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隋是唐非
7708000000028

第28章 自掘坟墓(2)

杨广对于始毕可汗的这种态度,自然非常不爽,便打算送个宗室女和始毕可汗的弟弟咄吉设联姻,并打算立咄吉设为南面可汗,好让他与始毕可汗对着干。可惜事与愿违,咄吉设不但不接受册封,还主动向哥哥始毕可汗告发了杨广的阴谋。

始毕可汗非常生气,准备脱离隋朝,成为独立的突厥可汗,再也不向大隋称臣。不过这件事情很重大,再考虑到大隋以往几十年里在突厥心中的影响,始毕可汗虽然有想法,但还是拿不准,一时之间也就没有公开宣布。

但就在其后,杨广又派裴矩骗一个叫史蜀胡悉的人来到大隋境内,然后把史蜀胡悉杀死了。史蜀胡悉是始毕可汗手下的宠信大臣,杨广认为正是他经常给始毕可汗出谋划策,所以才想诛杀他。杀完了史蜀胡悉,杨广还派使者向始毕可汗说,史蜀胡悉背叛始毕可汗背叛突厥,所以才替始毕可汗清理门户。

始毕可汗当然不会相信这种烂借口,他对杨广的怨恨是越发强烈了,不过依然没有立即翻脸,为了获得打败大隋获得胜利的更大把握,他一直在等待更好时机。隋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他终于等来了盼望已久的天赐良机。

这年夏天刚过,在太原郡汾阳宫避暑了三个多月的杨广,不知道哪门子兴致,没有率军返回东都洛阳或者京都大兴,而是决定去北部边境巡游。或许是杨广去年三战高丽,“赢得”了战争而感到得意洋洋,想在不听话、已经不来朝贡的始毕可汗面前耀武扬威,进行一番威慑吧。

可惜威慑没有威慑到,杨广反而把自己搭进去了。始毕可汗正愁如何很有把握地打败大隋呢,现在听到杨广竟然要到北部边境来弄什么巡游,带的兵马又不是很多,这岂不是送上门的买卖么?

始毕可汗派出大量的探子进行一番探查,八月初八这天,率领几十万突厥骑兵南下。

此时的杨广前脚刚到雁门(今山西代县),便看到了这样的奇怪标语:金山(今阿尔泰山,突厥的都城)欢迎你。

这里明明是雁门啊,怎么到了金山呢?正当杨广诧异时,阿史那咄吉出现了,并且说了这样一句话:“杨兄,别来无恙乎?”

杨广赶紧下令撤退。但故事演变到这里,通常是来不及的。阿史那咄吉早已把他们的退路给切断了。杨广只能退守雁门郡,阿史那咄吉没有给杨广任何喘息的机会,带领他的十万精兵进行了“屠龙”之旅。雁门郡共管辖四十一座城池,阿史那咄吉以摧枯拉朽之势,很快拿下了其中的三十九座,只剩下雁门郡和淳县两座孤城了。杨广被困在孤零零的雁门郡,尽管还有数万守军,数十万百姓,但城里缺粮又缺水,不出数日便会饿得尸骨露于野。不尽快突围出去,那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可是要想突围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突厥军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想要突围只怕是插翅难飞啊。

突又不能突,守又不能守,莫非雁门便是自己的穷途末路。想到这里,杨广悲从心来,抱着年仅七岁的幼子杨杲,放声大哭。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凡是听到了杨广哭声的人都知道,他伤有多深。果然,杨广这一哭,哭得梨花带雨,哭得山崩地裂。就在他哭得死去活来之际,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话了,只一句话,便让杨广止住了哭声,破涕为笑。这个人便是内侍使郎萧瑀。

“如果哭能淹死突厥兵,能解雁门之围,那么我们留在您身边还有什么用呢?”萧瑀道。

“请先生赐良策啊。”杨广闻言停止了哭声,用惊喜的眼神望着他。

萧瑀沉吟良久,直接教会了杨广两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解析如下:昔日汉高祖解白登之围使出的策略是曲径通幽,利用糖衣炮弹攻克匈奴可汗的妻子阏氏,利用阏氏的枕边风成功解围。现在我们可以采取同样的策略,以金帛财物去求救跟突厥和亲的义成公主,让她帮我们解围啊。

第二个关键词: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解析如下:将士们现在之所以不能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地抵御敌人,那是因为他们担心解了雁门之围后,又要去征讨高丽,落得个赔了高丽又折兵的下场。请陛下发出停止征讨高丽的诏书,召天下兵马前来救驾,并许以重赏勤王将士的重诺,这样雁门之围便自解了。

此时杨广哪里还有其他的办法,只好死马当活马医了,于是马上来了个两步走。

第一步:求救。派人向义成公主去求救。

第二步:承诺。一是停止征伐高丽,二是重赏勤王将士。

双管齐下,效果果然看得见,前来救驾的各路兵马争先恐后,络绎不绝。再加上义成公主柔硬兼施的枕边风,先是说得罪了大隋的后果是吃不了兜着走,再说大隋兵马已奔袭大汗的后方老巢去了,赶紧退兵吧。

