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隋是唐非
7708000000027

第27章 自掘坟墓(1)

(1)将征服进行到底

杨玄感造反之后,大隋已是草木皆兵,各地的小暴动此起彼伏,按理说杨广应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安民抚民惠民爱民上才对。然而,杨广就是杨广,这些都不是他想要做的,他唯一想要实现的还是他执著的信念:征服高丽。

一征高丽虽然败得惨不忍睹,但二征高丽胜在眉睫时,因为杨玄感的叛乱主动撤兵。因此,杨广认为高丽并没有想象的那样难以征服。相反他认为只要征服了高丽,就可以起到震慑作用,国内的小骚动不剿自灭。

大业十年(公元614年),杨广开始了第三次讨伐高丽的“梦想之旅”。

两次出征都无功而返,动用的人力物力不可计数,再加上杨玄感的叛乱,隋国已是千疮百孔,因此,面对杨广志在必得的第三次出征,军民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冷淡,愿意为国效力自愿出征的将士屈指可数,而征集而来的士兵也大多半路溜之大吉。

杨广不是半途而废的人,他立马来了个双管齐下:

一、首先采取安抚措施,收葬弃于荒野的征辽将士遗骸,设立“英雄纪念坛”专门悼念死者,试图挽回民心民意。

二、象征性地斩杀了一些逃跑的士兵,目的只为杀鸡儆猴。

然而,对于杨广的“留取身后名”的弥补措施,老百姓们根本不买账,你出的钱再多,我们也不想去前线送死。对于杨广的斩杀行动,士兵们也不买账,杀了一批士兵,逃跑的士兵却越来越多。据说在通往涿郡的路上出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现象,一边是被强行赶拉着上前线的兵民,另一边是拼死而逃亡的兵民。什么叫水深火热,可见一斑。

和前两次一样,这次杨广还是采取了水陆并进的进军方式,陆路大军由杨广亲自率领从怀远镇(今辽宁台安)出发,水路大军的统帅还是来护儿。

因为陆军逃亡者太多,士兵走得太慢,因此来护儿的水军成了杨广此次出征的先锋。考虑到以前分兵作战的效果并不好,这次杨广命来护儿从莱州(今山东莱州)出发,然后经海路在辽东半岛的毕奢城(今辽宁大连市)登陆,向鸭绿江进发,目标直指高丽的核心平壤。

事实证明,来护儿果然值得期待。他率领精锐部队,很快在毕奢城登陆,因为打了一个出其不意,毕奢城的高丽守军还蒙在鼓里就签下了城下之盟。然后,来护儿以雷霆之势跨过鸭绿江。

按以前隋军的进军速度,至少还需一两个月才能到达平壤城下,来护儿的到来对平壤城的高丽军无疑犹如从天而降。连年的征战,高丽已经已经陷入举国饥荒,民不聊生,还怎么打仗?因此,来护儿刚到平壤城下,高丽国王高元就派使臣到来护儿帐下求和,为了表示自己这次绝不是“忽悠”,还叫使者带上了自己的一份小小礼物。

小小心意,不成敬意,这是我们国王献给隋王的礼物。来护儿打开礼物一看,吓了一跳,因为从里面跳出一个脏不拉几的大活人来,来护儿上上下下左左右右仔细盯着大活人看了一圈,这才发现这个大活人并不陌生,便是原隋朝的兵部侍郎斛斯政。

斛斯政原本是在杨玄感叛乱后怕城门失火,殃及他这条池鱼,想到高丽寻求“国际援助”,结果人算不如天算,现在却成了高元对隋朝求和的大礼了。当真令人哭笑不得。

来护儿派人快马加鞭把高元的投降书和“礼物”一并交给了杨广。杨广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三次劳师动众就为换回高丽的这一纸降书啊,现在终于等来了,你说杨广能不高兴么,于是,他大手一挥,让前线的来护儿班师回朝。

来护儿本来不相信高元这样“打白条”的求和,准备强攻拿下平壤,然后彻底灭了高丽,然而,君令如山,他只好心有不甘地下令撤军。是年十月,杨广在路上转悠几个月后,带领军队凯旋而归回到了大兴,他把斛斯政押到太庙,以祭先祖。

还是宇文述最了解此时杨广想要什么,立马打了一个小报告:斛斯政叛国叛民,罪大恶极,天地不容,人神同忿,非用不寻常之法严惩不足以平民愤。

杨广心中的怨气正无处可发,宇文述的提议立即得到了杨广的认可。想来想会,他想到了这样一个最为新鲜的法子:将剥光了衣服的斛斯政绑在柱子上,然后发给每名文武百官一支箭,让他们站在百米之外,对准斛斯政射。很快斛斯政就变成了刺猬。

杨广并没有因为斛斯政变成了刺猬就停止折磨,他又发给每名文武百官一把小刀,每人从“刺猬”身上割下一块肉放在沸腾的大油锅里,自炸自吃,当真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一切似乎可以画上一个句号了。然而,风波并没有因此停止。不久,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的新年又到了。杨广还是一如既往地举办元旦大朝会,这次杨广为了使规模更大,特意盛情相邀归顺于隋朝的高丽国王高元来朝见。原本以为高元肯定会赏脸,然而,杨广不会料到,高元对他的邀请根本就不买账,只派了一个使者算是替代品。杨广再傻也明白,这三年他的努力算是彻底白费了,因为高丽所谓的求和宗旨一直没有变,那就是忽悠。

杨广愤怒了,拘禁了高丽使者。与此同时,第四次征讨高丽的想法也油然而生。此时大隋王朝已是外壳美,内脏腐,已快到了溃烂的边缘了,杨广不治源头还想扩张,等待他的将是什么样的命运呢?

