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中国最好看的微型小说
7709100000063

第63章 真情花瓣(7)

顷刻间死了那么多乡亲,大姨为老蚕担起心来。大姨呼叫着寻找老蚕。突然,听着有人喊,谁是老蚕的亲人?老蚕负伤了,快来呀!大姨听了一怔,很快醒来,飘飘摇摇奔过去一看,那个血染胸膛的老蚕,不是别人,正是去她家做活的小木匠。大姨心立刻裂了,碎了。肝肠寸断的大姨扑上去,哎呀,原来娶俺的是你呀?你怎么不早说?你怎么叫老蚕?老蚕说一声喘出一口血花,人家都叫我老蚕,叫老蚕不好吗?大姨说,好好好,你别说了!此时,老蚕精神委顿,神志恍惚,眼前翠绿一片,金黄一片,火红一片。那火红的就是大姨的蒙头红大姨美丽的脸蛋。老蚕好喜欢,好激动。老蚕把最后一丝豪壮化成无限温柔说,我娶了个天仙,我好高兴!哎呀,我好冷!大姨说,我来暖你。大姨敞开飘香的胸怀,未能抱起她的小木匠,一个满脸污血的日本鬼子看见大姨白璧无瑕的胸怀,笑起来。鬼子笑得狰狞邪恶猥亵。鬼子一脚将老蚕踢翻,扑向大姨。大姨躲闪着呼号着。日本鬼子血腥的双手刚刚抓住大姨,突然停着不动了。原来,老蚕手中的大刀扎进日本鬼子的后背。立时,污血瀑布一样喷了老蚕一身。日本鬼子呀呀怪叫着,转身一刀把小木匠的头斩下来了。大姨嘶声啼血地叫一声,就把小木匠的头颅紧紧抱在怀里。小木匠的头颅说,这回我可捞到让你抱了!

大姨夺眶而出的泪水,化成石头,化为一声壮丽的呐喊,小鬼子,我要吃了你!她身后那些视死如归的妇女和孩子也在喊,小鬼子,我要吃了你!

那个时候,正是麦子黄了的时节。

金黄的麦子,在血雨腥风中前仆后继。

夏夜之风

国庠

辛大爷弯曲着身子坐在马扎上,一双终日被老泪浸泡得红肿的眼睛,一动也不动地凝视着东屋门上刚挂出来的新门帘。

东屋今天搬进了新邻居,忙了一天,房子打扫干净了,玻璃擦亮了,家具安顿好了。女主人兴致勃勃地拿出一条带熊猫图案的新门帘,挂在门上,淡蓝色的,上面有几只黑眼窝的小熊猫,正抱着竹笋,美滋滋地啃着。

“喂,你来看,多漂亮!”女主人向屋里喊着。她的儿子淘淘站在妈妈身边,不住地向辛大爷那边张望。

辛大爷的脸抽搐了一下,像被谁狠狠地拧了一把,热辣辣的疼。烟头儿上的火烧到了老人手指上,他哆嗦了一下,两个指头使劲一挤,一团纷乱的火星落在地上。他叹了口气,把脸埋进手掌里。

“挺好的,哈,你看这几只小熊猫愣头愣脑的,多好玩!”女主人兴高采烈地望着一身尘土的丈夫,得意地说。

淘淘拉着妈妈的衣襟,望着正准备回到屋里去的辛大爷的脸,又回头看看门帘上的熊猫。忽然,他的小嘴一咧,笑了。提起脚跟像要飞起来似的拍着巴掌。“妈妈快看!那儿还有一只熊猫!”他笑嘻嘻地朝辛大爷一指,小手在眼睛上圈成两个圆圈儿。

辛大爷提着马扎,愣在那儿不知所措,脸上浮动着一丝僵硬的笑容。

他的脸上和身上,长满了白癜风的白色斑痕,唯独两个眼窝的皮肤是深棕色的。为这,他不轻易上街,街上常有人盯着他的脸看上半天,然后捂嘴“嘿嘿”笑着跑开,身后传来“熊猫,熊猫”的叫声。

