时候还向班昭咨询政事。如公元109年秋天,邓太后的母亲去世,作为儿子,邓骘上书乞退,以便回家服丧尽孝道。太后并不愿意邓骘走,就与班昭商量。
班昭认为,邓骘回家服丧是一举两得的事情。一来可以成全其孝名,二来他协助邓太后把持朝政多年,肯定树敌不少,此时服丧能赢得谦退的赞誉。
邓太后采用了班昭的建议,下令邓骘兄弟回老家为母亲服丧。
邓太后临朝多年,曾很多次下诏选举“明政术、述古今、直言敢谏”的贤能之士,吸收到朝廷之中。尽管她自己有时候不愿听直言,但是在比较冷静的大多数时间里,她还是愿意大臣们进谏。
作为邓氏外戚集团的主将,大将军邓骘等人也能够配合太后,举荐闻名天下的才士入朝,比如吸收了何熙、羊浸、李郃、陶敦等人列于朝堂;征调杨震、朱宠、陈禅等置于幕府。通过这些办法,进一步扩大了邓氏外戚集团的势力,同时也给人朝廷宽容、吸纳贤才的良好形象。
邓太后临朝时,鉴于当时学校荒废,指示邓家创办了第一所宫廷学校,主要是整理经传,教授宫人。之后,邓太后还创办了一所专门教育皇家子女及邓氏子孙的学校,她亲自监督考试,足见其对后人教育的重视。
此外,邓太后还根据经书,直接制定国家的大政方针并指导实施,从而扭转了经学的衰落局面,缓和了各种矛盾,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公元121年春节期间,邓太后因操劳过度身患重病,但是她仍然坚持上朝,到了三月,病重离世,年仅四十一岁。她共执政了十六个年头。
事实上,安帝刘祜即位之初,对邓太后非常尊重,因为当时他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随着他的长大,尤其是过了十八岁的大婚年龄后,安帝对太后氏族掌权越来越反感。
但是,邓太后没有关注皇帝的感觉,总认为刘祜的皇帝位是自己给的,自己也有权临朝听政,而且继续给安帝施加精神压力。
邓太后死时,刘祜已经二十八岁了,这十五年的皇帝对他来说,是一个什么滋味呢?
另外,安帝立阎姬为皇后之后,阎氏外戚按理也是要重用的。但是,在一段时间里,邓氏家族压制阎氏家族,安帝心里也是不高兴的。
皇帝无事可做只能亲昵宦官、吃喝玩乐、平平庸庸。这一来,邓太后又看不上安帝,觉得他没有出息,只会享受。真是如同乱麻一般。
安帝的乳母王圣见太后不愿归政,担心有废掉安帝的可能,时常在安帝面前说邓太后的坏话,这让安帝心里更加气愤。实际上,安帝是非常有修养的,换了一般人,早在太后面前流露出不满,还真有可能被废黜。现在,邓太后去世了,安帝的心里豁然开朗了许多,他本能地表现出要大干一场的样子。从何着手?当然从邓家开刀。
安帝是聪明的,他没有自己直切主题惩办邓家,而是等待时机,由别人提出。
终于,这样的人出现了。
太后死后不久,宦官中常侍江京、李闰与安帝乳母王圣一起,上疏诬告太后兄弟等人,说在太后的授意下,这些人曾有废黜安帝、立平原王刘翼的阴谋。
安帝一见奏疏心中大喜,抓住这个机会大做文章。他首先按惯例大赦天下,之后便迫不及待地封揭发太后有功的江京、李闰为列侯,实际上就是一种表明支持的态度。
许多人看出了这一点,于是邓家墙倒众人推,揭发邓家罪行成为安帝一朝的主要工作了,邓家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当时,邓家兄弟邓悝、邓弘、邓闾都已经离开了人世,真是死无对证了。二十八岁年轻气盛、压抑已久的安帝,立即废黜邓家兄弟爵位,查抄田产。邓骘因为回老家为母亲服丧,安帝找不到很好的理由,才只被罢免了官职,谴回原籍。邓家其他的一些人为此自杀身亡,有更多的人被下了大狱或被流放。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帝开始了他亲政的历程。
若干年后,大司农朱宠冒死为邓家申冤,安帝又顺应他的要求,对邓家活着的人好生安慰。安帝是认为自己错了还是故做姿态?只有他自己知道。
我们说,邓太后鞠躬尽瘁为朝政,勤勤勉勉工作了十六年。堪称有功;而安帝则过了长达十五年的压抑生活!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苦痛?
历史就是这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