(2)雁门之围

内忧外患,天下百姓的日子不好过,杨广的日子更不好过。杨广是有野心、有雄心的人,可现在除了在“建筑业”、“南水北调”和统一西域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在东征上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战果。因此,三征高丽后,他极为郁闷,郁闷得茶不思饭不想。

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同样的道理,皇帝有忧,群臣有责。眼看众人还在沉默,一个人站出来为杨广解忧了。他只说了一句话就让杨广愁去眉开,喜笑颜开。

“皇上,臣在洛阳宫城东南的金殿前看见有鸾凤飞过,这是天大的祥瑞啊,预示着我大隋江山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千秋万代啊。”

说话的人叫高德儒,说这句话前,他的官职是亲卫府指挥官(六品),说完这句话后,他的官职立马升为朝散大夫(五品),并且得到了绸缎一百匹。

杨广高兴之余不但嘉赏了高德儒,而且还马上来了个两步走。

第一步是马上在洛阳宫城东南修建了仪鸾殿,希望祥瑞永存。

第二步是再度去北方巡游,大有万水千山走遍之气概。

对于喜欢搞工程建设,喜欢打仗,喜欢旅游的杨广来说,巡游原本是一件很普通很平常的事,就像普通百姓吃饭穿衣一样,不足为奇。然而,就是这次出巡,却闹出了一个大风波。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雁门之围”。

是谁这么大的胆,敢在杨广这个“太岁爷”头上动土呢?吃了熊心豹子胆的是一个叫东突厥的少数民族。

突厥是在南北朝时期兴起的北方游牧民族,据说有古代匈奴的血统,建立了一个帝国,打下了庞大的疆域。对中原朝廷来说,突厥就如同汉朝的匈奴一样,都是中原地区的心腹大患。因为这些游牧部落在草原上居无定所,人人善于骑射,常常是毫无理由也不打招呼,像个强盗一样不定时地南下中原烧杀淫掠,中原朝廷和老百姓们早就不堪忍受。

突厥帝国在六十多年前达到鼎盛之后,便发生了内部分裂,一分为二成了东突厥和西突厥。西突厥就是今天的土耳其了,一个亦欧亦亚的国家,距离华夏中原有点远,所以在此之后突厥和中原朝廷之间的矛盾,都是东突厥引起的,中原朝廷一般说的突厥,就指的是东突厥。

东突厥不仅面临着西突厥的反叛,而且还被内部斗争弄得四分五裂。所以当年隋文帝杨坚就采取分化瓦解、扶弱打强的政策,让突厥人互相争斗相互牵制。扶持东突厥中弱的、亲近大隋的一方,在东突厥的内部争斗中胜出,也扶持东突厥去打实力较强的西突厥,并在西突厥内部也培植了亲近大隋的势力。

具体说来,杨坚扶持的东突厥首领是启民可汗。隋朝帮助启民可汗统一了东突厥的大部分地区,感恩戴德的启民可汗当然向大隋称臣,并且隋文帝还把宗室女义成公主嫁给了启民可汗,使得大隋和突厥进行了联姻。

正是由于杨坚的措施高明,使得当时的突厥没有对大隋产生太大的威胁,大隋的北方边境稳定,百姓能够过着安宁的生活。

启民可汗一直将对大隋的友好关系,保持到了隋炀帝时代。启民可汗在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去世,杨广还为他废朝三日,并立其子咄吉世为始毕可汗。

始毕可汗上台后,便上书杨广,请求娶自己的后妈,也就是启民可汗的小老婆义成公主为妻。杨广立即准奏,使得大隋和突厥的联姻能够持续下去。

儿子娶自己的后母为妻子,依照正统汉人的观点简直是大逆不道,在突厥却是风俗,叫做“父兄死,妻后母,报寡嫂”,就是说后妈和死了兄弟的嫂子,都可以讨来做老婆。不得不说,人类在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时期,因为人口稀少而要促进生育才会有这样的习俗,而突厥也是这样的习俗,只能说他们当时在文化上还未开化。

始毕可汗虽是启民可汗的儿子,却没有启民可汗的温驯,反而性情刚暴。而始毕可汗对隋朝的态度,是随着隋朝的兴衰、隋朝实力的大小而变化的。始毕可汗刚上台的时候,大隋尚有较强的国力,他便年年恭敬来朝。而等到杨广各种败家的行为让大隋的国力渐渐衰落下去后,始毕可汗不但不来大隋朝贡了,还经常不给杨广面子。