“淘淘,进去!”女主人小声说道。

淘淘困惑地望着妈妈,闪到门帘后面。

辛大爷的脊背上一阵发凉,叹了口气,提着马扎回屋去了。

屋里有些发暗了,飘着一股老年人房里特有的酸腐的气味。他没开灯,摸索着爬上床。

这可恶的白癜风,毁了他的一生。至今,还是孑然一身,感觉不到人生半点儿的温暖。一滴浑浊的泪水,流下老人的面颊。

“辛爷爷。”淘淘倚着门框,小声叫着。

“来。”辛大爷抹了抹脸,下了床,打开电灯。

淘淘端着一个粉色的、装满花生的小盘:“爷爷,您吃吧,妈妈买的。”淘淘的眼睛里闪着光。

“爷爷不吃,咬不动。”辛大爷笑着俯下身子,却不敢伸出自己那长满白癜风的手,去抚摸一下孩子那光滑的脸蛋儿。

“爷爷。”淘淘怯生生地伸出沾着泥土的小手,在辛大爷脸上碰了碰,“疼吗?”

辛大爷摇摇头。淘淘从小西服坎肩的口袋里掏出一根香烟:“您抽,爸爸的。”

辛大爷迟疑地接过烟。淘淘看着辛大爷颤抖着点上烟,慢慢地走出门。

“哎,盘子!”辛大爷端着小盘追到东屋门口。

东屋门上那条崭新的带着熊猫图案的门帘不见了,一条旧花布被单,被两个铁夹子夹着,歪歪斜斜地挂在门上。

辛大爷哽咽了一下,在这夏日的夜晚,吹过一股温暖的热风!

展静

赵王两家搬进新楼,是对门。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两家和和气气相处,又懂礼,所以关系极好。

赵家喜欢吃糯米酒,每隔十天八天就做一回,做好后,赵家主妇就送给王家一碗。王家是喜欢吃饺子的,经常包饺子。礼尚往来,每当赵家送来了糯米酒,过个一两天,王家就送一碗饺子去。这样一来一去,两家就有了来往,就有了话说,就热乎了。这样过了半年,两家均甚感满意。

后来事情发生了变化。

这天,王家主妇包好饺子,煮好了,已经盛在碗里了,已经端在手上了,正要举步。

“慢。”正在边上看着的主男说。

“咋了?”主妇翻眼看着主男。

主男一本正经地说:“昨天你没注意,赵家送来的糯米酒比平常满一点儿。”

主妇说:“好像是满一点儿。”

主男说:“这就对了,弄个大点儿碗去。现在社会风气就这样,还礼要比来礼重一点儿。你忘了,上个月,单位老李的孩子进了重点中学,咱们送去二十元。过了几天,咱家的孩子考上大学,老李就送来三十元。几个饺子不值钱,别叫人家说我们小气。”

主妇随即换了个大点儿碗去。

过了十余天,赵家又送来一碗糯米酒。王家两口子一看就明白了,那碗比他们送去的碗还大一点儿。

主男有话说了:“你看你看,人家多懂礼。明天你剁一斤好肉,咱再弄个更大点儿碗去。”

隔日,王家主妇做好了饺子,翻箱倒柜找了个海碗。主妇对主男说:“你瞪眼看好了,这是咱家最大的碗,赶明儿拿什么送。”

主男叼着烟说:“以后的事以后说。”

又过了十余天,赵家送来一汤盆糯米酒。那汤盆好大,可以装下一只鸡。

王家主妇主男看着倒在自家汤盆里的糯米酒发傻:人家都用盆了,我们怎么办?

主妇问:“咋办?”

主男比画着说:“用小锅,咱家不是有小号铝锅吗?跟咱摽上了,哼。”

过了两天,王家主妇就提了一小锅饺子过去。主妇回来,对主男说:“我觉得赵家两口子不大对劲。”

“怎么,他们不高兴。”

“也不是不高兴,也客客气气的,就是不对劲。真难为他们了,下次他们拿什么送。就怪你多事,多那么多屁礼。”

“妇人家懂什么,礼多人不怪,反正我没错。”

过了十多天,赵家主妇端了个中号铝锅进来。王家主妇主男心里很不安,但又极热情地迎送赵家主妇。

关了门,两个松下来,看着倒在自家中号锅的糯米酒发呆。

主妇突然说:“糟糕,他们把糯米酒全给端来了,我看过赵家的糯米酒坛子,就那么大。”

主男搓着手说:“这事弄的,这事弄的。”

主妇说:“他们还以为咱们贪吃糯米酒呢,才使出这么个法子。这事怎么收场,我看算了,别送了。”

主男坚决地说:“不行,送。不能栽在他们手里。”

第三天,两人忙了小半晚上,到九点钟才弄好。

主妇边往大号铝锅装饺子边说:“尽给人家包了,这是干啥呀。包饺子的没饺子吃,做糯米酒的没糯米酒吃。”

主男说“啰唆什么,就知道吃。”

主妇叫主男开开门,自己半弯着腰费劲巴拉地端着大号锅过去。

一会儿,主妇回来了,主男焦急地问:“怎么样?”