始毕可汗眼看形势不妙,又被义成公主一蛊惑,终于很不心甘地退兵。至此,雁门之围告一段落。

(3)时来运转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

杨广神奇地从雁门的鬼门关走了一趟后,回到京城直呼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然后,说完这句话后,他该干吗干吗,把自己的承诺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不但没有打赏守城的军民和自告奋勇前来救驾的将士们,而且马上下诏,准备再度向高丽进军。

凡事不过三。前三次的惨痛教训按理说杨广应有切肤之痛才对,然而,他是个一根筋到底的人,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既然高丽的头难剃,他偏要剃。

对此,户部尚书樊子盖对杨广进行了善意的劝说,中心思想只有一个: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很简单,傻子都懂,督促杨广作为堂堂的一国之君,言必信,行必果。

樊子盖的善意,杨广却当成了恶意,凶神恶煞地回了这样一句话:人而有信,不知其平也。意思也很简单:如果每个人都讲信用,那么,高丽早就被他平定了,怎么还会这样烦恼呢。

樊子盖对此只有叹息的份了。

杨广的出尔反尔省去了不少钱财,却伤了军心,寒了天下人的心。三征高丽本来弄得天下乱成了一锅粥,四征高丽军事战略部署的出台,彻底失去了民心。

现在,一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人,登场了。他的名字叫李渊。

就在杨广被围在雁门时,李渊听说了,第一反应是惊,第二反应是喜。惊就不用说了,喜又从何而来呢?他觉得这是他立功的好机会。于是马上派儿子李世民前去救驾。

就这样,隋唐之交的第一牛人,不,应该说是大唐帝国的第一牛人,不,应该说是中国2000年封建史的第一牛人,李世民,粉墨登场了。

这是李世民行军征战的处子秀,但他不凡的军事才能很快在这次军事行动中展现出来。他白天行军多带旌旗,把山头田野插得遍地开花,晚上安排人在不同地点不同方位敲锣打鼓,目的只有一个:迷惑敌人,造成援军很多的假象。

最终,突厥军退去了,杨广脱险了。事实证明,杨广可以置天下百姓于不顾,但唯独对这次救驾有功的李渊另眼相看。

其实,杨广早就对李渊另相相看了。原因是他们两人不但是表兄弟,而且是儿时的伙伴。李渊从小就展现了自己非凡的才干,因此知根知底的杨广很忌惮。长大后,杨广对李渊的忌惮变成了憎恨。具体表现有二:

1.一句粗话引发的思考。

一次,杨广找李渊办事,恰好李渊生病了,推脱不能进宫。杨广便问自己的一个妃子也就是李渊的外甥女王氏:“你舅舅怎么跟我玩起躲猫猫来了?”

王氏只有解释的份了:“舅舅一病不起,不能前来。”

“这么严重啊。”杨广说着,突然话锋一转,问道,“还有得救么?”

王氏吓得花容失色,哪敢再言,立即行动起来,把杨广言重的话通过特殊渠道,转达给了舅舅李渊。

李渊吓得面如土色,二话不说,从病床上跳起来,开始了非一般的行动:打开自己的“小金库”大肆挥霍,吃喝嫖赌无所不能,打架斗殴无所不干。

杨广见李渊如此胸无大志,对他的猜忌和提防之心才略有放松。

2.一句谶语引发的血案。

当时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谶语:李氏当王。

就是这四个字,害苦了李渊。杨广听到这句话后,心中憋了一口气,一定要杀尽朝中姓李的重臣,以绝后患。结果,朝中大臣李浑、李敏等相继倒在杨广的屠刀下,唯独李渊躲过一劫,原因是,当杨广把刀架到李渊脖子上时,李渊正在“春风楼”搂着风尘女子饮酒作乐。看到这种情况,心肠一向很硬的杨广突然变软了,不忍心再对李渊下手了。结果,李渊侥幸逃脱一劫。但饶是如此,李渊摸爬滚打了多年,仍然是一个小小的芝麻官。

然而,雁门关这一亮剑后,杨广对李渊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他觉得李渊是一个忠臣,于是提升他为太原留守,目的是让他防御突厥的“打草谷”,充当枪手和炮灰。

接到调令后的李渊却喜不自禁,那是拨云见日的喜悦,那是守得云开见月明后的释然。他和杨广的想法不一样,他认为太原虽然时常要面对突厥的骚扰,但太原是军事重地,拥有天时(粮草丰盛)、地利(城墙坚固)、人和(兵马充足)的优势,更重要的是一旦去了太原,就可以彻底摆脱杨广的桎梏,成为雄霸一方的诸侯王。

果然,李渊到了太原后,对突厥采取了“柔”的战术,运用“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战略,采取“迷魂阵”、“苦肉计”、“美人计”等战法,很快震住了不安分的突厥,双方陷入了长期的“冷战”。

稳住突厥后,李渊开始了励精图治、招贤纳士的奋起之旅,很快吸引了四方贤能之士前来投奔。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有晋阳令刘文静和晋阳宫监裴寂,关于两位牛人的情况后面会详细介绍,这里先按下不表。

在刘文静和裴寂的帮助下,晋阳一带的才俊之士纷纷前来投奔。很快,李渊就拥有了很好的人脉资源。

龙岂池中物,乘雷欲上天。李渊会甘心一直“潜伏”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之所以隐而不发,不是因为前怕狼后怕虎,更不是因为胸无大志,而是在待天时。说到天时,先来看看当时天下的形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