“什么怎么样,还能怎么样。送丧一样,哭不像哭,笑不像笑。”

“管他呢,反正我们尽礼了。”

“得得得,又是你那个屁礼。他们几天都吃不完。”

两人相对无言。

主妇又说:“我看他们家有个装米的黑缸,我担心他们会抬一缸来。”

“什么,他们真敢那么干!”

“都像你这样,你就等着吧。”

“唉——”

这以后,两人提心吊胆过日子,生怕赵家会抬一缸来。

过了一个十天,又过了一个十天,两个月过去了。这两个月,两家也经常在楼梯过道相碰。双方都笑脸相迎,脸笑相送,但都没什么话。那笑是皮肉不到位的笑,王家两人自己都觉得脸上绷得慌,进了屋赶紧揉搓一阵。主妇边搓边嘀咕:“我的妈呀,这还能不老。”眼看事情过去了,但是这天晚饭后,当当当又响起了敲门声,接着响起赵家主妇的声音:“王家的,开开门。”还响起了赵家主男的声音:“老王,开开门,我们给你们送糯米酒来了。”

王家主妇主男一听,一时有了筛糠的感觉:我的妈呀,两人真抬缸来了。

但是总不能不开门呀。两人一前一后,主妇哆嗦着手慢慢拉开门。

赵家主妇主男出现了,两人脸上笑眯眯的。

赵家主妇手上端着一碗糯米酒。

父子之间的怯意

韩羽

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

有时却是另一副样子,比如去下地,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唱一个我听听。”我在后边就模仿着戏台上的花脸呜呜哇哇地唱起来。他说:“瞎胡唱,别唱了。”我说:“你唱一个。”他唱起来:“我不该,咳咳咳咳,老王爷,咳咳咳咳……”也是随唱随编,瞎胡唱,越唱越带劲儿。

我家有个大宜兴壶,下地回来,泡上壶茶,父亲喝高兴了,还逼着我们喝。说“逼”,是因为我们喜欢喝凉水,不喜欢喝茶。“过来,喝!多清香,又解暑,你喝不喝?想挨揍啊!”

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看庙”二字,说句文词,是父亲“杜撰”的。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这很有点儿像现在的参观美术展览馆或画廊。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文人想到了一起。

吃过早饭,父亲将粪筐往肩上一背,抄起粪叉说:“走,看庙去。”母亲说:“今儿不拉土了?”父亲说:“回来再说。”我们就在这“回来再说”的空当里看了许多庙。庙有大有小,有远有近。近则三五里,远则十几里。一去一回就是几十里。全堂邑县境内的庙我们几乎都看遍了。

父亲对庙里的壁画还加以评论。他指着《八仙过海》的海水说:“你看这水,涟涟地像是在颤动。”又用手摸着墙说:“这墙是平的,你再远看,不是坑坑洼洼地凸起来了吗?”父亲惊奇了,我也惊奇。其实现在看来,稀松得很,无非是靠了反复叠的弧形线条引起的错觉。父亲最佩服的是《八破图》,破扇子、破信封、破书本、破眼镜盒……他像在集市上买粮食时将粮食粒捻来捻去还嚼一嚼那样仔细,猫着腰将那画上的破信封的一角又摸又抠,远瞧瞧,近瞅瞅,长叹一口气说:“像真烧焦了一样。”他一指点,我也惊叹起来。最后,总是照例的一句话:“使劲儿看,好好记住。”

我十二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在聊城,离家十五公里多。过了正月十五,要开学了。吃过早饭上路,父亲背上粪筐跟我走了出来,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送我。一直走出十公里开外看见聊城古楼了,他说:“快到了,你走吧。”这时旷野无人,唯有寒风积雪,一抹虚白的阳光和远处村落的几声鸡啼。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反身向他追去。

再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按家乡人的看法,凡是吃公家饭的人就是“干部”。我很少回家了,一晃就是十几年,大约是1960年,父亲到天津看我来了。我说:“今儿咱们上街吃一顿狗不理包子,再领你去看看美术展览。”他问什么是美术展览,我觉得一两句话也说不清,我提起以前的事:“我小时候你不是常领我去看庙吗?和看庙差不多。”

刚走过劝业场,我一回头,见他正弯腰从地上捡烟头,我嚷了一声:“扔了!你也不嫌脏。”他赶紧扔了烟头,眼神带有惶惑和惧意。这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怯意?我反而愿意再看到小时候父亲扇我巴掌时那瞪圆的眼。

球星马嘴

任伦

我家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听儿子谈论足球,他今年十三岁,是一位有了点儿年头的小球迷。只要一有工夫,他就可以随便拈一位足球明星以及相应的事迹来侃一阵。他说老球王贝利这辈子踢进了一千多个球,贝利的名字响亮于世,但是贝利却不是他的真名,是他小时候打球时小伙伴们取的绰号,相当于我们国家的“王二娃”之类的小名。他还谈到当代球星马拉多纳等人的生平事迹。他告诉我说,在第十四届世界杯球赛上,荷兰球星里杰卡尔德和德国球星沃勒尔在球场上发生摩擦,彼此怀恨,不共戴天,决定进行一场生死决斗,决斗的方式是——双方站在两米远的地方相互吐口水。

儿子谈得最多的是他们学校足球队的一位赫赫有名的球星——马嘴。这名字真叫我难受。儿子说是人家的球场美称,意思是牛头不对马嘴。这段时间他们开始进行本市少年杯足球赛,他们旗开得胜,连获几场胜利。一天,儿子回家说他们又进行了一场比赛,马嘴一连搞进了三个球。

“他太棒了,”我大为惊奇地说,“他打的是哪个位置?”

“他是守门的。”儿子半天才回答。

看来马嘴是个蹩脚球星,竟然连失三个球。儿子说,那都怪马嘴的老爸,没有给儿子足够的零花钱,害得马嘴没钱买汽水喝。马嘴守门的时候老是想着喝汽水,所以才被对方踢进三个球。只要马嘴喝足了汽水,再加上几支娃娃脸冰淇淋,他守起门来可厉害啦。

几天之后又传来马嘴的坏消息,他开球门球的时候把方向搞反了,一脚把球开进自家网底,让对方球队不战而胜。我说这个马嘴不应该再当守门员,应该被开除球队。儿子却替马嘴抱不平,他说马嘴之所以昏了头,全都是他老爸的责任,他老爸为了儿子考出好成绩,晚上逼儿子做作业做到深夜,搞得儿子晕头转向,走路都像喝了半斤二锅头白酒,弄不清哪头是哪头。结果马嘴扑到一个球,感到像这样一件宝物得找个安全的地方寄放一下才行,所以他将球放进了球门里边,这下就闹出毛病了。儿子还大骂马嘴的爸爸,纯粹是个土匪,法西斯暴徒,无情地摧残未来的球星、祖国的花朵——马嘴!

有一次儿子沮丧地说,马嘴打完下场球就不想再踢足球了。我问,是不是又是他老爸的缘故?儿子气愤地回答,当然是的!他老爸从来都不关心他打球,从来都不去看他踢球,甚至不知道他打的哪个位置,一回家只知道看儿子的作业本上是不是得了一百分,其他的事一概不问,好像儿子是一架考试的机器,他太没良心了。

这天,儿子的学校跟另一所学校的足球队为了决定谁将进入少年杯决赛圈,在他们校园里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我因为要去了解一下儿子在学校的情况,到校去拜访他的老师,所以有幸看到了这场球赛的最后十分钟。双方球队打成二比一,儿子学校的球队暂时领先。所以对方的队员为了挽回败局,拼得很凶。我看见本校球队没有马嘴上场,看样子他被叫下去坐冷板凳了,只有我儿子在场上守门。对方一个队员带球连晃几名防守队员,已面对空门,形成单刀赴会,起脚打门了,只见我儿子飞身扑上去,球扑住了,但他同时也挨了一脚,疼得在地上滚。眨眼工夫,他又爬起来,继续比赛。没过多久,他们用胜利的凯歌结束了这场比赛。没想到我儿子有这么勇敢。我想,如果遇到那个该死的马嘴,那个球就保不住了。

“你们队的马嘴为什么没上场?”我微笑着问儿子的同学。

“马嘴?”一位同学眨眨眼睛说,“你儿子的绰号就是马嘴,你一点儿都不知道吗?”

第51个学生没有家访

吴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